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敷脐治疗膀胱尿活动低下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至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46例男性膀胱尿活动低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刺配合中药敷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综合疗效、膀胱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脱落病例.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2%(P<0.05);干预后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改善程度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在间歇导尿治疗和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中药敷脐治疗男性膀胱尿活动低下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针刺疗法 穴位贴敷法 神阙 逼尿肌活动低下 排尿障碍 男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对尿收缩力低下(DU)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2例符合手术指征且接受TUR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2(51~89)岁。术前均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膀胱收缩力指数(BCI)和最大尿流率-尿压力(PdetQmax)将患者分为3组:DU患者[BCI<100且PdetQmax≤40 cmH2O(1 cmH2O=0.098 kPa)]共31例,分为A组(PdetQmax≤20 cmH2O)9例,B组(20 cmH2O<PdetQmax≤40 cmH2O)22例;非DU患者为C组(BCI≥100且40 cmH2O<PdetQmax≤60 cmH2O)共41例。3组患者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分别为(26.40±5.54)、(21.04±4.61)、(18.53±4.41)分;生活质量评分(QOL)分别为(4.70±1.34)、(3.37±1.11)、(3.49±1.34)分;最大尿流率(Qmax)分别为(4.60±2.63)、(8.48±2.47)、(11.38±4.00)ml/s;残余尿量(PVR)分别为(152.90±75.26)、(90.78±51.97)、(53.23±38.98)ml。A组术前IPSS和QOL明显大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Qmax明显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Qmax明显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PVR明显大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PVR明显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组术后的IPSS、QOL、最大自由尿流率(fQmax)和PVR,比较3组的主观指标(IPSS、QOL)和客观指标(fQmax、PVR)改善情况。结果本研究72例平均随访31.1(3~52)个月。A、B、C组术后IPSS分别为(25.50±2.84)、(16.78±4.04)与(14.98±3.41)分;QOL分别为(2.90±1.29)、(2.67±0.88)、(2.53±0.92)分;fQmax分别为(5.44±2.60)、(10.30±3.68)、(13.07±3.51)ml/s;PVR分别为(104.00±46.00)、(76.81±46.74)、(35.64±26.17)ml。与术前比较,A组QOL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SS、fQmax、PVR较术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IPSS、QOL、fQmax、PVR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detQmax≤20 cmH2O的DU患者,TURP仅能使QOL获得明显改善,其余主客观指标改善不理想,术前应充分沟通,告知合理预期。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逼尿肌收缩力低下 尿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男性尿活动低下尿动力学参数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排尿功能障碍行尿动力学测定的60岁以上男性573例。根据尿动力学参数尿收缩力指数(BCI)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按照以下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尿活动低下不伴膀胱出口梗阻组(DU):BCI<100和BOOI<20;膀胱出口梗阻不伴尿活动低下组(BOO):BCI≥100和BOOI≥40;和既不伴膀胱出口梗阻又不伴尿活动低下组(NDB):BCI≥100和BOOI<20。对比分析三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和主要临床资料。结果共323例患者符合以上分组标准:DU组75例,BOO组207例和NDB组41例。DU组和BOO组年龄大于NDB组(P<0.05)。DU组较NDB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偏大[(279±80)ml和(238±72)ml],尿不尽(41%和17%),尿线中断(39%和15%)和尿潴留(26%和7%)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110±41)%]偏低(均P<0.05)。DU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较BOO组偏大[(279±80)ml和(353±113)ml和(206±67)ml和(281±94)ml],尿线中断(39%和2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26%和6%)和尿潴留(26%和14%)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78±37)%],尿不稳定(41%和77%),尿急(26%和43%)和夜尿增多(23%和39%)比例偏低(均P<0.05)。结论膀胱感觉和膀胱排空率降低、尿线中断、尿潴留和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史是老年男性DU患者主要尿动力学和临床表现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DU和BOO患者比例随之增高。

  • 标签: 男性 逼尿肌活动低下 尿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尿活动低下DU)引起下尿路症状(LUTS)的诊治特点及方法。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我科56例由于尿活动低下引起下尿路症状的患者尿流动力学结果及随访资料,通过总结经验,结合参考文献及国内现有经验初步探讨尿活动低下DU)引起的下尿路症状(LUTS)临床诊治特点及方法。结果56例尿活动低下DU)患者均以下尿路症状(LUTS)为主要临床表现,尿活动低下DU)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56例尿活动低下DU)患者经治疗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尿收缩力有一定提高。结论尿活动低下DU)是引起下尿路症状(LUTS)的常见病因,现阶段对尿活动低下DU)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 标签: 逼尿肌活动低下(DU) 下尿路症状(LUTS) 诊断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尿活动低下(DU)患者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因下尿路症状(LUTS)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尿动力学检查的275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8.0±13.0)岁;症状主要为尿频、尿急、尿不尽感、排尿费力、尿失禁等。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诊断DU 141例,非DU 134例。对两组患者的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进行分型,并分析各型曲线患者自由尿流率、膀胱充盈期测压和压力-流率测定的指标,分析比较DU组和非DU组患者中各型异常曲线的比例。结果DU组141例中无正常钟形尿流曲线,异常曲线形态可分为5种:Ⅰ型(带锯齿的钟形曲线)20例(14.2%),Ⅱ型(类盒子形曲线)34例(24.1 %),Ⅲ型(递减三角形曲线)62例(43.9%),Ⅳ型(递增三角形曲线)6例(4.3%),Ⅴ型(潮汐波浪形曲线)19例(13.5%)。DU组Ⅰ型患者的最大尿流率[(28.4±9.7) ml/s]显著大于Ⅱ、Ⅲ、Ⅴ型[分别为(17.0±4.1)、(15.8±5.4)、(12.9±6.4)ml/s,P均<0.05];Ⅲ型和Ⅴ型患者的尿流时间[(43.7±17.2)s和(50.1±28.9)s]显著长于Ⅰ、Ⅱ型[(18.5±7.3)s、(27.2±9.7)s,均P<0.05];在Ⅲ型和Ⅴ型患者中残余尿量>50ml者分别占30.6%(19/62)和36.8%(7/19),明显高于其他类型[Ⅰ型0,Ⅱ型2.9%(1/34),Ⅳ型0];膀胱充盈测压期异常表现主要为膀胱感觉过敏、尿无抑制收缩和压力性尿失禁;Ⅴ型患者最大流率时尿压力[(7.4±5.0)cmH2O]显著低于Ⅰ、Ⅱ、Ⅲ型[(11.8±6.7)、(12.0±5.3)、(12.1±5.0)cmH2O,P均<0.05]。非DU组134例中正常钟形曲线19例(14.2%),Ⅰ型曲线88例(65.7%),Ⅱ型4例(2.9%),Ⅲ型15例(11.2%),Ⅳ型1例(0.7%),Ⅴ型7例(5.2%)。DU组Ⅱ、Ⅲ、Ⅴ型曲线的比例显著高于三者在非DU组中的比例(P均<0.05)。结论女性DU患者尿收缩力降低、收缩持续性不足、膀胱排空延迟或排空不全的特点可以反映在自由尿流率曲线形态上,这些曲线形态的变异,尤其是Ⅱ、Ⅲ、Ⅴ型尿流曲线,有助于女性DU的初步筛选性判断。

  • 标签: 尿动力学 女性 逼尿肌活动低下 下尿路功能障碍 自由尿流率
  • 简介:摘要DI是临床常见的膀胱尿道障碍之一,现研究证明DI不仅与神经因素有关,而且与尿结构与功能改变有关。本文就尿受体、离子通道、ICCs样细胞、细胞缝隙连接及其通讯进行综述。

  • 标签: 逼尿肌不稳定 肌源性改变 兴奋性
  • 简介:膀胱出口部分梗阻(PBOO)引起导致排尿次数增加、每次尿量减少、尿肥大以及尿收缩和调控蛋白的改变。作者希望明确PBOO诱导的尿频及尿肥大,是否与尿道平滑收缩能力及肌球蛋白亚型的表达相关。通过外科手术构建标准新西兰白兔PBOO模型,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手术后12d,通过代谢笼监测24h的排尿次数及每次尿量。每24h排尿(43±12)次(梗阻组)、(6±3)次(假手术组)的兔子进入研究。通过光镜及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尿道的形态学改变。肌球蛋白亚型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发现PBOO白兔的尿道壁及平滑肥大。PBOO白兔纵行条在苯肾上腺索、氯化钾及阈刺激下的收缩力分别减少50%、37%、40%,免疫荧光显微镜提示神经密度下降。RT—PCR及Westernblotting结果提示肌球蛋白亚型SM—B表达的下降的同时SM~A表达上升。因此,在PBOO的白兔中,尿道壁及尿道平滑的肥大,尿道平滑收缩功能的改变,神经密度的下降,以及肌球蛋白亚型的改变,导致了尿的肥大。

  • 标签: 膀胱出口部分梗阻 逼尿肌收缩 调控蛋白 收缩力 肥大 BLOTTING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成年女性超声测量膀胱尿厚度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正常体检成年女性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59岁,按照年龄分为4个组,20~29岁为1组,30~39为2组,40~49为3组,50~59为4组,应用腹部超声进行DWT厚度测量,比较四组之间DWT厚度有无差异性。结果1组DWT为(1.9±0.21),2组DWT为(2.0±0.41),3组DWT为(1.8±0.67),4组DWT为(2.1±0.32),4组之间D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对DWT无明显影像。

  • 标签: 正常成年女性 超声 逼尿肌厚度
  • 简介:摘要尿收缩乏力又称尿活力低下(DU)是下尿路症状(LUTS)重要病因,男性LUTS患者中发生率11%~40%。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是治疗良性前列腺梗阻(BPO)金标准,可有效改善LUTS,但有25%~35%术后疗效不佳,研究表明TURP术后疗效不佳与DU有关。目前国际上对DU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且对DU的评估方法较多,常用的有Schaefer列线图、尿收缩力指数(BCI)、尿收缩力强度(WF)等。本文主要论述尿动力学检查中上述参数在评估尿收缩乏力(DU)中的应用。

  • 标签: 逼尿肌活力低下(DU) 瓦特因子(WF) Schaefer 列线图 逼尿肌收缩力指数(BC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尿功能观察观察的应用效果,为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临床有效诊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70例,这70例患者都接受了尿功能诊断和观察,主要的观察时间在患者解除梗阻之前和解除梗阻之后,在掌握患者临床基本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尿功能观察结果,展开回顾性的研究和分析。结果经过研究分析,对于不同种类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来说,其尿流率曲线显示的相关情况都是不同的,患者排尿压力以及反射亢进情况也不同,且在排尿情况改善情况上,不同患者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性。结论对于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来说,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尿功能诊断观察是比较重要的,通过为患者进行尿力学相关情况诊断和检查,可以有效诊断患者尿功能实际情况和损害情况,从而为确定后期手术治疗时间和方案奠定坚实基础,在患者没出现相关功能障碍之前采取有效的梗阻改善措施,减轻患者神经性损害程度,促进患者病情早日痊愈。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 逼尿肌功能 诊断 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检测尿厚度(DWT)在评估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诊治的78例因脊髓损伤引起的成年NB患者为病例组,以40例正常成年人群为对照组。超声测量DWT、尿动力学检测最大膀胱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残余尿量(PVR)及尿尿点压(ALPP)等指标。统计学分析比较DWT与MCC、BC、PVR及ALPP各指标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膀胱容量分别在50、100、150、200、250、300、400、500 mL时测得的DWT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人群(P<0.05)。与低DWT组相比,高DWT组BC明显较低,而DLPP明显较高(P<0.05),组间PVR、M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WT与BC呈明显负相关(r=0.635,P=0.001),与DLPP呈明显正相关(r=0.621,P=0.003),而与PVR、MCC无相关性(r=0.422、0.331,P=0.158、0.341)。结论NB患者DWT增加,DWT与膀胱顺应性呈负相关,而与DLPP呈正相关。应用超声评估NB患者DWT有助于反映NB下尿路功能障碍。

  • 标签: 膀胱,神经原性 逼尿肌厚度 排尿障碍
  • 简介:目的:观察托特岁定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反射亢进的仃设性和安全性。方法:45例患者均连续服药2周以上,平均(7.95±7.13)个月:有效剂量为1mg/日~12mg/日,平均(5.67±4.98)mg/日;其中有12例患者长期服药(剂量1mg/日~8mg/日),已随访1年。结果:45例患者有效例数43例,占总数95.56%。服约前后对比,平均膀胱容量扩大(74.44±33.89)ml(P<0.001),24h排尿次数减少(3.78±2.25)次(P<0.001),每次排尿量增加(44.89±40.32)ml,(P<0.001),残余尿量增加(62.38±40.15)ml(P<0.001)。另外,3例肾积水患者服药后肾积水消失。药物副作用:口干9例(20%),心慌1例,尿潴留2例,服药超过一年的患者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无异常。结论: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反射亢进效果明确,安全可靠。

  • 标签: 逼尿肌反射亢进 脊髓损伤 托特罗定 临床观察 治疗 药物副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BPH)继发尿活动障碍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以尿动力学检查为依据,在BPH患者中筛选出13例膀胱出口梗阻(BOO)者,分为尿不稳定(DI)组3例、尿收缩力低下(DH)组4例、尿无收缩(DA)组3例和尿正常收缩(DC)组3例,分别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尿不稳定组:尿平滑肌细胞(SMC)之间的间隙明显增宽,细胞间中间连接(IJ)明显减少,为缝隙连接和胞突连接所取代;(2)尿收缩力低下组:SMC形态大小不一,分布不均,肌丝紊乱,增宽的间隙中沉积大量胶原纤维;(3)尿无收缩组:SMC扭曲变形,胞浆中肌丝排列走行紊乱,致密体分布不均,线粒体减少,肌质膜下小凹(CV)减少。结论尿动力学表现不同的BPH继发尿活动障碍患者具有相应的尿超微结构病理改变,对BPH继发尿活动障碍的分类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超微结构 逼尿肌 病理
  • 简介:2004年6月-2006年4月我科对3例尿无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可控膀胱造瘘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膀胱造口术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超声测量尿厚度在诊断老年女性膀胱出口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伴有下尿路症状的152例60岁以上老年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压力-流率测定,通过A-G图分为膀胱出口梗阻、非梗阻组,应用超声测量DWT厚度,比较二组间检查结果有无差异。结果梗阻组患者DWT(2.9±0.8mm)明显高于非梗阻组(2.2±0.6mm),与非梗阻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对尿厚度进行测定提高了诊断的可信度,可作为筛查和辅助检查的首选,为临床提供更完善全面的信息。

  • 标签: 超声 膀胱出口梗阻 逼尿肌
  • 简介:目的观察功能锻炼对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尿收缩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2例前列腺增生合并有尿收缩能力减退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术后给予规律的功能锻炼,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于9个月后复查尿流动力学、IPSS评分.结果实验组的尿等容收缩压、排尿期尿收缩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律的功能锻炼对电切术后弛缓膀胱尿的收缩能力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肌收缩 膀胱逼尿肌 对照组 术后功能 功能锻炼 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索利那新联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尿过度活动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8例脊髓损伤后尿过度活动患者。口服索利那新5 mg/d联合间歇导尿治疗,记录服药前、服药后1个月排尿日记、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并记录相关不良事件。结果48例脊髓损伤后尿过度活动患者中,37例患者完成此项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5.6岁。治疗前患者每次导尿量、每天漏尿量、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202.97±74.344)ml、(736.49±266.835)ml、(39.46±13.852)分,治疗1个月后分别为(273.65±83.355)ml、(497.30±265.347)ml、(52.11±16.84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7例患者中,有2例(5.4%)患者出现口干,3例(8.1%)患者便秘症状较前加重,但均可以忍受,无患者出现眼干、视物模糊。结论索利那新联合间歇导尿能治疗脊髓损伤后尿过度活动安全有效,可以增加每次导尿的导尿量,减少漏尿量,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患者均可忍受。

  • 标签: 逼尿肌过度活动 索利那新 脊髓损伤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恒频更改为变频程控参数刺激骶神经调控疗法治疗12周的16例尿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患者的基线期、恒频刺激(CFS)期和变频刺激(VFS)期排尿日记、症状评分量表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CFS期相比,VFS期排尿日记每日排尿次数、每日尿失禁次数和每日平均导尿量减少;每日平均排尿量和功能性膀胱容量增加;生活质量评分和精神健康问卷评估改善(均P<0.05)。16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症状改善。并未见新发的植入部位疼痛和感染,电极移位以及刺激区域电击感等并发症。VFS模式骶神经调控疗法可进一步改善CFS刺激模式DHIC患者储尿期和排尿期下尿路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安全可靠。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骶神经调控术 变频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神经磁刺激(SMS)对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15例。实验一,刺激组第1天在膀胱容量为100 ml时给予1次SMS,第2天在膀胱容量为200 ml时给予1次SMS,第3天在膀胱容量为300 ml时给予1次SMS。SMS参数:刺激频率为15 Hz,刺激时间10 s,间歇时间30 s,共1500次脉冲。假刺激组SMS参数与刺激组相同,但将磁刺激线圈旋转90°;2组患者在100、200和300 ml膀胱容量下,在每次SMS刺激前和刺激后即刻检测最大尿压力(MDP)。实验二,从第4天开始,刺激组接受SMS治疗,假刺激组接受假刺激,均为每日治疗2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膀胱容量为0、100、200和300 ml时的MDP。结果实验一,SMS刺激后即刻,刺激组在膀胱容量为200和300 ml时的MDP均较刺激前明显增加(P<0.05),且均较同时间点假刺激组明显增加(P<0.05),而在膀胱容量为100 ml时,刺激前与刺激后即刻MDP未见明显变化(P>0.05)。实验二,治疗4周后刺激组患者在膀胱容量为100、200和300 ml时的MDP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明显优于同时间点假刺激组(P<0.05)。结论SMS治疗对尿肌无力有效,但有效性可能与膀胱容量有关。

  • 标签: 骶神经磁刺激 逼尿肌无力 最大逼尿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