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RFCA)及冷冻囊消融(CB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应用三维标测系统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及二代冷冻囊消融隔离肺静脉的年龄>75岁的房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RFCA组(33例)及CBA组(70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即刻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单次术后房颤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03例房颤患者,年龄(77.26±2.28)岁,其中男38例。RFCA组(33例)中持续性房颤患者病程长于CBA组[70例,(45.00±31.07)个月对(18.92±25.19)个月,P=0.027]。RFCA组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比例高于CBA组[39.4%(13/33)对5.7%(4/70),P<0.001]。其余基线资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CA组及CBA组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7/33)对78.6%(55/70),P>0.05]。CBA组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比例高于RFCA组[24.3%(17/70)对3.0%(1/33),P=0.008]。CBA组发生膈神经损伤2例,RFCA组无膈神经损伤。两组患者心包积液、脑梗死及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5岁以上房颤患者,选择RFCA及CBA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CBA中需加强迷走神经反射及膈神经损伤的监测。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冷冻球囊消融 疗效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囊压力的变化特点和分期,以及不同时期囊压力与患者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疼痛复发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择自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PBC治疗的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入研究,术中使用测压仪连接电脑连续记录囊的压力变化,并依据囊压力的变化特点将手术分为梨形期、维持期;术后应用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BNI)面部麻木强度分级及疼痛强度分级评估患者的面部麻木发生、疼痛复发情况,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C28-A2文件推荐的稳健评估法确定梨形期、维持期、全程期(梨形期+维持期)囊压力的参考范围,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梨形期、维持期、全程期囊压力与术后24 h、12个月面部麻木发生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疼痛复发的相关性。结果32例患者中,术后24 h时疼痛缓解31例,发生患侧面部麻木30例;术后12个月时疼痛复发2例。稳健评估法确定梨形期、维持期和全程期囊压力的参考范围分别为156.8~126.5 kPa、136.1~117.9 kPa、141.9~119.9 kPa。梨形期、维持期、全程期囊压力与术后24 h、12个月的面部麻木发生呈正相关关系(P<0.05);梨形期、全程期囊压力与术后6个月的疼痛复发呈负相关关系(P<0.05),梨形期、维持期、全程期囊压力与术后12个月的疼痛复发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PBC术中囊压力越小术后越容易疼痛复发,压力越大术后越容易发生面部麻木,而维持各时期囊压力在适当范围(梨形期:156.8~126.5 kPa;维持期:136.1~117.9 kPa;全程期:141.9~119.9 kPa)则可使PBC疗效得到最大化。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球囊压力 面部麻木 疼痛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或短期内(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原因及再次行改良式PBC的手术策略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PBC治疗无效或短期内复发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6岁(范围:51~79岁);手术无效2例,短期内复发19例,占同期接受PBC治疗患者的5.7%(21/369)。疼痛分区:V2支2例,V3支3例,V1+V2支 1例,V2+V3支15 例。19例短期复发患者的平均复发时间为46.8 d(范围:23~76 d)。分析患者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原因,将患者分为4种类型:Ⅰ型为囊外假梨型(1例),Ⅱ型为真梨无效型(2例),Ⅲ型为囊体破裂型(6例),Ⅳ型为压迫盲区型(12例);根据患者类型制定个体化改良式PBC手术方案。观察行改良式PBC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即刻消失,即时有效率为100%。患者术后面部均有轻度麻木,出现咬肌无力5例(23.8%,5/21),口周疱疹3例(14.3%,3/21),复视1例(4.8%,1/21),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范围:13~28个月),1例(4.8%,1/21)患者(压迫盲区型)于术后9个月复发,至我科再次行原改良式PBC后治愈,继续随访13个月未复发,其余患者均未复发。截至末次随访,19例(90.5%,19/21)治愈,2例(9.5%,2/21)改善。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PBC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是三叉神经节未受到有效压迫。根据患者的不同分型,采用个体化改良式手术方案,可提高PBC手术疗效。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复发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无效 压迫盲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巩膜镜初戴者戴镜前、后的结膜微循环的改变,观察配戴巩膜镜对结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共纳入温州医科大学从未配戴过巩膜镜的在校健康学生22名,所有被检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一眼进行数据采集,配戴巩膜镜。使用功能性裂隙灯生物显微镜(FSLB)分别于戴镜前,戴镜0、1、2、3 h拍摄颞侧巩膜镜镜下和镜外区域的结膜获得结膜微循环和微血管影像,并使用自行编写的软件测量获得微循环及微血管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戴镜前/后、镜下/镜外的结膜微循环及微血管参数之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22名被检者的22只眼(13只右眼,9只左眼),在眼表微血管形态方面,镜外区域戴镜0 h时血管密度(1.482±0.100)较戴镜前血管密度(1.408±0.124)明显升高(P=0.019)。在眼表微循环方面,镜外区域戴镜前血流量[(104.5±28.4)pl/s]高于戴镜1 h时血流量[(86.1±20.9)pl/s] (P=0.027);镜下区域血管直径在戴镜3 h时[(18.39±1.90)μm]与戴镜前[(17.71±1.49)μm]、戴镜0 h[(17.63±2.11)μm]、戴镜1 h[(17.85±1.86)μm]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0 h较戴镜前降低,戴镜1~3 h血管直径逐渐升高;血流量在戴镜1 h[(61.6±22.8)pl/s]时与戴镜前[(77.4±27.0)pl/s)、戴镜3 h[(76.9±22.3)p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1 h较戴镜前明显降低,戴镜3 h较戴镜1 h时明显升高。结论:配戴巩膜镜初期,结膜受巩膜镜压力出现一过性循环障碍,之后因眼表逐渐适应巩膜镜以及巩膜镜对眼表的炎性刺激使结膜的微循环升高。这提示使用FSLB量化获得的结膜的微循环参数或许可以作为巩膜镜适配的客观准确的可视化工具,并可用于监测巩膜镜长期配戴者的结膜血管系统,为巩膜镜配戴的安全性及配戴者的眼表健康提供线索。

  • 标签: 巩膜镜 球结膜 血流速度 微血管 微循环 显微镜检查
  • 作者: 张清荣 陈长友 徐娜 吕大伦 贾杰只 李文红 罗高兴 于云龙 张逸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南通 226001,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疾病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芜湖 241001 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94,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9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P311微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油包水乳化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微(单纯微)、P311微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微,于光学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形貌。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液和β-磷酸甘油二钠水合物混合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相应物质制备载单纯微和载P311微的温敏水凝胶,观察4种液体在37 ℃时倾斜状态下的形态变化,冷冻干燥后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观形貌。取18只3~4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组及于背部脊柱两侧分别制作1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进行相应处理的敷贴组、壳聚糖组、单纯水凝胶组、载单纯微水凝胶组、载P311微水凝胶组,每组3只。取5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于伤后0(即刻)、5、10、15 d 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5、10、15 d创面愈合率;取5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伤后15 d创面和创缘组织及正常组大鼠相同部位正常皮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CD3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及VEGF的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单纯微呈球形,表面疏松多孔;P311微及FITC-BSA微表面光滑无孔隙,且FITC-BSA微散发出均匀的绿色荧光;3种微直径基本一致,为33.1~37.7 μm。在37 ℃时倾斜状态下,与壳聚糖溶液及单纯温敏水凝胶相比,载微的2种水凝胶结构更稳定。载微的2种水凝胶网状结构较壳聚糖溶液、单纯温敏水凝胶更致密,且其横断面可见直径约30 μm的微。伤后15 d内,5组大鼠创面均不同程度愈合,其中载P311微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最好。敷贴组、壳聚糖组大鼠伤后5、10、15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6±2.4)%、(38.5±3.1)%、(50.9±1.5)%,(47.6±2.0)%、(58.5±3.6)%、(66.7±4.1)%,均明显低于载P311微水凝胶组的(59.3±4.8)%、(87.6±3.2)%、(97.2±1.0)%,P<0.05或P<0.01;单纯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0、15 d及载单纯微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5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6.0±3.3)%、(84.5±3.6)%、(88.0±2.6)%,均明显低于载P311微水凝胶组(P<0.05)。正常组大鼠正常皮肤中可见表皮、毛囊及皮脂腺,未见CD31和VEGF阳性表达;载P311微水凝胶组大鼠伤后15 d创面已几乎完全上皮化,创面血管、毛囊、皮脂腺生成及CD31和VEGF阳性表达较其他4组全层皮肤缺损大鼠明显增加,CD31和VEGF蛋白表达均较其余5组大鼠明显增加(P<0.01)。结论载P311微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可以缓释包载的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并通过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及再上皮化,促进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创面愈合。

  • 标签: 生物相容性材料 水凝胶 微球体 P311 血管生成 创面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主动脉内囊反搏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护理。方法:对在我院行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10例患者实施主动脉内囊反搏术治疗,在治疗期间为其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配合医师的治疗,提升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中的10例患者近期存活有8例,2例死亡。结论: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病情十分危重,在为患者行主动脉内囊反搏术治疗时可加强护理干预,以此提升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控制并发症的出现,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瓣膜置换术 低心排血量综合症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囊反博术治疗重症心脏病高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护理措施效果。方法 选择28例重症心脏病高龄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采取主动脉内囊反博术治疗,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并发症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全部患者均置管成功,护理前并发症率21.43%(6/28)明显低于护理后3.57%(1/28),差异显著(P

  • 标签: 重症心脏病 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前列腺素E1脂微载体干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 将实验时段设置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卡前列甲酯栓与Bakri子宫填塞囊导管对产后出血的疗效及止血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随机法抽选患者并分组,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内,在到我院生产的产妇群体内,随机抽选100例确诊产后出血者纳为研究对象。我院对孕产妇均施以止血治疗,根据止血手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以宫腔填纱进行治疗者编号为1-50,纳为对照组,以卡前列甲酯栓结合Bakri子宫填塞囊导管治疗者编号为51-100,纳为研究组。观察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2h及24h的出血量、不良反应情况)以统计学手段进行比较,以评价止血效果。结果:治疗前组间出血量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2h及24h两组均明显减少,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情况无差异性(P>0.05),且症状均较轻,患者可耐受。结论:对于产后出血孕产妇的止血治疗来说,卡前列甲酯栓与Bakri子宫填塞囊导管联合的止血效果佳,且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卡前列甲酯栓 Bakri子宫填塞球囊导管 产后出血 止血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负压与引流袋联合方案在骨科脊柱外科手术与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引流中应用效果。方法:58例接受脊柱外科手术与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患者为样本,时间2021年9月-2022年9月,随机分组,A组负压与引流袋联合引流,B组常规引流。结果:结合本文数据分析,A组引流时间(2.48±0.48)d、引流量(424.19±28.14)ml、引流管及引流袋更换次数(2.39±0.74)次等指标均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3.45%较B组20.69%低,P<0.05。结论:骨科脊柱外科手术与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行负压与引流袋联合引流,可缩短引流时间、减少引流量,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高效可行。

  • 标签: 负压球 引流袋 骨科脊柱外科手术 腰椎间盘切除术 术后引流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患者颅底卵圆孔形态学特征对经皮穿刺囊压迫术(PBC)穿刺难度、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ITN患者127例,均采用血管造影三维软组织成像技术(Dyna-CT)下PBC治疗,术中测量卵圆孔形态学数据,手术前后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不同形态卵圆孔的横截面积和暴露角度、穿刺难度和时间、患者手术前后N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相关性分析卵圆孔的穿刺时间和穿刺难度、横截面积的相关性。结果127例患者颅底卵圆孔的形态分为标准卵圆形(82例)、杏仁形(9例)、狭长形(13例)、裂隙形(8例)、不规则形(15例)。不同形态卵圆孔的横截面积、暴露角度及穿刺难度、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卵圆孔的穿刺时间和穿刺难度呈正相关关系(r=0.359,P<0.001),卵圆孔的穿刺时间和横截面积呈正相关关系(r=0.280,P=0.007)。不同形态卵圆孔患者手术前后N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a-CT三维成像可直观显示颅底卵圆孔形态学特征,使用该技术可指导卵圆孔穿刺,评估PBC术的穿刺难度,但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发生无影响。

  • 标签: 颅底卵圆孔 形态学特征 Dyna-CT三维成像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的单组观察性研究,入选2021年3至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外科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的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评估后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人工瓣膜植入后立即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计算即刻器械成功率。即刻器械成功定义为:(1)器械成功进入血管入路、被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2)植入瓣膜达到预期的疗效,即手术结束时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脉瓣最大流速<3 m/s,且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术后30 d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致残性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8.1±6.3)岁,其中男性8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10例。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器械的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术后即刻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为(7.55±4.08)mmHg,峰值流速为(1.78±0.44)m/s,与术前相比平均跨瓣压差以及峰值流速均下降(P均<0.05)。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11例(11/11)患者均达到即刻器械成功。术后30 d,11例患者中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主动脉瓣平均压差为(9.45±5.07)mmHg,峰值流速为(2.05±0.42)m/s,均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对于中国人群中传统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且为传统内科治疗无法逆转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方法,可进一步开展第2阶段的临床研究。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球扩式瓣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鼓管囊扩张术联合鼓膜置管术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功能与听力的影响。方法:科室选择耳鼻喉科;病情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收治时间在2021.1-2021.12;收治总例数为68例;分组方式采用Excel软件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DZ组(34例)与GC组(34例),DZ组 患者接受鼓膜置管术治疗。GC组在DZ组的基础上实行咽鼓管囊扩张术。在患者术前以及术后6个月后分别使用ETDQ-7量表评价患者咽鼓管功能以及听力情况。结果:ETDQ-7评分:DZ组>GC组,(P

  • 标签: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鼓膜置管术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患者 咽鼓管功能 听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足月妊娠引产产妇中宫颈双囊扩张联合小剂量缩宫素促宫颈成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2年4月接诊的足月妊娠产妇50例,按照家属以及产妇意愿,结合产妇实际情况,将50例产妇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产妇采用宫颈双囊扩张联合小剂量缩宫素,对照组产妇采用小剂量缩宫素。对比产妇促宫颈成熟的实际效果,以及产妇生产后的并发症。结果:联合治疗的实验组在临床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产妇术后并发症也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值<0.05)。结论:宫颈双囊扩张联合小剂量缩宫素能有效促进宫颈的成熟,提高分娩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宫颈双球囊扩张 小剂量缩宫素 促宫颈成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足月妊娠引产产妇中宫颈双囊扩张联合小剂量缩宫素促宫颈成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2年4月接诊的足月妊娠产妇50例,按照家属以及产妇意愿,结合产妇实际情况,将50例产妇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产妇采用宫颈双囊扩张联合小剂量缩宫素,对照组产妇采用小剂量缩宫素。对比产妇促宫颈成熟的实际效果,以及产妇生产后的并发症。结果:联合治疗的实验组在临床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产妇术后并发症也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值<0.05)。结论:宫颈双囊扩张联合小剂量缩宫素能有效促进宫颈的成熟,提高分娩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宫颈双球囊扩张 小剂量缩宫素 促宫颈成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米索前列醇和宫颈扩张囊不同先后顺序联合使用的引产效果及分娩结局。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海淀区妇幼保院收治的足月初产孕58例作为研究对象。米索前列醇+宫颈扩张囊为 A组,随机选取35例;宫颈囊扩张+米索前列醇为B组,随机选取23例。两组共58例。比较两组引产前后宫颈Bishop评分、引产总有效率、引产至临产时间、总产程、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结果:1.A组较B组在干预后宫颈Bishop评分成熟度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为100%vs95.7%,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促宫颈成熟至临产时间显著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点滴催产素至临产时间、总产程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3.两组临产率(80% vs 60.9%)、阴道分娩率(51.4% vs 43.5%)及剖宫产率(48.6% vs 56.5%)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 两组的胎膜早破、发热、羊水污染、胎儿窘迫、宫腔感染及产后出血的人数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两组均未出现宫缩过频、软产道裂伤及新生儿窒息。结论:先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后放置宫颈扩张囊较先放置囊后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促宫颈成熟效果更优,有效缩短引产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宫颈扩张球囊,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顺序,促宫颈成熟,产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内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难治性心源性休克的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患者5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27例。B组采用IABP治疗,A组在B组基础上加用ECMO治疗。比较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血乳酸(Lac)、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B型利钠肽(BNP)水平]、心功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ODS)、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量表评分(SAPSⅡ)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Lac水平低于B组,SaO2水平高于B组(t=27.06,2.10,P均<0.05);治疗后,A组LVEF水平高于B组,LVEDD水平低于B组(t=8.87、3.18,P均<0.05);治疗后,A组MODS、SAPSⅡ低于B组(t=7.85、4.86,P均<0.05);治疗后,A组cTnI、BNP水平低于B组(t=78.46、48.03,P<均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14.81%,4/27)与B组(18.52%,5/27)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IABP联合ECMO治疗难治性心源性休克,可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及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和病情严重状况,并可预防并发症,强化治疗效果。

  • 标签: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动脉血气指标 体外膜肺氧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囊治疗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囊治疗的46例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72.5±11.7)岁(范围:42~93岁);腘动脉病变44例(95.7%,44/46),股总动脉病变2例(4.3%,2/46);狭窄病变15例(32.6%,15/46),完全闭塞病变31例(76.4%,31/46);病变长度(7.3±2.7)cm(范围:3.0~13.2 cm)。术后6个月、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进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为靶血管一期通畅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无大截肢生存率、技术成功率、补救性支架植入率、踝肱指数、靶血管再干预等。采用t检验比较术后6个月、12个月踝肱指数与术前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下肢动脉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免于再干预率、无大截肢生存率。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91.3%(42/46)。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5%(3/46),均为远端血管栓塞,限流性夹层发生率为8.7%(4/46)。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踝肱指数明显高于术前(0.90±0.10比0.42±0.10,t=-4.48,P<0.01;0.87±0.12比0.42±0.10,t=-5.21,P<0.01)。随访时间[M(IQR)]为22.5(8.8)个月(范围:6~32个月),4例(8.7%,4/46)患者接受再干预。术后2年的一期通畅率为86.2%(95%CI:71.8%~93.5%),免于再干预率为90.7%(95%CI:77.0%~96.4%)无大截肢生存率为97.8%(95%CI:85.6%~99.7%)。结论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囊可用于治疗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激光,准分子 药物涂层球囊 非支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