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对比分析新型口服药与华法林的临床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服用新型口服药物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起效时间、药效维持时间及出血、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起效时间更早(P<0.05);对照组药效维持时间较观察组长。两组患者脑卒中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降低患者颅内出血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口服药物的起效时间更快,在预防患者出现颅脑出血等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新型口服抗凝药 华法林 作用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华法林用于持续性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治疗临床观察及治疗不足原因分析。方法入选本研究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治疗组)34例与阿司匹林组(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晚饭后口服,依INR目标值(INR2.0~3.0)调整剂量。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口服。观察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脑出血出现1例(2.94%),因病人摔倒后出现,死亡。对照组脑梗死5例(14.70%),其中1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3例多发性基底节区腔隙梗死,2例致残,脑卒中发病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血尿1例,主要为留置尿管感染,服用左氧氟沙星,停药1~2d后好转。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2例,外周动脉栓塞1例。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在预防持续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效果显著,安全性与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异。我国持续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严重不足。

  • 标签: 房颤 华法林 抗凝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0例临床血小板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30例患者30天内心脏事件发生,心绞痛5例,Q波性心肌梗死2例,急性冠脉介入治疗4例,死亡1例。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钝化不稳定斑块。开始进行预治疗,原则为血小板而非溶栓,以防止血栓形成、AMI和猝死。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抗血小板 抗凝
  • 简介:摘要文章通过室内试验对DHT土岩稳定材料冲刷及开裂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相应的水泥稳定材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HT土岩稳定材料具有良好的冲刷及开裂性能。

  • 标签: DHT土凝岩 抗冲刷性能 温缩 干缩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每组各为42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为108例,采用1.5~3mg中低强度华法林进行治疗;观察组为105例,采用3~4mg高强度华法林进行治疗;治疗组为113例,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组随机抽取42例,华法林用药剂量调整一次0.5mg,比较分析三组出血、栓塞及上腹部不适等情况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发生栓塞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不同强度华法林组血栓栓塞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采用低强度华法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有效降低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出血等发生率,具有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非瓣膜病 房颤 血栓栓塞 华法林抗凝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枸橼酸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液滤过中的作用。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20例纳入研究,进行血液滤过治疗的同时给予枸橼酸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和活化凝血时间,评价其作用。结果治疗后患者BUN、Cr这两项肾功能指标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前后A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在进行血液滤过治疗时有较高的出血风险,使用枸橼酸看而有效降低这一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枸橼酸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 血液滤过 抗凝作用
  • 简介:摘要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药物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决定新型口服药物的不断出现,新型口服药物具有起效快,消除快,效果具有可预测性,无需常规监测等优点,本文对新型口服药物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血栓栓塞性疾病 达比加群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 简介:目的评价高龄老年(≥80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药(N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室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治疗的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各50例,达比加群组使用110mg,2次/d,利伐沙班组使用10mg,1次/d,华法林组将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至2.0~2.5,比较3组间的出血、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1)华法林组、达比加群组、利伐沙班组组间比较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与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及利伐沙班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达比加群组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等指标用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药前[(34.25±0.59)s]、用药后3d[(44.73±2.60)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利伐沙班组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用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用药前[(14.94±0.31)s]、用药后3d[(18.05±0.58)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结论(1)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NOACs有效性不劣于华法林,安全性优于华法林。(2)使用NOACs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当应用于特殊人�

  • 标签: 抗凝药 心房颤动 老年人 80以上 评价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与双联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PPI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出血事件与CHADS2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的治疗,采用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预防出血风险。

  • 标签: 高风险冠心病 房颤 抗凝 双联抗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房颤患者120例,按药物选择上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口服华法林治疗)和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胶囊治疗),每组60例。连续用药3个月后比较其治疗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房颤终点事件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 标签: 华法林 阿司匹林 房颤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解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接收并单纯运用硫酸镁治疗的50例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甲组,另选同期接收并行硫酸镁、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的50例同疾病患者作为乙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乙组临床疗效优于甲组,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硫酸镁、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早发型 子痫前期 治疗方案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确诊为房颤的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非治疗组和组,对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进行分析。结论非组发生血栓栓塞14例,发生率70%;组发生血栓栓塞3例,发生率15%。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组发现出血1例,两组均无出血性死亡发生。结论采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更好地促进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华法林治疗的效益和安全性取决于治疗的强度和稳定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预防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纯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62例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采用单纯治疗,对照组采用溶栓加治疗,疗程均为28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PaO2、PaCO2、P(A-a)O2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3%低于对照组的25.81%(P<0.05)。结论单纯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可显著改善动脉血气指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 标签: 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 溶栓 抗凝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比例对PT、APTT、TT及FIB结果的影响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到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80例作为检测人员,抽取静脉血,抽血部位为肘前正中,配置不同比例血凝样本,进行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比例14、15、16,同标准管比较PT、APTT、FIB值有不同显著差异,除比例110与标准管的TT值无显著差异为,其余各比例均差异明显。结论不同比例对血凝四项检测值有明显影响,特别是TT值影响更为显著。

  • 标签: 抗凝剂 静脉血 PT APTT TT FIB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年 8月 ~2017年 5月我院收治的 70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疾病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94.3%)明显高于对照组( 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联合治疗心源性脑梗塞,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联合抗凝 心源性脑梗塞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对我院股骨粗隆间骨折120例患者围手术期采取早期功能锻炼及药物等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120例术后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后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采取溶栓、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溃烂、坏死及肺、脑栓塞等并发症。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规律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标签: 围手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抗凝 预防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