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目前我国医院采用自拟助孕汤对免疫不孕不育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在2010年7月~2012年9月收治的100例免疫不孕不育女性患者,并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自拟助孕汤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维生素E、维生素C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的时间均为3个月为一疗程,在一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受孕情况、内分泌情况。结果在3个月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在9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在77%,两组患者在年龄、人数、病症上均无显著的差异性,统计学有意义。结论自拟助孕汤对于免疫不孕不育女性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其对于患者的受孕率、免疫情况以及内分泌五项情况均有显著的变化,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免疫性 不孕不育 自拟助孕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使用业的螺旋CT机来有效的增强其相应的扫描效果,并据此来对免疫胰腺炎其一定的CT征象进行具体探讨。方法通过对25例自身具有免疫的胰腺炎的病患进行CT加强扫描,来对胰腺钙化以及胰腺假囊肿以及相应的肾脏损害还有胰管扩张等进行具体评价,并据此来判断免疫胰腺炎其相应的诊断价值。结果免疫胰腺炎在经过专业的CT扫描之后,胰腺整体呈现出弥漫低密度的患者一共有17例,大约占据全部总量的68%左右,而胰腺局限性肿块在经过专业的CT扫描之后,整体呈现出现低密度的患者一共有10例,大约要占40%左右,另外胶囊样环的患者大约要占16例,而胰周线的患者大约为15例,另外胰周血管受累的病患大约有11例,此外大约还有8列胰腺病灶钙化患者,大约有3例胰腺假肿囊,最后肾脏损坏的大约有12例。结论自身免疫胰腺炎在经过专业的CT扫描之后整体呈现出一种弥漫肿大而且呈现低密度,导致胶囊样环,以及胆管壁出现一定程度增强。与此同时,肾脏损害被视为当前对自身免疫胰腺炎进行诊断的重要CT征象。

  • 标签: CT征象 自身免疫 胶囊样环 肾脏损害 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用左归丸治疗免疫卵巢早衰小鼠,观察治疗组与模型组等之间卵巢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及卵巢颗粒细胞、卵母细胞的凋亡率比较,进一步探讨免疫卵巢早衰卵巢细胞凋亡的发病机理。方法建立小鼠免疫卵巢早衰模型以小鼠透明带3所合成透明带多肽为免疫原,以其免疫SPF级BALB/C雌性小鼠。以出现动情周期紊乱、卵巢细胞受损,表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左归丸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共灌胃给药4周。用Tunnel法检测卵巢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模型组小鼠卵巢中颗粒细胞、卵母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左归丸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卵巢中颗粒细的凋亡率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左归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的卵母细胞的凋亡率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 标签: 颗粒细胞 卵母细胞 凋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自身免疫胰腺炎(AIP)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2002-2012年我院住院的20例自身免疫胰腺炎患者发病特点和实验结果、CT特点。结果⑴20例自身免疫胰腺炎患者有15例男性,5例女性,平均55±7.2岁。其中8例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⑵16例表现为轻微腹胀及腹痛,2例表现为急腹症,15例表现为急性梗阻黄疸;⑶12例发现血淀粉酶升高,18例IgG4明显升高。⑷CT有15例表现为全胰腺肿大,5例表现为胰头部的局部肿大。结论⑴多见于老年男性,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⑵自身免疫胰腺炎患者临床表现隐匿,临床表现多无症状或可耐受的腹痛。梗阻黄疸为AIP的特征表现;⑶IgG4免疫复合物增高;⑷CT多数病例表现为全胰腺的弥漫肿大,少数病例可表现为胰腺的局限性肿大,病变组织在CT上表现为密度降低。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临床分析
  • 简介:自身免疫肝病(ALD)包括自身免疫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淤积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自身免疫肝病重叠综合征(AOS)。部分患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发现症状时已进展至肝硬化阶段,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已逐渐引起了肝病学界的高度重视。其中AIH及其重叠综合征占ALD的主要部分,此种疾病在发现及诊断方面一直是学界难以把握的难题,本文对现今关于AIH的诊断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重叠综合征 诊断标准 评分系统 抗体滴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丙戊酸(VPA)抑制大鼠实验自身免疫神经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neuritis,EAN)的机制。方法36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12只,应用P257-81多肽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混合液免疫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治疗组于免疫当天至第15天每天腹腔内注射300mg/kg丙戊酸钠,模型组、正常组同时点注射等量的PBS。观察发病情况,坐骨神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改变,检测外周血中Th17和Foxp^3+Treg细胞含量及淋巴结中肿瘤坏死因子OL(TNF-α)、1干扰素(IFN-1)、白介素17(IL-17)和β型转化生长因子(TGF—B)mRNA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最初发病时间迟于模型组,其高峰期神经系统体征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坐骨神经炎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与治疗组外周血中Th17、Foxp^3+Treg细胞所占百分比均高于正常组,治疗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所占百分比低于模型组,Foxp^3+Treg细胞所占百分比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淋巴结中TNF—α、IFN-γ和IL-17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TGF—β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丙戊酸能够抑制EAN大鼠的自身免疫反应,对EAN有治疗作用。

  • 标签: 丙戊酸 神经炎 自身免疫性 实验性 大鼠
  • 简介:美同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和免疫生物学家发现,吃得太咸不仅会让血压升高,还会导致一系列自体免疫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如多发性硬化症、I型糖尿病、牛皮癣、类风湿关竹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

  • 标签: 性疾病 免疫 诱发 强直性脊柱炎 生物学家 耶鲁大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自身免疫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总结35例自身免疫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生化、自身抗体、病理变化、治疗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自身免疫肝炎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4。发病年龄高峰在40岁左右,常见症状为乏力(100%)、纳差(100%)、上腹部不适(100%)、黄疸(48.6%)、尿黄(48.6%)、发热(40%)、恶心呕吐(31.4%),20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5例仅接受保肝药物和熊去氧胆酸治疗,3例同时接受激素、熊去氧胆酸和硫唑嘌呤治疗。15例接受保肝药物和熊去氧胆酸治疗外,不接受任何针对治疗的患者随访7年,全部存活。2例合并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结论自身免疫肝炎是一类较少见的慢性进展性肝脏疾病,具有与病毒性肝炎不同的临床特征。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指标。对不愿接受病理活检者,结合临床表现,肝功能,自身抗体,通过非典型AIH积分系统的计算和对激素的反应也可获得诊断。AIH通常并发其他自身免疫疾病,以AIH/PBC常见。常用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病情轻微或处于静止期肝硬化仅保肝和口服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中重度AIH患者应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当出现重叠综合征、肝损伤较重或出现红色胆管征时倾向糖皮质激素和UDCA联合治疗。部分患者不用激素肝功能也保持正常值或2倍正常值上限以内,对这部分患者应严密检测。重度病人在停药或减量过程中易复发。免疫抑制剂停药或减量可参考肝功能和IgG含量变化。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摘要明确现阶段眼科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进展与方向,探讨葡萄膜炎、角膜病、Graves眼病、交感性眼炎、干燥综合症、视神经炎等眼科疾病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提示在临床中应多角度多层次探讨眼科自身免疫的研究,重视眼科自身免疫疾病的问题。

  • 标签: 自身免疫 角膜病 Graves眼病 交感性眼炎 葡萄膜炎 干燥综合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的影响因素。方法用微柱凝胶卡对AIHA患者进行常规血型鉴定及磷酸氯喹放散实验后定型,同时进行抗体筛查、抗体鉴定和吸收试验。结果血型鉴定受干扰者7例,正反定不符,磷酸氯喹放散后能正确定型。直抗均为阳性,抗体筛查阳性12例,经吸收自身抗体后检出抗-E抗体2例。结论AIHA患者的自身抗体会干扰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准确定型及抗体筛查和鉴定对安全输血十分重要。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型 抗体筛查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讨论自身免疫肝病重叠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自身免疫肝病重叠综合征的病人进行药物治疗,服用强的松联合熊去氧胆酸。观察病人服用药物前后的病情变化和身体状况,探讨该治疗方法的成效。结果对病人治疗前后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指标如IgA、IgG以及AMA、SMA、进行检测,差异很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病人体内的其他生化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则有较大差异,肝脏的损害程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AIH-PBC病人进行强的松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改善了病情,可靠有效。

  • 标签: 肝硬化 免疫性 强的松
  • 简介:摘要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以皮肤黏膜、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来,随着对ITP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补体作用、滤泡辅助T细胞的异常等许多观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对ITP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机制 细胞免疫
  • 简介:摘要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ITP,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是一种自身抗体介导血小板减少的综合症。紫癜多数由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引起,所以称为血小板减少紫癜。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致死率却非常高。近年来研究证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和机体免疫反应有关,故也称为自身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该病的血液学特征是外周血中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表面结合有抗血小板抗体1。目前,临床上采用排除法诊断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将其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类。该病的治疗目标是提高血小板计数到安全水平。研究表明ITP是异质性疾病,其发病过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血小板生成障碍2。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机制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对成人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大剂量地塞米松(Dex)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大剂量Dex治疗的94例(ANA阳性者26例)ITP病例资料,比较ANA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差异。结果ANA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无影响。ANA阴性ITP对大剂量Dex治疗总反应率高于ANA阳性者,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ANA阴性ITP的完全反应(CR)率显著高于ANA阳性(P<0.001),并且ANA阴性ITP患者血小板的平均增值(109.838×109/L)显著高于ANA阳性者(49.423×109/L)(P<0.001)。结论ANA可以作为预测大剂量Dex治疗ITP疗效的有效指标,ANA阳性ITP患者对大剂量Dex治疗的初始疗效较差。

  • 标签: 抗核抗体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大剂量地塞米松
  • 简介:自身免疫肝炎是一种以高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高和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肝脏炎症性疾病。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肝炎约占9%~17%。目前,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肝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亦无特异性的诊断标准。早期停用致病药物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一般较好。本文重点介绍其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孕母患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对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2例患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孕母的新生儿在出生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结果82例孕母患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AITD)的新生儿中,2.44%(2/82)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低下,30.49%(25/82)曾出现一过高TSH血症,67.07%(55/82)甲状腺功能正常,未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25例高TSH血症的新生儿全部在出生后3个月自动恢复正常。孕母甲状腺自身抗体和妊娠期间药物剂量调整与新生儿甲状腺功能无明显相关。结论患AITD的孕母分娩的新生儿常常在出生的第1~3个月轻微的TSH升高,FT4水平正常。但大多数的新生儿的TSH水平无需干预能完全恢复正常。对该类新生儿在出生1~3个月内进行甲状腺功能的监测,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 标签: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妊娠 新生儿 甲状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IVIG)在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儿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入住本院儿科确诊为AIHA患儿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激素、碱化尿液、必要时输血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的IVIG;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转阴、贫血纠正及住院的时间;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期间感染的并发症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两组患儿临床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HA患儿常规治疗下使用大剂量IVIG,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能减少感染的并发症和1年内的复发率。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丙种球蛋白(IVIG)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