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68例临床患者下肢静脉(DVT)形成原因分析,探讨DVT发病机理。方法:通过回顾临床资料,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引发DVT的预防措施,对已经发生DVT的患者,如何精心做好抗凝、溶栓期间的护理,防止发生肺栓塞(PE)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医护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DVT的多发及危害,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护理干预

  • 标签: 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护理 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下肢静脉药物溶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并总结2011年至2012年6月收治51例下肢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29例治愈,22例好转,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减轻或消失。结论尿激酶等药物溶栓治疗对下肢静脉治疗的有效方法,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加強用药观察,做好心理及并发症护理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药物溶栓 治疗观察护理
  • 作者: 陈建群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肿瘤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    要】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其干预体会。方法:截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按照其所选用的护理方案,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28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从实验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两项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形成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医生对下肢静脉形成病人的治疗处理进行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抗凝治疗,疗效满意,患者痊愈。结论对下肢静脉形成病人的护理可以让病人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减轻病痛,同时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 护理
  • 简介:1例患者于溶栓第14天2∶00,  1.2 结果 本组153例DVT患者中除10例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外,本组病例中8例患者在用药平均5 h左右出现胸闷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形成观察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骨科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11.12~2013.12期间在本院骨科住院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干预静脉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10%),x2=4.082,p<0.05,提示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于降低骨科患者下肢静脉的发病率,提高骨科手术预后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早期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套干预效果确切、技术操作方便、费用较低、适合基层医院应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通过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90例高危住院孕产妇作为实验组,选定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相同时间段内标准一致高危住院孕产妇9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孕产妇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实验组90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静脉形成1例;对照组90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静脉形成9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TDP干预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 标签: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产科 LEDVT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孕产妇 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 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 40 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静脉形成 1例;对照组 40 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静脉形成 8 例。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 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干预 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LEDVT   静脉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下肢,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孕产妇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高龄化日趋明显,孕产妇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参与,致使下肢静脉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与医疗安全。我院应用科学评估方法对住院孕产妇进行评估,及时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交替使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形成,观察干预效果,从而寻求一种操作简便、经济适用、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执行护理常规基础上,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进行干预;对照组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预防措施。 本文 80 例孕产妇均按照我院下肢静脉危险度评分表进行评分筛选,产前均无下肢静脉形成。其中实验组 40 例,年龄 20-51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2 例,合并心脏病 3例,合并智障 2例,剖宫产 28 例。对照组 40 例,年龄 20-48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5例,合并心脏病 2例,合并智障 1例,剖宫产 30 例。两组孕产妇年龄、例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诊疗方法  一旦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即纳入实验组进行干预,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2次 /日,每次 30min; TDP照射 2次 /日,每次 30min。按照 7: 00、 11: 00、 15: 00、 19: 00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顺序,分时段交替干预至出院前一天。每日评估下肢肿胀、疼痛情况,有症状者即刻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血栓形成者即退出试验;无症状者于住院第五天、第九天…出院前一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静脉形成情况。一旦下肢静脉形成,立即停止试验,并按照血栓形成进行治疗及护理。    1.3  下肢静脉形成的判定  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查血 D-二聚体进行辅助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3  讨论 静脉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在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多发生于下肢,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妊娠期体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抗凝血酶Ⅲ和蛋白 S水平降低,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明显抑制了纤溶系统,进一步加重了高凝状态;分娩或剖宫产时容易引起血管损伤,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同时也损伤了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增大的子宫压迫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同时硬膜外麻醉可引起血管扩张,下肢血流速度减慢,术后卧床及惧痛减少活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加重血流缓慢。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减少下肢静脉形成,已成为目前医生较为关注的课题。    3.1   LEDVT诊断标准   传统的 LEDVT诊断标准是下肢静脉造影,费用昂贵,属于有创性的检查,且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不能用于早期诊断。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D-二聚体升高是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的结果,能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变化,是筛选 LEDVT的首选指标。通过测定 D-二聚体含量,可以判断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对于监测血栓形成过程或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 LEDVT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临床意义,本研究将其作为下肢静脉形成的确诊手段。   目前 一旦确定为高危患者,即刻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进行干预,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明显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无需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经济适用,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林素琴,林剑芳,洪  飞 .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护理〔 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 15): 136-137.   〔 2〕邓月香,曾玉娥,卢小燕 .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 2012, 5,( 06): 14-15.   〔 3〕余  鑫,余昌俊,余康敏,许  克 .CD62P、 CD63、 D-二聚体与下肢静脉形成的关系〔 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2): 379-381.    〔 4 〕梁丽霞,李映桃,王  艳,黄燕芳,王天红 .妊娠期下肢静脉栓塞的临床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2016第 13卷第 6期: 70-72.

  • 标签:
  • 作者: 严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3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4期
  • 机构: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4000
  • 简介:下肢静脉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在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下肢静脉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疾病的复发率高,且引发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需要大家加强重视。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家属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1例下肢静脉形成(DVT)产妇通过一般护理、患肢护理、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结果,11例均痊愈出院。产后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发生的主要原因。产后应针对三大主要原因进行预防治疗及护理

  • 标签: 产后期 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形成原因以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针对我科收治的下肢静脉形成的80例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对于此组病例患者进行总结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并给予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此组患者经密切的临床观察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后,均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下肢静脉形成并给予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减少静脉的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疾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