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苏珊·桑塔格宣称其在开山之作《恩主》的写作中“力避自传性”,评论者也几乎都相信这是一部“反自传性”的虚构类小说。在桑塔格的日记《重生》中可以发现,《恩主》原来的标题为《希波赖特之梦》。“梦”作为母题在桑塔格的写作中被反复变形运用,既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折射出作家对其自我意识的坚持拷问。“冲破教堂之梦”是小说中主人公所做的第三个梦,其中隐藏大量的宗教符号,这与作家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相左。本文因循胡瑟尔将“梦”划在“象征”类型之下的研究路线,借助符号学的阐释方法,解码桑塔格在《恩主》中构建的“梦”艺术符号背后隐蔽的自我意识,旨在揭示象征系统之下的意识形态,以期在更为深入的层面上探讨桑塔格文学创作的思想性,以及作家的自我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恩主》表面上“反自传性”地建构希波赖特之梦的符号,实际上却是艺术地再现作家的自性一一处于流散中的犹太性以及改宗下的宗教感。这种矫揉造作的写作策略实质就是日后令桑塔格扬名的“坎普”观,而在同化与现代性的双重压力之下,作为犹太裔作家,桑塔格走上一条折中主义的启蒙路线--犹太教“灵知神话”成为她自我意识的“恩主”。

  • 标签: 苏珊·桑塔格 《恩主》 宗教符号 自性
  • 简介:自传依然是处于争议之中的文类,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学批评中对自传的质疑乃至解构,涉及“美学的、认知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等层面,主要表现为:从“诗性”角度对其修辞过度或不足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语言批判下“自传之死”的判决。与此相对,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为自传辩护:自传的真实是“结构性真实”;自传的人本主义本质不容抹杀;“谁在说话”至关重要;自传主体是多面自我。在此前提下探讨自传中的“意图”、“身份”和“叙述”及其复杂关系,有助于理解我们的“自传式生存”状态。

  • 标签: 自传 解构 结构性真实 主体 身份
  • 简介:《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著名的作家狄更斯的重要作品,自传性质非常浓厚,他塑造的大卫也是他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本文拟从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育理念、性格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自传描写。

  • 标签: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自传
  • 简介:自传"原文节录"[这]样悲[惨]□□□□[世]界"。我从六岁时起,就得了这个□□。我想□□□□□□□六岁的人,能够有这样老大的思想,假使不是我自己的经历,或许我也会不相信。我的[身][体]生下来就弱得非常,一哭就要晕的。一切和平常小孩不同,小孩是好活动的,我不爱活动,小孩是不能深思的,我能够深思。

  • 标签: 自传 小孩 岁时
  • 简介:自传的概念、内涵、特征进行界定、分析多丽丝·莱辛自传的文本,从自传中的文化身份出发,深入自传的中心,分析莱辛如何确定自己的“他者”身份,并展现其在重塑自我的过程中表达的文化立场。莱辛的自传书写超越了传统自传文学表现自我和弘扬自我的文类形式。她执着于自我身份的探索,并在回顾过去时,有意识地选择了那些能够塑造主体身份的经验和故事,充分表达了处在被压迫、边缘化,及游离于主流文化与权力圈之外的“他者”的生存状况。

  • 标签: 多丽丝·莱辛 自传 他者 身份
  • 简介:何其芳写于延安的自传性诗歌充满了矛盾、分裂和自我检讨,这与他追求进步的意愿和解释自己的压力相关,也与抗战初期延安鲁艺同志亲密交往的文化环境和日常性生活检讨会的制度有直接关联,何其芳追求自我成长的内在逻辑与具有鲜明革命指向的延安文化逻辑之间不免微妙的偏离与彼此"错认"。正是超然的抒情方式和"青春情结"使他始终陷于"看风景"的结构中而与周遭世界相疏离,难以突破主体状态,也带来了主体的矛盾和苦恼。

  • 标签: 何其芳 抗战 延安 新诗 自我检讨
  • 简介:蒲松龄缔造了短篇巨著《聊斋志异》,被誉为十七世纪“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才华满腹却命运蹇塞。经过近百年来研究者的努力发掘与考证,对其生平及思想进行了诸多探讨论证。本文在汇总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关照蒲松龄诗词等作品,触摸蒲松龄在不同际遇下的思想发展轨迹和多重人格特质,从而使读者更好地解读《聊斋志异》的创作意图和深厚意蕴。

  • 标签: 蒲松龄 诗词文集 生平思想 人格特质
  • 简介:主要从故事情节、相似的人物关系、明确的时间地点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刘庆邦小说创作的自传色彩,并进一步从作家个人情感宣泄的需要、作家创作的心理定势、乡土作家集体无意识等三个方面揭示出其创作自传体小说的原因。

  • 标签: 自传 情感宣泄 心理定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西方基督教神学也经过处境化的过程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巴勒斯坦,与犹太教关系密切。公元一世纪开始向外传播,特别是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使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盛行,以致最后传遍整个欧洲。基督教神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相当程度的影响。在神学方面,可以从《圣经》中明显看出,如《约翰福音》、

  • 标签: 原始基督教 基督教神学 必要性 神学思想 国教会 相适应
  • 简介:<正>著名女作家谢冰莹的名字,在今天青年一代的记忆里,已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当我们翻开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文艺创作时,他那一本又一本的著作,不断地映现到我们的眼帘。她的自传体小说《一个女兵的自传》记下了一个天真、幼稚、倔强的女孩子,在“五四”新思想的熏陶下,她终于从一个封建家庭的少女,变成新时代的女战士。跳跃在她作品里的思想和感情,是充满着一个新女性的青春的活力抒发了她对美的生活的

  • 标签: 女兵 谢冰莹 自传体小说 新女性 三十年代 大革命失败后
  • 简介:(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24)摘要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是个体提取自我相关记忆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近年研究发现临床抑郁个体存在显著的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现象,研究者认为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是可能是抑郁的一种易感性标志,是阻碍抑郁治疗、加重抑郁症状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 抑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长期以来,针对卢梭政治思想是否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学界一直存在悬而未决的争论。卢梭的思想就像多面的棱镜,相互对立的诠释者都能在其中找到与其立场相呼应的证据。作为卢梭著作中最早出现和最受关注的主题词,“平等”能够真正地反映其思想全貌,并成为统辖卢梭政治哲学的思想原则,它与自由共同构成卢梭的政治理想。卢梭应当作为平等主义者出现,而不应被定义为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驳杂面孔;在平等与自由两种价值中,卢梭选择了平等来规定和实现自由。表征为繁多镜像的卢梭政治哲学,其本体是平等主义的理想描述。

  • 标签: 平等 自由 平等主义 自由主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现今的中国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问题中,卢梭的教育思想仍然能够发挥指导性的、全局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卢梭的教育思想出发,分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在《爱弥儿》等著作中所蕴涵的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后进生转化的实际问题,探讨卢梭的教育思想对于这一问题的指导价值,从而推动后进生转化问题的有效解决。

  • 标签: 卢梭 自然教育 后进生转化
  • 简介:卢梭认为,起初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是自由平等的,并且人不害人,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到了社会状态,人性才逐渐被败坏。要重返人性的美好,就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通过社会契约,自由人实现自由联合,完成国家建制,建立政治社会。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人格,是"公意"的化身,每个公民都必须服从国家,过有德性的生活。

  • 标签: 卢梭 道德政治 国家建制 重返人性
  • 简介:人民主权是卢梭最伟大的政治理论贡献,集中阐述该原则的著作是《社会契约论》。本文尝试把人民主权作为一个政治的道德原则来理解,解读其观念结构,文本范围基本局限于《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前半部分。

  • 标签: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 观念结构 卢梭 重读 理论贡献
  • 简介:《爱弥尔,或论教育》(以下简称《爱弥儿》)是卢梭对其政治哲学思想的经典展示,对《爱弥儿》的研读必须超越教育来看教育,必须根植于卢梭人性思想。感觉论和意志论是卢梭政治伦理学的基础。前者是对理性主义时代感情消失的批判和回应,从"非我"中勾画出人的经验自我形象。意志论则重塑了人的主体绝对性,确立了人的纯粹自我形象。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的统一和分裂就是人的全部发展史。经由否定之否定,人的最终归宿在于公民。经验世界的危险使人一切都与政治有关,意志伦理的绝对性是理性的自明,政治也就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人是人,进而有公民的产生。人和公民的教育最终都是一种符合天性的教育,对人的教育侧重于感觉论基础,要求肉体的健康;公民的教育侧重于意志论基础,体现意志的苏醒。二者的差异仅仅就在于对人的教育是以消极的方式排除社会罪恶的影响,对公民的教育则是以积极的方式消除社会罪恶的影响。因此,两者都可谓之日"自然教育"。

  • 标签: 感觉 意志 公民 自然教育
  • 简介:欲想了解卢梭思想对解读体育的意义,有必要从历史的线索中寻找答案.我们从希腊的文化历史中即可读出人在文明社会中的特殊状态.强者离不开体育,惟有体育才能有效对抗文明中的退化.希腊人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尽管这个问题是通过复杂的法制与政治的力量来解决的.

  • 标签: 卢梭 哲学思考 人类异化 体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