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同期体检的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受检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检验结果。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高于正常人,因此临床加强免疫功能的检测,可作为早期筛查慢性乙型肝炎的手段,也对帮助医生为患者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检验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对患者诊治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43例,设为病例组;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水平。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乙型肝炎患者失代偿期IgA水平高于代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患者IgG、IgM、IgE水平和代偿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乙型肝炎疾病的可靠生化指标之一,且能在一定程度反应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脏病变严重程度,随着治疗其水平呈下降趋势,可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初筛及疾病治疗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在患者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免疫球蛋白 临床检验 价值
  • 简介:摘要血管免疫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是较常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不同患者临床过程、预后及对治疗的反应差异较大。AITL肿瘤微环境(TME)的细胞数量和成分可变,除肿瘤细胞外,还包括非肿瘤细胞和基质,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以及丰富的细胞因子成分,其中,TILs是TME的关键成员,可能对AITL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AITL中TILs的主要构成与预后、不同TILs与治疗的关系及其研究方法等进行综述,总结AITL中TILs的特征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以期寻找免疫治疗的新靶点,开辟AITL免疫药物治疗研发的新领域。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及健康儿童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指标,探讨其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手足口病患儿102例,其中轻症47例,重症55例,健康儿童30例,比较3组儿童免疫功能指标IgA、IgG、IgM、C3、C4水平的变化。结果3组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C3、C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足口病患儿IgM、IgG水平高于健康儿童,IgA、C3、C4水平则低于健康儿童。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有所改变,检测免疫功能有助于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

  • 标签: 手足口病 免疫球蛋白 补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成人川崎病后临床护理的关键。方法对3例应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的成人川崎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接受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3例患者的体温迅速降低。结论在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成人川崎病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控制输液速度,并进行严密的观察是护理的关键。

  • 标签: 川崎病 人免疫球蛋白 护理
  • 简介:摘要免疫球蛋白G4(IgG4)相关性淋巴瘤是淋巴瘤中浆细胞表现为IgG4阳性的一类疾病,以MALT淋巴瘤多见,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比较罕见。IgG4相关性淋巴瘤常难以与IgG4相关性疾病相鉴别,临床容易误诊。现报道1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IgG4相关性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探讨IgG4相关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

  • 标签: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淋巴瘤 边缘区淋巴瘤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 病理学
  • 简介: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82例热性惊厥患儿、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及40例正常小儿进行有关免疫检测。用微量全血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测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用McAb-APAAP法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和CD25抗原、HLA-DR抗原表达;用生物素-亲和素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γ-干扰素(γ-IFN)水平;用酵母花环实验,测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结果单纯型热性惊厥的每分钟脉冲数(CPM)及刺激指数(SI)分别为5609.4±3587.4,20.5±15.6;复杂型的CPM及SI分别为2817.3±2422.8,11.0±8.40,均分别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0305.9±12810.3,69.2±45.2)及上感组(9785.2±7509.8,44.5±39.8),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型的CD3,CD4及CD4/CD8分别为(40.0±8.2)%,(26.1±9.0)%,1.1±0.4;复杂型则分别为(32.8±6.9)%,(17.8±4.9)%,0.8±0.1,均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64.1±6.7)%,(47.7±5.5)%,1.9±0.8]及上感组[(63.0±9.3)%,(42.4±8.2)%,1.6±0.4],差异有显著性(P<0.01)。CD25抗原及HLA-DR抗原表达结果,在自然状态下复杂型者分别为(6.3±1.9)%和(12.4±3.4)%,低于单纯型[(8.9±3.6)%,(16.2±5.6)%],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CD25,HLA-DR均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12.8±2.5)%,(20.2±5.2)%]和上感组[(15.0±3.07)%,(20.5±2.8)%],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PHA刺激后,单纯型者分别为(57.0±5.1)%,(57.8±6.0)%,复杂型者则分别为(53.0±12.0)%和(54.7±9.7)%,均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65.7±5.7)%,(68.8±6.2)%](P<0.05)及上感组[(64.3±6.4)%,(67.1±8.6)%](P<0.01)。PBMC之γ-IFN诱生水平检测,单纯型者为(1.80±0.4)ng/ml,复杂型为(1.6±0.1)ng/ml,二者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4±0.9)ng/ml(P<0.05),但二者与上感组(1.8±0.7)ng/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BC-3bR花环形成率复杂型为(9.1±4.4)%,显著低于正

  • 标签: 热性惊厥 T淋巴细胞 红细胞 免疫功能 小儿
  • 作者: 曾小莉 张国元 胡朝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南充63700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
  • 简介:摘要糖基化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之一,免疫球蛋白糖基化可通过调节抗体稳定性和影响其与不同FcγRs的相互作用,发挥抗炎和促炎活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免疫球蛋白异常糖基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产物如糖链结构和/或糖基化蛋白,利用凝集素微阵列等技术进行检测,有望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新型血清标志物,在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预后评估以及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免疫球蛋白类 糖基化 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球蛋白G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不同剂量人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的临床效果与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儿科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患儿150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人免疫球蛋白0.5g(kg?d),0.8g(kg?d),1.0g(kg?d)用于治疗免疫性溶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指标。结果治疗时间及需换血人数比较显示治疗后三组患者蓝光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需换血人数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相关检查指标比较显示治疗后三组患者在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用较小剂量人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疗效确切。人免疫球蛋白可有效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的红细胞,迅速控制新生儿溶血发展,减轻溶血,显著降低溶血光疗的时间及换血几率。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疗效与大剂量一致,小剂量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并提高疾病治疗效率,改善患儿生存质量。

  • 标签: 人免疫球蛋白 新生儿免疫性溶血 不同剂量 临床疗效与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肌注人免疫球蛋白对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严重腹腔感染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肌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9d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IgM、Ig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IL-10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等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gA、IgM浓度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19、4.29、5.07、4.12,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FN-γ、IL-6等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10浓度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34、8.45、6.12、5.35、5.21、7.46、5.18、4.08,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FN-γ、IL-6、IL-10等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66、0.92、0.46、0.74,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CD3+、CD4+、CD8+、CD4/CD8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4、2.97、5.45、3.89、3.56、2.81、4.34、3.31,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CD3+、CD4+、CD8+、CD4/CD8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14、4.26、5.38、4.29,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降低(t分别=8.54、9.26,P均〈0.05),但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7,P〉0.05).结论严重腹腔感染患者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

  • 标签: 人免疫球蛋白 严重腹腔感染 免疫炎症反应 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HBsA阳性的孕妇分成3组,阻断Ⅰ组,孕妇在妊娠7、8、9个月时,注射HBIG200u,新生儿出生时、生后4周分别注射HBIG200u,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10μg乙肝疫苗。阻断Ⅱ组,孕妇在妊娠期间不注射HBIG,新生儿处置两组相同。观察组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单独接种5μg乙肝疫苗。结果阻断Ⅰ组与阻断Ⅱ组的阻断率分别为96.82%和97%,与单独接种乙肝疫苗阻断率为88.46%,有显著性差异,阻断Ⅰ组与阻断Ⅱ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新生儿于出生后采用HBIG联合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措施。

  • 标签: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肿瘤和慢性感染中存在着T细胞耗竭现象。耗竭T细胞是一群持续高表达抑制性受体而免疫效应功能和增殖能力降低的T细胞。阻断耗竭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可一定程度逆转其耗竭程度,恢复部分免疫功能,为肿瘤和慢性感染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T细胞免疫球蛋白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domain,TIGIT)是近年新发现的抑制性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可通过多种机制对T细胞效应功能进行负性调控,与T细胞耗竭密切相关。本研究就TIGIT及其相关受体、配体的分布、功能,TIGIT介导T细胞免疫负性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TIGIT在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T淋巴细胞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 抑制性受体 T细胞耗竭 慢性感染性疾病 CD155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含V-Set免疫球蛋白蛋白2(VSIG2)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具体机制。方法质粒转染构建VSIG2敲低和过表达细胞系,分为sh-VSIG2#1/sh-VSIG2#2组和oe-VSIG2组,并分别以sh-NC和Vector组作为对照。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平板克隆测定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侵袭及迁移能力。KEGG对VSIG2相关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Western blot检测通路关键指标的表达量。以VSIG2过表达细胞系进行功能回复,Western blot检测通路指标表达量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CK-8结果显示,sh-VSIG2#1比sh-VSIG2#2组72 h吸光度值低于sh-NC组(1.122±0.056比0.997±0.063比1.561±0.072,t=8.876、8.994,P<0.05);oe-VSIG2组72 h吸光度值高于Vector组(2.103±0.102比1.604±0.089,t=12.215,P<0.01)。平板克隆结果显示敲低组细胞集落数减少,而过表达组细胞集落数增多。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sh-VSIG2#1比sh-VSIG2#2组单位视野穿过细胞数少于sh-NC组[(103.9±19.3)个比(110.2±20.7)个比(202.6±18.6)个,t=6.236、6.331,P<0.01);oe-VSIG2组穿过细胞数多于Vector组[(397.3±10.6)个比(214.1±15.4)个,t=7.024,P<0.01]。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sh-VSIG2#1/sh-VSIG2#2组单位视野穿过细胞数少于sh-NC组[(87.9±12.5)个比(90.6±8.6)个比(203.4±11.2)个,t=7.869,P<0.01];oe-VSIG2组穿过细胞数多于Vector组[(345.7±10.6)个比(210.4±9.4)个,t=6.004,P<0.05]。划痕实验显示敲低组细胞迁移能力减弱,而过表达组迁移能力增强。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参与VSIG2促癌过程。回复实验中加用雷帕霉素(Rapamycin,50 nmol/L)可逆转胰腺癌恶性表型。过表达VSIG2后mTOR通路激活增加,同时加用雷帕霉素(Rapamycin,50 nmol/L)后mTOR通路被抑制。结论VSIG2激活mTOR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 标签: 胰腺癌 增殖 侵袭 迁移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70例重症肌无力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序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对照组仅给予甲泼尼龙,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明显优于对照组7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明显缓解时间(6.55±1.35)d以及总住院天数(17.15±3.65)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肌无力,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肌无力症状,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激素 丙种球蛋白 重症肌无力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患儿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C-反应蛋白含量对脑膜炎患儿的感染性质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在治疗前分别采集化脓性脑膜炎(化脑)患儿脑脊液17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21例。结核性脑膜炎惠儿脑脊液19例和对照组(21例已排除脑膜炎)儿童脑脊液标本。用速度散射比浊法测定其aF中IgA、IgG、IgM、CRP含量。结果:感染组中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病毒性脑膜炎组(病脑)CRP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其升高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免疫球蛋白的测定结果为除病毒性脑膜炎组的IgA和IgG较对照组升高不明显外(P〉0.05),三组病例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脊液进行IgA、IgG、IgM、CRP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鉴别诊断。

  • 标签: 儿童 脑脊髓液 C-反应蛋白 免疫球蛋白
  • 简介:研究猪血免疫球蛋白提取液喷雾干燥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提取液总固形物含量、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喷雾干燥工艺的优化组合条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液固形物质量分数为15%,进风温度160℃,出风温度70℃,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免疫球蛋白纯度为61.45%。

  • 标签: 猪血浆 免疫球蛋白 喷雾干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炎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变化情况及其检测意义。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保健科进行体检的17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BNProspec型特定球蛋白分析仪,对两组儿童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相关指标(IgA、IgG及IgM)及补体相关指标(C3、C4)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分析。结果(1)经检测分析,患儿组免疫球蛋白相关指标(IgA、IgG及IgM)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患儿组血清C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患儿组与对照组血清中C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肺炎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相关指标(IgA、IgG及IgM)、补体C3水平较健康儿童显著下降,可作为临床诊断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指示性指标。

  • 标签: 支气管肺炎 免疫球蛋白 补体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检验中的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本院 107例乙型肝炎患者与 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乙肝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对照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并进行对比。干预治疗后,按病情发展情况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并观察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乙肝组 IgA、 IgM、 IgG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高,且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各指标水平突出;好转组干预后 IgA、 IgM、 IgG水平较干预前明显降低,恶化组干预后 IgA、 IgM、 IgG水平较干预前有所增高,且好转组干预后 IgA、 IgM、 IgG水平较恶化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免疫球蛋白水平可直接反应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免疫球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检验在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氮红素(TBiL)。结果 慢性乙肝、慢性重型乙肝患者的IgG、IgA、IgM水平都有升高,且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慢性乙肝与慢性重型乙肝组在IgG、IgA、IgM水平对比,差异明显(P<0.05)。恶化组的PTA值较好转组低(P<0.05),而IgG、IgA、IgM及TBiL较好转组高(P<0.05)。结论 免疫球蛋白能够将肝细胞受损程度反映出来,检测此指标可以对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进行评估,且判断其预后,应用价值突出。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免疫球蛋白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验意义。方法本次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以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慢性乙型肝炎32例(A组)、重型慢性乙型肝炎28例(B组),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对象,通过临床检验比较三组相关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IgA、IgG、IgM)情况。结果在IgA、IgG、IgM三项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上,A组、B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更高,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B组和A组比较,在在IgA、IgG、IgM三项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上均明显更高,组间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健康人群比较明显更高,且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轻型慢性乙型肝炎;加强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检测,能够为乙型肝炎患者的进一步诊疗工作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 标签: 血清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 检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