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本文就 1 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高钾血症患者的护理体会作一总结。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护理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时间缩短,尽早 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疾病的发病特点、诱因、预后等,制定出不同的干预护理措施,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详细观察病情、了解患者心理活动,予理护师,同时给予相应疾病的健康教育指导、及开展新护理技术, 10 天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 标签: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高钾血症 晕厥 护理
  •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抢救。方法 对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20例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进行药物和临时或永久起搏器的安置,探讨心电监护、用药护理、电极脱落的预防、消化道及呼吸道护理、感染的预防和心理护理等。结果 20例 AMI合并 AVB患者入院后有 8例患者给予了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短时间治疗, 4转为 II度 I型, 2例转为 I度 AVB, 2例转为窦性心律。其余 12例患者中 9例发生 Adams-Stokes综合征, 3例药物治疗无效,均行急诊手术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后 8例患者 7d内回复至窦性心律,遂撤除起搏器, 4例在 10d内尚未恢复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 做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及手术护理能够提高抢救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护理;老年患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nursing and rescu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trioventricular block. Methods 20 patients with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8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placed with drugs and temporary or permanent pacemakers. The ECG monitoring, medication nursing, prevention of electrode falling off, nursing of digestive tract and respiratory tract, prevention of infection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were discussed. Results 8 of 20 AMI patients with AVB were treated with isoproterenol or atropine for a short time after admission. 4 patients were converted to grade II type I, 2 patients to grade I AVB, and 2 patients to sinus rhythm. Among the other 12 patients, 9 developed Adams Stokes syndrome, 3 were ineffective in drug treatment, all of them received emergency operation and temporary cardiac pacemaker, 8 patients recovered to sinus rhythm within 7 days after operation, then pacemaker was removed, and 4 patients who had not recovered within 10 days were implanted with permanent implantable cardiac pacemaker. All patients were rescued successfully. Conclusion good clinical and operative nursing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trioventricular block can improve the rescue rate,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rescu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留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扩大在考虑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时,通常选择右心室心尖部或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然而这种长期非生理起搏可能造成心脏泵功能下降以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本例对1例2岁5个月的患儿选择左束支起搏方式,术后QRS时限仅82 ms,经过10个月随访,患儿左心室大小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本病例给需行永久起搏器的患儿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前景的起搏方式。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小儿 病毒性心肌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CHB)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CCHB双胎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病例回顾:37岁无症状孕妇,孕23周胎儿超声心动图提示双胎心率下降,房室传导阻滞,母亲完善检查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予人免疫球蛋白、地塞米松及羟氯喹等治疗后,孕31周胎儿超声心动图仍提示房室传导阻滞,孕32+3周因先兆早产行剖宫产,双胎自身抗体筛查均示抗核抗体(ANA)弱阳性,Ro60及Ro52阳性,24 h Holter均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宝一对症治疗后出院时体质量增加至2 200 g,但仍为CCHB(心室率80~90次/min),宝二住院期间突然出现心率及血压下降,最终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2.文献检索:中文文献2例,英文文献9例,其中9例为抗干燥综合征抗体A(SSA)/Ro和抗干燥综合征抗体B(SSB)/La相关的CCHB,2例为特发性CCHB。结论胎盘转移SSA或SSB是双胎发生CCHB的重要机制,其他因素可能也参与其发病进程。目前的治疗方法仍不尽人意,大多患儿需要起搏治疗,早期诊断和产前管理可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双胎 早产儿 新生儿狼疮 先天性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手术后因房室传导阻滞需行起搏治疗的易患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外科Morrow术的26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纳入因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23例(8.85%)患者,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术前术后心电图诊断、术前术后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及有无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起搏器术后心室起搏比例。结果23例患者中女7例、男16例,年龄(50.2±13.6)岁,年龄范围22~76岁。术前左心室壁最厚(22.5±5.1) mm,范围17~26 mm;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为(96.5±23.2) mmHg(1 mmHg=0.133 kPa),范围60~127 mmHg。23例患者中术前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其中12例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合并室内传导阻滞、1例合并间歇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经主动脉切口行扩大Morrow术。23例患者中有21例在外科术后即刻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观察至少7 d后房室传导阻滞未能恢复。另有2例患者在术后约30 d时出现高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所有患者于外科术后8~45 d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手术顺利。随访(23.5±20.1)个月,范围12~72个月,2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为心室起搏心律,起搏器程控提示心室起搏比例为99%~100%;另外2例术后2年的心室起搏比例分别为15.0%及7.2%。所有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无死亡病例。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外科术后易并发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男性且术前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如外科术后7 d房室传导阻滞仍未恢复,建议植入永久性起搏器。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肥厚型心肌病 外科手术 起搏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脏临时起搏常应用于严重症状性心动过缓的紧急救治或无症状患者的保护性起搏,存在感染、出血、血栓栓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和处理。本文报道1例既往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因围术期保护性临时起搏诱发医源性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最终植入永久起搏器。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束支阻滞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获取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动物模型的压力-应变环(pressure-strain loops,PSL),评估左心室心肌做功参数,以评价LBBB对左心室功能及运动模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健康雄性比格犬,麻醉状态下射频消融左束支制作LBBB模型,实时测量动脉压力。分别于造模前、造模成功后30 min(Acute-LBBB)、造模成功后3个月(Chronic-LBBB)获取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应用STI技术测量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并获取各时间点的PSL,评估左心室整体和节段心肌做功参数。结果与Baseline相比,Acute-LBBB、Chronic-LBBB左心室整体做功效率显著降低(P<0.05),整体无用功显著增加(P<0.01),Acute-LBBB的GLS显著降低(P=0.04)。造模前,室间隔基底段及中段做功效率、有用功均高于左室侧壁相应节段(P<0.01),而无用功节段值的分布则相反(P<0.01)。Acute-LBBB室间隔各节段心肌做功效率较造模前显著降低(基底段、中段、心尖段P<0.05)、无用功增加(P<0.05),室间隔基底段有用功降低(P=0.01),而侧壁基底段无用功增加(P=0.04)。Chronic-LBBB室间隔基底段与中段的心肌做功效率较Acute-LBBB轻度恢复(P=0.03),但仍显著低于造模前(P=0.001),其余各节段做功参数的改变与Acute-LBBB相似。结论急性及慢性LBBB均可导致左心室整体及节段做功能参数的改变。左心室心肌做功参数可以定量分析LBBB的左心室功能及运动模式的改变。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功能,左 心肌做功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诊断房颤合并房室阻滞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81例房颤合并房室阻滞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 90例房颤未合并房室阻滞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房颤时平均心室率及最快心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逸搏及长 RR间期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房颤合并房室阻滞诊断灵敏性高,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房颤 房室阻滞 动态心电图 灵敏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不同人工瓣膜围手术期新发传导阻滞及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瓣膜中心行TAVI治疗的97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股动脉途径Venus-A瓣膜组(52例)与经心尖途径J-Valve瓣膜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传导阻滞及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发生率。结果Venus-A瓣膜组与J-Valve瓣膜组比较,新发传导阻滞[48.1% (25/52)对53.3%(24/45),P=0.61]及永久起搏器置入[11.5% (6/52)对6.7%(3/45),P=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Valve瓣膜组中的主动脉瓣狭窄亚组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亚组比较,患者新发传导阻滞[43.8%(7/16)对58.6%(17/29),P=0.34]及永久起搏器置入[6.3%(1/16)对6.9%(2/29),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Venus-A瓣膜与J-Valve瓣膜行TAVI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传导阻滞及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传导阻滞 永久起搏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电图诊断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现选出 2017年 12月 -2018年 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 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心肌酶学进行诊断,检出 11例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可通过心电图准确辨识 J点,而 T波则显示为正负双向或者是倒置,弓背往上抬起 0.4mV;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则难以辨识 J点, T波显示为直立,弓背上抬 0.8mV。结论:采用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实施诊断准确率较高,再联合心肌酶学诊断,可以作为该疾病的有效诊断方法。

  • 标签: 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1例反复发作晕厥患者,心电图表现为Brugada综合征合并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仍反复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后予奎尼丁(100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10个月无发作;停用奎尼丁后再次反复发作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触发ICD放电,再次服用相同剂量奎尼丁后随访1年余无心律失常发作。Brugada合并右束支阻滞可能与室性心动过速发生风险高有关,低剂量奎尼丁预防室性心律失常有效。

  • 标签: Brugada综合征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奎尼丁
  • 简介:摘要目的Liwen术式即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病例进行临床研究,为此类患者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纳入2017年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Liwen术式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2年随访期间,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等,运动负荷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和运动总时间等,12导联心电图监测患者心脏的电活动改变,心脏核磁评估心肌纤维化情况及消融范围。结果术后2年,患者左心室流出道(LVOT)峰值压差明显降低(静息LVOT压差:从130 mmHg降至8 mmHg;运动激发后LVOT压差:从181 mmHg降至28 mmHg),室间隔(IVS)厚度变薄(前IVS厚度:从15 mm降至8 mm;后IVS厚度:从16 mm到8 mm);纽约心功能分级从Ⅲ级降低至Ⅰ级,运动时间由6 min增加至8 min。术前心电图提示存在RBBB,术后6个月起至2年,RBBB消失。结论Liwen术式可以有效解除LVOT梗阻的同时促使心律失常发生良性转归。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消融技术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监测传导阻滞与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行 DDD型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存在传导阻滞的患者作为传导阻滞组( 50例), 存在窦房结功能不良的患者作为窦房结功能不良组( 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自身心律失常及心室安全起搏的检出率。结果 窦房结功能不良组患者的频发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分别为 30.00%( 15/50)、 34.00%( 17/50), 均高于传导阻滞组患者的 4.00%( 2/50)、 6.00%( 3/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窦房结功能不良组患者的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颤、成对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多源性室性早搏检出率分别为 22.00%( 11/50)、 10.00%( 5/50)、 16.00%( 8/50)、 10.00%( 5/50)、 10.00%( 5/50), 与传导阻滞组患者的 24.00%( 12/50)、 8.00%( 4/50)、 14.00%( 7/50)、 8.00%( 4/50)、 10.00%( 5/50)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窦房结功能不良组患者心室安全起搏的检出率为 26.00%( 13/50), 高于传导阻滞组患者的 10.00%( 5/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及时调整心房感知器的灵敏度后心室安全起搏的检出率显著降低。结论 窦房结功能不良和传导阻滞患者治疗过程中植入起搏器, 再充分借助动态心电图来监测自身情况, 可以让患者对自身心律失常有更为准确的了解, 对于心律失常症状的有效防治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适宜推广使用。    【关键词】 窦房结功能不良 ;传導阻滞 ;起搏器 ;动态心电图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 椎旁神经阻滞与竖脊肌阻滞在胸科手术中 的 应用 效果 。 方法: 使用区组随机化法 选取 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进行胸科手术的患者共 36 人,并以奇偶数法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 椎旁神经阻滞复合 竖脊肌阻滞 ,对照组应用 椎旁神经阻滞,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满意度进行对比。 结果: 实验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结论: 旁神经阻滞复合 竖脊肌阻滞 应用与胸科手术中,可获得患者更高的满意度,满足患者对于镇痛的需求,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竖脊肌阻滞 胸科 手术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