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情况及医护人员对国家诊疗方案的依从性。方法2020年2月28日对全国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的医护人员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药物治疗、呼吸支持治疗、镇静镇痛治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等。结果来自全国9个省市1 103名医护人员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699名医护人员(医生504名、护士195名)参与了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最终432名医生和170名护士提交了有效问卷。医生和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考虑到在新冠肺炎诊治中医生占主导地位,护士主要为执行者且参与调查人员较少,故主要对医生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参与调查的医生主要来自湖北(29.2%),其次为河南(24.5%)、贵州(22.7%)、广西(14.6%)等;55.4%的医生来自三甲医院,且高级职称占多数(56.4%);有232名医生(53.7%)参与了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200名医生(46.3%)参与了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工作。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医生表示会为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无论病情轻重,且抗病毒药物的选择主要为α-干扰素(69.5%)、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65.0%)、阿比多尔(60.0%)、利巴韦林(55.7%)等,与国家诊疗方案的推荐基本一致。95.5%的医生会常规给予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抗菌药物治疗;94.0%的医生选择给予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约2/3的医生报告会给予有创通气的危重患者进行肺复张或俯卧位通气治疗;79.0%的医生更倾向于对有创通气患者应用深镇静;约1/3的医生认为应尽早行CRRT治疗,近1/3的医生认为应在危重患者中更积极地应用ECMO治疗。结论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的医护人员对国家诊疗方案比较熟悉并愿意遵循,但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的疾病,人们对其认知有限,相关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需进一步做实做细诊疗方案的培训,并期待更多的循证证据指导临床。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诊疗方案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的蔓延,其对肺癌患者的常规理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部分患者都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免疫能力降低,更容易受到新冠病毒的侵害。这部分患者成为了疫情防治的重点监控对象,在临床上受到了医生的高度重视。本文着重探讨了在新冠疫情下如何加强对肺癌患者的防治管理,降低肺癌患者受新冠肺炎侵害的风险,探讨了如何在临床上对肺癌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有涨医疗卫生安全,减少医生的感染风险,为肺癌患者在新冠疫情下防治提供策略性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肺癌 临床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作为一种新型疾病,呼吸系统症状往往是其最突出的表现,但随着对COVID-19的认识不断提高,消化系统症状等肺外表现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本文重点介绍COVID-19的消化道临床表现、相关的消化系统损伤及其对消化病诊治的影响,从症状、与疾病进程的关系、发病机制等方面加以分析,以加深对COVID-19消化系统表现的理解。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消化系统 关系 综述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新发传染病,对其病原学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转归和治疗等均是逐渐认识的过程。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将有利于防止再次流行和暴发,提高防控和救治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其危害。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预测 治疗 疫苗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很快扩散到全国各地以及境外国家,形势严峻。从现有患病人群看,无明显性别差异,所有人群普遍易感,包括儿童。本文3例COVID-19患儿均为女童,年龄分别为6月龄、6岁和8岁。发病初均有发热、但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呕吐、腹泻,均有与家庭中COVID-19患者接触史,其中1例有武汉居住史。经过干扰素联合口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或中药处方治疗后,两次复查咽拭子和血液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痊愈出院。本文对儿童COVID-19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儿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作为中国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扩散以来工作在疫情暴发中心的第一线的眼科医务人员,我们于2020年1月10日至今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临床观察的30例COVID-19患者中发现3例COVID-19合并结膜炎者,其中1例以双眼结膜炎为首发症状,3 d后发生呼吸道症状并确诊为COVID-19,另2例确诊为COVID-19,隔离治疗期间发生双眼结膜炎。3例患者结膜炎均表现为病毒性结膜炎体征,病情为轻度到中度,其中2例患者经抗病毒滴眼液治疗后7~10 d症状消失,另1例患者因COVID-19重症离世而失访。另外27例确诊的轻中度COVID-19中有2例结膜囊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并未发生结膜炎。

  • 标签: 冠状病毒 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结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心脏表现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21日至2月24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重型组和危重型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如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钠尿肽(BNP)以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共入选55例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危重型15例,重型40例。重型/危重型患者以男性为主(占61.8%),平均年龄(61.2±13.0)岁,83.6%(46例)有湖北接触史,38.2%(21例)合并高血压。危重型组与重型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型/危重型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LDH升高患者最多(重型20例,危重型7例),其次是AST(重型16例,危重型5例);重型组与危重型组心肌损伤标志物中仅CK升高患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例:1比4,P=0.027)。42例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中有39例表现异常,最常见的为非特异性T波改变。治疗前后进行过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的15例患者中,有9例氧合指数<100 mmHg(1 mmHg=0.133 kPa),突出的心电图改变为心率较前增快和ST-T段改变。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心电图异常对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但同时观察两者动态演变更能反映心肌受损情况。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重型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2月29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治疗的217例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和临床转归等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对死亡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217例COVID-19患者中,男124例,女93例;截至3月4日,死亡25例,存活192例,病死率为11.5%。89例(41.0%)患者有明确的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或与COVID-19确诊患者的接触史。死亡患者中,男21例(84.0%),合并基础疾病者21例(84.0%),有3种以上临床症状者15例(60.0%),丙氨酸转氨酶或天冬氨酸转氨酶高于1.5倍正常值上限者14例(56.0%),肌酐>104 μmol/L者13例(52.0%),降钙素原>0.05 μg/L者18例(72.0%);存活患者中,上述指标分别为103例(53.6%)、95例(49.5%)、92例(47.9%)、23例(12.0%)、14例(7.3%)、47例(2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6、7.889、14.897、30.307、40.585、23.807,均P<0.01)。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5岁[比值比(odds ratio,OR)=5.96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991~17.888,P=0.001]、男性(OR=6.009,95%CI 2.504~14.422,P<0.01)、合并基础疾病(OR=7.152,95%CI 2.058~24.851,P=0.002)、出现3种以上临床症状(OR=7.944,95%CI 2.280~27.676,P=0.001)、丙氨酸转氨酶或天冬氨酸转氨酶高于1.5倍正常值上限(OR=9.552,95%CI 3.760~24.269,P<0.01)、肌酐>104 μmol/L (OR=11.458,95%CI 4.289~30.613,P<0.01)、乳酸脱氢酶>243 U/L (OR=7.591,95%CI 1.683~34.249,P=0.008)和降钙素原>0.05 μg/L(OR=12.410,95%CI 4.433~34.744, P<0.01)是影响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且合并基础疾病的男性COVID-19患者,如出现肝肾功能受损、乳酸脱氢酶升高和降钙素原升高,需高度警惕病情恶化的风险。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病死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探讨小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整体护理,了解婴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常见护理问题及其临床护理特点,通过各项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促进小儿新冠肺炎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个案护理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该儿童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给患儿早期使用喜炎平、干扰素治疗,体温迅速下降,但病程中呼吸道症状反复,根据其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增加阿奇霉素治疗,在隔离治疗6天后患儿病情好转回家继续隔离服药治疗,疗程13天,门诊随访预后良好。结果:因目前尚无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物,治疗中以对症治疗为主,早期抗病毒治疗,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隔离治疗方案,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阻止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

  • 标签: 儿童 疑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2月26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4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死亡组和生存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临床表现、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补体C3、补体C4、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短期预后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141例COVID-19患者中,死亡52例,生存89例。死亡组患者年龄,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病、发热和喘息所占比例均高于生存组患者,分别为(70.7±13.3)岁比(50.4±15.3)岁、51.9%(27/52)比14.6%(13/89)、15.4%(8/52)比4.5%(4/89)、30.8%(16/52)比7.9%(7/89)、80.8%(42/52)比61.8%(55/89)和50.0%(26/52)比25.8%(23/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72, χ2=22.104、3.615、12.392、5.503和8.447,均P<0.05)。死亡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IgE、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D19+T淋巴细胞比例、CD19+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生存组,分别为8.20(5.26,13.01)×109/L比5.29(3.96,7.04)×109/L、7.40(4.54,11.46)×109/L比3.16(2.20,5.01)×109/L、2.32(1.77,3.11)比1.63(1.25,2.08)、125.0(42.6,275.0) IU/mL比66.8(38.3,143.0) IU/mL、7.27(2.11,16.21) mg/L比0.95(0.38,2.54) mg/L、4.37(2.72,6.78) g/L比4.10(2.78,4.97) g/L、(23.19±13.43)%比(15.38±6.38)%、(181.5±115.4)/μL比(98.89±77.64)/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44、4.210、2.834、1.190、5.497、1.180,t=3.987、3.411,均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CD3+T淋巴细胞比例、CD3+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计数、CD16+CD56+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生存组,分别为0.47(0.37,0.96)×109/L比1.33(0.90,1.55)×109/L、48.72%(42.31%,76.92%)比69.91%(65.05%,75.36%)、223.0(100.0,403.0)/μL比761.0(499.0,1 092.0)/μL、13.82%(10.32%,19.82%)比24.90%(20.87%,29.57%)、55.5(30.5,106.0)/μL比318.0(162.5,443.5)/μL、63.0(29.0,99.5)/μL比140.0(69.5,195.5)/μL、(209.74±140.13)/μL比(487.61±232.02)/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937、3.944、5.883、3.924、5.703、3.517,t=7.558,均P<0.01)。年龄、高血压病史、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 OR)=1.170、10.405、3.055、1.128、1.343,均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细胞免疫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测及防护。方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开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同时了解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积极开展新冠肺炎实验室检测,了解防护措施,以获得最佳防控效果。结果:临床中,视病毒培养为金标准,确诊依据是核酸检测,通常情况下,上呼吸道标本检出率低于下呼吸道标本。血清标本主要用于测定抗体,是一种辅助筛查方式,经过对血清中特异性IgM、IgG抗体水平进行动态观察,能够确定患者感染情况,从而控制病毒传播情况。结论:新冠疫情形势严峻,作为实验室的检验人员,一定要对新冠肺炎的病原学特点进行正确认识和理解,了解其实验室指标变化,实施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以获得最佳防控效果。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实验室检测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2月18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9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治疗和转归情况,随访截止日期为2020年2月22日。将轻型和普通型归为非重症组,重型和危重型归为重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重症组患者30例,年龄为(68.1±15.0)岁,非重症组患者60例,年龄为(47.1±13.3)岁,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8,P<0.01)。90例COVID-19患者中,发热76例(84.4%),咳嗽、咳痰54例(60.0%),乏力30例(33.3%),呼吸困难23例(25.6%),纳差18例(20.0%),肌肉酸痛16例(17.8%)。白细胞计数减少24例(26.7%),淋巴细胞计数减少55例(61.1%),丙氨酸转氨酶升高23例(25.6%),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28例(31.1%),白蛋白下降75例(83.3%),血肌酐升高8例(8.9%),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64例(71.1%),C反应蛋白升高73例(81.1%),肌红蛋白升高16例(17.8%),肌钙蛋白I升高7例(7.8%),血氧饱和度下降17例(18.9%)。重症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酐、降钙素原、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分别为5.79(3.59,7.34)×109/L、4.40(2.31,6.02)×109/L、64.4(25.7,113.6) mg/L、45.5(30.0,68.3) U/L、72.5(56.0,88.5) μmol/L、0.14(0.11,0.19) μg/L、89.0(51.5,205.0) μg/L和0.02(0.01,0.06) μg/L,分别高于非重症组患者的4.06(3.44.4.82)×109/L、2.36(1.78,3.08)×109/L、13.0(2.7,22.6) mg/L、28.0(19.3,38.0) U/L、63.0(53.0,74.0) μmol/L、0.11(0.10,0.13) μg/L、34.0(28.0,56.5) μg/L和0.01(0.01,0.02) μg/L,而重症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血氧饱和度分别为0.78(0.53,0.90)×109/L、33.7(28.5,38.7) g/L和92.8%(88.4%,96.7%),分别低于非重症组的1.10(0.76,1.47)×109/L、37.3(34.4,39.8) g/L和97.8%(96.3%, 9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26、-3.779、-5.277、-3.216、-3.729、-3.120、-4.932、-3.280、-3.720、-2.949、-5.321,均P<0.01)。结论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且无特异性,高龄、合并基础疾病、淋巴细胞减少和有心肌损伤表现的患者易发展为重型。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2月5日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NCP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案。结果28例NCP患者中,1例轻型,25例普通型,2例重型,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其中有4起家庭聚集性发病。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短期内进展迅速。28例患者自发病以来体温(腋下)峰值在36.6~39.5 ℃,其中5例患者整个病程中无发热,体温峰值≤37.0 ℃。患者从接触至出现症状的时间为1~12 d,从出现症状至核酸检测阳性时间为0~13 d。入院时白细胞计数降低者2例,C反应蛋白升高者5例;丙氨酸转氨酶异常者6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异常者3例,肌酸激酶升高者10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者3例;乳酸脱氢酶升高者4例;降钙素原水平均在正常范围。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表现主要为磨玻璃影(21例),边缘模糊(18例),斑点、斑片影(17例),部分肺纹理增粗、紊乱(7例),可见条索影(7例),病变常进展迅速。1例11岁患儿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27例患者予α-干扰素雾化吸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其中4例出现不良反应后停用。截至2月12日,共9例患者治愈出院,均为普通型,无死亡。结论NCP发病早期以发热、咳嗽为主,肺部病变进展迅速,应尽早、反复多次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检测,以提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对于核酸检测阴性的可疑人群应慎重解除隔离。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沈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8日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t检验、Mann-Whitney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30例患者中输入性病例21例,其中湖北省输入病例17例,其他省份输入4例;本地感染病例9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范围为21~72岁,中位年龄为43岁,其中8例有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入院临床分型中,轻型2例(7%),普通型19例(63%),重型8例(27%),危重型1例(3%)。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伴或不伴上呼吸道症状,白细胞计数为正常、降低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计数以下降为主,C反应蛋白正常或升高,降钙素原均为正常水平。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早期以多发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为主,部分伴有实变,病变常累及双肺,或者累及一侧肺的多个肺叶。目前,临床治疗以呼吸支持、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抗细菌治疗为主。截至2月15日共治愈出院9例,其中1例为轻型,6例为普通型,2例为重型。在轻型/普通型患者与重型/危重型患者比较中,重型/危重型患者发热时间(中位时间为11.5 d)长于轻型/普通型患者(中位时间为2.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92,P=0.022);重型/危重型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Z=-2.669,P=0.008),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3.0的患者较多(Z=-4.071,P<0.01)。结论沈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早期以输入型为主,逐渐出现扩张性本地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咳嗽。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表现为多发的磨玻璃影、部分病灶伴有实变。治疗中需严密监测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改变,其变化可早于临床表现。发热时间过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3.0可作为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指标。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 重症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转归为重症的预测模型,为早期、动态地监测患者转归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及时的指标。方法基于患者的入院检测指标和轻、重症分型,以及检测指标的动态改变(即入院后两次检测指标测量值差)等输入变量,使用XGBoost方法建立预测模型,评估患者在入院之后转归为重症的风险。然后将入选的患者从入院随访至出院,观察其病情转归情况,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在100例COVID-19患者的训练集中,筛选出具有较高评分的预测变量并建立模型,计算出预测变量取值的高风险范围:血氧饱和度<9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8.0×109个、SBP变化<-2.5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0次/min、有多发小斑片影、年龄>30岁、心率变化<12.5次/min。训练集的模型预测结果的敏感率为61.7%,漏诊率为38.3%;使用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的敏感性为75.0%,漏诊率为25.0%。结论与传统的预测判断方法(即采用入院时第一次检测的指标和重症入选条件进行评估患者是否为轻、重症)相比,模型的预测考虑到了COVID-19患者的基线生理指标与病情变化指标,因此能够全面、准确地预测患者重症转归的风险,减少重症患者的漏诊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症转归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之下迫切需要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来对抗这种疾病。一系列候选治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或正处于准备阶段。鉴于找到有效药物的紧迫性,在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设计规范与准则的基础上,提出除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外,可以采用实验性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阶梯设计,以及观察性的病例-时间-对照研究等设计类型,开展COVID-19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并且强调顶层科学设计、有序规范开展,避免重复研究,阻止低效或设计方案存在偏倚的临床研究。呼吁构建标准统一的信息系统,设立明确的COVID-19临床数据标准和数据收集模式,以在常规医疗环境下形成COVID-19的病例队列,开展比较效果研究,切实解决并促进临床研究人员更好地共享、交换信息,提高研究效率。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循证医学 临床研究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复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2020年 2月 1日至 4月 30日国家及各省市卫健委官方网站上公布的 30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对其中涉及的中药组方进行分析。结果 金银花( 5.2%)、甘草( 4.0%)、麻黄( 3.5%)等是中药复方中常用的药材,高频药物类别主要有清热药( 27.8%)、化湿药( 19.6%)、补虚药( 17.9%)等 7类。结果 根据患者病症表现进行中药配伍,可以使中药复方对症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且中药复方具有温和无刺激,无毒副作用等特点,通过掌握其用药规律,可以为临床治疗新冠病毒肺炎提供积极帮助。

  • 标签: 新冠病毒肺炎 中药复方 金银花 连翘
  • 简介:摘要"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威廉·奥斯勒,爱德华·特鲁多和希波克拉底如是说。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