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方法:抽取2022年1月~2022年8月本院急诊科院内转运患者101例作为对照组,抽取2022年9月~2023年5月本院急诊科院内转运患者10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模式,观察组则实施分级转运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途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耗时。     结果: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后,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分级转运模式通过对急诊患者病情进行分级评估,根据风险等级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药品和医护人员陪同转运,有效降低了院内转运途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缩短了院内转运耗时,提高了急诊科工作效率。

  • 标签: 分级转运模式 急诊 院内转运 风险事件 转运耗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行急诊介入手术院内转运的患者应以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接收的行急诊介入手术院内转运的患者60例,根据转运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转运,观察组应用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结合转运情况和满意度情况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引发情况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交接用时比对照组用时短,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后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应用ISBAR交接模式结合优化分级转运,保证转运安全,缩短时间,提升交接护理人员满意度,可以借鉴。

  • 标签: ISBAR交接模式 优化分级转运 急诊介入 安全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并评价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94例急诊抢救室通过转运完成手术、介入治疗、 CT与 MRI检查的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 n=47例)和对照组( n=47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院内转运方法及流程,观察组采取 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比较分析 2组患者院内转运耗时情况、转运途中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通过转运完成 CT/MRI检查( 25.68±2.75 ) min、 CT检查后至专科病房( 30.90±2.38 ) min、及转入专科病房( 19.89±2.13 ) min或介入室( 16.10±1.94 ) min耗时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33.49±3.82 ) min、( 37.11±3.42 ) min、( 25.61±2.07 ) min、( 19.95±2.03 ) min( P< 0.01);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转运设备、组织管理、病情变化、导管 / 管路、液体 /药物等 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3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31.91%( P< 0.05)。结论 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过程,可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提升院内转运效率,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 院内转运安全。

  • 标签: 标准化分级转运模式 急诊危重症患者 院内安全转运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情况,实施分级转运模式,探讨其对不良事件等方面影响。方法借助数字表法将2018年1~12月该院呼吸科重症接受院内转运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转运,研究组实施分级转运,比较两组院内转运时间、不良事件率及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转入CT科室(13.0±2.5)min、重症监护病房(20.1±3.2)min、介入科室(12.5±2.8)min、手术科室(10.0±2.1)min、普通病房(18.7±3.5)min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转入CT科室(16.9±2.8)min、重症监护病房(28.9±4.3)min、介入科室(16.1±3.0)min、手术科室(15.1±3.5)min、普通病房(23.6±4.2)min时间(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3%)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8.6%)(P<0.05);研究组满意度93.2%高于对照组满意度61.4%(P<0.05)。结论呼吸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可有效缩短转运时间,减低不良事件率,提高接收科室满意度,该模式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分级转运模式 呼吸科重症 院内转运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呼吸科危重症有院内准运治疗需求的患者采取分级转运模式的效果及其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择选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82例呼吸科危重症患者将其按照数字表登记的奇偶数序号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模式,观察组实施分级转运模式。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交接时间和转运交接质量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转运时间和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转运交接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转运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较对照组低,各指标组间对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均

  • 标签: 呼吸科 危重症 院内转运 分级转运 效果 不良事件发生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预警分级管理模式对病房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的提升。方法:入选100例需院内转运的病房危重患者主要于2023年3月-2024年2月接受本次研究调查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模式。观察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P<0.05。结论:预警分级管理模式对病房危重患者而言,利于明显控制院内转运风险,确保良好转运质量。

  • 标签: 院内转运 病房危重 预警分级管理模式
  • 简介:脊柱损伤是临床常见外伤类型,多发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典型症状表现为受伤局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腰背部肌肉痉挛、难以翻身起立,此外,脊柱损伤病情较为复杂,复合伤、多发伤较多,患者预后较差[1]。经初步抢救因诊治需要,需进行院内转运,但此类患者病情危重,转运使患者处于移动环境中,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进而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2]。因此,做好转运前评估、备齐抢救物品、合理安排转运人员对降低转运风险、减轻转运人员压力具有重要意义[3]。分级转运模式是从患者生命体征、呼吸机支持情况、循环支持情况、意识状态及症状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分配转运人员、准备转运设备及药品,针对病情较为严重者,不主张转运,待生命体征稳定再转运,进而可有效提高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促进早期康复。但临床工作经验得知,分级转运模式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对病情的分级评估受医护人员主观经验影响,仍存在一定缺陷[4]。

  • 标签: 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 分级转运模式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院内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及转运效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未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前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13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后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04例设为管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组采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进行转运。调查收集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事件及护护合作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管理组转运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88%)明显低于对照组(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患者平均转运时间〔(12.4±5.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转运时间〔(18.4±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护士的护护合作水平总分〔(105.86±8.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0.78±7.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事件,并提高护护合作水平,从而提高了运转治疗及运转效率。

  • 标签: 预警分级管理 急诊危重症 转运质量 转运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标准化分级转运模式对6人次ECMO支持下的COVID-19患者院内转运的管理效果。方法 以《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的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为框架,制定适宜ECMO危重患者转运方案,依次为充分评估患者转运风险等级、沟通解释、充分准备、正常转运、应对管理标准化、总结评价。结果 4例ECMO支持下的COVID-19危重患者院内顺利转运共6人次,转运最长距离1000m,ECMO转运最长用时20min,患者呼吸、循环稳定,均未发生转运不良事件。结论 在专业化ECMO 转运团队、标准化分级转运模式、全面的防护措施、完善的应急预案保障下,为使用ECMO 的新冠肺炎患者转运是安全可靠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标准化分级转运模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外膜肺氧合 院内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的实施,对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质量的重要性。方法:以2022年9月-2023年8月为病例择取时段,将我院50例危重症患者抽取,平衡序贯法分组(确保每组25例病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开展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结果:观察组转运时间短、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故而院内转运安全管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的实施,可保证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安全管理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 标签: 标准化 分级转运 危重症 院内转运安全 转运时间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医院转运分级色块管理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1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在三级医院转院的时间长短分为三组;观察组为2022年1月1日至6月30日收治的115例患者,采用分级色块管理模式转运。比较两组患者的准备时间、转运时间和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象准备时间为(4.25±0.42)min,转运时间为(18.17±3.26)min;对照组供试品制备时间为(8.76±1.05)min,转运时间为(28.45±7.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运输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合理安排运输人员和材料的基础上,应用分级色块管理模式,可以提高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医院运输的安全性,降低运输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分级色块管理模式 神经外科术后 院内转运 应用
  • 简介:摘要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降低医疗卫生的费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本文对寻甸县分级诊疗体系和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运行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探索。

  • 标签: 县级分级诊疗 运行模式 医疗救援体系
  • 简介:分级教学能针对不同阶层的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能充分利用和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得到收益。本文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我校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统计数据提出了具体的分级教学模式

  • 标签: 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应用失效模式的管理效果。方法:将2018.5-2020.1期间70例院内治疗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目标,患者入组后通过抽签法进行分配,共设置两个比较小组,每组入组35例,考察组患者采用失效模式风险管理运转,比对组采用常规运转,本次对比观察指标为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结果:考察组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结果与比对组实施比较,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失效模式风险管理运转可有效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运转有效性,降低运转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

  • 标签: 运转 失效模式 危重症
  • 简介:本文探讨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实施分级教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依据,指出了实施分级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分级教学应遵循的五个原则。阐述了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含义。并以某大学为例,论述了在分级培养模式下进行高等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学情境设计与实施方法。

  • 标签: 分级教学 分级的原则 有效教学 教学情境设计
  • 简介:目的我国医疗体系存在着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和患者"择优不择廉"的就医心理,导致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患者过度的集中于大医院,而基层医疗机构却由于硬件条件和技术力量的不足,生存发展出现了非良性的循环。笔者结合医疗服务现状,探讨我国分级诊疗服务的健康发展策略。方法主要运用比率法和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分级诊疗实施不顺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患者首诊选择基层医疗机构意愿不高,上下联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经济杠杆导向作用不明显。结论加快基层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是顺利推进分级诊疗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 标签: 分级诊疗 双向转诊 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