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湖北省及武汉市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最集中的疫区,疫情高峰期,几乎所有医院绝大部分医务人员都投入到抗击疫情中,普通诊疗基本停止。烧伤、创伤及伴基础疾病的各类慢性创面如糖尿病足等治疗难度较大,并有可能危及生命。如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这类患者救治,是亟待规范和完善的紧要任务。湖北省医学会烧伤与创面修复分会组织部分省内专家,结合相关指导文件及临床工作经验,对疫区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工作提出了推荐意见。主要内容包括疫区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工作中的人员防护、诊疗场所消毒、门急诊与住院管理、专科手术管理、人员管理、分级诊疗及转诊管理等。希望通过指导疫情期间烧伤与创面修复临床工作,避免不规范诊疗所致疫情扩散,保证患者及医务人员安全。

  • 标签: 烧伤 医师诊疗模式 规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2月24日武汉市肺科医院收治的13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死亡患者和同期治愈出院患者的年龄、血常规、炎症指标、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等,并比较死亡患者入院时和死亡前的相关指标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或χ2检验。结果13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死亡46例,年龄为(68.7±8.8)岁;治愈90例,年龄为(58.5±11.2)岁。治愈与死亡患者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6,P<0.01)。死亡患者中26.1%(12/46)有吸烟史,63.0%(29/46)有高血压,30.4%(14/46)有糖尿病,28.3%(13/46)有心脏病,分别高于治愈组的12.2%(11/90)、31.1%(28/90)、11.1%(10/90)、2.2%(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64、12.750、7.821、21.033,均P<0.05)。死亡患者从发病至死亡的病程为(23.59±8.55) d,其中45例(97.8%)以发热起病,42例(91.3%)伴有乏力,34例(73.9%)伴有气短,30例(65.2%)伴有咳嗽,23例(50%)伴有呼吸困难,21例(45.7%)伴有咳痰、肌肉酸痛,6例(13.0%)伴有腹泻、恶心。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D-二聚体、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均高于治愈组;而治愈组患者的CD3+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0.726、11.997、28.344、9.251、7.431、15.602、14.796、6.359、32.348,均P<0.05)。死亡组患者在死亡前的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D-二聚体、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较入院时升高,而CD3+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较入院时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026、4.957、4.266、2.060、5.140、5.510、-3.152、-4.015、-2.497,均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患者多以发热起病。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可能是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多器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临床上应重视其病程中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死亡病例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表现及转归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4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不同阶段CT征象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4例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CT均发现病灶:以双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为主,常伴实变、增粗血管影、细网格影及条索影;其中“白肺”1例,胸腔积液2例。复查CT:8例病灶逐渐吸收;1例病灶先实变缩小,边缘变平直,再次复查吸收变淡;2例原病灶吸收的同时其他位置出现新病灶,分布及密度特点与原病灶相近,其中有1例新发病灶从肺外周向中央扩散,随访发现新老病灶同时吸收。空气支气管征、纤维条索和胸膜下线常见,少数可出现叶间裂增厚或胸腔积液;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的肺部影像转归形式多样,如炎性反应滞后、严重者可出现“白肺”、病程较短者可由早期直接进入消散期。CT诊断的作用在于早期病变的检出、动态演变的观察、疾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收集确诊及排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病例特点并拟定可疑患者急诊发热门诊筛查流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9日至1月26日于北京协和医院发热门诊筛查的有流行病学史及呼吸系统症状或有发热症状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eal time RT-PCR)结果确诊或除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收集并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筛查46例患者,其中9例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37例为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于发病前2周内有武汉旅居史的比例较高(P<0.05),但两组在年龄、性别、其他流行病学特征及合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100%),但该症状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如咳嗽、咳痰、咽痛等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白细胞计数低于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P<0.05),且胸部CT均有肺炎表现。胸部CT正常者中均未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但胸部CT阴性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推荐急诊与发热门诊采取基于流行病学史、胸部CT阳性再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筛查流程以降低漏诊率并提高筛查效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发热 胸部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急腹症患者急诊手术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18日至2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0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5~82岁。所有急诊手术患者术前行肺部CT检查,必要时完善咽拭子核酸检测。患者排除新冠肺炎后按常规选择麻醉方式;疑似和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可根据患者病情、手术方式选择麻醉方式。患者排除新冠肺炎后,按常规程序行急诊手术。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采用三级防护进行急诊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20例急腹症患者中,16例术前排除新冠肺炎,4例无法排除新冠肺炎。20例急腹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急诊腹部手术,其中硬膜外麻醉手术2例(开腹阑尾切除术1例、开腹十二指肠球部穿孔修补术1例),全身麻醉手术18例(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9例、开腹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例、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胆囊造瘘术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2~194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5 mim;术中出血量为50~40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为68 mL。(2)术后情况:16例术前排除新冠肺炎患者术后于普通单间病房治疗,其中1例术后5 d出现发热,急诊复查肺部CT显示双肺多发磨玻璃样改变,高度疑似新冠肺炎,及时转至隔离病房治疗,同时完善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双阳性;追问患者病史,患者及家属均为武汉居民,疫情期间未居家隔离,无法确认是否有新冠肺炎患者接触史;参与该例患者治疗的医护人员在14 d医学观察期内未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其余15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4例术前结合病史及肺部CT检查结果不排除新冠肺炎患者,术后直接转入隔离病房治疗,术后连续2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排除新冠肺炎,患者原发病术后恢复顺利。20例急腹症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手术切口感染1例,敞开伤口消毒换药后行二次缝合,愈合良好;肠液漏1例,经腹腔引流管引流,保守治疗后好转。20例急腹症患者中,无死亡病例。结论对外科急腹症患者采用急诊关口前移的方式进行筛查。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按常规程序行急诊手术;对于不能排除新冠肺炎患者,采用三级防护行急诊手术。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复查肺部CT及咽拭子核酸检测。术前排除新冠肺炎患者术后于单间病房治疗;术后确诊新冠肺炎须及时转至隔离病房治疗;术前结合病史不排除新冠肺炎患者,术后直接转入隔离病房治疗。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腹症 急诊手术 诊断 治疗 防控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中国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发了全球广泛关注,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播速度快,临床症状不典型、双肺易受累等特点,易导致漏诊误诊,早期识别及病情评估困难。发热、咳嗽、肌痛、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可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识别。同时病情进展速度、发热情况、CT表现、缺氧程度、年龄、基础疾病、实验室指标等可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程度的评估依据。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早期识别 病情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伴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11日至2月6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63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腹泻分为腹泻组和非腹泻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胸部CT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病情严重程度和死亡情况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63例COVID-19患者中,有70例(10.6%)患者伴有腹泻症状。腹泻组乏力和LDH水平升高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腹泻组[分别为58.6%(41/70)比28.2%(167/593)、64.2%(43/67)比50.4%(277/5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891、4.566,P均<0.05)。腹泻组与非腹泻组有胸部CT肺炎表现者比例比较[100.0%(62/62)比99.4%(529/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组轻型和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患者比例与非腹泻组比较[分别为35.7%(25/70)比38.6%(229/593)、50.0%(35/70)比47.2%(280/593)、14.3%(10/70)比14.2%(84/5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泻组轻型和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死亡比例与相应临床分型的非腹泻组比较[分别为0比0.5%(3/593)、0比0、1.4%(1/70)比3.5%(21/5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OVID-19伴腹泻患者更易出现乏力和LDH水平升高,腹泻与COVID-19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无明显关联。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腹泻 临床特征 疾病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笔者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糖尿病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目前的证据并未显示COVID-19患者较普通人群糖尿病比例更高。长期高血糖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不利影响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但对于COVID-19这一疾病,无论是总体患者还是重症患者,COVID-19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与同年龄段普通人群接近。对于血糖的管理,需要根据COVID-19患者病情临床分型,分别制定血糖治疗方案和控制目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传染疾病,突发性特征十分明显,被感染者以咳嗽、乏力和发烧等表现为主。此疾病自首次发现后快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备受各国关注。中医药为我国的传统特色文化,很多中药均具有清热解毒、清肺化痰和补气活血等功效,因而在防治新冠肺炎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草药的使用抗病毒与抗炎效果明显,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尤其是我国患者总体的治愈率超过94%。基于此,文章将中草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具体应用,希望有所帮助。

  • 标签: 中草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急诊救治流程效果。方法:抽取我院 2020年 1月 至 2020年 6月期间收治的 22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所有患者开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专项 急诊救治流程,观察所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急诊救治有效率高达 95.45% ;其 平均接诊时间为( 16.43±3.15 ) min 、分诊时间为( 0.62±0.34 ) min 、心电监护时间为( 4.26±1.37 ) min 、静脉采血时间为( 3.65±2.03 ) min ;且 治疗后未见相关并发症( 0.00% )。 结论:针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给予 急诊救治流程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诊救治流程 救治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流程(简称湘雅流程),评估其准确度。方法纳入2020年1月23日至2月3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排查COVID-19的≥12岁人群连续队列,按时间顺序分为试验库和验证库;记录该队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流行病学史及发热,检测血常规及流感抗体。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评价罹患COVID-19的可能性(第1类和第2类被认为CT-COVID-19阳性,可能为COVID-19),评估肺受累范围。按国家卫健委推荐诊疗方案(简称卫健委方案),采集疑似病例咽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在试验库中计算流行病学史、发热、血淋巴细胞降低及CT检出核酸阳性的效能,多指标构建COVID-19诊断的湘雅流程,检验湘雅流程及卫健委方案检出核酸阳性的效能,最后在验证库内验证湘雅流程的效能。结果共纳入382例排查者,其中试验库261例、验证库121例;男192例(50.3%)、女190例(49.7%),中位年龄35岁(范围:15~92岁),有流行病学史183例(47.9%)、发热275例(72.0%)、血淋巴细胞降低212例(55.5%),胸部CT异常114例(29.8%),CT-COVID-19阳性43例(11.3%),咽拭子核酸阳性30例(7.9%)。胸部CT检出核酸阳性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50与0.704,准确度(0.809)均高于流行病学史(0.660)、发热(0.532)及血淋巴细胞降低(0.596)(P=0.001、0.002、0.003)。湘雅流程与卫健委方案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均为1.000),但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后者(0.872比0.765、0.778比0.592,均P<0.001)。湘雅流程需检测核酸的人数少于卫健委方案(31比64例),相差率为51.6%,核酸检测阳性率为64.5%(20/31)。在验证库中,湘雅流程筛选疑似病例的准确度为0.967,核酸检测阳性率为76.9%(10/13)。结论湘雅流程能预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检测结果,在流行期内可作为湖北省外地区≥12岁人群筛选COVID-19疑似病例的参考,但还需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 标签: 肺炎,病毒性 诊断 临床方案 方案评价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除了典型的呼吸系统表现,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心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常起病隐匿且恶化迅速,短期内可进展为急性左心衰竭、顽固性休克或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早期识别,并根据患者所处疾病的不同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降低COVID-19患者死亡率,改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最新文献报道和作者团队的诊治经验对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评估和治疗方案做一综述。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肌损伤
  • 简介:【摘要】 目的 防护知识教育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北4病区10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对疾病相关防护知识进行科普宣传教育,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比较教育前后对疾病防护知识的知晓度。结果 教育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疾病相关防护知识方面有了明显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教育 患者 影响
  • 简介:摘要背景: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可导致严重的弥漫性肺损伤以致死亡,但目前尚未发现能够明确降低COVID‑19患者病死率的药物。糖皮质激素可调节炎症介导的肺损伤,可能减少COVID‑19 患者向呼吸衰竭进展。方法:在英国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开放性临床试验中,将纳入的COVID‑19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口服或静脉应用地塞米松(每天6 mg,最长10 d)组和接受常规治疗组。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分组后28天内的全因病死率。结果:地塞米松组共纳入2 104例患者,常规治疗组共纳入4 321例患者。地塞米松组共有482例(22.9%)患者在分组后的28天内死亡,常规治疗组共有1110例(25.7%)患者在分组后28天内死亡(95%CI:0.75~0.93,P<0.001)。在随机分组时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地塞米松组的病死率低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29.3%和41.4%,95%CI:0.51~0.81);在接受氧疗而非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地塞米松组的病死率同样低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23.3%和26.2%,95%CI:0.72~0.94)。而在随机分组时未接受任何呼吸支持的患者中,两组的病死率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7.8%和14.0%,比率为1.19,95%CI:0.91~1.55)。结论:在COVID‑19住院患者中,使用地塞米松可降低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或仅接受吸氧治疗患者的28 天病死率,但不降低未接受任何呼吸支持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2020年1月31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此次COVID-19重症比例高达20%以上。重症COVID-19患者除呼吸系统为病毒的主要靶器官外,肾脏也是主要受累器官之一,且COVID-19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救治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应做到规范化的AKI集束化防治(5R原则):风险筛查(Risk)、早期识别(Recognition)、及时处理(Response)、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hy)及肾脏康复(Recovery)来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所致,其起病隐匿,潜伏期较长,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特点。新型冠状病毒除了可累及呼吸系统,还可累及其他系统,如心脏、肾脏、消化道,并且可合并多个系统疾病,如急性脑血管病等,如果在接诊患者时不引起高度重视、做好防护,极易造成医护人员的感染。文中总结1例起病隐匿的COVID-19患者合并脑梗死症状,在行静脉溶栓治疗后造成1名医务人员感染的临床体会,探讨其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并对其防控环节进行分析,以帮助疫情防控中首诊医生注意识别、减少漏诊、科学排查以减少职业感染。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脑梗塞 静脉溶栓 职业感染 防护改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庆地区15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该疾病的诊疗提供借鉴和思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6日至2月5日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15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非重症组(n=132)和重症组(n=21),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特征、治疗和转归情况。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重症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比例均高于非重症组(χ2=11.04和6.94,P<0.05)。在首发症状中,非重症组患者有22例(16.7%)无症状,与重症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重症组患者发热、乏力和肌肉酸痛的比例高于非重症组(χ2=4.40、14.42和22.67,P<0.05)。在伴随症状中,重症组患者咳痰和气促的比例高于非重症组(χ2=8.46和4.80,P<0.05)。重症组患者C-反应蛋白、D-二聚体高于非重症组(Z=-4.39和-1.96,P<0.05),CD3+T、CD4+T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非重症组(Z=27.25、20.60和17.36,P<0.05)。重症组患者双肺多叶、右肺下叶受累比例高于非重症组患者(χ2=9.71和23.61,P<0.05)。结论COVID-19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临床症状、肺脏受累部位、C-反应蛋白、D-二聚体、CD3+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8+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征 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