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吡非尼酮(PFD)对放射纤维化(RILF)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动物放射研究平台对C57BL/6小鼠进行单次50 Gy X线的全胸照射,用药组小鼠于照射前2 h灌胃给予300 mg/kg PFD,此后每天灌胃一次直至150 d处死小鼠并提取肺组织,肺组织采用HE和Masson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巨噬细胞经PFD处理后,用白介素-4和白介素-13刺激,使其向M2型极化,采用qPCR、WB以及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相关检测。结果PFD能显著抑制由X线诱导的肺内炎细胞浸润以及肺组织纤维化形成,降低M2型巨噬细胞表型标记物的表达。细胞实验也证实,PFD能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表现为精氨酸酶-1和几丁质酶3样蛋白3表达的降低,这个过程主要与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的下调有关。结论PFD通过下调IRF4抑制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对RILF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标签: 吡非尼酮 放射性肺纤维化 巨噬细胞 干扰素调节因子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联合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儿童过敏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于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确诊为HSP的54例儿童作为观察组,将同时期健康体检的6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流式细胞计数法对嗜酸性粒细胞进行分类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验对血清总IgE进行测定,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免疫比浊法对FIB进行检测。分析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及FIB对儿童HSP的联合诊断价值。结果流式细胞计数法结果显示,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5±0.92)比(2.88±0.34),t=8.33,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IB及D-D水平显著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2±0.59)g/L比(3.82±0.87)g/L, (328.95±61.21)ug/L比(562.62±65.92)ug/L,t值分别为8.62、9.32,P值均<0.05]。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及FIB单独诊断HSP的灵敏度分别为72.19%、90.24%和75.21%,特异性分别为89.32%、81.19%和65.38%,三者联合诊断HSP的灵敏度为91.28%,特异性为90.77%。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联合血清总IgE及FIB对儿童HSP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血清总IgE 纤维蛋白原 过敏性紫癜
  • 简介:【摘 要】目的:对血必净加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治疗措施实施后,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将重症肺炎80例患者作为此次评估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本次入选的患者进行分组(两组),组别:研究组(40例:血必净+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对照组(40例: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 血必净 重症肺炎 血清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1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呼吸衰竭患者误吸后导致缺血缺氧脑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过程。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收治 1 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呼吸衰竭患者误吸后导致缺血缺氧脑病的患者住院诊治过程。结果:本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病情稳定,意识逐渐清醒,能完成简单指令,取得了满意效果,其护理要点包括机械通气的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与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护理。结论:对于病情危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缺血缺氧脑病患者,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护理任务复杂繁重,需要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技术,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误吸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 机械通气的护理 个案护理。
  • 简介:摘要临床孤立综合征通常是多发性硬化的最初起病形式。随着多发性硬化2017年修订版McDonald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以及反映疾病诊断和转归标志物的发现,有必要针对临床孤立综合征提出相应的规范化诊治流程。本共识由我国神经免疫性疾病诊治领域的多位专家结合临床经验对临床孤立综合征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向多发性硬化转化风险的评估以及相关治疗和随访等方面进行充分集体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 标签: 临床孤立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能浦CT低剂量扫描对肺孤立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时间: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研究对象:50例经病理学诊断证实的SPN患者;分组:回顾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病理学结果分为2组,包括良性组27例与恶性组23例,均给予能浦CT低剂量扫描,评价诊断价值。结果 良性组碘基参数指标值、动脉期、静脉期40-70、70-100keV区间斜率均低于恶性组,P

  • 标签: 能浦CT低剂量扫描 肺孤立结节 诊断 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肾肿瘤的最主要方式。鉴于保留肾单位对患者的长期生存更有益,局限性肾肿瘤的手术切除逐步倾向于肾部分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的施行需要着重评估热缺血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肾功能等围术期相关指标。为评估手术复杂程度及预测术后疗效,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一系列肾肿瘤评分系统。文章通过比较各评分系统与肾部分切除术围术期相关指标的相关,评估其临床指导能力,为临床医师选用适合的肾肿瘤评分系统进行手术方案的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肾肿瘤 肾部分切除术 评分系统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10分肾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6年2月至2021年3月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23例R.E.N.A.L.评分10分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7例;年龄(55.0±16.4)岁;体质指数(25.4±3.6) kg/m2。肿瘤位于左侧12例,右侧11例;肿瘤最大径(3.5±1.4)cm。完善检查后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阻断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达到"三连胜"(即同时满足切缘阴性、阻断时间≤25 min、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情况等。结果本研究23例中,19例手术顺利完成,4例中转开放肾部分切除术。23例手术时间中位值153(99~346)min;阻断时间中位值27(14~60)min;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6(4~11)d。术后7例出现并发症(5例出现发热,1例肠梗阻,1例术后输血同时合并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有9例(39.1%)达到"三连胜"。19例完成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中位值151(99~303)min;阻断时间中位值28(18~60)min;术后住院时间6(4~11)d;术后4例出现发热;共6例(31.6%)达到"三连胜"。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2(3~62)个月,无复发或转移患者。结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10分的肾肿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短期随访无复发,达到了最大限度保留肾单位的目的。如技术条件允许,可考虑采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高度复杂肾肿瘤

  • 标签: 肾肿瘤 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高度复杂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特征预测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在2021年组织学新分类中浸润和浸润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GGN患者281例(304个病灶)。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前驱病变组(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129个、微浸润组(微浸润性腺癌)116个、浸润组(浸润性腺癌)59个。记录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及CT参数[形态、边界、分叶、毛刺、空泡征、支气管异常征、内部血管征、胸膜牵拉征、最长径、最短径、平扫CT值、增强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强化程度ΔCTA-N(CT值动脉期-CT值平扫)、ΔCTV-N(CT值静脉期-CT值平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χ²检验比较3组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GGN浸润[前驱病变与浸润性病变(包括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及浸润程度(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对各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前驱病变组、微浸润组、浸润组之间年龄、pGGN形态、分叶、空泡征、支气管异常征、内部血管征、胸膜牵拉征、最长径、最短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泡征(OR=2.832,95%CI 1.363~5.887,P=0.005)、内部血管征(OR=3.021,95%CI 1.909~4.779,P<0.001)和平扫CT值(OR=1.003,95%CI 1.001~1.006,P=0.019)是pGGN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叶(OR=5.739,95%CI 2.735~12.042,P<0.001)、内部血管征(OR=1.968,95%CI 1.128~3.433,P=0.017)和平扫CT值(OR=1.004,95%CI 1.001~1.008,P=0.012)是pGGN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内部血管征区分pGGN前驱病变与浸润性病变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灵敏度为50.3%,特异度为89.8%;分叶区分pGGN微浸润性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的效能最高(AUC=0.702),灵敏度为61.0%,特异度为79.3%。结论CT特征预测肺pGGN在2021年组织学新分类中浸润和浸润程度具有一定价值,内部血管征对pGGN浸润的预测效能更高;分叶对pGGN浸润程度的预测效能更高。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植入静脉输液港(TIAP)和PICC在成人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3月1日,所有血液肿瘤接受化疗患者应用TIAP和PICC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TATA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管路维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成人血液肿瘤化疗患者共754例(TIAP组371例,PICC组383例)。TIAP组一次置管成功率(RR=1.11,95%CI为1.03~1.20)、非计划拔管发生率(RR=0.37,95%CI为0.16~0.88)、管路维护时间(WMD=-3.89,95%CI为-4.95~-2.83)、并发症发生率(RR=0.25,95%CI为0.16~0.40)、生活质量评分(WMD=4.82,95%CI为2.14~7.50)均优于PI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P置管成功率、管路维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均显示出优势,但由于某些指标样本量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支撑。

  • 标签: 血液肿瘤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PICC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接受根治前列腺切除术(RP)患者的前列腺前脂肪垫(PAFP)中淋巴结及肿瘤转移情况,初步探讨PAFP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接受RP的28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6±7)岁(范围:42~83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IQR)]为16.00(29.64)μg/L(范围:0.01~99.90 μg/L)。244例患者为局限性或局部晚期,43例为转移前列腺癌。所有患者术中常规切除PAFP并单独病理学送检;PAFP切除范围:尾侧至前列腺尖部,头侧至膀胱颈,两侧至前列腺与盆内筋膜连接处。217例患者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PAFP病理标本均经泌尿系肿瘤亚专科的病理科医师阅片及报告。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87例患者中,23例(8.0%)PAFP存在淋巴结,11例(3.8%)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而无其他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的PAFP存在脂肪结缔组织受侵。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IQR)]更高[48.2(73.0)μg/L比15.4(26.5)μg/L,Z=3.158,P=0.002],临床T分期和N分期更晚(Z=2.977,P=0.003;Z=2.780,P=0.005),术前Gleason评分更高(Z=2.205,P=0.027)。结论RP术中常规切除 PAFP并单独送病理学检查,可能检出更多的盆腔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可能获得更准确的病理学N分期。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前列腺前脂肪垫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117阴性/CK7阳性低级别嗜酸细胞肿瘤(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与杂合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肾肿瘤(HOCT)、肾嗜酸细胞瘤(RO)和嫌色肾细胞癌(chRCC)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5例)和湘雅二医院(2例)2012年至2019年病理档案中7例LOT,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结果7例LOT病例均为成人,年龄49~72岁(年龄中位数56.0岁,平均年龄60.7岁),肿瘤最大径2.5~6.0 cm(中位数4.3 cm,平均4.3 cm)。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发生于左侧3例,右侧4例。所有肿瘤均为孤立性病变,无Birt-Hogg-Dubé(BHD)综合征或嗜酸细胞瘤病临床病理背景。随访患者5例均无病存活(中位数69.0个月,平均64.6个月,随访时间23~95个月)。镜下观察,所有的LOT均界限清楚(7/7),3例有不完整的包膜。肿瘤主要表现为明显致密的小巢状及纤细的分支薄壁血管围绕瘤巢的生长方式(赋予其器官样结构),但在小巢间常可见到数量不等的腺腔(样)结构(7/7)。肿瘤也常有富含水肿间质的疏松区,肿瘤细胞在其中呈网状、梁状或单个细胞排列(6/7)。致密区和疏松区常有局灶的出血(5/7)。此外,1例LOT的致密区有局灶的囊肿形成,1例疏松区有局灶骨化。LOT同一肿瘤细胞常有RO和chRCC的杂合/交界细胞学特征: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核卵圆形或圆形,核膜光滑,可见细小的核仁(RO特征)及细微的核周空晕,偶见双核(chRCC特征)。LOT典型的表现为CK7阳性和CD117阴性的免疫表型(7/7)。PAX8(5/7)、P504s(2/7)、波形蛋白(1/7)在LOT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而CK20、CD10、FOXI1均阴性。所有肿瘤均保留SDHB免疫染色。结论LOT是一种罕见的、惰性的嗜酸细胞肿瘤,具有同质的RO和chRCC的杂合/交界细胞学特征,且与散发性HOCT有一定程度的临床病理重叠。LOT独特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提示其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肿瘤实体。

  • 标签: 肾肿瘤 病理学,临床 癌,肾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uidan术前评估模型在预测晚期上皮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瘤科手术治疗的晚期上皮卵巢癌患者152例。患者年龄18~85岁,中位年龄55岁;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Ⅲ期117例,Ⅳ期35例;采用Suidan术前评估模型评分为0~9分。患者均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按治疗方案及Suidan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行初始型肿瘤细胞减灭术(PDS)且术前Suidan评分<3分为PDS-A组(42例),行PDS且术前Suidan评分≥3分为PDS-B组(46例),行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IDS)且术前Suidan评分≥3分为NACT+IDS组(64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不满意减瘤率、肉眼残留病灶率;比较不同Suidan评分,患者间不满意减瘤率、肉眼残留病灶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uidan术前评估模型对晚期上皮卵巢癌患者治疗后不满意减瘤、肉眼残留病灶的预测价值。结果3组患者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及FIGO分期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不满意减瘤率、残留病灶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DS-B组[71.7%(33/46)、78.3%(36/46)]、NACT+IDS组[48.4%(31/64)、54.7%(35/64)]、PDS-A组[23.8%(10/42)、33.3%(14/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19、18.05,P值均<0.001)。行PDS患者不同Suidan评分时,患者不满意减瘤率、肉眼残留病灶率随着评分数值的增加逐渐升高。ROC曲线显示:Suidan术前评估模型预测晚期上皮卵巢癌患者不满意减瘤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95% 可信区间(CI)0.657~0.864],约登指数为0.478时,最佳评分阈值为3分,灵敏度为76.7%,特异度为71.1%;预测晚期上皮卵巢癌患者手术残留病灶AUC为0.730(95% CI 0.624~0.836),约登指数为0.457时,最佳评分阈值为3分,灵敏度为72.0%,特异度为73.7%。结论Suidan术前评估模型对晚期上皮卵巢癌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效果有较好的预测价值,Suidan评分为3分时,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

  • 标签: 卵巢肿瘤 Suidan术前评估模型 减瘤术 残留病灶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靶向转铁蛋白受体(TfR)的多肽分子探针99Tcm-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简称99Tcm-T7),并评估其在荷瘤裸鼠模型micro SPECT/CT显像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间接标记法,在共配体N-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和乙二胺二乙酸的协同下,制备99Tcm-T7。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人胰腺癌PANC-1细胞和人乳腺癌MX-1细胞表面TfR的表达水平,采用体外细胞结合及细胞竞争抑制实验评估99Tcm-T7体外结合TfR的亲合力及特异性。构建荷瘤裸鼠模型,注射99Tcm-T7后进行micro SPECT/CT显像及生物学分布实验。采用离体组织放射磷屏自显影成像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TfR的表达情况。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成功制备了分子探针99Tcm-T7,其标记率>95%,分别在与生理盐水、胎牛血清的混合液中孵育4 h后的放射化学纯度为(95.3±0.3)%和(90.6±0.4)%。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PANC-1细胞与TfR单克隆抗体的结合率为(98.9±0.1)%,而MX-1细胞与TfR单克隆抗体的结合率为(0.2±0.1)%。体外细胞结合实验结果表明,PANC-1细胞与99Tcm-T7共孵育60 min后结合率达到峰值[(16.12±0.01)%],高于MX-1细胞[(1.20±0.01)%],且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7,P<0.001);细胞竞争抑制实验结果表明,PANC-1阻断组与99Tcm-T7的结合率降低至(2.40±0.01)%,与PANC-1实验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1,P<0.001)。荷瘤裸鼠体内micro SPECT/CT显像结果显示,99Tcm-T7可从血液中迅速清除,主要通过肾脏排泄。PANC-1荷瘤裸鼠模型在注射99Tcm-T7后30 min时肿瘤轮廓显示清晰,肿瘤/肌肉比值达2.80±0.22。生物学分布实验结果显示,肿瘤及各脏器对99Tcm-T7的摄取[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与显像结果一致,且99Tcm-T7在PANC-1细胞中的摄取[(0.55±0.18)%ID/g]高于MX-1细胞[(0.16±0.11)%ID/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P<0.001)。放射磷屏自显影结果显示,在注射99Tcm-T7 30 min后,相较于MX-1细胞,PANC-1细胞显著摄取99Tcm-T7 ;在正常组织脏器中,以肾脏摄取最为显著,其次为肝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果显示,肿瘤实质内未见明显坏死,在PANC-1细胞中TfR呈高表达,而在MX-1细胞中TfR呈低表达。结论成功制备了靶向TfR的特异性多肽分子探针99Tcm-T7,其在荷瘤裸鼠模型中具有良好的显像效能,有望为在体监测肿瘤TfR的表达提供新的影像学手段。

  • 标签: 受体,转铁蛋白 肽类 分子探针 同位素标记 放射免疫显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肿瘤细胞,培养的 小鼠,裸
  • 简介:摘要程序细胞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但仅有部分患者临床获益,其影响因素之一是恶性肿瘤PD-1/PD-L1的表达水平。使用放射核素标记完整单克隆抗体和抗体片段等制成靶向PD-1/PD-L1放射核素分子探针进行显像,可无创、实时、动态地监测肿瘤PD-1/PD-L1的表达并量化其表达水平,进而筛选适宜治疗的患者、全面评估治疗疗效和预后。笔者综述了靶向PD-1/PD-L1放射核素分子探针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 标签: 放射性核素显像 分子探针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B7-H1抗原 肿瘤
  • 简介:【摘要】 目的 临床护理路径对浅表膀胱癌手术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浅表膀胱癌手术患者共6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指标。结果 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免疫指标对比存在差异,观察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运用效果理想,且能改善患者免疫学指标,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浅表性膀胱癌 手术治疗 临床护理路径 肿瘤标志物 免疫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护理干预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以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到我院收治的96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自我护理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健康教育 过敏性哮喘 生活质量 遵医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为特需病房肿瘤手术患者提供风险量化评估联合三时段护理对压力损伤防治的作用。方法:我院于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选取56例特需病房肿瘤手术患者,按照计算机表法进行对照组和研究组的划分,组别各为28例。对照组应用三时段护理,研究组应用风险量化评估联合三时段护理,对比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的体温情况、低体温情况、压力损伤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手术相关指标较对照组改善;和对照组的术中体温情况、低体温情况比较,研究组各项指标更优;研究组的压力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对后的结果呈现差异性(P

  • 标签: 风险量化评估 三时段护理 特需病房 肿瘤手术患者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培他滨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方法:时段选取范围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入选此次研究80例患者均为我院接收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结合此间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护理方法的差异,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依次实施1250mg/m2卡培他滨治疗及1000mg/m2卡培他滨治疗,比较在不同干预措施应用下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分析治疗效果,和对照组(80.00%)相比,观察组(97.50%)更高,P<0.05。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20.00%)相比,观察组(2.50%)更低,P<0.05。结论:在消化道肿瘤治疗期间,通过予以小剂量卡培他滨治疗方法,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卡培他滨 消化道肿瘤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