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切手术和子宫次切手术患者术后盆底功能的差异性。方法根据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接收的子宫切和次切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其中40例患者接受子宫切除手术,作为A组,30例接受次子宫切除手术,作为B组,术后对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试,对比两组的盆底肌功能障碍情况。结果A组患者有18例子宫盆底肌力低于Ⅳ级占45.00%,SUI为4例,POP为4例,B组有4例子宫盆底肌力低于IV级,占13.33%,SUI为4例,POP为2例,两组盆底肌力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SUI和POP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子宫切手术患者术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几率比子宫次切手术患者要高,临床使用何种式,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来权衡,不要轻易切除,为患者术后生活给予考量。

  • 标签: 子宫全切术 子宫次全切术 盆底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经皮内血管成形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内瘘切除重建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内血管成形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内瘘通畅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内血管成形治疗,不仅能有效促进患者的内瘘通畅,同时其还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 标签: B超引导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16层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拟诊肺动脉栓塞患者40例,均行多层螺旋CT16层检查,统计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及CT征象表现。结果多层螺旋CT16层对肺动脉栓塞诊断准确率为95.00%(38/40)、灵敏度为96.67%(29/30)、特异度为90.00%(9/10)、误诊率为10.00%(1/10)、漏诊率为3.33%(1/30);CT征象以中心性、偏心性、附壁性及完全梗阻为主,共63处,其中中心性21处(33.33%)、偏心性27处(42.86%)、附壁性8处(12.70%)完全梗阻7处(11.11%)。结论多层螺旋CT16层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高,可作为早期诊治肺动脉栓塞的依据,降低漏诊误诊率。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多层螺旋CT16层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诊断性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60例,其中40例室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5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右室双出口,主动脉缩窄与主动脉弓离断各1例,为患者提供强心、利尿、选择性扩张肺动脉的药物治疗方法。选取相同时期的20例患者当做对照组,提供强心、利尿治疗。结果观察组手术47例(78.33%)围手术期死亡2例,未出现远期死亡的患者。对照组手术6例(30.00%),远期死亡1例。观察组的压力和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药物实现对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实现诊断性的治疗,可以准确的判断出肺动脉高压的性质,有效判断手术指征,减少手术死亡几率,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重度肺动脉高压 诊断性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与大隐静脉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4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对照组接受大隐静脉剥脱,观察组接受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失血量、切口数目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确切,中切口少、出血量少,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标签: 内镜 大隐静脉切除术 大隐静脉剥脱术 下肢静脉曲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脑动脉瘤介入与开颅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6例脑动脉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脑动脉瘤介入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开颅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65.79%,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42.11%,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结论与开颅相比,脑动脉瘤介入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更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介入术 开颅术 脑动脉瘤 效果
  • 简介:摘要本组42例上颌骨(窦)癌瘤的病例,都未作创面粘膜瓣或皮瓣的修复,均靠粘膜的自然生成修复。方法,回顾分析了我科自1998-2010年间,上颌骨(或窦)癌瘤行上颌骨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0-72岁,平均54岁,均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创面自然生成修复满意,无感染坏死,术后随访12年,除未作放化疗且侵犯部分颅底晚期1例存活3年,41例患者存活均超过5年,8例超过8年,3例超过12年,手术时间40-70分钟,平均55分钟。出血600-800ml,38人输血400ml,4人输血600-800ml(包含颈清出血)颈清时作颌外动脉的灌注化疗,部分患者作适度放疗。

  • 标签: 上颌骨,上颌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子宫切除患者行腹式子宫切除和腹腔镜子宫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子宫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腹式组和腹腔镜组,各54例。腹腔镜组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治疗,腹式组行腹式子宫切除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以及各项手术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腹式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2例(3.70%),腹腔镜组3例(5.56%)无显著差异。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腹式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子宫切除患者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以及恢复快等优势,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 标签: 腹式全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 子宫切除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应用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且进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的60例甲状腺类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3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30例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有效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腔镜下 甲状腺切除术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0例高龄膀胱肿瘤患者采用膀胱肿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高龄膀胱肿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分别采用开放膀胱和腹腔镜膀胱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长于A组,而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明显少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发生肠瘘、吻合口狭窄、肾盂肾炎、尿失禁等各种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肿瘤治疗近期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开放性切除相比较,腹腔镜膀胱具有手术创面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非常适合高龄膀胱肿瘤患者的根治性治疗。

  • 标签: 高龄患者 膀胱肿瘤 开放膀胱全切术 腹腔镜膀胱全切术
  • 简介:蛛网膜下出血是临床常见危重病,多系颅内动脉瘤或畸形血管破裂所致。我院2007-01-2009-12共对62例蛛网膜下出血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经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科学 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分化型甲状腺癌采取甲状腺和次的治疗成效。方法本次的68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接收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甲状腺次切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甲状腺进行治疗,探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统计学有意义(P<0.05);而而住院时间两组无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29%,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24%,组间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采取甲状腺和次切手术进行治疗,各具优点和缺点,临床在治疗上必须严格依照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适当、合理选择,确保其具有较高价值意义,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全切术 甲状腺次全切术 分化型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状腺癌症病患行甲状腺与近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肿瘤内科2015年7月到2016年6月接受治疗的60例甲状腺癌症病患,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比甲状腺和近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93.3%(28/30)与参照组的90.0%(27/30)基本无差异(c?=0.22,P>0.05),但观察组病患的并发症发生率10.0%(3/30)明显低于参照组50.0%(15/30)(c?=12.40,P<0.05)。结论对甲状腺癌症病患行甲状腺与近治疗效果基本上一致,但是近并发症出现的几率比较低,可以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 标签: 甲状腺癌症 甲状腺全切术 近全切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中应用剖开取大隐静脉后下肢切口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采用常规取大隐静脉行不停跳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术后下肢切口的愈合情况,结痂时间,血肿、感觉麻木、伤口水泡、伤口渗液、伤口裂开等发生例数。结果单侧下肢取大隐静脉60例,双侧下肢取大隐静脉25例,大隐静脉平均采集时间(15.50±3.70)min,大隐静脉平均采集长度(37.00±12.50)cm。平均结痂时间(5.16±2.31)d,下肢血肿1例、伤口水泡10例,伤口渗液5例,感觉麻木49例、伤口感染0例、伤口裂开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患者。下肢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经过有效的医疗干预及护理措施均愈合。结论正规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CABG患者大隐静脉下肢切口的愈合情况,降低伤口并发症,促进下肢功能恢复。

  • 标签: 搭桥 大隐静脉 下肢切口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52例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本次观察,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后开展手术,观察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本次观察中的52例患者都成功的进行了CEA治疗。术后1周、术后6个月时的颈内动脉狭窄处血管内径、SPV、PI与手术前相比,明显增大;且PSV、EDV与手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个月有1例患者出现TIA,采取了保守治疗措施。结论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分析后,对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与治疗效果。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高龄 颈动脉狭窄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颅内动脉侧支循环超声影像评估对颈动脉内膜剥脱(CEA)安全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0例接受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接受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者作为观察组(n=40),未接受影像学评估者作为参考组(n=20),观察两组中、后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VMCA)及血管搏动指数(PIMCA)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结果中、术后两组患者MVMCA、PIMCA水平出现波动,参考组波动程度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参考组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患侧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死亡患者(P>0.05)。结论术前经TCD影像学联合评估患者颅内动脉侧支循环,可提示颈动脉内膜剥脱安全性、成功率,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侧支循环 TCCD TCD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安全性
  • 简介:目的:利用CT和MRI检查诊断10例罕见的左肺动脉分支异常起源(partialanomalousleftpulmonaryartery,PALPA)患儿,并明确该疾病与气管支气管树间的关系及是否存在气管支气管异常。方法:回顾分析10例PALPA患儿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探讨该疾病与气管支气管树间的关系,评估患儿气管支气管形态及其他合并的心脏畸形。结果:CT和MRI检查,能清晰显示10例PALPA患儿异常起源的左肺动脉分支走形,2例患儿可见一左肺动脉分支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并走行于气管后方、食管前方,形成部分性肺动脉吊带;2例患儿异常起源的左肺动脉分支走行于左主支气管前方;6例走行于左支气管前下方。按气管支气管解剖形态,10例患儿可分为3种,正常气管支气管树形态(n=6);气管支气管树形态正常,但存在右侧气管性支气管(n=3);右肺上叶支气管闭锁、气管桥形成(n=1)。5例患儿行手术治疗,诊断结果与影像学诊断一致。结论:PALPA患者存在气管支气管异常和狭窄的可能性,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并为手术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左肺动脉分支异常起源 气管支气管异常 先天性心脏病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贝前列素联合波生坦在中重度肺动脉高压中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接受使用波生坦进行治疗,观察组(n=30)使用贝前列素联合波生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动脉舒张压(DPAP)、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肺动脉平均压(mPAP)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DPAP、SPAP和mPA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贝前列素联合波生坦可有效改善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且临床应用无明显其他不良反应,疗效可靠,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中重度 波生坦 贝前列素
  • 简介:摘要蛛网膜下出血(SAH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在引起蛛网膜下出血的病因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占50-85%,现在多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极易出现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甚至形成脑疝等并发症。急性期及术后科学的临床护理,可极大地降低死亡率。本文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急性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4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动脉旁路治疗,观察组行腔内介入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5.29±0.68)cm/s、足背动脉中段血流频谱峰值(21.42±3.45)cm/s、踝肱指数(0.86±0.17)均高于对照组的(4.72±0.37)cm/s、(18.42±2.38)cm/s和(0.7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皮肤温度和跛行距离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介入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旁路治疗 腔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