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套干预效果确切、技术操作方便、费用较低、适合基层医院应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通过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90例高危住院孕产妇作为实验组,选定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相同时间段内标准一致高危住院孕产妇9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孕产妇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实验组90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静脉形成1例;对照组90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静脉形成9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TDP干预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 标签: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产科 LEDVT
  • 简介:研究下肢静脉形成(DVT)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DVT的相关性,探讨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DVT中的发生、发展的作用。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0例DVT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DVT部位、分型、时间分期及Hcy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两组成员间年龄分布及性别组成无显著差异。DVT病例组患者以50-60岁为好发高峰期,左下肢DVT比右下肢多见(3.38:1)。DVT组Hcy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侣.45±9.67vs1389±4.33,P=0.001)。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Hcy水平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DVT组部位分型、发病时间分期各组间Hcy对比无明显差异。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DVT发生的敏感的风险标记,Hcy的监测对诊断DVT的观察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同型半胱氨酸 HHCY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血栓下肢静脉形成相关护理效果。方法运用回顾式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所收治的脑血栓下肢静脉形成100例患者作为临床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性护理,而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结果临床患者在予以治疗之后,比较并发症的产生率、下床活动以及消肿的时间,其观察组的患者比对照组中患者明显少,并存在着P<0.05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观察的意义。结论在脑血栓下肢静脉形成临床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其患者在临床上产生并发症的概率,也有效缩短了血栓实现消肿的实践,且明显提升及改善了临床患者在生活上的质量,故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在临床的应用之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脑血栓 伴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 护理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形成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下肢静脉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患者平均年龄(52.5±13.5)岁,男性35例,女性1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手术。分析(1)50例下肢静脉患者的病变部位。(2)对比正常及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图。(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正确率。结果(1)50例患者中下肢静脉位于左侧27例,右侧21例,双侧2例。主要位于下肢近端静脉(40例),下肢远端静脉10例。急性者36例,慢性者14例。(2)正常及下肢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存在明显差异。(3)以手术为金标准,彩超诊断出49例下肢静脉患者,1例诊断为股静脉,手术显示为左髂外及股静脉,诊断正确率为9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形成有独特的优越性,可早期发现、诊断急慢性下肢静脉,对制定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超声 下肢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气压治疗仪预防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静脉(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2例,予传统常规护理;治疗组53例,除传统常规护理外加用气压治疗仪。观察对两组患者下肢神经静脉的预防效果。结果治疗组53例中仅2例(3.77%)发生下肢静脉形成。对照组52例中有10例(19.23%)发生下肢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气压治疗仪治疗能够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形成,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脑出血 气压治疗 预防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针对我科2014年10月—2015年12月89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中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结果术后患者下肢静脉形成与遗传、肢体制动、恶性肿瘤、肥胖、高龄、麻醉、术后卧床时间过久等因素有关,针对相关因素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DVT的发生。结论加强对患者DVT的评估及健康宣教,指导卧床患者床上科学合理地活动、药物治疗等护理对策,可有效防止下肢静脉形成的发生。

  • 标签: 术后 下肢 深静脉 血栓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形成的价值。方法本次纳入研究的72例疑似下肢静脉形成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将诊断结果和追踪的外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5.83%(69/7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形成符合率高,价值显著,值得采纳应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4-2015.4入诊我院的脊髓损伤并出现下肢静脉的84例患者分为A、B两组各42例,其中A组进行常规护理,B组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B组下肢静脉发生率2.38%明显低于A组14.29%,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15.74±6.67)d较A组(31.28±12.84)d短,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下肢静脉的针对性护理可较好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痊愈。

  • 标签: 脊髓损伤 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形成(DVT)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临床疑为DVT患者108例,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回升特征及血栓程度,并追踪观察溶栓治疗后血栓再通情况。结果108例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104例,诊断符合率96.3%,漏诊4例。104例DVT患者中急性血栓37例,其中完全性闭塞22例,不完全性闭塞15例;慢性血栓67例,其中完全性闭塞19例,不完全性闭塞48例。左下肢血栓58例,右下肢血栓40例,双下肢血栓6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的部位、分期、官腔闭塞情况可作出较为肯定的诊断,同时可通过动态观察其演变情况,判断临床溶栓治疗效果。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深度探讨下肢静脉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的是我科入院待产的3686人,时间为2010年1月~2011年12月,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操作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水平,鼓励孕产妇日常多做下肢运动,禁烟酒,保持情绪稳定,防止血管痉挛,减少静脉淤滞,家属协助患者被动活动足关节、足背曲、膝关节伸展、抬腿等,鼓励产妇经常变换体位,及早下床活动,主动做腿部伸曲及抬腿等动作,膝关节抬高10°~15°,有利于静脉回流。对有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每日观察有无出血点,注射部位有无发紫及血肿等,同时遵医嘱监测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患者出现失血等突发状况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体液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必要时给于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结果3686例产妇7例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经过治疗、早期护理干预,均痊愈出院。结论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减少静脉壁的损伤,鼓励产妇多活动、多饮水,积极治疗合并症,将极大程度上减少下肢静脉形成

  • 标签: 产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 原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卧床病人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286例骨科卧床病人,给予心理,饮食,疼痛护理,采用基本预防,机械和药物预防等全面的护理措施。结果286例病人中有28例出现下肢静脉的临床症状,经过积极治疗与护理,7~10天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结论下肢静脉形成是骨科卧床病人的严重并发症,必须格外重视护理工作,采取综合的预防护理措施,以确保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骨科 卧床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