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危重新生儿实施桡动脉置管有血压监测的临床护理干预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危重新生儿12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照组实施肱动脉血压监测,观察组实施桡动脉置管有血压监测,且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干预。针对两组患儿的血压、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11.6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危重新生儿实施桡动脉置管有血压监测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抢救治疗成功率。

  • 标签: 危重新生儿 桡动脉置管 有创血压监测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压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临床上通常用肱动脉来诊断高血压病及评价降压药的疗效,但中心动脉压才真正代表心脏后负荷的大小,近年的研究表明,肱动脉与中心动脉压并不一致,中心动脉压已经升高出现在肱动脉升高之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压联合中心静脉压监测在休克患儿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100例儿科ICU收治的休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儿均采用血压联合中心静脉压监测,并对临床护理要点展开探讨。结果有血压联合中心静脉压监测能够为临床急救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结论血压联合中心静脉压监测能够为疾病的发展状况以及治疗效果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从而提高休克患儿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有创血压 中心静脉压 休克 临床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动脉压和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89例重度及以上COPD患者,参照FEV%值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8例)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组(41例);通过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各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通过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检测血浆中NT-proBNP水平,1周后复查。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和血浆NT-proBN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和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有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有助于降低重度及以上COPD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及血浆NT-proBNP水平。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有创机械通气 肺动脉压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在肾动脉狭窄检查中的应用。方法使用TOSHIBAAquilionONE320层螺旋CT机对117为患者进行肾动脉CTA检查。后有VIRREA2工作站对血管检查的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和分析,肾血管主干及分支显示清楚。结论320层螺旋CT作为一种安全、经济的检查手段,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是目前临床的首选。

  • 标签: 320层螺旋CT 容积扫描 肾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与脐动脉流频谱监测在早期预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1月到2022年6月入院患者中,选取子宫动脉和脐动脉频谱异常的患者各35例,30周以下、20周及以上孕妇为A组,30周以上孕妇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流频谱情况和胎儿出生体重进行统计。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情况明显差异,P<0.05.结论:子宫动脉与脐动脉流频谱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FGR的发生。

  • 标签: 子宫动脉 脐动脉 血流频谱 生长受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采集动脉气分析标本的成功率。方法通过对128例动脉气分析标本的采集体会。结果成功125例,成功率为97.7%,失败3例。结论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选择最合适的动脉,操作者熟练的技能及沉着稳重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动脉气分析标本采集成功的必要条件。

  • 标签: 动脉血气分析 标本采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栓致视力减退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例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6小时入院的患者进行诊断,结合相关检查报告与临床资料诊断为颈内动脉栓致视力减退患者,给予患者抗聚集、降血压、护脑、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疗,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结果出院时患者的言语含糊、右侧肢体无力、左眼视物不清等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左眼视力模糊。结论针对考虑为颈内动脉栓的患者,应当结合患者的病情、临床资料与相关检查报告进行诊断,进而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以缓解患者的病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部位选择对实习生采集动脉的影响分析方法:从2022年7月到2023年4月,共纳入40例采集动脉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20例选择桡动脉,20例选择足背动脉,对比采血动脉成功率。结果:选择桡动脉采集动脉成功率高(p<0.05)。结论:部位选择对实习生采集动脉成功率影响明显。

  • 标签: 采集动脉血 实习生 部位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动脉气剩余血用于危重患者生化检验的临床应用。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用的102例患者均为2021年6月2022年10月期间接收入院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AAA组和BBB组,每组51例,所有患者均采集动脉,AAA组进行动脉气分析同时进行生化检验,BBB组用动脉气剩余血进行生化检验,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总胆红素、总胆汁酸、乳酸脱氢酶)数据。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乳酸脱氢酶(LD)的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危重患者采用动脉气剩余血进行生化检验,效果与采用静脉血的检验结果大致相同,且用血量减少。

  • 标签: 动脉血气剩余血 危重患者 生化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黄多糖(RPS)对血管钙化(VC)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目表法分配原则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VC、VC+RPS组,每组12只。采用维生素D3(VD3)和尼古丁制备大鼠VC模型。VC+RPS组在造模后第2d开始予RPS灌胃,Con和VC组每天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处死动物并取材。茜素红染色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VC及凋亡;试剂盒检测血管中碱性磷酸酶(ALP)和钙离子含量;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中Runx相关转录因子2(Runx2)、α-肌动蛋白(α-SMA)、B淋巴细胞瘤因子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活化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VC组ALP活性及钙含量高于Con组[(219.80±32.70) U/g、(197.32±28.30) μmol/g比(53.20±12.20) U/g、(20.46±5.30) μmol/g,F=202.800、247.000,P<0.01],VC+RPS组ALP活性及钙含量低于VC组[(122.00±21.50) U/g、(78.45±12.60) μmol/g比(219.80±32.70) U/g、(197.32±28.30) μmol/g,q=16.630、20.720,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VC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Con组[(62.30±7.40)%比(1.30±0.14)%,F=197.700,P<0.01],VC+RPS组凋亡指数低于VC组[(45.70±6.20)%比(62.30±7.40)%,q=7.394,P<0.01]。VC组中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Con组(0.74±0.03比1.00±0.03,F=26.870,P<0.01),VC+RPS组中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VC组(1.01±0.25比(0.74±0.03,q=9.037,P<0.01); VC组中Runx2表达高于Con组(1.75±0.08比1.00±0.05,F=28.250,P<0.01),VC+RPS组中Runx2表达低于VC组(1.44±0.07比1.75±0.08,F=35.241,P<0.05);VC组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Con组(2.65±0.21比1.00±0.04,F=113.400,P<0.01),VC+RPS组中bax蛋白表达量低于VC组(1.51±0.12比2.65±0.21,q=6.375,P<0.01);VC组中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Con组(0.51±0.05比1.00±0.02,F=64.280,P<0.01),VC+RPS组中bcl-2蛋白表达高于VC组(0.79±0.01比0.51±0.05,q=9.061,P<0.01); VC组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Con组(5.92±0.38比1.00±0.03,F=85.420,P<0.01),VC+RPS组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低于VC组(3.34±0.25比5.92±0.38,q=9.695,P<0.01)。结论RPS可减轻VD3和尼古丁诱导的大鼠VC,其作用机制可能与RPS抑制血管细胞凋亡,从而阻止血管细胞成骨样转化及钙化有关。

  • 标签: 地黄多糖 血管钙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栓(HA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8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11例行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28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21~66岁。观察指标:(1)HAT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2)HAT诊断。(3)HAT治疗。(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或微信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胆道狭窄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HAT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411例病人中,11例发生术后HAT,HAT发生率为2.68%(11/411);男10例,女1例;年龄为44岁(22~63岁);HAT发生时间为术后4 d(1~15 d)。11例病人病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6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各1例。11例病人ABO血型相容,供肝冷缺血时间为(316±89)min,供肝热缺血时间为(13±4)min,动脉吻合方式均为Ⅰ型。11例病人中,无症状型HAT 10例,脓毒症型HAT 1例。(2)HAT诊断:11例病人均经血管腔内造影检查确诊HAT,其中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探及动脉流,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肝动脉阻力指数高,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1例HAT、1例吻合口狭窄;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肝动脉流速度慢,阻力指数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及微弱细小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3)HAT治疗:11例病人均行微血管腔内治疗,6例溶栓治疗后完全通畅,5例溶栓治疗后仍有血栓,术后继续留置微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后6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1例病人治疗(6.7±2.6)d后血管再通,血栓消失,治疗成功率为11/11。(4)随访情况:11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1 722 d,中位随访时间为46 d。随访期间,4例病人发生胆道狭窄,行胆道支架置入;9例病人生存,病人1、3、5年总体生存率均为75%;2例病人死亡。结论原位肝移植后HAT发生率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超声造影检查可显著提高HAT诊断率;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肝动脉流。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原位肝移植 肝动脉血栓 超声造影 血管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自1996年Angelini提出复合冠状动脉运重建术(HCR),至今已经历20余年发展。HCR结合了外科微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内科介入技术优势,在微条件下既保证了前降支的远期通畅率,又完成了完全再血管化。本文对HCR的历史、概念、类型、患者选择、围手术期抗凝策略、外科技术、与传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介入支架临床结果对比、HCR现状和展望做系统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早产儿脐动脉气分析pH值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分娩的动脉气分析结果的573例单胎、活产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早产儿脐动脉气分析pH值的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不同胎龄早产儿脐动脉气分析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4,P=0.077)。Spearman相关分析未发现胎龄与早产儿脐动脉气分析pH值存在相关性(r=0.003,P=0.940),Pearson相关分析未发现出生体重与早产儿脐动脉气分析pH值存在相关性(r=0.025,P=0.548)。阴道分娩、母亲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与早产儿脐动脉气分析pH值均存在线性相关(t值分别为-5.72、-3.99和-4.52,P值均<0.001)。结论不同胎龄的早产儿脐动脉气分析pH值水平相近。对于母亲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胎盘早剥,且即将阴道分娩的早产儿,需加强监测,做好充分的复苏准备。

  • 标签: 脐动脉 血气分析 氢离子浓度 婴儿,早产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1例64岁男性患者因膀胱鳞状细胞癌行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给予达肝素钠注射液5 000 U皮下注射、1次/d抗凝治疗。第8天,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从术前132×109/L降至65×109/L。第10天,患者出现左侧大腿乏力、肿胀、皮温低、皮肤发绀;PLT 22×109/L,血清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抗体检测呈阳性,左下肢CT血管造影示左侧髂总动脉栓形成,诊断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停用达肝素钠,改用磺达肝癸钠7.5 mg皮下注射、1次/d。2 d后患者左侧大腿肿胀等症状好转,PLT 62×109/L;8 d后患者左下肢肿胀消退,PLT恢复正常(128×109/L);18 d后左下肢CT血管造影提示左侧髂总动脉栓部位血管再通,PLT 185×109/L。

  • 标签: 达肝素 血小板减少症 血栓形成 髂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在颈动脉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对320例体检人员进行颈动脉检查,了解颈动脉硬化的有无及程度的轻重,并于检查过程中综合各体检人员的性别、年龄、吸烟及基础疾病的状况,分别研究各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体检人员中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及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吸烟人群大于不吸烟人群,基础性疾病者明显高于无基础性疾病者。结论颈动脉彩超可作为50岁以上人群的体检项目,尤其是男性并存在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基础性疾病)者。超声检查可客观评价血管硬化程度,可尽早发现动脉硬化及斑块,并及早干预体检者生活方式等,对于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彩超 体检 颈动脉硬化 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动脉气指标诊断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到2018年11月就诊收治的120例窒息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组(Apgar评分为4-7分)95例、重度窒息组(Apgar评分≦3分)25例,并同期选取120例正常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新生儿脐动脉PCO2、PO2、BE、pH、乳酸值等指标水平及相关脐动脉指标和Apgar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PCO2、乳酸值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窒息组PCO2、乳酸值均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PO2、BE、pH值均低于对照组,且重度窒息组PO2、BE、pH值均低于轻度窒息组(P<0.05);新生儿脐动脉PCO2、乳酸值均和Apgar评分呈负相关(r=-0.512、-0.509,p=0.013、0.015),新生儿脐动脉PO2、BE、pH值均和Apgar评分呈正相关(r=0.751、0.486、0.586,p=0.001、0.026、0.008)。结论脐动脉气指标辅助新生儿Apgar评分诊断新生儿窒息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脐动脉血气指标 新生儿窒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危重患者生化检验中应用动脉气剩余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7月内,对象为接受治疗的危重患者80例,根据不同检测方案分组研究,设置2组对比,各为40例。参照组采集静脉血进行生化检验,试验组采集动脉气剩余血进行生化检验。比较参照组和试验组采血量及相关指标水平。结果:参照组和试验组对比采血量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少,满足统计要求(P0.05)。结论:危重患者生化检验中应用动脉气剩余血的结果与静脉血接近,且可减少采血量,结果可靠,可做进一步推广研究。

  • 标签: 危重患者 生化检验 动脉血气剩余血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1、评价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2、通过研究手术前后眩晕患者椎动脉流的变化情况,以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方法将纳入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40例,给予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治疗,评价椎动脉彩超测量的手术前后椎动脉起始处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情况及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后椎动脉起始处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69.59±15.32ml/min、47.65±8.18cm/s)较术前(60.98±13.21ml/min、44.95±7.40cm/s)显著增加(P=0.000,P=0.019),手术前后双侧椎动脉流量增加总和与手术前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减少程度呈正相关(r=0.653,P=0.000)。结论1、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2、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可增加双侧椎动脉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3、椎动脉的血流变化在颈性眩晕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颈性眩晕 椎动脉 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术 彩超 血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