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实施开颅手术、经颅骨锥孔或钻孔穿刺脑室后,须行脑室引流,在脑室内放置带侧孔引流管,另一端连接引流袋,确保能使脑脊液顺利引流到体外,目的是为了排出脑室的积血、降低脑脊液渗漏、防止蛛网膜出现粘连,缓解脑膜刺激,降低颅内高压,确保颅内压处于正常状态,是颅脑手术后常见的治疗措施。由于脑室内血液凝固易堵塞引流管,因此手术仅仅是治疗的起始,接下来患者的护理和引流管的精心护理是挽救生命和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我院收治的颅脑手术后行脑室引流的病例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现总结如下。

  • 标签: 脑室内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 引流管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内出血(IVH)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40例IVH病例随机分为改良组及传统组。改良组选择在出血相对较多的一侧常规行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而在出血相对较少的一侧额角置入Ommaya囊后行囊腔穿刺外引脑室5-7d后,改为仅Ommaya囊穿刺外引。传统组则行双侧侧脑室普通外引,5-7d后结合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血性脑脊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迟发性脑积水、颅内感染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等。结果两组迟发性脑积水、颅内感染发生率及预后(ADL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良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组。结论该项改良技术安全可靠、损伤小、恢复快,能大大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改善预后,优于传统方法。

  • 标签: Ommaya 脑室外引流 脑室内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对脑室出血患者采用侧脑室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对入选的20例脑室出血病例采用侧脑室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并同时应用尿激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术后死亡1例,为再出血致血肿增大致脑疝而死亡。术后存活19例,随访6个月GOS评分:优良11例,轻残4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1例,均无脑积水发生。结论脑室出血采用侧脑室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同时清除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可明显减少脑积水发生。

  • 标签: 脑室出血 侧脑室引流术 腰大池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在治疗急性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2例急性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患者行侧脑室。结果32例患者出院时ADL评级达到明显好转或改善的23例(I~Ⅲ级),占71.9%,其中5例ADL评分I级,10例Ⅱ级,8例Ⅲ级;ADL评分为重残(Ⅳ~V级)的5例,占15.6%;死亡4例,占12.5%。结论侧脑室是治疗急性重型原发性颅脑损伤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可以使颅脑创伤后所致脑肿胀得到有效的缓解,明显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侧脑室外引流 颅脑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YL-1型针侧脑室穿刺及腰穿持续外引系统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例脑室铸型出血患者应用YL-1型针侧脑室穿刺及腰穿持续外引系统,在侧脑室及腰池交替注入尿激酶进行“会师式”液化血肿,交替引流脑脊液,脑脊液循环通畅后,在同一套密闭的装置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果脑室积血3天内基本消失6例,5天内7例,7天内2例,死亡3例(16.67%)。存活病人无脑积水发生。结论该方法可以明显降低脑室铸型出血的死亡率,迅速清除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加快脑脊液正常化,密闭装置能较好监控颅内压,减少感染机会,减少脑积水等并发症,该方法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脑室铸型出血 YL-1型穿刺针 外引流系统 交替液化
  • 简介:目的:探讨血肿穿刺引流脑室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对89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行血肿及脑室同时穿刺外引加尿激酶注入治疗临床资料的分析。结果89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生活能自理者32例;基本能自理者25例;不能自理者22例;植物生存者7例;死亡3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采取血肿及脑室穿刺外引加术后尿激酶注入溶解的治疗方法,一般3~5d血肿基本消失,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破入脑室 穿刺外引流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纯钻孔外引外引加补充引流两种式对TSH的治疗效果。方法51例TSH患者,19例采取单纯钻孔外引治疗,32例采取外引加补充引流治疗,术后进行CT复查、临床症状观察以及半年随访是否复发或加重。结果钻孔引流加补充引流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钻孔引流。结论采用钻孔引流加补充引流可以有效改善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减少该病的复发。

  • 标签: TSH 钻孔引流 颞肌 帽状腱膜补充引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定向软通道穿刺联合侧脑室引流治疗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0例小脑出血患者,将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给予治疗组患者定向软通道穿刺联合侧脑室引流手术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用定向软通道穿刺手术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ADL,治疗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定向软通道穿刺联合侧脑室引流治疗小脑出血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小脑出血 定向软通道穿刺 侧脑室引流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总结2013年2月-2014年2月86例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86例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术后疼痛感明显病例2例,术后皮下气肿6例,无感染及纵隔气肿病例,所有患者通过合理、科学、严谨的护理措施,均顺利康复,治愈出院。结论合理、科学、严谨地做好胸腔闭式引流术前、术后的护理,对患者的治疗以及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胸腔闭式引流术 护理 体会
  • 简介:目的分析侧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术前定性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MRI表现,采用SIEMENS3.0TSkyra和GE1.5TSignal磁共振仪,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由2名以上主治医师在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上观察。结果本组病例均为单发,其中左侧脑室三角区9例、右侧脑室三角区4例、右侧脑室体部2例。病灶边缘清楚,13例为分叶状、2例为椭圆形。多数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有钙化时信号减低。病灶较大,灶周水肿较轻。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在MRI上表现特点为:多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发现时病灶较大,边缘清晰;灶周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MRI具有多方位成像特点,可为脑膜瘤术前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 标签: 侧脑室内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联合双侧脑室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09年11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诊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资料,该组研究对象皆采取小骨窗开颅联合双侧脑室引流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此种方法可以迅速清除脑出血造成的血肿,治疗时间短,不易发生慢性脑积水。结论小骨窗开颅联合双侧脑室引流对于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显著,可作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法。

  • 标签: 小骨窗开颅联合双侧脑室引流 高血压性脑出血 疗效
  • 简介:目的总结单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8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单孔引流治疗。结果8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出现气颅25例、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积液15例、对侧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3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良好,术后需注意并发症防治。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单孔引流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的手术室护理措施。方法对16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0例患者成功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无中死亡病例。结论需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病情急、重,护士要熟练掌握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工作原理,并准确地技术操作,是成功完成胸腔闭式引流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胸腔闭式引流术 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71-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缝合与常规引流治疗低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32例低位肛瘘患者分成两组,切开组与常规组,每组14例,切开组采取切开缝合,常规组采取常规引流,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切开组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16/16),常规组的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5%(12/16),切开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32例患者都完成随访,切开组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6.25%,常规组有5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1.25%,切开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开缝合治疗低位肛瘘临床疗效好,复发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切开缝合术 常规引流术 低位肛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自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将2013年1月-2014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自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分成两组,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可明显降低自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的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自发性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负压封闭引流在创伤骨科疾病治疗上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通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对大面积创伤、开放性骨折、皮肤软组织缺损等创伤骨科病人进行治疗,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护理,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评价其护理效果。结果结果显示有61例病人在接受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病情都得到了很好地改善,4例软组织缺损严重的患者在接受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再二次行植皮病情也得到了很好地治疗,伤口愈合状况良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负压封闭引流对创伤骨科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促进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有效改善病人的微循环状况,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术 创伤骨科 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肌腱外露的疗效。方法本组病例清创后肌腱外露,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每次持续负压引流7天,使用1-3次,待肉芽组织覆盖肌腱后,取自体中厚皮片,将自体皮戳洞后缝合于创面上,皮片覆盖VSD负压引流,术后10天左右打开,创面愈合。结果创面经1-3次负压封闭引流后肉芽组织完全覆盖外露肌腱,18例皮片全部成活。结论VSD负压封闭引流二期植皮或皮瓣转位是肌腱外露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VSD) 肌腱外露
  • 简介:目的比较小儿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后留置双J管内引流与肾造瘘支架管外引的临床疗效及诊治经验.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收治77例因单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而行离断式肾盂成形的患儿,将其分为留置双J管组(41例)和留置肾造瘘支架管组(3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拔管和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肾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均经B超及ECT等进行随访.结果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J管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63+1.92)d,肾造瘘支架管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89+3.41)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双J管组(14.6%)明显低于肾造瘘支架管组(36.1%).随着双J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并发症的发生率1~2个月组为17.6%,2~3个月组为26.3%,>3个月组为100%.术后B超及ECT等随访,两组术前、术后肾功能相比(P<0.01)均有明显恢复,恢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后置双J管内引流的疗效优于支架管外引.

  • 标签: 肾盂 输尿管 引流术 手术后并发症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