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将4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组(A组)和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组(B组).二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等监测.结果:B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小时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和P<0.01),但二组的出院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的经皮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P<0.05),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则明显短于后者(P<0.01);二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在提高自主循环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存机会等方面明显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 标签: 心肺复苏仪 胸外心脏按压 CPR 临床资料 急诊心脏停搏 CA
  • 简介:目的:分析本院两年来急诊初级心肺复苏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间44例心肺复苏病例。观察其心跳骤停发生地点、骤停时间、病因、肾上腺素用量、有无电除颤及机械通气等指标。结果:成功组复苏前骤停时间比失败组短(P<0.05);在院内发生骤停的复苏成功率比院外要高(P<0.01);成功组需要的胸外按压时间和肾上腺素总量均低于失败组(P<0.05)。结论: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基础因素包括心肺复苏前骤停的时间、地点、基础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是否及时开放气道、进行胸外按压的时间、肾上腺素的用量等可预测复苏的成功率。

  • 标签: 初级心肺复苏 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影响心肺复苏中若干因素.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发生的原因、地点、年龄、性别及治疗经验及教训进行了探讨.方法:90例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分为2组,其中A组为心肺复苏成功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0.3a±12.5a);B组为心肺复苏最终不能成功者70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68.4a±8.8a).结果:2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分别为2.4±1.6分钟和6.4±3.2分钟;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分别为4.0±1.2分钟和7.5±3.0分钟;2组比较有差异(P<0.01),与年龄及原发病等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心肺复苏(CPCR)是抢救成功关键.同时重点处理脑复苏,迅速改善缺氧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标签: 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 肾上腺素 电除颤 高压氧疗
  • 简介:Thumper心肺复苏器是依照美国心脏学会1987年所制定标准设计,为世界各地急救医疗中心及医院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使用,近年来此机器已逐渐引入国内应用。我科于1999年5月引进美国林比罗特公司的1005型Thumper心肺复苏器,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时,它代替了以往的徒手操作。该机器符合心肺复苏术的最初处理原则,将心肺

  • 标签: 心肺复苏器 心跳呼吸骤停 按压深度 心肺复苏术 机器 处理原则
  • 简介:1引言复苏是一个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问题,复苏的成功率与多个环节有关,复苏方法的有效性是生命链(ChainofSurvival)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能否产生相对有效的循环和呼吸,为心跳和呼吸的恢复以及心脑重要器官的功能保护创造条件.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有效的复苏方法,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本文就四十年来闭胸心肺复苏方法的研究作一个简明的总结.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胸心肺 闭胸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新生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自1997年3月~2002年3月采用新式复苏、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气管内冲洗及给药等措施治疗156呼吸心跳骤停的新生儿,并与1990年3月~1997年2月178例患儿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短期存活、长期存活率分别为135(86.5%)、121(77.5%),与对照组110(61.8%)、98(55.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新式复苏、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气管内冲洗及给药等措施能显著提高新生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标签: 新生儿 心肺复苏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肺复苏(CPR)成功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我院256例接受CPR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合并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急诊ICU心肺复苏成功率46%。年龄、性别及复苏前心脏电生理状况对CPR的成功率无明显影响,合并有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疝的CPR成功率下降。气管插管所需的时间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在急诊ICU内CPR的成功与患者原发病及合并症有关;与气管插管时间呈负相关。

  • 标签: 心肺复苏 呼吸心跳骤停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心跳呼吸骤停是最危重的急诊,抢救成功与否关系着病人的存亡.有资料表明在心肺复苏中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实施率较低[1],这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败,作者在院前急救中应用微型呼吸机代替人工呼吸,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中的应用 吉斯呼吸机 呼吸机院前
  •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心肺复苏(CPR)时早期盲插喉罩通气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院前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患者460例,根据CPR时对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3组,A组210例,常规CPR时即盲插喉罩通气;B组40例。常规CPR时即行气管内插管;C组210例,常规CPR时以球囊面罩装置通气,转送至急诊科再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延迟时间5~15min。结果:插管所需时间:A组10.4±7.5s;B组96±25.7s;C组52±27.5s;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一次插管成功率:A组盲探下插入喉罩全部1次成功,成功率100%;B组插管1次成功28例,2次成功9例,3次以上3例,一次插管成功率70%;C组插管1次成功200例,2次成功10例。一次插管成功率95.2%;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苏成功率:A组复苏成功41例,成功率19.5%;B组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2.5.%;C组复苏成功8例,成功率3.8%;A组与B、C组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与C组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院前心肺复苏时,早期盲插喉罩通气具有操作快捷,可盲探插管且成功率高,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而早期气管插管需时长。一次插管成功率较低。不能提高CPR成功率。

  • 标签: 早期 喉罩 气管插管 心跳呼吸骤停 心肺复苏 成功率
  • 简介:目的:探讨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心跳停搏患者的作用,评价其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心跳停搏患者46例,分为高氧液组和常规组,每组其他抢救措施相同,高氧液组输入高氧液。观察记录复苏过程中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脑复苏率、血气分析和SpO2恢复平均时间、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高氧液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脑复苏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及SpO2恢复平均时间高氧液组均短于常规组(P〈0.05),高氧液组治疗后高、低切粘度与复苏即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静脉输洼高氧渡对心跳停搏患者的复苏有一定作用.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氧气 高氧液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加压素在院前心肺复苏(CPR)中的疗效。方法:在103例心脏骤停患者中随机分为3组,标准肾上腺素组(A组)38例,血管加压素组(B组)34例,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组(C组)31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24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脑复苏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复苏后心肌酶变化。结果:B组(44%)、C组(42%)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A组(16%),B组(38%)、C组(39%)24h存活率也明显高于A组(13%),C组出院存活率(23%)高于A组(8%)、B组(12%);脑复苏率3组无差异;B组、C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复苏后心肌酶变化3组无差异。结论:在心肺复苏期间应用血管加压素比用肾上腺素可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24h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还可提高出院存活率。

  • 标签: 心肺复苏 管加压素 肾上腺素
  • 简介:目的:研究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78例心脏骤停(CA)病人随机分为时机选择复苏组90例(A组)和常规复苏组88例(B组),比较两组复苏成功率.结果:A组CPR成功率48.9%明显高于B组成功率的19.3%,P<0.05.结论: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需根据CA的不同病因及现场情形进行选择.

  • 标签: 气管插管 胸外按压 电击除颤 时机选择 心肺复苏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交流电电激诱发心室颤动和机械性心肺复苏模型,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8min心室颤动后,开始给予6min的心肺复苏,包括200次/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100次/min的同步机械通气。随后双向波经胸体外除颤。结果:14只大鼠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0%。电刺激后所有大鼠立刻出现心室颤动。3min的电刺激停止后动物持续表现为室颤而没有自发转复心律现象。心肺复苏期间恢复自主循环组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恒定在24mmHg左右。显著高于未能恢复自主循环组。大部分大鼠在6min复苏后电击除颤有效恢复自主循环。实验结束后常规解剖未发现器官机械性创伤。结论:本大鼠交流电诱发心室颤动和心肺复苏模型,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最大限度减少实验的误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 标签: 心肺复苏 心室颤动 大鼠
  • 简介:在大家的万般期待之中,《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2010指南》)终于权威发布。新指南采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组织了来自29个国家的356名专家经过为期36个月的时间.对2005年以来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筛选、分析和论证,对多个问题达成新的共识。最终形成了新的指南。

  • 标签: 美国心脏协会 心血管急救 心肺复苏 新指南 循证医学
  • 简介:复苏一、脑复苏、监护项目(一)神经系统监护项目1.意识障碍:应定时随访观察。(1)神智清晰、嗜睡、失定向、无记忆状态、谵妄、朦胧、浅昏迷、深昏迷、脑死亡、经典死亡诊断。(2)GCS计数:最低3分(深昏迷、脑死亡),最高15分(神智清晰),≤8分,为意识障碍严重病例。

  • 标签: 脑复苏 脑死亡 监护 颅脑损伤 人工呼吸 脑缺血
  • 简介:我院使用尼莫地平治疗2例心跳呼吸骤停后脑复苏的病人,认为该药对脑复苏有一定的作用,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71岁,因前列腺肥大于1998年10月14日手术治疗。在胸12~腰1及腰1~腰1椎间插管行硬膜外麻醉,8:30Am第一次注入布比卡因及利多卡因,9:05Am第二次注药后阻滞平面达腰4,9:10Am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双肺满布哮鸣音,9:20Am心跳呼吸停止,及时进行人工心肺复苏术,8分钟后心跳恢复,10分钟后呼吸恢复。心肺复苏后,给予地塞米松、脱水、纳洛酮、脑代谢活性药物进行脑复苏,当日下午多

  • 标签: 尼莫地平 脑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 心肺复苏术 硬膜外麻醉 代谢活性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四年实施新法复苏,儿科医生提前进产房,儿、产科密切协作抢救946例高危新生儿与未实行新法复苏抢救的563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法组复苏成功率为95.2%,其中生后5分钟、10分钟分别为80.9%、14.4%;旧法组复苏成功率为76.9%,其中5分钟、10分钟分别为43.4%、50.1%.新法组仅需A步复苏者851例,B步35例,C步8例.ABC三步为894例,占94.5%.新法组并发症及多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1.8%、31.7%.旧法组分别为84.5%、50.1%.两组在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及多器官损伤方面均有极显著差异(X2分别为115.7、74.5、50.3,P均<0.01).新法组窒息病死率为3.92%,旧法组为10.9%,丽组差异显著(X2=4.73,P<0.05).结论:新法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复苏 抢救 新生儿 窒息 成功率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0月我院急诊科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低压和正压液体复苏的救治效果,以及两种方法对Hb、PT、PLT、Het的影响。结果:1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早期低压复苏组死亡率20.73%,正压复苏组死亡率37.18%,其中以1~2h内两组间死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的实验室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低压液体复苏可降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其中休克后1~2h内控制输液量是救治的关键。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低压复苏 正压复苏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女,80岁.因反复头晕3年,心悸气促1年,加重1周于2001年11月26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阿-斯综合征病史.入院诊断:高血压病Ⅲ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快速型心房纤颤,心功能Ⅳ级.入院第二天的21时35分,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随即呼吸停止,心电图呈室颤.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同时施行纤支镜辅助气管插管术,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电击除颤以及急救药物治疗.患者经过施行连续1小时50分钟的心肺复苏术及反复进行电击除颤16次、先后共给予肾上腺素针16mg、阿托品针1mg、2%利多卡因针10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250ml等药静注后,最终在23时25分恢复连续的窦性心律.并冰帽降温,甘露醇及速尿交替脱水,及使用激素等药防治脑水肿;并及时使用相应药物控制血压、心律失常、防止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患者于次日凌晨0时10分恢复自主呼吸,5时10分神志转清.

  • 标签: 例报告 停复苏 复苏小时
  • 简介:目的:了解狗心脏停搏15分钟后,用浅低温和深低温闭胸心肺转流(CPB)时,对血浆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10只实验狗,用10%氯化钾静注致心脏停搏15分钟后,行闭胸CPB复苏,浅低温组(33℃~34℃)(N=5),深低温组(26℃~27℃)(N=5),15分钟后复温.于停搏前、停搏15分钟、CPB开始后1小时、3小时抽血,并于3小时取心、肺、脑组织,行血浆和组织SOD、MDA和NO测定.结果:在停搏15分钟时,两组血浆SOD活性均明显高于停搏前;CPB后1小时,二组均明显低于停搏前(P<0.05),但至3小时,二组均上升接近停搏前水平(P>0.05).两组血浆MDA和NO含量于停搏15分钟和CPB后1小时、3小时均明显低于停搏前(P<0.05).浅低温组脑组织和肺组织中SOD明显低于深低温组(P<0.05),MDA明显高于深低温组(P<0.05);而心肌组织中NO含量明显低于深低温组(P<0.05),MDA也明显低于深低温组(P<0.05).结论:狗心脏停搏15分钟后,用低温闭胸CPB复苏,血浆SOD代偿性升高,MDA和NO下降,即低温复苏有助于减轻氧自由基和NO造成的再灌注损伤.组织中的指标测定,表明深低温闭胸CPB复苏对脑和肺的再灌注损伤较轻,浅低温闭胸CPB复苏则对心肌的再灌注损伤较轻.

  • 标签: 闭胸心肺转流 再灌注损伤 心肺复苏 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