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导航指导下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对23例患者进行手术护理指导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在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下,23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术中配合和周密的术后指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 标签: 磁导航 房颤射频消融 护理
  • 简介:房颤动(房颤)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导致脑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根据Framingham研究资料,非瓣膜病房颤引起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瓣膜病合并的房颤是对照组的17.6倍。

  • 标签: 房颤患者 脑卒中 二级预防 非瓣膜病房颤 长生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病历资料患者,女,22岁,体重65kg,以G1P0,孕40周头位入院待产,因胎儿宫内窘迫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各项检查正常,ASAⅠ级,心肺听诊无异常.既往史无特殊.入手术室测BP120/80mmHg,HR92次/分,SPO298%,心电图窦性心率.开放静脉通道,左侧卧位,L2~3棘突间隙进针穿刺成功,蛛网膜下腔给药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2ml,向头侧置管3.5cm,麻醉成功后平卧位.5分钟后BP80/40mmHg,测麻醉平面T4~S2,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给予麻黄碱15mg静注,吸氧.5分钟后血压继续下降,考虑椎管内麻醉并发急性低血压,给予间羟胺5mg静注(未经稀释).

  • 标签: 椎管内麻醉 间羟胺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急性低血压 房颤 诱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上对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较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到2010年12月门诊房颤并脑栓塞病人30例,采取对房颤并脑栓塞患者进行脑保护,改善血液循环,抗凝,扩血管等方案治疗。结果2例因肺部感染并大面积脑栓塞死亡,16例痊愈,12例好转。结论脑栓塞是引起心房颤动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对心房颤动高危病人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关键是进行抗凝治疗。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栓塞 诊断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0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房颤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小时记录60例患者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长RR间期发生总次数及昼夜发生频率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发生1.5秒以上的长R-R间期共1286次,其中夜间966次,占75%。白天320次,占25%。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并长R-R间期是,应检测长R-R间期发生的频率,发生时间,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窦房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必要时行人工起搏器及早给予治疗。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Af)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内科疾病,患者常会出现持续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症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渐发展,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近年来,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技术实现了长足发展,其基本治疗原则在于个体化和有效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临床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的抗栓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102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各34例病例,分别为三联抗栓治疗组、双联抗栓治疗组与单一抗栓治疗组。经过1年随访后,观察患者的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支架内血栓、靶血管重建发生率。结果三联组患者在缺血性卒中、靶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事件方面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不过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MACCE为2.9%,双联组MACCE为8.9%,单一组MACCE为11.3%,三联组MACCE最低,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主要出血时间发生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患者在次要出血事件上高于其他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中,通过三联抗栓治疗,可取得显著的疗效,对心脑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降低不良事件出现率,控制出血风险。

  • 标签: 药物脱洗支架植入 抗栓治疗 冠心病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予以探究。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于我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护理干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综合护理干预,从术前和术后进行全面护理,观察并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结果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的100例房颤患者予以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患者全部康复出院,且恢复正常体质。结论对房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中,采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同时对所有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其临床护理效果十分显著,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从而有效降低和减少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房颤 护理 探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心包积液常由心包疾病或某种全身疾病所致,国内报导以结核性心包积液居多,其次为非特异性、肿瘤性心包积液等[1]。部分患者的心包积液病因可被全身表现所掩盖而难以识别,故对这类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会存在一定困难。房颤是指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的乱颤,产生不规则的冲动,对这类患者除抗心律失常外,防止血栓的形成是另一个治疗的重点。

  • 标签: 心包积液 房颤 临床药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的发生,患者左心房重构的临床研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患者,将其分为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以及窦性心律组,持续性房颤组有37例患者,阵发性房颤组有30例患者,窦性心律组有31例患者。所有房颤患者在入院以后,经心电图检查后确诊为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患者与窦性心律组患者以及持续性房颤组患者在年龄与身高、体重以及疾病构成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阵发性房颤组患者与窦性心律组患者在P波离散度以及P波最大时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窦性心律患者的心房异质性与心房电传导时限都远远低于阵发性房颤组患者。

  • 标签: 左心房重构 心房颤动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意义,其分折预后。方法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组36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29例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心房颤动组心力衰竭发生率(27.8%比11.6%)及病死率(33.3%比12.4%)均高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冠状动脉的2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P<0.05)。心房颤动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P<0.05),心房颤动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预后差。但采用常规治疗及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治疗24小时内的心率、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结果;心房颤动组在24h后的心率、疗效、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方面均优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疗效较好,心房颤动的转复较快,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临床分折
  • 简介:摘要为探讨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Wolf mini-maze)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收集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211例孤立性房颤患者资料。患者均行外科微创胸腔镜下房颤消融术(左心房后壁盒式消融+左心耳切除术),其中完成6个月以上随访患者共180例,按照其术后是否出现房颤复发分为复发组(55例),未复发组(125例),记录年龄、性别、病程长短、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饮酒史、既往脑梗塞病史、遗留肢体活动障碍史、既往导管消融病史、CHADS2评分、CHADS2-VASc评分、HAS-BLED出血评分、心功能(NYHA分级)、房颤类型、左心房大小(LAD)、左心室射血分数(EF)、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进行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房颤病程(P=0.0467);既往中风病史(P=0.0414);遗留肢体活动障碍(P=0.0378);持续性房颤(P=0.0227)。其中,房颤病程(P=0.017,β=0.08,OR=1.084,95%CI:1.014~1.158);持续性房颤(P=0.029,β=0.763,OR=2.145,95%CI:1.080~4.260),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病史的延长,出现中风及肢体活动障碍,持续性房颤会增加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可能性,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的可能性显著增加,随着房颤病程的延长,术后房颤复发的可能性亦会增加。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尽管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认识已增加了不少,但是对自然状态下发作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方式的细节研究还是少之又少。通过对其相关心电图特征的研究以更好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 标签: 阵发性房颤 心电图特征
  • 简介:摘要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心房颤动(房颤)抗凝治疗领域主要的进展之一是建立了对房颤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的评估体系。从筛选出高危人群转为找出不需要抗凝治疗的低危人群并根据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进行针对性地防治。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的药物经历了阿司匹林、华法林,目前进入了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时代。然而,对于高危人群抗凝治疗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期一组文章探讨了抗凝治疗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扰、医生做出决策的临床困境及解决办法,供临床医生借鉴参考。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抗凝治疗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在无线遥测和刺激技术基础上的兔房颤模型的制作。方法新西兰兔皮下植入自主研发的植入式遥测刺激器,植入式遥测刺激器的制作是以TI公司(德州仪器)的MSP单片机和TI公司的RF无线收发芯片CC2250为核心开发设计。优化植入系统设计以满足新西兰兔房颤模型建立的探索实验;植入子植入新西兰兔腹部皮下,采集电极留置于左上肢和右上肢腋下皮下,两个刺激电极分别缝合于左心耳和左心房上,通过无线收发采集和刺激信号;实现利用Powerlab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体表I导联心电信号,并通过专用计算机程序刺激软件,发放间歇(刺激2s,暂停2s)高频(频率20Hz)阈上(强度2mA,脉宽1ms)刺激,若间歇期内出现房颤,则人为干预中止刺激,若转为窦性心律,则继续刺激。结果植入式遥测刺激器在体内可稳定工作(包括采集模拟心电信号和发放刺激)30d,植入新西兰兔体内刺激3周后可诱导出房颤,持续时间〉48h。结论用新西兰兔代替比格犬建立基于无线遥测和刺激基础上的房颤模型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也体现了动物福利优化和替代原则。

  • 标签: 房颤 动物模型 长期遥测 程控高频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对3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联用缬沙坦每天80mg,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89.5%和84.2%;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7%和73.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能够降低房颤、房早、房速的发生率,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 标签: 阵发性房颤 缬沙坦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