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流行病学,提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方法对我院NICU于2002年5月至2004年4月间收治的237例患者分离致病菌的情况及其感染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共采集并分析326份标本,包括146份痰标本、87份血液标本、46份尿液标本、28份大便标本及19份脑脊液标本.结果326份标本中,有细菌生长32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78株,阳性率54.94%,其中大肠埃希肺炎克雷伯、铜绿假单胞、不功杆菌、阴沟肠杆菌的分离率较高.革兰氏阳性球菌107株,阳性率33.0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分离率较高.真菌感染39株,阳性率12.04%.常见的感染部位为感染和尿路感染.结论加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细菌监测,及时发现群分布,合理使用抗生素,消除医院内的易感染因素,对有效控制NICU感染十分重要.

  • 标签: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病原体分析
  • 简介:目的:分享皮肌炎伴间质纤维化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36例皮肌炎伴间质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与针对性护理后,34例好转出院,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中途放弃治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34/36),护理满意率为97.22%(35/36),未出现1例严重不良反应。随访1~2年,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结论:皮肌炎伴间质纤维化患者治疗过程中,结合其病情行针对性护理,保证了临床疗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伴肺间质 患者护理 护理体会
  • 简介:肺炎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病情恶化和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被称为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本文通过对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卒中急性期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以为预防和控制该并发症提供一些依据。

  • 标签: 卒中 肺炎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家庭干预对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为有效控制COPD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提供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方法。方法:根据就诊时间编号,分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与不同方法的宣教及心理护理。采用SF-36生存质量表、症状自证量表、自编调查问卷,进行考评分析。结果:1年后,患者各观察项目经统计学处理,研究组各观察因子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患者生活质量、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药物治疗依从性等因数,除生理功能外,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戒烟情况,研究组为96.67%,对照组为39.29%。结论:家庭干预可有效控制COPD患者病情进展,提高COPD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家庭干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分析2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重症肺炎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重症肺炎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析慢阻患者雾化吸入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安溪县医院收治的慢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投硬币法分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2组患者均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统计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分别为97.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阻患者雾化吸入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更加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慢阻肺 雾化吸入 护理干预 临床疗效
  • 简介:目前人们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学仍不完全了解。表现为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expiratoryvolumein1second,FEVl)和用力肺活量(lowforcedvitalcapacity,FVC)减少的功能降低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但功能的降低是否是SAH的危险因素仍不清楚。本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了功能和SAH发病率的关系。

  • 标签: 前瞻性队列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 肺功能 风险因素 一秒用力呼气量 用力肺活量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卒中后肺炎对卒中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113至2010年6月30日住院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比较肺炎组与非肺炎组入院时和入院后21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残障程度(mRS)及13常生活能力(BI),比较2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1)入院后21d,肺炎组NIHSS改善程度明显低于非肺炎组[改善值-(1.04±1.20)vs-(1.37±2.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663);mRS、BI改善程度明显低于非肺炎组[改善值-(0.12±0.33)VS-(0.64±0.82);3.00±6.55vs14.70±19.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炎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肺炎组(80.0%vs19.0%;16.7%vs2.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俨〈0.05)。(3)肺炎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肺炎组[(35±17)vs(23±11)d],住院总费用及药物费用均明显高于非肺炎组[(8509±4425)元vs(4867±1648)元;(4089±2709)元vs(2168±79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卒中后肺炎是导致卒中病死率增加、近期临床预后不良、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卒中 肺炎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价值及对患儿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福建省安溪县医院收治的肺炎合并心衰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项血清心肌酶指标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血清心肌酶指标下降程度和对照组相比(P〈0.05)。2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和并心衰的治疗中应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症状的同时改善其睡眠质量,降低患儿心肌损害。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肺炎 心衰 疗效 睡眠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在慢性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改善焦虑以及睡眠质量后对心功能和生命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安溪县医院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模式对焦虑以及睡眠质量进行针对性改善。分析2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生命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在接受护理之后,其焦虑(SAS)分数、睡眠障碍分数(SRSS)分数均获得明显的改善,同时其心功能以及生命质量各维度分数获得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过程中,针对性的改善患者的焦虑以及睡眠质量情况,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功能以及生命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焦虑 睡眠质量 心功能 生命质量
  • 简介:目的:通过监护仪所示的呼吸率、心率和血氧饱和度(SpO2)参数探索源性心脏病病理生理变化的昼夜生物节律特征。方法,15例样本均符合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68岁,设置6个时点:0点、4点、8点、12点、16点、20点,从24h监护仪中获取呼吸率(次数)、心率(次数)和SpO2(百分率)的监测数据,分项输入余弦法程序进行生物节律分析。结果:在所观测的15个病例中,呼吸率9例和心率10例的峰值相位位于356.89°--84.50°(23点44分-4点36分),其中5例其中5例P〈0.05,提示有显著生物节律特征。SpO2的峰值相位,12例位于-130.60°--310.16°(8点20-20点20分),其中5例P〈0.05,提示有显著生物节律特征。结论:源性心脏病例的呼吸率和心率夜间明显快于白天,SpO2明显夜间低于白天,提示该病的病理生理具有昼夜生物节律特征。

  • 标签: 肺源性心脏病 心率、呼吸率、血氧饱和度、昼夜生物节律
  • 简介:目的观察沐舒坦静脉注射联合纤支镜下灌洗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将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25日至2010年11月25日收治的42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沐舒坦静脉注射±纤支镜下灌洗)和对照组(纤支镜下灌洗),每组各21例。气管切开术后第1、3、5、7天取患者支气管灌洗液做细胞学检查,并观察气管切开术后1月内患者肺部感染及控制情况、气管套管拔除例数。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支气管灌洗液中白细胞数在气管切开术后第5、7天明显降低.多形核细胞数在第3、5、7天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1月内肺部感染例数(12例)、感染控制时间[(7.08±2.10)d]以及拔除气管套管例数(13例)与对照组[19例,(11.86±3.63)d,5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沐舒坦静脉注射联合纤支镜下灌洗可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早期气道炎症反应,对肺部感染防治及气道恢复较单纯灌洗疗效更明显。

  • 标签: 沐舒坦 肺灌洗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肺炎
  • 简介: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致感染性脑损伤中细胞凋亡及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SD大鼠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LY组颈内动脉注射0.2mL(7μg)PLY]和生理盐水(NS)组(颈内动脉注射等体积NS),每组40只。每组按观察时间点分为6h、12h、24h、48h4个亚组,每亚组10只,其中5只注射EB,甲酰胺法测定脑组织EB含量判断血脑屏障(BBB)的破坏程度。5只不注射EB,取脑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和TUNEL染色分别检测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AIF蛋白含量和细胞凋亡。结果与NS组比较,造模后各时间点PLY组大鼠脑组织EB、NSE、GFAP、AIF蛋白含量均较高。细胞凋亡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Y组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数与AIF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59,P=0.000)。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PLY诱导的脑损伤的发展过程,A1F可能介导了神经细胞的凋亡。

  • 标签: 肺炎链球菌溶血素 感染性脑损伤 细胞凋亡 凋亡诱导因子
  • 简介:目的对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基于吞咽功能的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105例缺血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和电视透视检查,记录吞咽困难的症状和体征,并记录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是否发生。采用χ2检验判断所记录的症状和体征是否与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临床相关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相关的临床因素包括进食相关的呛咳,舌无力,口内食物残留,无效吞咽,进食或饮水后嗓音改变,其中无效吞咽能够预测住院期间的吸入性肺炎,OR值7.700,预测准确度83.8%。结论临床吞咽评估发现无效吞咽是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吞咽障碍 肺炎 吸入性 预测
  • 简介:目的:探讨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慢阻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心理状态的改善。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间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慢阻呼吸衰竭患者60例,根据就诊顺序号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护理模式。分析2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一体化护理模式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阻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一体化护理模式后,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会得到明显改善,预后效果好,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一体化护理模式 慢阻肺 呼吸衰竭 睡眠质量 心理状态
  • 简介:目的:观察桃红四物联合华盖散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福建省地质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化痰药物及支气管扩张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桃红四物汤联合华盖散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情况、功能指标以及2组治疗后的睡眠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68.42%(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以及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等指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实施桃红四物联合华盖散加减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功能以及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桃红四物汤 华盖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评估慢性阻塞性疾病并发睡眠障碍患者使用百乐眠和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医院接治的慢性阻塞性疾病并发睡眠障碍患者21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和百乐眠联合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功能指标、血气指标以及睡眠障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疾病并发睡眠障碍患者使用百乐眠和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联合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病情能够显著改善。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孟鲁司特钠咀嚼片 百乐眠 肺功能 睡眠障碍 血气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增强实验(contrasttranscranialDoppler,cTCD)结合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对于鉴别动静脉瘘(pulmonaryarteriovenousfistula,PAVF)与卵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ovale,PFO)所致隐源性卒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例隐源性卒中患者(PAVF组2例,PFO组2例)的临床资料,行cTCD、TEE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差异。结果PAVF组cTCD结果显示患者平静呼吸时即见雨帘样栓子信号,Valsalva动作(Valsalvamaneuver,VM)后栓子数量变化不明显;TEE彩色多普勒(colorDopplerflowimage,CDFI)未见异常,右心声学造影VM后5个心动周期左房内肺静脉开口处见大量微泡。PFO组cTCD结果显示,一例平静呼吸时可见4个栓子,VM后雨帘样栓子信号,VM作用消失后第40个心动周期有2个栓子信号。一例平静呼吸时无栓子信号,VM后可见〉50个栓子信号,VM作用消失后无栓子信号。TEECDFI示原发隔继发隔间裂隙左向右过隔血流,右心声学造影VM后2~3个心动周期卵圆孔附近的左心房内见数个微气泡。结论cTCD结合TEE鉴别诊断PFO和PAVF敏感性高,易于操作。二者主要鉴别点在于cTCD平静呼吸时是否出现大量栓子及是否受VM影响。

  • 标签: 肺动静脉瘘 卵圆孔未闭 隐源性卒中 经颅多普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