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X得不行"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常用,表示主观程度大量。研究首先考察"X得不行"对变项X的选择限制,并进一步分析的一体化程度,将分为A级(低程度一体化)、B级(中程度一体化)和C级(高程度一体化)三个层级,最后从截搭整合和回溯推理两个方面探讨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观程度大量的获得。

  • 标签: X得不行 选择限制 一体化程度 形成机制 语义获得
  • 简介:现代汉语中的“X得要命”是表示主观极量程度,可做谓语、定语、补语、宾语等句法成分,也可以独立成句。进入“X”槽位的可为形容词、动词、短语。“X得要命”最早见于清代小说,表示主观极量程度,“要命”从明代的动词短语到动词,最后虚化为表示程度

  • 标签: “X得要命” 句法结构 句法功能 构式化
  • 简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本文分别从、适切语境、的认知演变和话语功能的表达形式四个方面对“哪里A(了)”进行认知研究。“哪里A(了)”是一个带有反问或感叹语气的主观否定,由传统的空间认知词“哪里”和无标记的性质形容词“A”构成。整体是言者主观的评价性命题,适用于对某人、某物或某件事情的否定评价。其认知演变体现在方位词“哪里”由具体的空间认知向抽象的极性状态认知的发展。“委婉拒绝”“申辩”和“讽刺”是该的主要话语功能。

  • 标签: 构式 主观评价 认知演变 话语功能
  • 简介:符号标记“我说”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主要是对“我说”之后的内容进行功能限定。本文首先从结构位置的角度进行考察,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前置“我说+内容”中置“内容+我说+内容”或“相关信息+我说+内容”,后置“内容+我说”;二是“我说”的语篇功能,主要是话题转换、话题承接、话题强调的功能;三是“我说”的语法化倾向。

  • 标签: 符号标记 我说 结构位置 语篇功能 语法化
  • 简介:本文以认知语法为理论主旨,考察了具有评判功能的“NP—个”,并将其与对应“一个NP”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词项与的互动,导致“NP—个”的呈现为:1)浮现[+典型];2)消蚀[-数量];3)强化[+贬抑]。“NP—个”与“一个NP”存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的一系列差异,这是无同义原则的一个例示。

  • 标签: NP一个 一个NP 构式 互动 功能
  • 简介:摘要网络流行语“伤不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V不起”的固化程度加强,并表现出一定的能产性,之后的“吻不起”、“病不起”、“活不起”等也是基于“V不起”这个产生。这类动结式与已有的“站不起”、“瞧不起”、“了不起”等相同,但其概念结构和语义结构却不同。

  • 标签: &ldquo V不起&rdquo 构式语法化过程语法化机制
  • 简介:基于语篇理论,研究英语记叙文语篇的特征.从语篇的语义极、形式极和象征单位的识解等三个方面解释英语记叙文语篇的结构、语言、文体特点,并结合《高级英语》中的一篇记叙文进行分析.认为只有将语篇结构知识和语篇内容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语篇.

  • 标签: 记叙文 语篇构式 高级英语
  • 简介:本文在研读Goldberg(1995,2006)两部理论著作的基础上,就国内学界对语法理论所持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反思、探讨和澄清,并讨论学界目前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部分理论细节,内容主要涉及的定义及的来源、动词与的互动过程、间的承继联接关系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有五点看法:1)对于的定义,学界目前普遍关注其非推导性特征,而忽视其使用特征;2)各类抽象程度不同的来源于语言使用中的抽象概括;3)动词与在互动过程中,动词义与不发生熔合;4)按照意义的本质不同,词项与抽象应当区别为两种不同的理论实体,“词汇与句子构成连续统关系”这一说法并不抹杀这一本质;5)在间的承继联接关系中,多义联接与隐喻扩展联接难以界定,实例联接与子部分联接的定义模糊不清。

  • 标签: 构式语法 构式义 动词与构式的互动 熔合 承继联接
  • 简介:摘要格柱门刚架结构是利用格柱替换普通等截面柱的一种门刚架。本文的讨论基于该结构形式在一个跨度为21m,吊车为Q=25/5t重级工作制(A6)结构中的工程应用。作为一种以平面受力为主的结构形式,文中阐述了其结构布置和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要点。

  • 标签: 格构柱 肩梁 柱间支撑 门式钢架 吊车梁
  • 简介:文章以话题歧义(句)为研究对象,首先讨论话题歧义句的类型,分析其歧义形成之原因,继而考察对话题歧义句的解读。由于一般语言学模式,如形式主义的生成语法,难以充分解释话题歧义(句)的生成和推导,文章拟借用新兴跨学科词汇—语用学,给予其较新的阐释:话题歧义是汉语的特色话语手段,意在获取特殊语用修辞效果,受话人对此类话语的成功解读不仅依靠语境信息,还需要其语用语言能力、社会语用能力和语用修辞能力的互动性调用。

  • 标签: 话题歧义句 生成语法 词汇—构式语用学 解歧 语用修辞效果
  • 简介:“X到喊”是粤语中广泛使用的一个,具有实和虚化两种用法,不同的用法导致X及其语义特征以及的句法功能都有所区别。在重新分析和扩展两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由实发展出虚化,并且“X到喊”与“X到死”的句法环境相同,基于象似性原则两者发生平行虚化。这一过程中,“到喊”逐渐凝固化,由结果补语演变为表极性的程度补语。的虚化受到主观化、具象化与经济性的平衡以及语义色彩等的驱动。

  • 标签: “X到喊” 重新分析 扩展 平行虚化 动因
  • 简介:本文用Goldberg"语法"~(1)(constructiongrammar)的理论框架论证"放着N不V"是一个典型的,其特征是意义凝固性、能产性、主观性和熟语化。形式揭示其基本信息,依赖前后语境的制约凸显。说话人因"事实"与"事理"的对比产生一定的心理级差,基于自己的认知背景对违背其心理预期的"事实"作出主观性的负面评价。

  • 标签: 构式 构式义 基本信息 话语功能
  • 简介:作为近二十几年在国内外对语法研究影响都比较深远、自身又发展迅速的一种研究范式,语法研究路径大体包括基于语法的研究、基于框架语义学的研究和基于强制操作机制的研究。然而,学界对这一研究路径的外延尚未达成共识,综合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所展开的反思有待加强,业已取得的认识有待系统梳理并深化,国内外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相互借鉴。应从语言学史、哲学和汉语语法理论构建维度对语法研究路径进行宏观综论性研究,范围涉及国内外在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的成果,重点要厘清语法研究范式与认知语言学和索绪尔语言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该研究范式的本质。

  • 标签: 构式语法 框架语义学 强制 综论 反思
  • 简介:涌现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已应用于各个学科。涌现论能有效地将语言理论研究和习得研究结合起来,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介绍了涌现论的基本观点,探讨了涌现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并尝试将涌现论用于习得研究中,分析了其应用理据和局限性,对涌现论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提出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显性与隐性教学相结合,高频输入和输出相结合,注意母语和二语的比较。

  • 标签: 涌现论 构式 习得
  • 简介:含有致使的汉语兼语和英语SVOC句式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且在句法和语义上具有相似性,这为英汉之间类似的句式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兼语被认为是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虽然英语的SVOC句式也表达了同样的语义,但限于英语句法结构的规范,二者仍然存在形式上不能完全对应的区别.本文旨在从认知基础、句法基础、语义基础三方面对英汉两种句式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语义说明兼语动词和论元的关系,运用题元理论和论元结构解释汉语兼语和英语SVOC句式在题元关系上的对应性.

  • 标签: 致使义 兼语式 SVOC句式 英汉对比 题元理论
  • 简介:近十年修辞的研究主要在语法框架中展开,修辞在本质上基本被认为是"语法"的补充,或者说"修辞"和"语法"存在互补关系。主流研究着眼于修辞与语法可能的因果联结,寻找框架中修辞的表现、修辞与语法的触碰点、修辞在框架中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框架中修辞与语法的错位等。本文认为"修辞"研究应该有其本体论基础,对"修辞"的探究也应该从发现其概念本质的角度去切入和展开,不应简单地将"修辞"归入"句法"或"语用"概念域里探讨。从狭义的语句修辞看,不对称性如动词题元结构或数目的不对称、题元结构和句法结构的不对称、词汇与世界知识的不对称、词性与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等是"修辞"产生的源动力。要形成有效的"修辞",语句必须要在"修辞功能"的促动下,使"未修辞体"和"修辞体"在"修辞界面"经过"修辞义"的"相似性"检验才能成功。"修辞"是上述"修辞"理论基础上的"修辞义"和"修辞形式"的结合体。"语法"是形成"修辞"的必要因素,"修辞"则是"修辞"形成后的形式意义有效联结的体现。推而广之,从广义修辞上看,不对称性和相似性之间的张力作用,是包括语言修辞在内的所有修辞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

  • 标签: 修辞 修辞构式 语法构式 相似性
  • 简介:贬抑“也就个XP”主要是针对“XP”或与“XP”相关的话题进行贬低,这些话题多涉及职位、职称、水平、数量、功能等。关于贬抑的成因,主要在于中存在人的主观“自我”色彩,即存在“主观小量”,当“XP”进入后,其所在领域的语义等级机制就被激活,表达说话人在其意象图式中对某一认知领域、某一人物或事物的贬抑性评价。若“XP”语义等级为某一领域顶端,则在说话人心智空间中隐含另一领域事物的对比。

  • 标签: 构式 意象图式 主观性
  • 简介:“没有……就没有……”这一格在现代汉语中早就出现,最初用关联词及标点符号连接,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没有X就没有Y”结构。根据语法理论以及“没有X就没有Y”结构在结构-语义上的特点,我们将此称为“没有X就没有Y”,并从模因论的角度对该进行分类。此外,“没有X就没有Y”从条件复句经过压缩与整合而质变为“没有X就没有Y”,并且在象似原则,尤其是距离象似原则和顺序象似原则的促动下,“没有X就没有Y”逐渐形成,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能产性,适应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

  • 标签: 没有X就没有Y 构式 类型 生成动因
  • 简介:“X得不要不要的”是当代汉语的新兴程度。该的句法特点是:“X”可以由名词、动词及动词短语、形容词、副词充当;可以独立成句,也能充当谓语、宾语或定语。其语义特点是:在语义上可以表达中性、积极和消极的感情色彩。语用特点是:常用于口头语体,也常见于书面语中的文艺语体,具有语气和修辞表达功能。形成机制是:“不要”发生了语用推理,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社会、心理有限资源的制约,经语言的高频类推作用,“不要不要的”的表达式逐渐格式化,由主观高量否定义本义演变成表示主观评述性的极限程度量,形成了从语法X1到修辞X2的连续统,并有语法化为语法X3的趋势。该程度标记的语义在隐喻思维机制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从“主观高量否定义”到“主观评述性的极限程度量”的语义演变。

  • 标签: “X得不要不要的”构式 语法构式 修辞构式 隐喻
  • 简介:"可不(是)"多出现对话语篇之中,表达说话人对对话人所陈述信息的赞同与肯定,在特定语境中可表达出说话人的嘲讽等情感语气。使用泛化后,该逐渐应用到叙述性语篇之中,起到肯定性的篇章衔接作用。话语标记"可不(是)"经历了主观化的发展路径:强调性否定进入反问句语境,强调性的副词"可"与"不(是)"各自独立,受到重新分析、语境渲染等机制的影响,强调性否定向肯定标记转化,标记"评价"的言语行为,最终"可不(是)"紧缩固化为一个副词。

  • 标签: “可不(是)” 应答 肯定 话语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