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视在稳定期精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6月本院接诊的稳定期精神94例,将之按照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甲组和乙组各47例。甲组住院2w后予以家属探视,乙组住院2w内予以家属探视。分析并比较两组的情绪变化。结果甲组探视后的情绪稳定率为59.57%、情绪波动率为31.91%,明显优于乙组的27.66%、57.4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适宜的探视有助于提高稳定期精神心理状态的稳定性,但在探视期间,护士依然要全面落实对探视者进行宣教的力度,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有效避免发生不良事件。

  • 标签: 情绪变化 探视 稳定期 精神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6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人,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约谈患者家属,请家属定期探视,让患者获得良好的家庭支持。3、积极的心理护理。4、健康教育及知识讲座。5、鼓励病人积极参加工娱活动。结果护理干预一个月后,观察组病人的遵医行为明显提高,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有效预防病情的复发。

  • 标签: 护理干预 遵医行为 精神病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慢性精神患者住院健康教育新思维。方法在长期住院精神患者中开展新的健康教育模式。结果与结论对住院的长期住院患者采用新模式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 标签: 慢性精神病人健康教育新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组模式管理对住院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病区70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疾病病员,实行小组模式管理的方法1年,用SANS、SSPI进行实验前后评定,并将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实验后SANS、SSPI的得分明显低于实验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疾病病员实行让病员参与管理的小组模式管理,有利于延缓慢性精神的衰退,促进病员社会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小组模式长期住院精神疾病社会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住院精神患者的院内检查进行整体预约,统一安排,集中护送,以减少患者院内检查所需时间,提高住院患者检查的及时性,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及工作效率。方法在院内组建检查护送小组,完成所有临床科室住院患者的院内检查工作。

  • 标签: 住院精神病患者 院内检查 集中护送 等候的时间 安全性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托养在精神康复期的运用体会。方法对康复期患者实施各种护理和引导的措施。结果经过系统而反复康复护理和训练后,患者病情有明显的好转,并能做到按时的起床,主动洗漱,自觉服药和参加公益活动等。结论通过住院托养能加快精神的康复,训练和恢复了病人正常的社会功能,使病人逐渐地、较自然地过渡到社会生活中去,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员。

  • 标签: 精神病人 康复 托养 护理
  • 简介:通过对精神21例凶杀案的分析,看出作案以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青壮年男性精神分裂患者为首,且多数是在思维障碍妄想及被动体验下所为。作案多在上午活动时间或夜深人静之时。所用凶器绝大多数为家庭常用工具之类,被害者多为亲生子女或亲属。作案具有盲目性、冲动性及冷酷凶残,而缺乏防御性等特点、从而提示对上述患者在上午或夜间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以减少案例发生。

  • 标签: 精神病人 凶杀案
  • 简介:摘要精神进食障碍在临床十分常见,做好精神的饮食护理十分重要。通过对精神出现的进食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 标签: 精神病人 进食障碍 原因 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