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性护理对心脏瓣膜患者术后脑栓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心脏瓣膜患者共145例为研究资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80例,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65例,采用传统的护理干预手段,在患者术后1周、2周、3周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出现脑栓塞的情况,并调查患者满意度,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结果采用综合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出现脑栓塞的数量少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护理质量评分高。结论综合性护理在防止心脏瓣膜患者术后发生脑栓塞的干预中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在临床上可加以推广。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心脏瓣膜病 术后脑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瓣膜变病例的心力衰竭指数,量化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方法抽选我院80例心脏瓣膜变病例,并以50例正常者为对照,利用综合超声心动图对全部入选者进行观察,评定心力衰竭超声指数,研究血浆脑钠素BNP和纽约心功能分级相关性。结果心脏瓣膜变组患者的心力衰竭超声评分要比对照组更高,且与纽约心功能分级之间呈直线相关;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临床采用心力衰竭超声指数对心脏瓣膜变病例的整体心功能进行评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 标签: 综合超声心动图 心脏瓣膜病变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在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瓣膜拟行手术患者102例,采用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情绪状态。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负性情绪。

  • 标签: 心理护理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机械瓣膜置换术采用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 以在 2020 年 6月~ 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 70 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此次医学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5 例)和研究组(35 例),所有患者均实施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围术期强化护理。观察指标:护理后并发症、护理认可度情况。结果 ①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 2.86% 低于对照组 17.14%;②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 97.14% 高于对照组 80%,两组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围术期使用强化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让患者更认可医院护理服务,利于患者疾病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风湿性心脏病 机械瓣膜置换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重症心脏瓣膜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实施ICU护理的效果。方法:围绕本院收治的60例重症心脏瓣膜患者展开研究,均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及实验组(n=30),瓣膜置换术后对照组接受常规ICU护理、实验组接受ICU综合护理,针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ICU住院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3.33%、20.00%;实验组机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症心脏瓣膜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实施ICU综合护理干预能取得较理想的护理效果,同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临床采纳。

  • 标签: 重症心脏瓣膜病 瓣膜置换术 ICU综合护理 常规ICU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的肥厚型心肌(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心室乳头肌(papillary muscle,PM)形态学改变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接受CMR检查的HCM患者48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HCM组依据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情况分为流出道梗阻型亚组(10例)和非流出道梗阻型亚组(38例)。采用CVI 42软件测量左心室容积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nd-systolic volume index,ESVi)、左心室壁质量指数(left ventricle mass index,LVMi)、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和乳头肌质量指数(papillary muscle mass index,PMMi)]。4周后,在HCM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抽取10例样本用于CMR测量PM质量的可重复性评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CM组左心室PM数量增多、LVMi和PMMi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M数量:(2.4±0.6)与(2.1±0.3);LVMi:(118.6±21.5) g/m2与(58.4±6.9) g/m2;PMMi:(5.8±1.2) g/m2与(2.8±0.5) g/m2;P均<0.05]。与非流出道梗阻型亚组相比,合并流出道梗阻型HCM亚组LVMi和PMMi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VMi:(131.9±15.3) g/m2与(115.7±21.8) g/m2;PMMi:(6.8±1.4) g/m2与(5.5±0.9) g/m2;P均<0.05]。HCM左心室PMMi与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值间具有一定相关性(r=0.405,P<0.05)。CMR测量PMMi的同一医师间、不同医师间结果同类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均很高(ICC=0.961,0.913),Bland-Altman分析图显示绝大多数点在95%一致性界限范围之内。结论HCM常合并左心室PM数量和质量改变,而且PM质量与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间存在相关性。CMR是评价HCM左心室PM形态学改变的有效影像手段。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乳头肌,左心室 心脏磁共振
  • 简介: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TI)技术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变化进行评价。方法75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作为高血压心脏组,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DTI技术及多普勒血流频谱测量舒张早期充盈峰(E)及舒张晚期充盈峰(A)、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及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并进行组间对照研究。结果高血压心脏组Ea(7.90±2.50)cm/s、Aa(9.30±2.60)cm/s及Ea/Aa值(0.84±0.05)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4.80±5.30)cm/s、(12.50±2.30)cm/s、(1.18±0.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脏组E(64.90±19.71)cm/s、A(75.03±18.42)cm/s及E/A值(0.91±0.21)均低于健康对照组(89.33±18.86)cm/s、(87.65±22.80)cm/s、(1.19±0.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技术结合多普勒血流频谱测定可更为有效的对高血压心脏左心室舒张功能进行评价。

  • 标签: 组织多普勒成像 房室瓣环 高血压心脏病 左心室舒张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新生儿窒息后患儿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足月新生儿60例(其中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各30例),正常对照组50例,分别应用脉冲多普勒获取二尖瓣口及主动脉瓣口血流频谱,测量并计算3组新生儿左心室Tei指数.结果正常对照组及轻度窒息组左心室Tei指数分别为0.39±0.10、0.44±0.11,而重度窒息组Tei指数为0.59±0.16,后者Tei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i指数能简便、安全、综合评价新生儿窒息后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TEI指数 左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室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例顽固性频发左心室室性早搏患者(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内2例,靶点距左冠状动脉开口约1.5cm,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根部4例,二尖瓣环1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间隔部3例)采用起搏和(或)激动顺序标测的方法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11例患者中9例均成功进行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由术前的14326~24218次/24h改善至术后的0-10次/24h,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性早搏是有效的,对频发左心室室性早搏(〉10000次/24h)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选择射频导管消融进行治疗。

  • 标签: 左室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左心室劳损(LV)和左心室肥厚(LVH)对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到我院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766例,心电图左心室劳损和左心室肥厚的预测值用Sokolow-Lyon(SL)电压标准和Cornell电压-时间(CVDP)标准评估,通过对其他预后协变量调整并进行评价。结果:心电图左心室劳损患者的心肌梗死的累计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心电图劳损的患者(HR=2.7,95%CI:1.4-5.3,P=0.006)。与非心电图左心室肥厚的患者比较,SL标准与CVDP标准联用诊断的左心室肥厚患者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95%CI:4.7-26.4,P〈0.001);行主动脉瓣置换术风险显著增加(95%CI:1.6-3.2,P〈0.001);非致死性梗死、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风险也显著增加(95%CI:1.2-3.7,P〈0.05)。结论:心电图LV和LVH是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心电图 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劳损 主动脉瓣狭窄
  • 简介:目的评价风湿性瓣膜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7例风湿性瓣膜合并房颤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47.6岁(标准差16.7岁),轻度二尖瓣狭窄4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34例(其中8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左心房内径(45.6±7.1)mm,阵发性房颤3例,持续性房颤54例,房颤病程(2.1±1.7)年。术前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房血栓。采用CARTO三维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附加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及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以改良基质。术后定期随访Holter、ECG及UCG。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术。操作时间(184±26)min,X线透视时间(25±14)min。环肺静脉消融使左肺静脉电隔离49例(86.0%)、右肺静脉电隔离52例(91.2%)。其余病例结合肺静脉节段性消融实现电隔离。持续性房颤消融恢复窦性心律9例,其中3例环肺静脉消融终止,6例碎裂电位消融终止;持续性房颤转为不典型房扑4例,消融未能终止,转为典型房扑2例,三尖瓣峡部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消融结束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均行直流电复律成功转复。术后1个月1例阵发性房颤和10例持续性房颤因复发再次消融。随访时间(7±4)个月,45例(78.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CARTO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基质改良治疗瓣膜心脏合并的房颤在有经验的治疗中心安全有效。

  • 标签: 肺静脉 消融术 风湿性瓣膜病 心房颤动
  • 简介:目的探讨风湿性心瓣膜(以下简称风心)在婚前检查(以下简称婚检)人群中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及对婚育影响。方法回瞻性地总结我院99年5月到02年4月间共三年的婚检资料,对其中2例风心病者进行临床表现和检出经过的分析。结果婚检人数共14803人,患风心病者2人,均为女性,发病率在婚检人群中占1.35‰,其中1人在婚检前曾经有过几次体检均为正常。结论风心病在婚检人群中发病率极低,病史不清楚,症状不典型,体征不明显,极易漏诊。婚检时闻及SM>Ⅱ°或DM杂音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作进一步的检查,提高风心病的检出率。对确诊风心者给于相应的治疗和详细的婚育指导,后者尤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婚前检查 风湿性心瓣膜病 心脏听诊 婚育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方法对重症瓣膜心脏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56例重症心脏瓣膜患者随机分为冠状静脉逆行灌注实验组(n=28)和单纯顺行灌注对照组(n=28)。实验组在阻断升主动脉后首次做升主动脉根部顺行或切开直视灌注冷心脏停搏液,首次剂量为15-20ml/kg;以后每间隔30分钟,于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冷心脏停搏液,每次剂量为10ml/kg。对照组只采用升主动脉根部顺行或切开直视灌注冷心脏停搏液,每30min重复灌注一次。结果实验组术中心脏自动复跳率为57%,对照组自动复跳率为36%,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低心排、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实验组呼吸机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用量以及使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适合于重症心脏瓣膜直视下瓣膜手术患者,能显著提高体外循环质量,增强心肌保护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分析。方法对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予口服华法林药物治疗,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8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做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针对两组患者的血栓栓塞和出血的情况来看,治疗组的治疗效率为96.68%,对照组的治疗效率为71.42%,两组的差异解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非瓣膜性房颤在口服华法林药物治疗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栓栓塞的情况,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 标签: 老年 非瓣膜病性房颤 华法林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的诊断过程之中使用超声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分析诊断结果。方法:将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疑似老年退行性心瓣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采取超声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并且和临床综合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检查方式检查结果。结果:超声诊断方法对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的检出率比较高,和临床上综合诊断结果比较接近,超声检查对老年退行性心瓣膜诊断的敏感性是95.00%(76/80),准确率为96.00%(96/100),特异度为100%。结论: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的诊断过程之中使用超声诊断方法进行诊断,诊断率比较高,对不同类型心脏瓣膜进行有效的鉴别,临床诊断效果理想,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 超声 诊断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运用心脏彩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单纯高血压患者41例,作为对照组;有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相较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结论:对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时,能够保证诊断结果的可靠性,值得推广。

  • 标签: 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 心脏彩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诊断中心脏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健康体检者各选取53例,标记为患者组、健康组,两组均开展心脏超声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患者组LVEF低于对照组,LVEDD、LVPWT、LAD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诊断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时,心脏超声检查可对心脏指标变化做出明确,利于准确掌握病情进展,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左心衰竭 心脏超声 诊断
  • 简介:目的对比左西孟旦与多巴胺在严重心脏瓣膜合并房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严重心脏瓣膜合并房颤住院患者68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形术。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立即应用左西孟旦注射液。B组患者在心脏复跳后应用多巴胺。两组用药均持续24h。记录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院时间等。在围手术期各时刻(术前、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水平。术前及术后5d,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患者术后1个月内的手术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术后5d的LVEF值明显高于B组,[(43.0±2.3)%vs.(38.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4h、48h的cTnI值分别为(0.40±0.17)μg/L、(0.16±0.06)μg/L,均显著低于B组的(0.57±0.18)μg/L、(0.39±0.1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6h、24h、48h的BNP值分别为(936.8±270.6)ng/L、(750.7±305.4)ng/L、(608.4±183.3)ng/L,也显著低于B组的(1109.8±395.5)ng/L、(866.5±311.8)ng/L、(733.2±201.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20.59%vs.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形术的严重心脏瓣膜合并房颤患者应用左西孟旦,较多巴胺,能有效增强心肌收缩,且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少。

  • 标签: 心脏瓣膜病 房颤 多巴胺 左西孟旦
  • 简介:目的探讨退行性心脏瓣膜(degenerativeheartvalvedisease,DHVD)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AMI行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超声检查分为DHVD组(n=30)和对照组(n=39),对比两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PCI治疗情况、PCI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1周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周时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浓度。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DHVD组与对照组相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更加严重(病变程度评分:8.93±2.61vs7.09±1.99,P=0.047);DHVD组PCI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较对照组差(平均秩次:939.50vs1475.50,P〈O.05);术后l周DHVD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较对照组高(P〈0.05),其余主要心血管事件事件的发生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CI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DH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26%±5.75%眠48.49%±8.26%,P=0.049);对照组和DHVD组E/A大于1.2的患者分别为64.1%(25/39),36.7%(1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33):对照组NT—proBNP浓度高于DH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74.89±101.31)pg·mL^-1(2025.87±108.04)Pg·mL^-1,P=O.038]。结论合并DHVD对老年冠心病AMI患者PCI治疗后近期预后有不良影响。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冠状动脉硬化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