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病毒(HPV)-DNA、巨细病毒(CMV)-DNA病毒含量与子宫内膜癌(EC)危险因素关系及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EC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根据1∶1匹配病例对照原则选取同期子宫内膜增生(EH)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HPV-DNA、CMV-DNA阳性率及病毒含量,经由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C危险因素,评价HPV-DNA、CMV-DNA与EC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似然比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EC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年龄≥ 55岁、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有激素替代治疗史均高于对照组[72.41%(42/58)比39.66%(23/58)、70.69%(41/58)比43.10%(25/58)、36.21%(21/58)比10.34%(6/58)、31.03%(18/58)比8.62%(5/58)、29.31%(17/58)比5.17%(3/58)、27.93%(17/58)比8.6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V阳性率、CMV阳性率、HPV-DNA、CMV-DNA病毒含量高于对照组[62.07%(36/58)比29.31%(17/58)、81.03%(47/58)比41.38%(24/58)、(471.16 ± 33.58)copies/ml比(240.08 ± 17.41)copies/ml、(256.19 ± 24.77)copies/ml比(132.27 ± 13.20)copies/ml](P<0.05);年龄≥ 55岁、BMI ≥ 24 kg/m2、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激素替代治疗史、HPV阳性、CMV阳性是E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HPV-DNA病毒含量与EC患者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糖尿病史呈正相关(P<0.05),CMV-DNA病毒含量与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高血压史呈正相关(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值和真实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30(95% CI 0.885~0.976),当个体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概率>0.528时,预测灵敏度为84.48%,特异度为89.66%。结论EC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HPV-DNA、CMV-DNA病毒含量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基于EC病理特征及HPV-DNA、CMV-DNA病毒含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整体预测价值较高,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巨细胞病毒 危险因素 子宫内膜增生
  • 简介:摘要伴破骨样巨细的胰腺未分化癌是胰腺恶性肿瘤的罕见类型,术前确诊极为困难。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收治3例伴破骨样巨细胰腺未分化癌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笔者总结此3例患者的诊疗过程,以期为更多类似病例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巨细动脉炎(GCA)患者临床特征及不良事件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诊断为GCA患者的基线及随访数据,将疾病复发、缺血性并发症、死亡定义为不良事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生存分析评价危险因素对不良事件发生的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69例GCA患者,男女比1∶1.03,发热(48例,69.6%)和头痛(43例,62.3%)是最常见症状。截止2021年5月共随访61例患者,平均随访(35±20)个月,共发生不良事件16例(26.2%)。有不良事件组患者基线时的血小板、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无不良事件患者[(325±142)×109/L与(238±112)×109/L,t=2.22,P=0.030];[(31±6)g/L与(26±6)g/L,t=2.74,P=0.008]。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0.32(0.14,0.74),P=0.008],1、2、3、5、10年不良事件均发生在RDW-CV<14.75%组,发生率分别为2.6%,20.5%,25.6%,33.3%,41.0%,2年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P=0.042,P=0.021,P=0.002,P=0.001)。结论GCA患者常见不良事件发生,RDW-CV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DW-CV值降低提示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 标签: 巨细胞动脉炎 临床特征 不良事件 红细胞分布宽度 脉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病毒肝炎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某儿童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的婴儿巨细病毒肝炎患儿进行观察总结,记录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病毒肝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6%(71/241,95%CI:23.70%~35.21%),其中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2.08%(51/231,95%CI:16.73%~27.43%),肝损害发生率为9.71%(20/206,95%CI:5.67%~13.75%)。71例发生不良反应并完成疗程的患儿,治疗有效46例(64.79%);170例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治疗有效120例(70.59%),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X^2=0.79,p=0.38)。患儿性别,入院时是否有黄疸,是否早产、剖宫产,是否伴有感染等因素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病毒肝炎有骨髓抑制和肝损害的不良反应,但不影响治疗效果。其不良反应无明显相关影响因素,在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监测。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肝炎 婴儿 更昔洛韦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分析温州地区住院患儿人巨细病毒(HCMV)感染状况及血清标志物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5215例温州地区住院患儿,按年龄将患儿分为〈28d、28~d、6~月龄、1~岁、3~岁、7~14岁6个组,采用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ceimmunoassay,CLIA)定量检测血清HCMVIgM/IgG抗体浓度,并对各年龄段HCMVIgM/IgG的阳性检出率及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5215例住院患儿HCMVIgM阳性检出率为14.38%(750/5215),HCMVIgG阳性检出率为82.45%(4300/5215),HCMVIgM和HCMVIgG同时为阳性12.98%(677/5215);HCMVIgM阳性检出率以〈28d组最低(1.06%,P〈0.01),28~d组最高(21.48%,P〈0.01);HCMVIgG阳性检出率以〈28d和7~14岁两组高(分别为98.77%和86.54%,P均〈0.01);HCMVIgM阳性浓度在6个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降低趋势(P=0.02);HCMVIgG阳性浓度以28~d组最低(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P〈0.01)。750例HCMVIgM阳性的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占34.80%(261/750),其中肺炎占16.93%(127/750)。结论温州地区住院患儿HCMV感染率高,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不同年龄组间患儿HCMV感染率及抗体浓度不同。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HCMV) 化学发光法 温州地区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患者巨细病毒性视网膜炎预防、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病毒性视网膜炎11例(13眼)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1例(13眼)均有特征性视网膜病变及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10例患者CD4^+T细胞计数〈50个/μl,均处于AIDS晚期,且合并有其他机会感染;5例CMV—PCR检测为阳性;8例CMVIgM检测中1例(+),7例(-)。6例经更昔洛韦治疗后视力提高,但需要较长的疗程;3例死于多重机会感染。结论巨细病毒性视网膜炎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常见机会感染,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对其治愈有重要意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应常规眼科检查和随访,尤其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病原学检测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很多,除遗传因素外,先天性宫内感染也是导致出生缺陷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巨细病毒是引起孕妇宫内感染的主要病毒,是导致小儿先天畸形的重要因素之一。巨细病毒的先天感染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远期的智力低下、视力、听力损害等后遗症。目前,先天巨细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仍处于研究阶段,为了进一步探讨巨细病毒的发病机制,本文对近几年来先天性巨细病毒感染导致的远期眼部影响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HCMV导致胎儿先天畸形的机制;2、HCMV先天感染的眼部影响;3、巨细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的诊断及实验室检测方法;4、建立动物模型及动物模型眼部实验的可行性。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致畸机制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对乳母母乳中含有巨细病毒导致患儿病理黄疸的认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方法通过认真分析2010年7月到2011年7月我院儿保科管理的1432名婴幼儿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其中64例乳母母乳中含有巨细病毒引起患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其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结论母乳中含有巨细病毒导致患儿病理黄疸应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巨细胞病理性黄疸母乳
  • 简介:摘要母乳是所有新生儿的首选食物,具有许多近远期健康益处,对早产儿尤其重要。但母乳中普遍存在巨细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激活,早产儿采用新鲜亲母母乳喂养存在CMV感染风险,极不成熟的早产儿可以发生严重症状性感染。常规新鲜母乳喂养的益处总体上大于CMV感染的风险,早产儿母乳获得性CMV感染的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比较轻微,也无永久性听力损伤发生。但对极不成熟且伴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可能需要个体化处理,可以根据母乳中病毒载量采用不同方式的消毒处理,以使母乳喂养的利益风险比最大化。

  • 标签: 母乳喂养 巨细胞病毒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丽水地区婴儿巨细病毒(CMV)感染现状,总结CMV感染的相关因素,评估其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为CMV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浙江省丽水市妇幼保健院、青田县人民医院、遂昌县人民医院、庆元县人民医院儿科病区住院且资料完整的2 254例婴儿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婴儿均从出生随访至1周岁,筛查血清CMV抗体及尿液CMV-DNA,总结CMV感染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婴儿CMV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跟踪随访至出生1年,分析CMV感染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2015—2017年丽水地区1岁以内婴儿CMV-IgM总阳性率为10.43%(235/2 254),CMV-IgM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CMV-IgG阳性率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CMV-IgM阳性率以1 ~ 3个月龄最高,为15.29%(61/399),随着出生时间的增加CMV-IgM阳性率下降;CMV-IgG阳性率随着出生时间增加而增多;不同性别婴儿CMV-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V-IgG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65.43%(810/1 238)比55.51%(564/1 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胎龄低于非感染组[(37.41 ± 1.63)周比(38.97 ± 0.97)周],母乳喂养率高于非感染组[57.87%(136/235)比40.00%(40/100)];感染组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症、转氨酶升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肝脾肿大所占比例高于非感染组[18.72%(44/235)比1.00%(1/100)、29.36%(69/235)比13.00%(13/100)、26.81%(63/235)比10.00%(10/100)、9.79%(23/235)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母乳喂养为1岁以内婴儿CMV感染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1岁时身长、体质量、头围及智力发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1岁听力发育异常率及头颅B超异常检出率高于非感染组[13.62%(64/470)比1.00%(2/200)、6.38%(15/235)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丽水地区1岁以内婴儿CMV活动性感染率较高,呈逐年降低特点;随着出生时间延长而降低,无性别差异;胎龄、母乳喂养为婴儿CMV活动性感染的高危因素;CMV感染影响1岁以内婴儿听力发育及脑部发育,是造成肝炎的主要原因;必须重视CMV感染的预防,强化孕妇围产期保健,加强对高危人群CMV感染的筛查。

  • 标签: 婴儿 巨细胞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研究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巨细病毒所致婴儿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更昔洛韦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巨细病毒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由巨细病毒所致先天和围生期感染患儿肝损害发生率(75.0%),明显高于出生后感染患儿(18.7%)。更昔洛韦治疗组治愈率50%,对照组18.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加用更昔洛韦治疗巨细病毒所致婴儿肝损害更有效。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肝损害 更昔洛韦
  • 简介:目的:探讨巨细病毒(CMV),弓形体(TOX),单纯疱疹病毒(HSV)对围产期胎儿的生长发育及致畸作用。方法:对128例孕25-41周围产期死胎,死产,早产胎儿采用尸体解决观察各脏器发育以及感染所致畸形改变。PCR检测CMV,TOX,HSV三种病原体在肺,肝、肾,脾,脑,胎盘、肠脏器感染发生率。结果:CMV感染56.25%(72/128),弓形体13.28%(17/128),单纯疱疹病毒12.50%(16/128),CMV与TOX共同感染8.59%(11/128),CMV与HSV共同感染3.91%(5/128),TOX与HSV共同感染1.56%(2/128),CMV与TOX,HSV共届感染2.34%(3/128),128例尸体解决中发现畸形27例占尸体解剖总数21.09%,对照组100例胎盘三种病原体检测阴性,结论:CMV是死胎,先天畸形的主要致病病原体,并且感染为多器官性,HSV也表现出多脏器感染,是造成胎儿死亡的原因之一,TOX主要感染胎盘和脑。

  • 标签: 围产期 巨细胞病毒 弓形体 单纯疱疹病毒 感染 死胎
  • 简介:患者女,26岁。因上腹痛4个月,CT检查发现胰腺占位病变3个月于2008年7月2813入院。患者于2008年3月因腹痛伴呕吐就诊,疼痛向左侧背部放射,蜷曲抱膝位可稍减轻,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后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仍间断腹痛,2008年4月行腹部CT和MRI检查发现胰腺占位病变(图1),未行特殊治疗。2008年7月15日在我院行CT检查发现胰体尾部囊实性占位病变,

  • 标签: 胰体尾 未分化癌 巨细胞 胰腺占位病变 骨样 实性占位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巨细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2019年10月— 2020年11月我收治入院60例巨细病毒感染儿童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测,均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43例巨细病毒感染儿童患者痊愈,治愈率71.67%,16例病情明显好转,好转率26.67%,1例治疗无效,无效率1.67%。结论:加强对巨细病毒感染儿童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能有效的救治巨细病毒感染儿童患者,能提高患者儿童的身体健康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常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由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使用以及自身营养不良,导致患者极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巨细病毒作为一种机会致病病毒,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较为常见。巨细病毒感染会加重患者病情,发生结肠切除及死亡的风险增加。为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与巨细病毒的关系及治疗策略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巨细胞病毒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巨细病毒感染患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情况,探讨影响其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调查我科入院的2019年03月~2020年03月巨细病毒感染52例患儿,共使用留置针423例次,了解其留置时间,统计分析得出影响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每次留针穿刺次数8.2±3.311次,留置针留置时间2.323±1.384天,沐舒坦与抗生素组合用与外周静脉发生外渗、静脉炎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抗病毒药物组与外周静脉发生堵塞、静脉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巨细病毒感染患儿应加强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管理,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根据用药治疗方案选择静脉通道。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留置时间 巨细胞病毒 婴幼儿
  • 简介:摘要:文章关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母乳中人巨细病毒的定量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分组的形式,将新生儿喂养母乳并出现黄疸的组别称为黄疸组,将母乳喂养新生儿正常无变化的组成为对照组,分别监测母乳中的人巨细病毒量,并结合100例高胆红素血症入院新生儿进行研究和观察,检测母乳中的HCMV-DNA成分,通过检测总结数据结果,将阴性率与阳性率进行统计,对照两组HCMV-DNA检测结果,并做好统计和分析工作,最终得出结论,进一步了解新生儿黄疸症的发生与感染母乳中人巨细病毒之间的定量关系。

  • 标签: 新生儿 黄疸 母乳 人机细胞病毒 定量关系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