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并发症及心理影响观察。方法采用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血透室进行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5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7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下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同时对两组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心理状态等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焦虑状态、抑郁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全面护理干预能降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广泛使用。

  • 标签: 尿毒症血液透析 护理干预 心脑血管并发症 心理影响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血管隧道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临床效果,得出结论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使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血管隧道技术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方法可起到更加安全有效的临床疗效,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血管隧道技术 重型颅脑损伤 护理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以DSA血管造影为标准研究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DSA血管造影与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回顾性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内部斑块性质、狭窄冠脉数量及病变程度等的检出情况。结果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内部斑块性质、狭窄冠脉数量及病变程度检出率上与DSA血管造影数相比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具有相似的检查效果,结果值得肯定,对冠脉影响观察更直观,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借鉴。

  • 标签: 64层螺旋CT 冠脉成像 DSA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配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与双嚓达莫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骨化三醇胶丸,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性维生素D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IgA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安全稳定,值得推广。

  • 标签: 活性维生素D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IgA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磁共振磁敏感序列,并与磁共振常规T1WI,T2WI序列相结合,进行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对照定位扫描。结果12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1.5T磁共振T2WI序列共检出病灶13个,SWI序列检出16个。对相同层面同时显示的13个病灶的面积进行测量。T2WI平均1.8cm2,SWI平均2.2cm2。结论磁敏感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敏感性高,用于伽玛刀治疗该病的术前定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制定伽玛刀治疗计划中确定靶区的范围,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伽玛刀 磁共振 磁敏感 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溶栓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经溶栓治疗后血栓稳定,成功将PICC导管拔除,出院后复查,血栓已经消失。结论采取先溶栓后拔管的方案,在达到疗效的同时有效的规避了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PICC 血栓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患者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CLS患者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参照组,每组中各15例。参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5d,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全身水肿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生理指标改善情况、每日尿量明显优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CLS患者的疗效突出,迅速控制病情,稳定生命体征,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推广。

  • 标签: CLS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4年5月—2016年8月我院所收治的111例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合并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观察组,62例)与未合并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对照组,49例)的年龄、性别、卒中类型与既往史等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龄、卒中类型、吸烟史、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白细胞计数升高、低蛋白血症、血糖升高、吞咽障碍、机械通气、留置胃管、深静脉置管等因素与肺炎的发生有关,且两组患者在上述因素的对比中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及高血压方面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生存率为29.03%;对照组为57.14%,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是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在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开展临床治疗工作时,应当对各种有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将患者合并感染肺炎的几率降至最低。

  • 标签: 脑血管病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在血管增生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新生内膜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可以通过多个途径调控基因的表达。已有报道证实多种LncRNA在VSMC增殖和新生内膜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最新报道的几种LncRNA在调节VSMC增殖和新生内膜形成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血管平滑肌细胞 增殖 新生内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与依达拉奉结合治疗V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我院64例病人随机分组,对照组病人使用丁苯酞软胶囊医治,观察组病人在其基础上结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治疗后药品副作用率、神经功能恢复以及血管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人血细胞各项指标治疗后均明显提升,而观察组效果较为显著(P<0.05);神经功能经与认知功能经过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效果更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病人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VD病人,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有效降低药品副作用,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提升血细胞水平,临床可扩展运用。

  • 标签: 临床疗效 丁苯酞软胶囊 血管性痴呆 依达拉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养血清脑颗粒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评分及血压控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MMSE各亚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且有效的控制了血压情况。

  • 标签: 养血清脑颗粒 老年高血压 合并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合老年心脏术后患者持续泵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5ml/h时续泵的方式,保证用药安全。方法将58例年龄大于60岁心脏术后经中心静脉持续泵注血管活性药药物剂量>5ml/h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在续泵时采用改良的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续泵方式,比较两组续泵方式对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采用改良方式的观察组心率及血压的波动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改良法续泵更为安全,在稳定循环系统方面更优于传统的续泵方式。

  • 标签: 心脏术后 老年 血管活性药物 续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鞘组配合塞丁格(Seldinger)技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经PICC专科护士评估后认为在直视下穿刺置入PICC有困难的40例乳腺癌患者,在健侧上肢运用血管鞘组配合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患者均采用5Fr血管鞘配合PICC套件,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成功,其中1针成功29例,2针成功8例,3针成功3例,失败0例。结论采用血管鞘组配合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操作成功率高,提高了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置管的临床适用率和置管成功率,减少了患者痛苦和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鞘 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介入栓塞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25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救患者,对这25例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救患者采取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生命体征指标,以探究血管介入治疗疗效。结果25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救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5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救患者治疗发生2例死亡情况。结论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 标签: 血管介入栓塞 血流动力学 骨盆骨折 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肝血管瘤患者中行TAE疗法、外科手术疗法后护理并发症的措施。方法笔者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自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62例肝血管瘤手术患者,均实行TAE疗法、外科手术疗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n=31例)与实验组(n=31例),参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开展并发症对症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肝血管瘤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肝血管瘤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对比参照组各项数据P值均<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显示分析意义。结论将并发症护理干预应用在行TAE疗法、外科手术治疗的肝血管瘤中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应用。

  • 标签: 外科手术 TAE 肝血管瘤术 并发症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VCT血管成像显示B型主动脉夹层再破口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B型主动脉夹层的CTA表现,120例中72例同时行DSA,且将72例患者CTA和DSA结果对照;结果本组120例,CTA共发现原发破口112个,再破口283个,人均再破口(3.41±1)个。100例(83.64%)具有多个破口(≥2个);12例无再破口患者,假腔中远段无明显强化,呈“血栓”样表现,其中7例假腔呈瘤样增宽。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27(P<0.05)。说明64排CTA与DSA在显示B型AD再破口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CTA作为一种无创伤的血管成像技术,能对主动脉夹层进行精准分型,明确夹层有无再破口及再破口的数目、位置;且能对夹层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 标签: 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B型主动脉夹层 再破口 危险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部血管彩超应用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归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时期50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归为对照组,采用颈部血管彩超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闭塞与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粥样斑块发生率为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应用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颈部血管彩超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诊断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尿酸(UA)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进行下肢血管病变的踝肱指数,排除ABI≥1.3(提示动脉钙化)患者6例,余下部分ABI≤0.9为PDA组(n=29),090<ABI<1.30为N-PDA组(n=87),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程、BMI、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尿酸(UA)的含量差异。结果PDA组的T2DM患者病程较长、收缩压、TC、LDL-C、hs-CRP、SUA、HbA1c显著性高于N-PDA(P<0.05或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hs-CRP、高血压、UA与ABI密切相关,是PDA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s-CRPUA可能是2型糖尿病PA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PA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 超敏C反应蛋白 尿酸 下肢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当小隐静脉被阻断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例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均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治疗,将其中13例对小隐静脉结扎,剩余7例不予任何处理。结果阻断小隐静脉病例皮瓣成活良好,部分感觉恢复。未行小隐静脉处理病例中有2例远端坏死,经换药愈合,3例色素沉着。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中阻断小隐静脉,能显著改善静脉回流,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皮瓣成活率。

  • 标签: 皮瓣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静脉回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品管圈护理模式对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及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12月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对照组患者为87%,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为12%,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品管圈的方法应用到神经内科护理中取得了满意效果,不仅提高了护理满意度,而且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神经内科 护理质量 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