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腹膜透析(腹透)、经皮穿刺和常规手术3种手术方式在腹透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5月3日至2020年2月14日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终末期肾脏病行腹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分为腹腔镜下组(23例)、经皮穿刺组(29例)和常规手术组(35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腹腔出血、腹直肌出血、切口疼痛、渗漏、导管移位、腹膜炎)和远期并发症(导管移位、腹膜炎、疝气、胸腹瘘、腹透阻塞)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手术组比较,腹腔镜下组和经皮穿刺组手术时间均明显缩短(min:32.5±12.3、28.9±11.8比61.3±15.4,均P<0.05),术后腹腔镜下组和经皮穿刺组住院时间均有缩短趋势(d:9.8±3.4、9.2±2.6比10.7±3.2),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下组和经皮穿刺组近期并发症中腹腔出血、腹直肌出血、切口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腹腔出血发生率:4.3%(1/23)、3.4%(1/29)比22.9%(8/35),腹直肌出血发生率:4.3%(1/23)、3.4%(1/29)比22.9%(8/35),切口疼痛发生率:8.7%(2/23)、10.3%(3/29)比42.9%(15/35),均P<0.01〕,而腹腔镜下组与经皮穿刺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下组导管移位发生率均较经皮穿刺组和常规手术组明显降低〔4.3%(1/23)比27.6%(8/29)、31.4%(11/35),均P<0.05〕。远期并发症中腹腔镜下组导管移位发生率较经皮穿刺组和常规手术组明显降低〔4.3%(1/23)比24.1%(7/29)、31.4%(11/35),均P<0.05〕,但常规手术组与经皮穿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下组疝气发生率明显高于经皮穿刺组和常规手术组〔21.7%(5/23)比3.4%(1/29)、2.8%(1/35),均P<0.05〕,且均为脐疝;但常规手术组与经皮穿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常规手术方法,经皮穿刺管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势,但仍无法降低导管移位的发生率;腹腔镜下腹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导管移位率低等优势,却增加了脐疝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腔镜 腹膜透析置管 经皮穿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确的呼吸方式对减少PICC异位的影响效果。方法将88例PICC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44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术中常规侧头的配合,而观察组给予术中常规侧头配合改为缩唇式腹式呼吸的配合,观其对比两组间异位的几率。结果对照组发生异位11例,而观察组3例,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缩唇式腹式呼吸方式能够有效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率,提高成功率。

  • 标签: 正确的呼吸方式 PICC 异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产科使用时对产妇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择使用PCA泵的剖宫产术后产妇400例,分为A组200例使用PCEA泵,B组200例使用PCIA泵,对两组产妇进行72h比较观察和护理。结果术后使用PCEA的产妇镇疼优良率高于使用PCIA的产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他生理指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后使用PCEA效果比PCIA好。

  • 标签: 镇痛泵 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手术方式食管癌患者术后胃肠减压置入深度对其有效引流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50例不同手术方式的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分三组A组患者选择胸腔内主动脉弓下实施胃食管吻合术60例,B组胸腔内主动脉弓上胃食管吻术50例;C组颈部胃食管吻合术40例。手术回室6小时责任护士根据病程记录手术方式、食管切除的长度进行胃肠减压深度的调整以吸到胃内容物通畅为宜。结果通过对胃肠减压深度进行调整,不同时段胃肠减压引流量的比较,调整后引流通畅,显著高于手术回室胃肠减压6小时内胃液引流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X片胃影显示有扩张低于手术后6小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责任护士需掌握食管癌患者手术方式有利于胃肠减压的有效引流。

  • 标签: 食管癌 胃肠减压 深度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经改良方法、固定方法后置成功率和留置胃后固定的成功率。方法对70例需要置入胃和留置胃鼻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使用压舌板辅助置入胃,用棉纱绳固定胃,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方法置入及固定胃,对比分析两组胃的成功率及留置胃后固定成功率等,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一次成功率为65.7﹪,胃固定成功率为60﹪,观察组一次成功率为94.3﹪,胃固定成功率为96﹪,统计学分析P<0.05,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压舌板辅助置入一次成功率优于传统的方法,棉纱绳固定留置胃固定的成功率优于传统的固定方法。

  • 标签: 难置胃管 压舌板 棉纱绳 置管与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外周中心静脉(PICC)和中心静脉(CVC)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鉴定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处理,计算两组相关研究指标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24个随机对照试验(RCT),总样本量2900例次。PICC组在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血气胸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等共8项指标方面优于CVC组;在脉管炎发生率、血栓发生率方面CVC组则较优。结论临床应用中PICC较CVC有明显优势。

  • 标签: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PICC前系统评估对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行PICC患者,并通过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最基础的常规评估,观察组患者采用系统评估,并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方法、穿刺一次成功率、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非计划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评估方法后,观察组患者的PICC方法、穿刺一次成功率、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非计划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ICC患者实施系统评估可以提高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率、降低非计划拔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PICC置管 系统评估 置管效果 影响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接受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不同技术方法的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本院肿瘤科接收的恶性肿瘤患者70例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对科室内PICC技术的使用情况先予以分析,后分组比较对患者采用不同穿刺方法在一次、二次成功率、术后手臂舒适度以及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其中15例患者接受盲穿式PICC(对照组),55例患者接受B超引导技术下的PICC(实验组)。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癌化疗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并发症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留置PICC化疗的肺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预见性护理,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0%(P<0.05)。结论肺癌化疗患者PICC期间开展预见性护理有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PICC使用效果。

  • 标签: PICC 化疗 肺癌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研究护理干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肿瘤化疗PICC患者,总计80例。进行对照组、观察组随机法分组,前者采取常规护理,后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组间局部感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率低,P

  • 标签: 肿瘤患者 PICC置管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肿瘤患者进行化疗后PICC血管通路护理,做好对应的体会。方法:本次选取的PICC肿瘤患者共计60例,PICC患者年龄最低为30岁,最高不超过64岁。对照组、试验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结果:试验组管理质量评分分别为84.63±2.14、88.23±1.60、91.06±0.50、90.04±0.75,试验组质量评分明显改善,t=15.064、 11.090、 18.441、17.086,p均<0.05。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CVC-RI、CRBSI发生率比较,其中试验组患者CVC-RI、CRBSI发生率分别为3.33%、3.33%,对照组患者中CVC-RI、CRBSI发生率分别为10.0%、6.67%,经比较,二者具有一定差异(p<0.05)。结论:在对老年肿瘤患者化疗后进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超声探头按压方式在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2年3月期间的80例PICC患者为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常规卧位置,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送管法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送成功率、复位成功率、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送成功率、复位成功率、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分别为:95.0%(38/40)、97.5%(39/40)、2.5%(1/40),对照组患者的一次送成功率、复位成功率、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5.0%(30/40)、77.5%(31/40)、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中,应用改良送管法进行,可以有效提升一次送成功率以及复位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关键词:超声探头按压方式;PICC;置管;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及护理体会。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我科对46例癌症患者使用PICC,避免了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带来的血管损害,减轻了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经精心护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 标签: PICC 置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中心静脉时运用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实施中心静脉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运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观察组50例患者则实施腋静脉穿刺,对比两组穿刺成功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0%(45/50),对照组为92.00%(46/50),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χ2=0.12,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0%vs16.00%)(χ2=4.00,P<0.05)。结论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均较高,但与传统的锁骨下静脉方式相比,腋静脉穿刺,可有效降低穿刺意外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腋静脉穿刺 锁骨下静脉穿刺 成功率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方法与传统PICC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我中心收治的76例PICC静脉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静脉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静脉方法,研究结局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一次成功率。 结果 觀察组患者渗血程度与量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一次成功率和导管脱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隧道式PICC置管 静脉置管术 并发症 传统PICC置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评估鼻饲患者病情,研究具有针对性个体化方法,提高鼻饲的一次成功率,避免鼻饲失败。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12月在我院神经内二科鼻饲的住院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0年1月至6月在我院神经内二科鼻饲的住院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评估患者并实施;实验组在行鼻饲前,评估患者的病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方法。观察两组患者鼻饲的一次成功率,以及失败的病例数。结果实验组鼻饲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失败病例为零。结论行鼻饲前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方法,可提高鼻饲的一次成功率,避免鼻饲失败病例的发生。

  • 标签: 鼻饲置管 病情评估 置管方法 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