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中越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迁至越南的华人虽身居异国他乡,却仍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语言在书写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这种"乡愁"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浓烈。刘为安作为越南著名的华文诗人之一,其乡愁表达了对祖国的情与思,诗中运用了很多文化意象,这些意象符号既是诗人对故国的文化认同,也使得乡愁之情感人至深。通过对刘为安乡愁诗篇的欣赏与分析,为国内的华文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 标签: 越南 刘为安 华文乡愁诗
  • 简介:精卫填海的神话通过历代诗人一直传递着悲剧的精神和诗意的美丽。陶渊明是精卫悲剧精神的第一位揭示者,范云、庾信的诗作在用精卫之典时显示了赤诚执着的精神。南北朝时期不见专门的精卫,唐宋元明时期出现了意蕴纷呈、情韵多姿的精卫,岑参、韩愈和王安石等人的作品可为代表。精卫的抗争精神在国破家亡的明遗民那儿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共鸣,产生了顾炎武《精卫》等诸多情韵俱佳、动人心魄的优秀作品。在不幸的命运前敢于抗争、始终保持悲悯的情怀与诗意的憧憬是精卫神话和诗歌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 标签: 精卫填海 精卫诗 悲剧精神
  • 简介:摘要在《香菱学》这篇文章中,林黛玉的教学艺术可谓是高明之极。概括起来讲,就是她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强调实践、探究、创新;重视能力的培养;并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 标签: 香菱学诗黛玉教学艺术
  • 简介:摘要朦胧诗作为诗坛上曾出现的具有一定影响的诗歌样式,它的美学追求具有三方面特点陌生化、个人化和民间化,探求朦胧的艺术旨趣和文学追求,是为了回顾和肯定它对我国现代诗歌发展的贡献。

  • 标签: 朦胧诗陌生化个人化民间化
  • 简介:这两三年来,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无法回避“是什么”的问题。一切都可以追溯到“是什么”,一切又必须从“是什么”出发。

  • 标签: 儿童诗 孩子 课程 感受 教育
  • 简介:摘要国画山水画画家在完成一幅国画山水以后,还要在画面上题款、铃印(盖章),这样,这幅国画山水画作品才算最后完成。题款,包括诗文和书法两种艺术,合起来就是、书、、印四种艺术,它们各有其特点,互相配合,形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所以题款与铃印不能不讲究。

  • 标签: 国画山水画题款铃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感性体验是需要用想象才能激发的一种独特体验,将十分抽象的"意象"通过感性体验在情景中再造出来,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导入"画中景",引导学生勾连表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感性教学手段,通过故事、音乐、图片等直觉材料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脑海中勾勒出"表象",让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生活的体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 标签: 感性体验 再造想象 独特体验 知觉材料 教学手段 教学效果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绘画是学前儿童表现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主要形式,它是学前儿童用笔在纸上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等手段,表现出一定的具有可塑性的形象的美术活动。5-6岁儿童的绘画正处于图式期,开始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的经验。

  • 标签: 儿童画 美的特征 审美 成人 解读 学前儿童
  • 简介:从古代文人画家的艺术创作和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古代文人的诗性精神来源于画家儒释道并蓄的性格与思想。古代文人以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审美形态和虚灵静寂的审美特征凸显了其人性、理性、超越性的诗性精神内涵。这种隽永的诗性精神使当代画家在自然之“道”指引的创作中,通过人生的艺术化实现诗意的栖居。

  • 标签: 古代文人画 诗性精神 当代绘画 影响
  • 简介:本文以实例分析传统纹样在装饰设计选材、构图、造型变化方面的特点、装饰处理的手法、体现的形式美法则,阐明传统纹样的学习对装饰绘画设计、创作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装饰纹样 中国传统纹样 形式美
  • 简介:《诗经·豳风·七月》所着意呈现的是时间流转过程中的农桑活动,我们通过对其复杂时间描述的梳理,可以对《七月》中体现出来的时间意识进行透视:文本中浮现出的是首尾相连的循环时间序列,而在这个循环的时间序列之下,先民通过观像授时的方式确认了自身存在的节奏。而《七月》作为文学作品,回望与凝视、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双重书写使得这时间意识有了诗性的观照。

  • 标签: 《七月》 时间意识 诗性
  • 简介: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词教育教学中,应该在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诗词中蕴含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立足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本文从传统教入手,针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 标签: 高中 诗教传统 诗词教学 人文素养
  • 简介:素有"乐府双壁"之称的《木兰》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作为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它通过直言叙述并结合铺排、象声、悬念等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木兰这一真实感人的女英雄形象。其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也因此作为经典篇目被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录,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木兰》最早见于陈朝释智匠编选的《古今乐录》,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并且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等语,可以确定其产生地域在北方。

  • 标签: 《木兰诗》 中学语文教材 《语文》 北朝时期 黑山头 英雄形象
  • 简介: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题为《赠花卿》七绝。一般人都很熟悉,且都以为它只是一首捕写和赞美音乐的。字面明白如话,几乎可作如下“直译”:有着锦官城之誉的成都上空整日乐声悠扬,似乎一半和着锦江的江风飘散,一半随着天空的白云升腾。

  • 标签: 音乐 误读 莲花
  • 简介:正义是《王制》的核心主题。卷一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逻辑可分为四个层次:利益概念的引入使正义的讨论由直觉过渡到理性,这是论辩的前提展开;关于正义的讨论建基于对不义的反驳之上,却始终未得出正义的正面定义,这是论辩的外在形式;围绕正义的争论核心从利益之辩上升到知识之维,并使正义成为关涉知识的技艺,这是论辩的实质内核;作为技艺的正义历经从具体技艺上升到抽象技艺,这是论辩的升华目标。通过四个层次的分析,卷一的论辩理路清晰呈现出从直觉到理性,由不义到正义,由利益而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历程。

  • 标签: 正义 理性 利益 知识 技艺
  • 简介:元代扈从文士以新奇眼光审视扈从途中的地理意象,通过对居庸关、李陵台以及诸多草原风俗的审视与摹写,开拓出新的审美空间,使扈从纪行成为唐宋诗之后的独特艺术形式。同时,扈从纪行重视摹写物象而少情感的艺术特性,使其内部产生了意象与情感的对立。而这一对立,正是由于扈从文士进入异域,受到政治、文化、身份等要素的限制而产生的间离。这使得扈从纪行成为元代文人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切表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广阔的文化阐释空间。

  • 标签: 扈从纪行诗 居庸关 李陵台 草原情韵 地理意象
  • 简介:韩愈颠覆"子夏作《序》",挑战汉唐以来《序》研究的权威,其目的在于重建儒学,构建新的经典文化承传系统。这一创举不仅是《序》研究的大转折,也启发了宋代《》学,对于宋代《》学"尊序"和"反序"两大格局的确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汉、宋诗学过渡不容忽视的关键。

  • 标签: 韩愈 《诗序》 唐宋《诗》学
  • 简介:作为元王朝的忠诚遗民,戴良尤为崇仰陶渊明的"忠义"气节,他于明初专门创作51首和陶,完全依照陶原韵原字,进行追和。或者刻意效仿,与陶原意相合;或者与陶原意相似又非似;或者仅步原韵,而与陶原意并不相关。戴良借咏陶和陶,主要表达个人羁旅思归、固穷安贫与忧时伤生的思想感情,诗风于平淡自然中更见悲凉慷慨之气。

  • 标签: 元遗民 戴良 和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