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术常用的后外侧入路(Gibson),外侧入路(Watson-Jones),及前外侧入路(Smith-Petersen),术中术后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991~1999年我科治疗的132例60~82岁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手术入路分成三组,比较其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功能.结果:三组合并症的发生率与伤后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与输血量,负重时间,功能评价,脱位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以髋关节外侧入路为最佳.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手术入路 疗效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CNP)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87例患者,根据手术时期分成实验组(45人)和对照组(42人),采用前后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对87例实施CNP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对照组15.12±3.98h,实验组7.24±1.61h(t=12.25,P<0.05);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对照组12.23±1.78d,实验组6.65±1.08d(t=17.81,P<0.05);住院费用对照组(30572.58±886.21)元,实验组(25721.62±578.65)元(t=30.42,P<0.05);住院天数对照组(20.21±1.35)天,实验组(15.32±1.28)天(t=4.67,P<0.05);患者满意度提高,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在病种适合的前提下,作为一种比较科学的护理工作模式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全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质量
  • 简介: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骨性关节病(OA)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终末期的有效治疗手段,通过人工关节手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院在2001年2月~2003年6月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炎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康复护理
  • 简介:总结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对19例20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经6个月至2年随访,术后无1例出现感染、假体断裂,术后3个月17例恢复正常行走;仅有1例发生假体松动下沉和1例发生肢体肿胀,近期效果良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较好的方法.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髋关节 人工关节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成人患者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半脱位或脱位程度,分为半脱位型(15例)、半脱位容积宽大型(39例)和完全脱位型(3例),采用加深髋臼,或自体植骨于髋臼缘10~3点钟位,以加深髋臼重建臼顶部和后柱后壁的5项要点,正确安置骨水泥型假体与生物型假体,是使57例71髋接受人工髋假体置换成功的基础.结果对57例71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经平均5年4个月随访,植入骨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优(>90)44例54髋,良(80~89)10例13髋,可(70~79)3例4髋,无差(<70)者,优良率为94.7%.术后有9例并发症,且均已治愈或改善.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须进一步认识解剖和临床特点,按分型,加深髋臼或/和自体植骨重建髋臼的顶部和后柱,是使人工髋关节成功置换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髋关节发育不良 骨关节炎 髋臼成形 全髋置换 自体骨移植 髋臼成形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翻修性髋关节置换护理的经验,探讨手术室整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术后因髋臼磨损、股骨柄位置不良、感染、脱位、无菌性松动或各种技术因素造成人工关节置换失败,需要再次手术翻修。对此手术进行手术室整体护理。主要包括熟悉手术步骤,熟练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及用途,严格的无菌技术。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成功。经整体护理,患者均未发生术后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熟练的手术配合及有效的手术间管理为翻修性髋关节置换术提供保障。推行手术室整体护理,对于成功实施翻修性髋关节置换术及其术后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翻修 全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室整体护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中的作用。方法对7例髋关节脱位病例进行原因分析,实施术前、术后护理干预。结果217例髋关节置换术病人,6例发生早期脱位,及时手法复位成功;1例发生晚期脱位,手法复位失败,予行翻修手术;其余病人通过护理干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护理干预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脱位 原因 护理
  • 简介:摘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本文探讨了髋关节疾病的发病特质,并就老年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做了详细的分类和归纳,为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的护理提供指导。

  • 标签: 髋关节人工置换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术护理经验。方法对2003年2月到2006年1月53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术前后心理护理、患肢主动、被动运动功能锻炼、康复指导等护理方法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护理。结果通过护理改善了护患关系,确保病人利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早期离床、功能锻炼是护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 标签: 髋关节置换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及假体置换的方法.方法在48例不同原因导致的髋臼缺损行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采用颗粒性或结构性植骨技术重建髋臼及骨水泥或非骨水泥髋臼杯置换.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8个月.X线显示髋臼植骨处均获愈合,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移位、松动现象.先髋术前Harris评分33.0~51.0,术后67.0~87.0,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7.0~53.0,术后72.0~91.0,髋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8.0~49.0,术后69.0~88.0,扁平髋术前Harris评分43.0~61.0,术后77.0~89.0.结论在髋臼缺损的髋关节置换术中,颗粒压配植骨具有髋臼覆盖性良好、植骨愈合快、临床应用可靠等优点.当髋臼覆盖小于70%时,应用结构性植骨,并尽量选用自体骨材,髋臼假体则以非骨水泥型假体为首选.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臼 骨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我院26例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的术前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26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康复训练后效果满意,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患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围术期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正确的康复指导,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手术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老年 全髋关节置换术 围术期护理 康复指导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获得随访的单侧髋关节置换病例4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髋,混合型假体36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含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患肢长度短缩10~2.0cm,6例短缩2.0~4.0cm,2例短缩4.0~6.0cm.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正确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的目的.结果全部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等长30例中术后出现5例手术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中,术后恢复等长10例,6例手术侧延长1.0~2.0cm,2例术前重度短缩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仍然短缩2.0~3.0cm.术后肢体等长35例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13例Harris评分平均88.6分.结论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重视术前测量及术中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肢长调节,掌握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术,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

  • 标签: 髋关节 置换 下肢长度
  • 简介:随着关节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而双侧髋关节同期置换治疗髋关节疾病,因其给机体造成的创伤大,易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生命,术后护理难度极高,因此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我院同期THR病例26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 术后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疾病 严重并发症 2004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科于2001年至今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1例,使患者重新获得足够的负重功能和活动范围,达到稳定无痛、肢体等长以及相对持久的疗效。术后评价疗效肯定,近期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 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