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不同压力高压氧(HBO)治疗中重度创伤脑损伤(TBI)大鼠的疗效及磁共振变化特点。方法健康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BI组、假手术组(Sham组,仅将颅骨开窗,不予头部打击)、0.15 MPa HBO组(在TBI组的基础上给予0.15 MPa HBO治疗)、0.25 MPa HBO组(在TBI组的基础上给予0.25 MPa HBO治疗),每组15只。所有大鼠分别在术后第1天(D1)、第3天(D3)、第7天(D7)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在磁共振DWI图像上显示高信号处取3个感兴趣区(ROI),测量各点表观弥散系数(ADC),比较病变侧与正常对侧ADC的比值,即相对ADC(rADC)。结果在D1,各组大鼠不同ROI的r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3,0.15 MPa和0.25 MPa HBO组不同ROI的rADC值均低于TBI组(P<0.05),高于Sham组(P<0.05),0.15 MPa和0.25 MPa HBO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7,0.15 MPa和0.25 MPa HBO组rADC值均低于TBI组(P<0.05),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5 MPa和0.25 MPa HBO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1,TBI组、0.15 MPa和0.25 MPa HBO组大鼠mN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5);在D3,0.15 MPa和0.25 MPa HBO组mNSS均低于TBI组(P<0.05),高于Sham组(P<0.05), 0.15 MPa和0.25 MPa HBO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7,0.15 MPa和0.25 MPa HBO组mNSS均低于TBI组(P<0.05),略高于Sham组(P>0.05)。结论早期HBO治疗中重型TBI大鼠疗效确切,但HBO的治疗压力可能不是决定预后的关键环节。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高压氧 核磁共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青少年创伤肝破裂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行双介入治疗手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出血风险评估和处理,并采取针对的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经过出血中心监护室(hemorrhage intensive care unit,HICU)治疗护理5 d后,患者病情稳定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2 d后康复出院。结论青少年创伤肝破裂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具有多重出血风险,采用双介入治疗及个性化的护理,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创伤性肝破裂 肝动脉-门静脉瘘 双介入入路 青少年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护理模式对创伤膈疝患者术后康复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琼海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就诊的60例创伤膈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2组均行胸腔镜手术治疗,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予以基于ERAS理念的护理模式干预。比较2组的围手术期手术各项指标,护理前、护理后2 、4 、8 d及护理结束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比护理前与护理结束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试验组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比,护理2 d至护理结束后2组VA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试验组护理后4 、8 d及护理结束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结束后2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功能)均显著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ERAS理念的护理模式可改善创伤膈疝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创伤膈疝患者术后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创伤性膈疝 胸腔镜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 康复 疼痛
  • 简介:摘要创伤颅脑损伤(TBI)后的病理过程在急性期过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在继续演变,常出现神经变性和神经退行后遗症。神经血管单元(NVU)功能障碍导致的微循环血管功能障碍和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与众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针对NVU功能障碍病理机制的研究是TBI相关神经变性的热点研究领域。本文围绕上述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TBI后神经变性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神经血管单元 血脑屏障 微循环血管 神经变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微小RNA-124(miR-12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创伤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创伤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残损分级(AISA分级)分为神经功能正常组27例、脊髓不完全损伤组31例和脊髓完全损伤组26例。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四肢骨折3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四组患者外周血血浆miR-124、TNF-α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脊髓损伤程度与miR-124、TNF-α水平的相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R-124、TNF-α水平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神经功能正常组、脊髓不完全损伤组及脊髓完全损伤组miR-124表达水平依次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不完全损伤组、脊髓完全损伤组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和神经功能正常组(P<0.05),且脊髓完全损伤组TNF-α水平高于脊髓不完全损伤组(P<0.05)。脊髓损伤程度与miR-124水平呈正相关(r=0.799,P<0.001),与TNF-α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90,P<0.001)。TNF-α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灵敏度为73.80%,特异度为63.30%;miR-124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灵敏度为71.40%,特异度为76.70%;TNF-α联合miR-124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灵敏度为95.20%,特异度为83.30%。结论TNF-α、miR-124表达水平与创伤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程度有显著相关,两者联合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用于临床早期诊断创伤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 标签: 脊髓损伤 创伤性脊柱骨折 外周血微小RNA-124 肿瘤坏死因子-α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截骨(PSO)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陈旧创伤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及医联体医院收治的59例陈旧创伤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20例;年龄28~67岁[(46.5±15.3)岁]。均为单节段胸腰段骨折,其中T11 3例,T12 17例,L1 34例,L2 5例。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34°~65°[(43.2±5.9)°]。顽固腰背部疼痛44例,括约肌功能部分丧失6例。脊髓损伤程度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5例,D级20例,E级34例。病史10~268个月[(37.4±12.5)个月]。均采用后路Ⅰ期顶椎单节段PSO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ASIA分级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节段后凸角(SK)及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和矢状面平衡等影像学指标。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134个月[(46.4±14.5)个月]。手术时间为165~340 min[(203.8±34.6)min]。术中出血量为210~1 200 ml [(405.2±128.3)ml]。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或器械失败等并发症。44例显著腰背部疼痛者,术后疼痛均不同程度缓解,VAS由术前(6.8±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8±0.6)分(P<0.01)。末次随访ASIA分级C级5例中有3例恢复至D或E级,D级20例中有13例恢复至E级。括约肌功能部分丧失的6例,术后自觉部分改善3例。SK由术前(43.2±5.9)°改善为术后的(5.1±1.6)°、末次随访的(5.6±1.7)°,LL由术前(11.7±3.6)°改善为术后的(48.1±4.6)°、末次随访的(46.7±3.9)°(P均<0.01),平均矫形率分别为88.2%和87.0%。PT、SS和矢状面平衡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9±5.9)°、(28.8±9.5)°、(-2.7±2.2)cm及(19.1±5.6)°、(30.2±9.5)°、(-2.2±2.3)cm,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29.0±9.0)°、(6.4±8.7)°、(-5.3±3.6)cm](P<0.01)。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在行走、坐、站立时分别为1(0,1)分、0(0,1)分,1(0,1)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2(1,3)分、2(1,3)分、3(2,3)分](P<0.01)。结论对于陈旧创伤单一脊椎骨折引起的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采用PSO行后路Ⅰ期顶椎单节段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安全可靠,可缓解疼痛、矫正畸形、促进功能恢复。

  • 标签: 脊柱后凸 骨折,压缩性 截骨术 胸椎 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发生分流依赖脑积水(SDHC)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269例tSAH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并发SDHC 51例,未并发SDHC 218例。比较并发SDHC组和未并发SDH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SAH患者并发SDHC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tSAH患者并发SDHC的列线图模型,使用一致系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和符合度。结果与未并发SDHC组比较,并发SDHC组患者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较低,合并脑疝、tSAH范围弥散、tSAH厚度≥5 mm、脑室内积血、中线偏移>12 mm、行去骨瓣减压术及出院时有硬膜外积液者所占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评分13~15分(OR=0.134,95%CI:0.024~0.740,P=0.021)、tSAH范围弥散(OR=4.391,95%CI:1.680~11.475,P=0.003)、tSAH厚度≥5 mm(OR=4.114,95%CI:1.689~10.018,P=0.002)、去骨瓣减压术(OR=3.283,95%CI:1.278~8.433,P=0.014)及出现硬膜外积液(OR=3.302,95%CI:1.137~9.593,P=0.028)为tSAH并发SDHC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建立预测tSAH并发SDHC风险的列线图模型,C-index(0.877)和校准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较高,符合度好。结论入院GCS评分低、tSAH范围弥散、tSAH厚度≥5 mm、行骨瓣减压术及合并硬膜外积液的tSAH患者易并发SDHC,基于上述变量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tSAH并发SDHC风险的效能较高。

  • 标签: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分流依赖性脑积水 危险因素 列线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创伤颅脑损伤(TBI)导致的脑内继发性损伤涉及多种病理过程,神经系统内漫长的炎症反应是影响神经修复与再生的重要因素。作为神经系统内固有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MG)在整个神经炎症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节MG活化状态,改变炎症反应向促进神经修复再生的方向进行,是治疗TBI极具潜力的策略。本文围绕TBI后神经系统产生的炎症反应及MG在神经再生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探讨其对神经修复和再生的意义。

  • 标签: 颅脑损伤 神经炎症 小胶质细胞 神经再生
  • 简介:摘要创伤脑损伤(TBI)特别是重型TBI患者因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因素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概率明显增加。在VTE发生的急性阶段,通过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血栓是最常用的且安全有效的措施。由于创伤患者伤情变化、临床医师对VTE认识偏差及各医疗机构的用药习惯等,LMWH预防的初始时间及剂量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LMWH剂量不足或超量将导致患者血栓或出血。近年来,抗X活性浓度监测LMWH用药在TBI患者中逐渐得到重视,并发挥了降低血栓发生率的重要作用。笔者从抗X活性浓度监测LMWH的机制、LWMH用药时间窗与抗X活性浓度监测、LWMH用药剂量调整与抗X活性浓度监测等方面对抗X活性浓度监测辅助LMWH预防血栓在TBI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脑损伤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肝素,低分子量 抗X活性
  • 简介:摘要意识障碍是创伤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长时间意识障碍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故改善患者意识水平的促醒治疗尤为重要,其中感觉刺激作为一种经济简单的方法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以家庭为中心的感觉刺激在创伤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中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以家庭为中心的感觉刺激的概述、实施者、实施内容、影响因素、实施困境等方面,旨在为ICU医护人员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感觉刺激的护理干预提供参考和依据。

  • 标签: 综述 颅脑损伤 感觉刺激 家庭 意识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关节炎的效果。方法抽取洛阳正骨医院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74例(74踝)足踝创伤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将微创经皮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37例(37踝)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后外侧"L"形切口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7例(37踝)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前及术后1 d的血清氧化应激水平和疼痛介质含量,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的踝关节疼痛程度和踝关节功能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关节融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切口小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血清丙二醛(MDA)、β-内咖肽(β-EP)、前列腺素E2(PGE2)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降低,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呈逐渐降低趋势,均低于术前(P均<0.05),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呈逐渐升高趋势(P均<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和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41%比27.03%,P<0.05)。结论微创经皮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关节炎的疗效较后外侧"L"形切口植骨融合术更佳,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其踝关节快速融合,并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提高踝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足踝创伤性关节炎 微创经皮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 后外侧"L"形切口植骨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体蛋白嗜中性白细胞碱性磷酸酶-1(NALP-1)在创伤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相关。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120例创伤脑损伤患者,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化学发光法检测研究对象脑脊液中炎体蛋白NALP-1表达水平,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创伤脑损伤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和预后不良组(GOS≤3分)。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NALP-1和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创伤脑损伤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创伤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NALP-1表达(1.64±0.52)高于对照组(0.94±0.28,t=7.1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LP-1高表达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得分(26.4±5.4)分、脑挫伤比例(76.62%)、蛛网膜下腔出血比例(77.27%)高于低表达组[(22.3±4.5)分、23.38%、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t=4.135、9.586、7.424,P<0.05)。年龄[比值比(OR):2.175,95%可信区间(CI):1.167~8.767,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OR:1.241,95%CI:1.101~3.794,P<0.05)、NALP-1(OR:2.841,95%CI:1.675~10.717,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OR:1.215,95%CI:1.056~3.627,P<0.05)、APACHE Ⅱ得分(OR:1.615,95%CI:1.314~5.485,P<0.05)是预后不良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脑损伤脑脊液中NALP-1表达增加,且表达量升高与预后不良相关。

  • 标签: 炎性体蛋白 嗜中性白细胞 碱性磷酸酶-1 创伤性脑损伤 预后
  • 作者: 张震文 严菁兴 彭晓明 唐珂 李晓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2-19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兰州 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兰州 730000;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脑科中心,天津 30007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兰州 730000,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脑科中心,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 30007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外泌体对创伤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神经保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UMSCs并提取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进行外泌体鉴定;将60只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n=20)、TBI对照组(n=20)、外泌体治疗组(n=20),采用电子脑皮质损伤撞击仪建立大鼠TBI模型,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和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 water maze,MWM)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运动和空间记忆功能,使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活化表达水平。TUNEL检测大脑皮质损伤区细胞凋亡的变化。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神经行为学统计。结果相差显微镜下,HUCMSCs的外泌体直径为40~120 nm,呈圆形,荧光显微镜下显示标记的外泌体CD9、CD63蛋白表达阳性。与TBI组相比,外泌体治疗组mNSS评分[术后28 d(3.23±0.72)分]较TBI组[术后28 d(5.14±0.96)分]明显降低(t=3.559,P<0.01);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术后第26天外泌体治疗组的逃避潜伏期[(21.25±4.72)s]较TBI组[(33.06±8.81)s]变短(t=3.737,P<0.01),外泌体治疗组穿越平台次数[(3.56±0.48)次]与TBI组[(2.06±0.36)次]相比明显增加(t=7.906,P<0.01),经过外泌体治疗后,大鼠的运动功能和空间记忆功能明显改善;免疫荧光显示,TB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GFAP和IBA1表达量明显增高,外泌体治疗组与TBI组相比明显降低;TUNEL染色结果显示TBI组大脑皮质TUNEL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给予外泌体治疗后,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较TBI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HUCMSCs外泌体在脑外伤后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抑制胶质细胞过度活化,保护神经元细胞,并减少细胞凋亡。

  • 标签: 外泌体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功能恢复 创伤性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通路激活对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创伤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TLR3激活可使间充质干细胞(MSC)进入抑制免疫状态(M2)。应用聚肌胞苷酸[poly(I∶C),TLR3的配体]预处理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采用SD大鼠(购自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应用随机数法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AMSC组、预处理组,将细胞移植到创伤脑损伤(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应用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mNSS),评估poly(I∶C)预处理对AMSC治疗大鼠TBI是否存在增强效应;应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强度,以及局部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状态,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损伤局部鼠源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分析TLR3激活的AMSC对TBI大鼠治疗作用的机制。组间比较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将poly(I∶C)预处理后的AMSC移植入TBI大鼠体内后,移植后不同时间点mNSS神经功能评分显示,预处理组移植术后自第14天起均优于AMSC组:14 d(4.28±0.38比5.35±0.41,F=168.668,P<0.05)、21 d(4.08±0.35比4.46±0.39,F=192.316,P<0.05)、28 d(3.56±0.29比4.06±0.34,F=283.572,P<0.05);与AMSC组比较,预处理组能进一步降低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促进损伤区域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极化进入抗炎的M2状态;移植后损伤局部鼠源因子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1 d炎症急性期,预处理组促炎因子低于AMSC组[IL-1β,(40.6±4.1) ng/L比(45.1±4.8) ng/L,F=47.147,P<0.05、TNF-α,(150.2±18.0) ng/L比(180.0±20.6) ng/L,F=53.028,P<0.05],抗炎因子高于AMSC组[IL-10,(35.3±2.8) ng/L比(28.7±1.9) ng/L,F=96.934,P<0.05、TGF-β,(20.9±2.6) ng/L比(17.6±1.4) ng/L,F=47.305,P<0.05]。结论poly(I∶C)预处理可增强AMSC对TBI大鼠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局部免疫细胞极化,调节免疫微环境得以实现。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Toll样受体3 炎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联合中度以上创伤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安全及可行。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行同期OPCAB联合心脏手术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6例,女性8例,年龄(65.8±8.8)岁(范围:41~85岁)。联合心脏手术包括血管手术1例、胸外科手术26例、普通外科手术12例、泌尿外科手术15例,手术侵袭度评分均为中度以上创伤级别。每例患者选取相同心脏手术团队临近时间完成的、手术方式类似的另2例单纯OPCAB患者作为对照。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基本指标基本匹配,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 Ⅱ)评分无差异[1.185(0.758)%比1.215(0.905)%,Z=-0.036,P=0.972]。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尽管同期联合手术组手术时间延长[(324.9±97.1)min比(166.7±36.7)min,t=11.564,P<0.01],且术中出血量增加[(462.2±269.6)ml比(304.5±177.8)ml,t=3.866,P<0.01],但两组主要术后并发症包括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围手术期卒中、急性肾功能不全、切口感染及出血再手术比例无差异(P值均>0.05),围手术期总输血量、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也无差异(P值均>0.05)。结论对于符合指征的OPCAB患者,同期施行中度以上创伤心脏手术安全可行,与单纯OPCAB手术患者相比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外科手术 非心脏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创伤骨折患者血清成纤维生长因子(FGF)家族成员FGF21、FGF23水平与创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中老年创伤骨折患者126例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在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依据相关标准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个亚组及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检测各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FGF21及FGF23水平。结果研究组入院时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19.18±5.66)mg/L、(0.71±0.20)μg/L、(79.75±18.62)μg/L、(52.10±16.34)μg/L]均高于对照组[(7.60±2.61)mg/L、(0.30±0.11)μg/L、(40.18±10.33)μg/L、(30.11±10.19)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88、17.750、18.336、11.032,均P<0.001);与入院时[(19.18±5.66)mg/L、(0.71±0.20)μg/L、(79.75±18.62)μg/L、(52.10±16.34)μg/L]相比,研究组术后1 d(21.59±4.53)mg/L、(0.79±0.22)μg/L、(83.85±19.07)μg/L、(55.18±16.55)μg/L]、3 d(23.15±3.16)mg/L、(0.80±0.24)μg/L、(88.11±19.80)μg/L、(59.70±16.07)μg/L]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均显著升高(与入院时比较:t=3.72、3.29、1.56、1.56,P<0.05、P<0.05、P=0.122、P=0.122;与术后3 d比较:t=6.65、3.12、3.59、3.77,均P<0.05);术后7 d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14.35±4.02)mg/L、(0.52±0.16)μg/L、(50.06±15.50)μg/L、(32.18±12.52)μg/L]均显著降低(t=8.31、8.58、13.77、11.11,均P<0.001);骨折严重程度各亚组入院时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087、15.851、15.831、12.645,均P<0.001);创伤骨折患者预后不良组入院时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较好组(t=5.757、4.984、3.189、4.006,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创伤骨折患者入院时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对患者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四项指标联合预测价值最高,AUC(0.95CI)为0.877(0.783~0.982)。结论血清FGF21、FGF23水平对于判断中老年创伤骨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骨折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伤和损伤 预后 ROC曲线 预测 中年人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脑损伤(TBI)后羟基积雪草苷(MC)对海马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单位NR2B (NR2B)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健康雄性SD大鼠11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Con组)、脑创伤组(TBI组)、脑创伤+积雪草苷治疗组(TBI+MC组)、对照+积雪草苷治疗组(Con+MC组),每组29只。伤后12 h、1 d、3 d、7 d、14 d和21 d,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海马区NR2B蛋白表达水平。伤后21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海马区NR2B阳性细胞数量。伤后21~25 d,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与穿越平台次数,评估认知功能。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和LSD-t分析。结果TBI组海马区NR2B蛋白表达量伤后12 h、1 d和3 d分别为3.31±0.28、2.17±0.31和1.96±0.31,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Con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伤后7 d表达量为0.93±0.13,与Co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4 d和21 d表达量分别为0.45±0.04和0.21±0.0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Con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TBI组NR2B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量(33.26±9.71)个,Con组为(86.62±17.05)个,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与Con组相比显著增加,TBI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游泳时间与Con组相比显著减少,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MC组海马区NR2B蛋白表达量在伤后12 h、1 d、3 d分别为2.37±0.34、1.38±0.22和1.14±0.16,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TBI组相比均显著减少(P<0.05);伤后7 d表达量为0.97±0.06,与TBI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4 d和21 d表达量分别为0.86±0.08和0.52±0.0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TBI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TBI+MC组海马区NR2B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量(69.08±12.24)个,TBI组为(33.26±9.71)个,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MC组大鼠水迷宫潜伏期与TBI组相比显著缩短,TBI+MC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游泳时间与TBI组相比显著增加,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对TBI后海马区NR2B表达的具有时程调节作用,即TBI早期MC可抑制海马区NR2B表达异常上调,TBI晚期MC可阻止NR2B表达过度下降,对改善脑创伤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脑损伤 海马 羟基积雪草苷 创伤性脑损伤 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