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肩关节注射臭氧水与复方倍他米松镇痛液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 of the shoulder, AC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ACS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臭氧水组(T组)和复方倍他米松镇痛液组(C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肩关节注射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及肩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睡眠质量评分(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 SRSS),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的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NRS、SRSS均低于治疗前,ROM(前屈、后伸、外展)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1个月,两组间NRS及镇痛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T组NRS及镇痛药物使用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时点,两组间ROM(前屈、后伸、外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间治疗有效率及SR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T组治疗有效率低于C组、T组SRSS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有6例患者治疗后出现短暂的疼痛加重,合并糖尿病的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肩关节注射臭氧水和复方倍他米松镇痛液治疗ACS疗效显著,复方倍他米松镇痛液的中期疗效更佳。

  • 标签: 臭氧水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关节腔注射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RP注射联合有氧运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给予止痛药依托考昔口服及PRP注射治疗,PRP注射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有氧运动(包括准备活动、慢跑及拉伸训练等),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8周。于干预前、干预后8周、12周及24周时分别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对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8周、12周及24周时观察组WOMAC评分[分别为(84.06±14.48)分、70.82±15.91)分和(67.03±16.13)分]和AKS评分[分别为(166.00±10.17)分、(169.24±10.65)分及(171.82±11.22)分]、对照组WOMAC评分[分别为(90.30±11.47)分、(94.45±11.32)分和(98.18±13.82)分]和AKS评分[分别为(128.82±17.91)分、(121.64±24.32)分及(102.73±30.77)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WOMAC及AKS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P注射联合有氧运动治疗KOA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减轻KOA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骨性关节炎 富血小板血浆 有氧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合并下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4例BCS合并下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32~53岁。均采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即无论新鲜或陈旧性血栓,病变部位导丝开通后行小球囊(8 mm)第1次扩张并予抗凝治疗,1周后采用小球囊(12 mm)第2次扩张,1个月后行大球囊(18~25 mm)扩张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近期通畅率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最终手术成功开通33例,成功率97.06%(33/34);其中新鲜血栓14例(14/34)均行经导管溶栓后下静脉血栓清除,血流恢复,病变段开通。1例未开通者为下静脉长段闭塞,在第1次扩张时反复尝试均无法通过闭塞段,改行下静脉-右心房转流手术。33例在1周后行12 mm球囊扩张和1个月后大球囊扩张时导丝均能顺利通过病变段,顺利实施球囊扩张术。33例扩张成功患者在小球囊第1次扩张前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和血小板水平分别是(111.91±22.38)U/L、(20.76±1.82)U/L和(103.85±21.98)×109/L,在大球囊扩张术前分别是(78.88±10.04)U/L、(19.79±2.03)U/L和(137.27±17.68)×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41、2.039、6.802,P值均<0.05);但红细胞、白细胞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变化不明显。大球囊开通术后6个月患者门脉高压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腹水消减、肝脾缩小、肝功能好转。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无患者死亡。围术期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下静脉破裂、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溶栓期间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和致死性肺拴塞。33例患者术后6个月、1年经彩超复查显示下静脉通畅率分别是96.97%(32/33)、90.91%(30/33)。结论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应用于BCS合并下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Budd-Chiari综合征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递增式球囊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镜手术中辨清肝外胆管结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10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腹部B超检查明确诊断,按照术中是否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将其分为实验组(n=55)和对照组(n=55),实验组术中经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5 mg,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导航下行LC。对照组行常规LC。统计实验组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的显影率及显影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置腹腔引流管及拔管时间、中转开腹及胆管损伤、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随访等结果。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实验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显影肝总管,54例显影胆总管,52例可显影胆囊管,且显影三管时间为(15.8±1.2) min。实验组中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放置腹腔引流管病例分别为(18.5±1.3) min、(64.0±6.8) min、(16.3±6.7) mL、43例,对照组分别为(46.3±8.1)min、(98.7±10.5) min、(53.6±14.9) mL、55例,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中转开腹及胆管损伤病例,对照组有1例中转开腹及1例胆管损伤病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一次复查ALT、GGT水平分别为47(31,75) U/L、38(19,114) U/L,对照组分别为62(53,92) U/L、76(63,96) 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实验组无明显并发症,对照组出院后7 d有1例患者出现少量腹腔积液。结论面对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LC时,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显影肝外胆管有助于辨清其解剖结构避免胆管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及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锻炼并提升术者水平。

  • 标签: 胆囊炎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 吲哚菁绿 荧光显影 胆管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米力农注射液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德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与尼莫地平常规治疗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米力农注射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均呈下降趋势,而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痊愈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4/38),对照组为15.79%(6/38),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使用米力农注射液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脑动脉血流状态,促进血流速度降低,改善预后,且治疗安全性高。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性 脑血管痉挛 米力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复位固定(ARIF)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2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7例;年龄21~60岁,平均40.5岁。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RIF组(15例,采用踝关节后内侧+后外侧入路ARIF)和切开复位(ORIF)组(27例,采用后内侧跟腱旁入路完成ORIF)。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RIF组患者的出血量[(32.0±11.5) mL]、住院时间[(5.3±1.8) d]、骨折愈合时间[(4.6±1.0)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3/15)]显著少于ORIF组[(80.0±15.2) mL、(8.4±2.4) d、(6.3±2.2)个月、29.6%(8/27)],但AR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4.0±8.9) min]显著多于ORIF组[(62.9±5.1)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的AOFAS的踝-后足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ARIF组AOFAS的踝-后足评分[(83.0±13.0)分]显著高于ORIF组[(72.3±16.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固定技术,ARIF技术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更能改善踝关节-后足功能,是微创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距骨 骨折 关节镜 切开复位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植骨固定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方法治疗外固定未愈合的不稳定型舟骨骨折9例,9例患者均为舟骨骨折不愈合,无合并舟月分离及舟骨近极塌陷。所有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舟骨骨折移位情况,骨折端硬化和骨质吸收缺损情况。术中从腕中关节入路刨除硬化骨后复位植骨固定。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Mayo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4)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之时均获得骨性愈合,Mayo腕关节评分(89.4±5.8)分,与术前(52.2±6.7)分相比(t=19.8,P<0.001),优8例,良1例。VAS评分由术前(5.2±0.7)分降至(1.6±0.7)分(t=15.6,P<0.001)。结论腕关节镜辅助微创治疗不稳定型舟骨骨折不愈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采用腕关节镜技术去除硬化骨,取髂骨碎屑植骨固定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舟骨 骨折 关节镜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由X线或CT可明确骨折类型。大部分踝关节骨折是单踝骨折,占66%。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克氏针固定、空心钉固定、钢板固定等。大多数需要C臂透视下完成手术。但关于导航下踝关节手术报道几乎没有。现报道1例电磁导航下外踝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手术病例。

  • 标签: 电磁导航 踝关节骨折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关节骨折Doi分型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我们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骨折共计79例,依据Doi分型术前对全部的病例进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评估,同时采用桡骨远端关节面六部分分区法确定骨折累及关节面范围及骨折块数量,并验证Doi分型,最终确定Doi分型是否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结果79例桡骨远端关节骨折患者中有60例使用Doi分型标准可准确地进行分型,另有19例患者尚不能使用Doi分型进行准确分型。根据桡骨远端关节面六部分分区法判定骨折累及关节面范围及骨折块数量,该19例无法用Doi分型的骨折类型分别为"两部分尺背侧型"18例和"两部分尺掌侧型"1例。桡骨远端关节面六部分中,乙状切迹区是关节骨折最易受累区。结论Doi分型方便关节镜下使用,但缺少两个亚型;我们增加两个亚型,完善Doi分型,更利于关节骨折类型的准确判断,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 标签: 桡骨 关节内骨折 Doi分型 两部分尺背侧型 两部分尺掌侧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踝上弧形截骨治疗翻型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行踝上弧形截骨治疗的13例翻型踝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6~65岁,平均47.2岁;采用改良的Takakura分期对关节炎分期:2期3例,3a期4例,3b期6例。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足部功能指数(FF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炎Takakura分期、背伸、跖屈角度及整体活动度(ROM)、胫骨远端关节面正位角(TAS)、胫骨远端关节面侧位角(TLS)及距骨倾斜角(TT)。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9个月(平均17.2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86.5±8.0)分]、FFI(14.5±1.6)、VAS评分[(1.5±1.0)分]、Takakura分期(2.7±1.3)、ROM(39.4°±8.0°)、TAS(92.4°±6.0°)、TT(3.7°±4.4°)较术前[(68.3±14.4)分、43.7±3.0、(4.2±1.4)分、3.2±0.8、43.3°±7.6°、78.2°±8.3°、7.0°±5.1°]显著改善,背伸角度(10.9°±4.4°)较术前(13.6°±5.1°)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跖屈角度(28.5°±5.2°)、TLS(78.1°±5.3°)与术前(29.7°±4.6°、77.8°±4.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上弧形截骨治疗翻型踝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疼痛,纠正畸形,改善关节炎进展和功能,但可能会对背伸功能造成影响。

  • 标签: 踝关节 关节炎 活动范围 关节 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模型兔关节软骨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的表达情况,探讨丹参注射液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40只健康白兔,随机分成四组,即假手术组、KOA模型(KOA)组、KOA+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组、KOA+丹参组。假手术组只作切口,不切断半月板,其余组均采用切断兔右膝关节半月板的方式,建立一个兔关节失稳的实验动物模型。KOA组给予0.9%生理盐水(0.7 mL/d),KOA+SH组给予兔关节注射SH(0.4 mL/d),KOA+丹参组给予丹参注射液(0.7 mL/d),均连续注射5周。采用矿场实验验证兔失稳模型建立是否对兔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兔膝关节软骨中TNF-α、IL-6、MMP-3的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兔膝关节液中TNF-α、IL-6、MMP-3的含量。结果在KOA模型建立之前,各实验组动物均无明显的运动能力差异,模型建立之后,KOA组兔子运动的距离明显低于假手术组[(150±5)比(580±9),t=60.610,P<0.05],而KOA+丹参组与KOA组相比,家兔移动的距离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8±27)比(150±5),t=16.730,P<0.05]。KOA组兔关节液中TNF-α、IL-6和MMP-3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22.62±2.18)mg/mL比(11.74±2.09)mg/mL,(4.01±0.14)mg/mL比(1.76±0.11)mg/mL,(0.57±0.05)mg/mL比(0.27±0.03)mg/mL,t值分别为4.413、17.620、6.495,P值均<0.05];KOA+丹参组兔关节液中TNF-α、IL-6、MMP-3含量较KOA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5.01±2.37)mg/mL比(22.62±2.18)mg/mL,(2.47±0.19)mg/mL比(4.01±0.14)mg/mL,(0.40±0.02)mg/mL比(0.57±0.05)mg/mL,t值分别为3.725、8.803、9.185,P值均<0.05]。在兔膝关节软骨的mRNA的检测中,KOA组TNF-α、IL-6、MMP-3的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1.90±0.02)比(1.00±0.15),(1.70±0.02)比(1.00±0.07),(1.60±0.20)比(1.00±0.13),t值分别为11.050、24.250、14.850,P值均<0.05];KOA+丹参组中TNF-α、IL-6、MMP-3的含量较KOA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9±0.05)比(1.90±0.02),(1.13±0.09)比(1.70±0.02),(1.04±0.08)比(1.60±0.20),t值分别为32.190、8.822、5.868,P值均<0.05)。在兔膝软骨的蛋白检测中,KOA组TNF-α、IL-6、MMP-3的蛋白表达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280、12.320、22.280,P值均<0.05);KOA+丹参组中TNF-α、IL-6、MMP-3的蛋白含量较KOA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150、9.053、24.670,P值均<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KOA组兔的运动能力,同时也降低了TNF-α、IL-6、MMP-3的水平,因此丹参注射液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能是抑制了骨基质蛋白酶的释放,抑制关节软骨的降解,对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病变起到控制作用,最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的症状。

  • 标签: 膝骨性关节炎 丹参注射液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基质金属蛋白酶-3
  • 简介:摘要报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例腹主动脉瘤修复术(EVAR)术后Ⅱ型漏行腹腔镜下肠系膜下动脉、腰动脉及骶正中动脉结扎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手术细节及治疗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60 min,术中失血200 ml,术中成功使用止血夹双重结扎发自瘤体前壁的肠系膜下动脉、2对发自瘤体后壁的腰动脉以及1根发自瘤体后壁的骶正中动脉。住院期间无血制品使用,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内包含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的三期CT增强扫描以及超声造影检查瘤均未见造影剂显影。说明采用腹腔镜技术结扎肠系膜下动脉、腰动脉及骶正中动脉处理EVAR术后Ⅱ型漏是有效、安全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进行腔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34例住院行腔LSA重建的复杂胸主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情况,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累及LSA 29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3例,主动脉弓部动脉瘤2例,所有患者近端锚定区距离均<15 mm。其中采用烟囱技术16例,一体式单分支支架技术16例,体内原位左颈总动脉和LSA双开窗技术2例。结果本组3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1例术中LSA体内开窗困难,后改为烟囱支架置入。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脑部、左上肢缺血症状以及截瘫等并发症。患者术后1、3个月复查胸腹主动脉CTA显示主体和分支支架位置形态良好,LSA分支支架通畅率100%,无漏。所有患者双侧上肢肌力和动脉血压基本等同。结论对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处理尚无统一术式,需对患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方式,设计预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左锁骨下动脉 烟囱技术 分支支架 原位开窗
  • 简介:摘要机器人技术在胃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良好,可以获得与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随着吻合器械的迭代和吻合技术的提高,加之机器人多自由度的可转腕装置,使得腹腔手工缝合更加游刃有余,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也开始向完全吻合时代迈进。机器人下完全消化道重建的技术难度较高,为了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适应证及操作要点,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分会联合组织国内专业领域专家,讨论制定了《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完全消化道重建专家共识(2021版)》以指导临床工作。机器人完全消化道重建的定义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所有手术操作步骤全部在腹腔由机器人设备完成或除空肠-空肠吻合口外,其余步骤均在腹腔由机器人设备完成。机器人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包括远端胃切除术后的Billroth Ⅰ吻合、Billroth Ⅱ吻合、Billroth Ⅱ+Braun吻合、Roux-en-Y吻合以及Uncut Roux-en-Y吻合,近端胃切除术后的双通道吻合、食管胃器械吻合或手工缝合(双肌瓣法),全胃切除术后的功能性端对端吻合(FEEA)法、π式吻合、Overlap吻合及改良术式、Uncut Roux-en-Y吻合以及Parisi双环重建等。相较于体外消化道重建,机器人消化道重建可以最大程度缩短手术切口,减少腹腔暴露风险,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初期研究均已取得良好结果。相信未来随着国产机器人系统的不断成熟,必然会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费用,机器人下全消化道重建的技术壁垒也会进一步突破,其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

  • 标签: 胃肿瘤 机器人手术系统 胃癌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完全腔内吻合
  • 作者: 周莲娟 吴小花 万珊珊 沈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杭州 31005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杭州 31005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杭州 310052,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杭州 310053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浙江省33家有新生儿床位的医院中的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心电图定位技术的使用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5—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浙江省33家医院52名新生儿病室的护士长或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新生儿心电图定位技术使用与发展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52名调查对象中,使用新生儿PICC尖端心电图定位技术者占34.62%(18/52),49名(94.23%,49/52)护士首选椎体作为PICC尖端判断依据。影响新生儿PICC尖端心电图定位技术准确性的因素包括管路信号传导不通畅(83.33%,15/18)、患儿哭吵(66.67%,12/18)、医护人员心电图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66.67%,12/18)等。28名(53.85%,28/52)护士表示所在单位无新生儿心电图定位技术培训,13名(54.17%,13/24)护士选择面授教学。结论浙江省新生儿心电图定位技术使用、发展及培训等方面的实践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制订统一标准和规范,加强新生儿心电图定位技术使用的相关培训,以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婴儿,新生 新生儿 PICC 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 现况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超声心动图(ICE)指导室性心律失常(VA)消融致心脏压塞发生情况及可能原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连续行ICE引导VA消融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心脏压塞发生率、严重程度,结合不同导管结构和手术操作特点分析心脏压塞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30例患者,其中男18例,中位年龄52.00(23.75,59.75)岁,年龄范围12~75岁。共进行32次ICE指导VA消融,其中3次消融术中发生心脏压塞,发生率为9.38%(3/32),分别经心包穿刺抽出200、250、100 ml暗红色不凝血后症状缓解。该3例均于标测或消融过程中可见右心室内ICE导管机械刺激所致室性早搏(室早)。胸部X线下见ICE导管顶端3 mm区域不显影。结论ICE引导VA消融致心脏压塞的发生率较高。ICE导管顶端在胸部X线下不显影、ICE导管影像在系统屏幕上显像略延迟及右心室流入道和流出道心室壁较薄弱是导致心脏压塞的可能原因。

  • 标签: 心脏压塞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和开放手术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1999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15日发表的关于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择期复杂腹主动脉瘤疗效对比的研究。运用ADDIS 1.16.6和Stata 16.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观察性研究,共计3 594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手术方式在早期再干预率、30 d死亡率、肠缺血、切口并发症、下肢缺血、卒中或脑缺血发作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心肌梗死方面,开窗技术和烟囱技术优于开放手术;对于急性肾损伤,开窗技术优于开放手术和烟囱技术(P<0.05)。结论对于择期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和开放手术在早期再干预率和30 d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开窗技术和烟囱技术可减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腹主动脉瘤,复杂 开放手术 腔内修复术 开窗技术 烟囱技术 治疗 网状Meta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gioJet Ultra血栓清除装置在治疗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髂动脉支架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随访期间12例发生单侧髂动脉支架闭塞并应用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3±12)岁,左侧髂支闭塞4例,右侧髂支闭塞8例,均使用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装置联合髂支成形技术进行治疗且手术成功率为100%。9例分叉型覆膜支架患者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术后置入支架成功。术后患者间歇性跛行/臀肌跛行症状消失,术后2例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其中1例患者发生轻度肾功能损害。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无再发下肢缺血症状发生。结论腹主动脉瘤修复术后髂支闭塞性病变使用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装置进行辅助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缺血 髂支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