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颅内脑静脉血管(CV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一例CVA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CTA可以显示CVA典型形态学改变。结论CVA具有特异影像学特征,CTA可以满足诊断需要。

  • 标签: 脑静脉性血管瘤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灵活运用运动控制的综合康复治疗对1例T11海绵血管破裂导致脊髓损伤的康复疗效。方法运用Boath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术(PNF)、平衡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作业治疗训练、本体感觉等综合康复治疗进行1年的康复训练。结果治疗一年后,肌张力和肌力恢复接近正常,Barthel指数量表提高了40分,Berg平衡量表提高了19分,脊髓损伤程度分级(ASIA标准)由B级提高到D级。结论灵活运用运动控制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该例海绵血管破裂导致的脊髓损伤疗效显著,但尚需病例积累和系统化疗效评价和研究。

  • 标签: 康复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 运动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颅内海绵血管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接受颅内海绵血管手术的15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一组除了常规护理,增加额外的心理护理。两组患者经过同一个护理团队精心细致护理,常规护理工作包括术前呼吸道准备,肢体功能锻炼,心理支持,术后呼吸道管理、引流管处理等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包括术前心理辅导和疼痛安慰。结果跟常规护理组相比,综合护理组患者出院时间明显缩短,引流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海绵血管围手术期护理除了常规护理,还应该重视心理护理的作用,有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心理护理 住院时间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桥脑海绵血管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从2005年4月到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采取显微手术切除桥脑海绵血管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分析研究。1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的海绵血管位于桥脑背侧,手术时采用的是枕下正中经菱形窝入路切除的方式;另外2例的海绵血管位于桥脑腹外侧,最终采用的是枕下经乙窦后入路切除的方法。结果均镜下全切除病灶,术后经病理检测,证实全部为脑海绵血管。术后观察记录临床表现,出现明显改善的患者有6例,1例患者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l例患者术后面瘫情况加重;还有l例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出现外展神经瘫痪症状;l例患者出现死亡。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个月,复查9例患者的MRI,均未发现病灶复发的现象,经检测所有患者的脑干组织影像学均修复良好,手术造成的一些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改善。结论正确选择手术的适应症以及具体的手术方法,可以安全有效的对桥脑海绵血管进行手术治疗。

  • 标签: 桥脑 海绵状血管瘤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超声造影检查肝脏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8月的30例肝脏血管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患者肘静脉进行sonovue造影剂团注法,连续观察5min病灶各个时相的造影图像并储存,将其诊断结果与常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造影超声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诊断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造影超声检查肝脏血管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 标签: 造影 肝脏血管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和CT对肝脏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治疗的124例肝脏血管患者,其中男患者78例,占总人数的62.9%,女患者46例,占总人数的37.1%,年龄26~75岁(46.3±3.2)岁,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采用B超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然后比较两组对疾病的检出率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为98.78%,其中2例未能定性诊断;对照组中CT平扫的检出率为82.26%,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为95.16%,检测病灶均能定性诊断。B超和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都比较高且相接近;B超的检出率高于CT平扫的检出率(P<0.05);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高于CP平扫的检出率(P<0.05)。结论B超和CT对于诊断肝脏血管时,B超和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较高,但是CT对疾病的定性诊断率比B超高,B超诊断更适合对患者进行普通检查,而CT诊断更适合对患者进行确诊,所以两种方法应该相互结合使用。

  • 标签: B超 CT 肝脏血管瘤 诊断
  • 简介: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英国第一次大规模暴发的疯牛病以来,随后在欧洲的多个国家也出现多例疯牛病,该病严重影响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并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健康.本文主要介绍了本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等,为读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牛海绵状脑病 疯牛病 克雅氏病 朊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介入治疗肝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血管疾病患者87例,所有患者按其是否为海绵血管分为两组,海绵血管者为A组,非海绵血管者为B组。治疗后比较两组的有效率。结果大部分肝血管患者经治疗后典型临床症状绝大多数消失,CT复诊评价A组的总有效率为79.6%,B组总有效率为71.1%,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相比较有差异(P小于0.05)。结论即在肝血管的介入治疗过程中,常见海绵血管联合明胶海绵颗粒治疗,所以治疗肝血管中常见类型海绵型肝肿瘤时应联合明胶海绵颗粒,增加了临床的治疗效果,此方案在肝病治疗过程中值得推广。

  • 标签: 介入治疗 肝血管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上胸椎椎体血管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上胸椎椎体血管9例,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状况,对患者的疼痛评定采用VAS评分。结果9例患者均进行了成功的手术,骨水泥填充良好,手术中未对患者的其他组织的正常功能造成损伤,也未出现对骨水泥过敏的情况,随访时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局部疼痛也明显降低。结论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上胸椎椎体血管,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的症状,恢复椎体的功能,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少见。

  • 标签: 上胸椎 血管瘤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血管临床特征,分析早期诊断要点,评价临床疗效。方法调取82例婴幼儿血管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血清雌二醇检测、血清标志物筛查、穿刺活检;治疗方法使用普萘洛尔、聚桂醇泡沫硬化术。结果无需活检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确诊,发现时间平均(5.1±2.1)月;采用单纯普萘洛尔治疗64例,采用普萘洛尔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术治疗18例;随访1个月~2年,平均(8.3±1.0)个月;最终疗效优66例,良10例,及格5例,疗效稳定时间4个月~2年,平均(9.4±1.2)个月。结论早发现是婴幼儿血管早期诊断关键,相关诊断技术基本成熟;治疗婴幼儿血管的方法较多,但风险获益较好的治疗方法为使用普萘洛尔、行聚桂醇泡沫硬化术,不同患者治疗持续时间、疗效稳定时间差异较大。

  • 标签: 血管瘤 婴幼儿 早期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肉内血管不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结果。方法对36例肌肉内血管超声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肌肉内血管超声图像典型,彩色血流信号丰富,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29%,超声像图不典型,无彩色血流信号,与病理诊断对照,误诊率为100%。结论肌肉内血管超声图像不同,血流信号多少不同,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不同。

  • 标签: 肌肉血管瘤 超声 病理结果
  • 简介:患者23岁,因“停经33+2周,突发上腹痛三小时余,晕厥一次”于2014年1月16日入院。本文总结了此患者妊娠33周合并脾静脉破裂出血抢救成功案例。

  • 标签: 妊娠 脾静脉瘤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报告了一例腰背部巨大血管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术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评估,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进行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如压疮,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的预防,术后针对患者的情况实施有效的护理,保证了手术疗效,预防了压疮,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 标签: 血管瘤 手术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报告1例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患者男,15岁,左大腿暗紫红色靶形丘疹6年,无明显自觉症状。专科检查:左大腿见一1.5cm×1cm大小暗紫红色斑丘疹,呈靶形,中央见1.0cm×0.3cm大小暗褐色丘疹,质硬,周围绕一暗紫红色淤血环,丘疹与淤血环间皮肤呈淡黄色。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轻度棘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充血,扩张血管与表皮平行,部分管壁内皮细胞肿胀,似鞋钉样突向管腔;真皮中层血管呈裂隙,呈垂直走向;见较多管外红细胞,真皮中层见含铁血黄素。根据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为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

  • 标签: 血管瘤 含铁血黄素沉积性 靶样
  • 简介:婴幼儿血管(Infantilehemangioma,IH)是最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虽为自限性疾病,但其外观及并发症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成为家长的心理负担。脉冲染料激光(Pulsedyelaser,PDL)是用于血管性病灶的规范化激光,用于治疗浅表婴幼儿血管已有20余年,但仍存在争议。本文综合阐述PDL治疗IH的研究进展,为IH的治疗提供方向。

  • 标签: 婴幼儿血管瘤 激光治疗 脉冲染料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瘤内注射博莱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小儿血管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针对患儿年龄特点、血管病变部位、类型及面积大小,使用不同剂量的博莱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小儿血管,向患儿家长详细介绍内注射的方法和过程,耐心讲解博莱霉素药代动力学,配合注射前后细致的观察和护理,能预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果本组病例29例,经1-5次注射后达到疗效者27例,总有效率达93.1%。结论博莱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小儿血管具有疗程短、不良反应少、注射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注射前后给予详细的护理评估和健康指导、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指导出院后家庭护理,能减轻患儿痛苦和家长顾虑,提高疗效,促进患儿早日治愈。

  • 标签: 小儿血管瘤 瘤内注射 博莱霉素+地塞米松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肝血管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治疗分析。方法回顾总结50例肝血管患者经肝动脉行血管栓塞治疗后观察其并发症。结果栓塞后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40例,肝区胀痛35例,发热30例,肝功能异常4例。经过对症治疗1~7天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疗效满意。

  • 标签: 肝血管瘤 介入治疗 栓塞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PSH)的CT特征,提高PS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PSH)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本组9例患者为中年女性,1例男性,7例位于肺下叶,3例位于上叶;CT大部分表现为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影,边缘光整,直径1.0-5.0cm,6例肿块内可见斑点钙化;2例病灶边缘局部可见晕征,4例可见贴边血管征;增强扫描:增强后结节呈不均匀强化,有明显强化区和不强化区,与病理表现相一致。结论肺硬化性血管(PSH)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诊断有很大的提示作用。

  • 标签: 硬化性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血管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实施的18例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应用腹腔镜完成手术。肝血管平均直径为7.6(5.5-14)cm,手术时间为(121±44)min。13例患者术中选择性半肝阻断,术中平均出血量283(60-9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6-12)d。术后病理均证实为海绵血管。术后1例患者并发胸腔积液,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掌握半肝血流阻断技术,选择正确的肝实质离断平面,合理应用离断肝实质器械,腹腔镜肝血管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腹腔镜 肝切除术 肝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