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干预在脑血栓下肢静脉形成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血栓下肢静脉形成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接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患者消肿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到脑血栓下肢静脉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血栓的消肿时间,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举措。方法筛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脑卒中偏瘫合并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硬币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26例,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2%,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脑卒中偏瘫伴下肢静脉形成患者的综合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采用尿激酶治疗的80例下肢静脉形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护理经验。结果治疗后患者痊愈37例,显效34例,无效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75%。结论采用尿激酶治疗下肢静脉具有良好的效果,而完善的护理工作可以确保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静脉形成(DVT)是因为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对19例股骨骨折术后病人彩取一系列护理措施,效果满意,无1例下肢静脉形成,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形成是骨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如预防治疗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严重者会引发肺栓塞造成患者死亡。因此结合我院骨科近年来在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一些体会,找到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预防方法,减少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发生率。

  • 标签: 骨科术后 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完成骨科手术之后有关下肢静脉形成原因以及如何有效进行预防和诊治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38例完成骨科手术后静脉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通过细致、科学合理的观察,在早期,若能积极地进行预防、并予并及时发现和进行有效治疗,可以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完成骨科手术以后,导致下肢形成静脉具有多种因素,在临床上,应把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加以应用,可达到积极控制的效果,此外,及早诊断、并实施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病人生活、生存质量。

  • 标签: 骨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03-2008来共收治30例下肢静脉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方法,从患肢的浅静脉给予尿激酶,充气的血压计袖带包扎加压于患肢大腿处。结果27例临床症状消失,1例好转,有效率达93.3%,溶栓期间出现出血并发症1例,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死亡。结论采取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有效,而且容易实施,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经足背静脉 加压溶栓 肢深静脉 血栓
  • 简介: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25-01摘要目的对下肢骨折后下肢静脉(DVT)形成的临床护理及预防进行系统探讨。方法对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74例下肢骨折患者中4例出现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和归纳临床护理措施和预防对策。结果本研究中,174例下肢骨折患者有4里并发下肢静脉,占比2.3%[通过系统护理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下肢肿胀基本消退,未出现肺栓塞或出血病症,整体护理和预防效果理想。结论临床上下肢骨折患者存在下肢静脉形成的问题,应尽早进行预防,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临床实践意义重大。

  • 标签: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护理预防
  • 简介: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26-02摘要下肢静脉形成(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DVT的三大主要病因。DVT形成后轻者可导致下肢静脉形成后遗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重者可引起肺栓塞导致死亡,除积极治疗外,护理也相当重要。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并在超声下高度怀疑下肢静脉形成的43例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同时对这43例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分析彩色超声及DSA结果,总结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3例患者累及静脉42条,其中累及左侧肢体24例,累及右侧肢体15例,累及双下肢者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累及静脉42条,DSA诊断累及静脉46条,符合率为91.30%(42/4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临床符合率高,且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可做为下肢静脉形成的初筛检查手段,但应积极提高超声医生的业务水平。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 血栓 形成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CDT)治疗亚急性期下肢静脉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例亚急性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在B超引导下经小隐静脉(14例)/腘静脉(22例)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静脉中,术后均局部应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抗凝6~12个月。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健肢周径差的变化及静脉通畅评分及随访观察静脉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等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全组患者经CDT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4.01±2.23)cm、(1.13±1.0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P〈0.01);小腿周径差分别为(3.28±1.81)cm、(1.24±1.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P〈0.01);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13.36±4.18及4.64±2.5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8,P〈0.01),静脉通畅率为(62.97±19.50)%,完成随访30例,失访6例,随访率83.33%,随访时间6~48个月,5例再发血栓,1例重度PTS(无溃疡),3例中度PTS,3例轻度PTS,总PTS发生率23%,其余病例无复发DVT及PTS。结论亚急性DVT患者部分可采用CDT取得理想的疗效,减少PTS的发生。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亚急性 导管溶栓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干预进行探讨,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救治的68例例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静脉形成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下肢静脉发生率为5.88%,对照组发生率为20.59%,组间对比知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研究组患者中非常满意与总满意率分别为67.65%、94.12%,而对照组对应数据为41.18%、79.41%。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中应多加应用。

  • 标签: 骨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病人急性下肢静脉形成取栓术的护理效果及预防。方法对17例骨科急性下肢静脉形成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观察血栓再通及肢体血运情况,术后经3-12个月随访,14例症状完全消失,1例下肢轻度肿胀,无静脉曲张及皮肤色素沉着,2例有明显的静脉后综合症。结论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可以减少骨科病人急性下肢静脉形成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骨科病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取栓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下肢静脉形成溶栓治疗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78例下肢静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下肢静脉形成溶栓患者采用整体护理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常规护理 整体护理 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