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病毒的CD8+ T细胞表位,为了解抗病毒免疫机制和疫苗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在SFTSV非结构蛋白中预测潜在表位,利用酶联免疫斑点吸附试验、胞内因子染色、四聚体染色验证表位的免疫原性,体外复性试验验证表位与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结合力。结果NS-3多肽能刺激特异性CD8+ T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且诱导CD107a表达水平升高。康复病例中检测到NS-3表位特异性CD8+ T细胞分群。NS-3与HLA-A*3001能稳定结合。结论从SFTSV的NS蛋白中鉴定到首个人源HLA-A*3001限制性CD8+ T细胞表位NS-3,为疫苗开发提供依据。

  • 标签: SFTSV 非结构蛋白 CD8+ T细胞表位 HLA-A*3001 四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联。方法收集济南市2014—2017年47例SFTS患者血清,其中11例死亡患者血清为死亡组,36例幸存患者血清为幸存组,同时选取10例健康组血清作为对照组。利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分析外周血清40种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表达水平。结果SFTS死亡组患者血清中27种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死亡组患者33种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表达水平较幸存组明显升高(P<0.05);幸存组患者血清中12种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与急性期相比,恢复期患者10种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5种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在恢复期的表达水平低于急性期(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发现,22种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有统计学意义,可做为预测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结论SFTS患者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表达水平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 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FTS)与恙虫病两种疾病患者病程中免疫损伤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SFTS患者和16例恙虫病患者,另外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CD3+ 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的比例;同时用Luminex液相芯片平台技术检测外周血34个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间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SFTS患者外周血CD3+ T淋巴细胞比例、CD4+及CD8+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恙虫病患者(t值分别为4.860、9.411和5.030,均P<0.01),NK细胞及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恙虫病患者(t值分别为2.344和5.896,均P<0.05)。SFTS患者病程中外周血浆细胞比例为(7.7±1.2)%,危重患者最高可达30%,都表现为λ单克隆型细胞群;而恙虫病患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浆细胞。检测34个细胞因子水平发现,SFTS与恙虫病患者白细胞介素- 1受体抗体(IL-1RA)、白细胞介素(IL-6、IL-15、IL-10、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 -干扰素(IFN-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IFN -γ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MIP-1β)、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AA、PDGF-AB/BB)及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表达均异常,其中SFTS患者IL-1RA、IL-6、IL-15、IL-10、TNF-α、IFN-γ、G-CSF、Eotaxin、IL-8、IP-10、MCP-1和MIP-1α水平明显高于恙虫病患者(Z值分别为2.312、2.447、3.660、5.444、1.965、2.402、2.402、2.997、3.525、2.481、3.817和2.211,均P<0.05),PDGF-AA、PDGF-AB/BB和RANTES分泌水平明显低于恙虫病患者(Z值分别为3.728、2.514和2.649,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RANTES、PDGF-AA和PDGF-AB/BB水平均与SFTS、恙虫病患者血小板水平呈明显正相关(SFTS:r值分别为0.223、0.365、0.330,恙虫病:r值分别为0.263、0.632、0.407,均P<0.05)。在SFTS患者中,与存活组(21例)比较,死亡组(10例)CD3+ T淋巴细胞比例、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浆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3.980、3.314和26.692,均P<0.01),IL-1RA、IL-6、IL-15、IL-10、TNF-α、IFN-γ、G-CSF、Eotaxin、IL-8、IP-10、MCP-1、MIP-1α和MIP-1β明显升高,PDGF-AA、PDGF-AB/BB和RANTES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930、4.014、2.832、3.592、2.958、3.508、2.578、3.254、4.270、3.465、2.663、3.085、3.107、3.639、3.043和3.825,均P<0.05)。结论SFTS患者较恙虫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更严重;SFTS患者过强的体液免疫及T淋巴细胞凋亡程度与死亡发生密切相关。病程中检测CD4细胞、浆细胞及IL-6、IL-10为代表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对SFTS与恙虫病的鉴别及病情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恙虫病 淋巴细胞 免疫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患者实施层级护理干预对其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1~2022.12期间我院治疗的60例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层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遵医行为,并分析数据。结果 遵医行为率:研究组的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结论 SFTS患者实施层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遵医行为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层级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遵医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PRECEDE模式对患者的干预价值。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44例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数据,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生存患者行PRECEDE模式,对比生存患者预后情绪波动、知信行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本组患者存活31例,死亡13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经系统基础性疾病及出血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RECEDE护理模式干预后患者知信行评分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经系统基础性疾病及出血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患者采取PRECEDE护理模式可提升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临床针对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注重影响预后影响因素给予适当护理干预。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预后 影响因素 PRECEDE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2017-2020年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FTS)监测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2017-2020年SFTS病例特征进行分析。采集急性期病例血标本,应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对部分分离到的病毒株扩增S片段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2017-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SFTS 1 767例(疑似病例1 000例、确诊病例767例),累计死亡11例(疑似病例3例、确诊病例8例),平均病死率为0.62%(11/1 767);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12.018,P=0.001)。病例分布在6个城市28个县(区),信阳市报告1 681例,占病例总数的95.13%(1 681/1 767)。病例主要发生在4-10月,占病例总数的96.10%(1 698/1 767)。男性发病率(0.38/10万)低于女性(0.54/10万)(χ2=54.855,P<0.001);40~84岁占病例总数的93.44%(1 651/1 767);农民占病例总数的96.10%(1 698/1 767)。发生家庭聚集性疫情1起。共检测标本1 110份,新布尼亚病毒的平均阳性率为39.19%(435/1 110),不同年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05,P<0.001)。分离到39株新布尼亚病毒中,S片段核苷酸同源性为94.76%~99.82%。39株病毒株完整S片段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4株为A基因型、2株为B基因型,3株为D基因型。结论2017-2020年河南省SFTS以散发为主,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病范围不断扩大,女性、≥40岁和农民多发,不同年份新布尼亚病毒阳性率差异较大,新布尼亚病毒主要流行型别为A基因型,但仍需持续开展病原学监测。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监测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感染后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探究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2018年收治的SFTS患者病例资料,根据存活/死亡分组比较患者临床症状、体征、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及其它实验室指标,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收治SFTS患者81名,存活组66名、死亡组15名。组间性别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与存活组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ALT、AST、LDH、CK、CKMB、HBDH、TT水平明显升高,而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CD4+T淋巴细胞降低、AST升高、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是SFT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FTS女性患者,早期CD4+T淋巴细胞显著降低、AST明显升高、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提示病情危重,有死亡风险。女性、CD4+T淋巴细胞降低、AST升高、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是SFTS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T淋巴细胞亚群特点 死亡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何爱星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8-05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2年11期
  • 机构: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人民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愈后。方法选取我县(主要为县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6例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病例,对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重症病例可伴有意识改变、出血、多器官损伤,严重者导致死亡。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升高,凝血功能异常(APTT延长明显),部分病例存在BUN和/或CREA升高。结论: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主要由蜱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传播。重症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症状,多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和DIC。老年患者、延迟就诊、意识改变、多器官损伤、出血者,愈后一般较差。该疾病无特效治疗方法,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可改善疾病愈后。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特点 愈后。
  • 简介:摘要患儿 女,7岁,因“发热6 d,腹痛、呕吐3 d”于2021年7月就诊于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患儿以发热、腹痛、呕吐及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床旁超声心动图示弥漫性室壁运动减低全心增大。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予液体复苏、肾上腺素应用、营养心肌、利尿及丙种球蛋白冲击,并紧急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临时起搏器安装术后48 h患儿自主心律恢复,术后第5天自主心律稳定,拔除起搏器,术后第14天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患儿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

  • 标签:
  • 作者: 陈瑞峰 黄维金 吴佳静 梁米芳 杜燕华 马红霞 李玉华 王佑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1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629;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所艾滋病性病病毒疫苗实验室,北京 10262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0,河南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微生物所,郑州 45000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629;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所虫媒病毒疫苗室,北京 102629,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629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病毒(SFTSV)不同基因型和突变体的中和特性。方法采用VSVΔG-Fluc*G骨架构建SFTSV不同基因型和突变体的假病毒,建立以假病毒为基础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制备不同基因型DNA疫苗并免疫豚鼠采集血清。对DNA疫苗免疫后血清以及自然感染者的血清进行中和抗体检测,分析其中和特性。结果成功构建了5个基因型和43株突变体的假病毒。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以假病毒为基础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利用报告基因表达量的减少,将中和抗体对假病毒的半数感染抑制率所对应的稀释倍数作为中和抗体滴度。以参考株HB29检测,自然感染者的中和抗体滴度在1∶100~1∶43 000之间,不同基因型DNA疫苗免疫后的中和抗体在1∶100~1∶2 500之间。不同基因型和突变体对DNA疫苗免疫的豚鼠血清以及自然感染者血清的中和抗体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各基因型和突变体的中和特性未发现明显改变,对疫苗毒株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 假病毒 基因型 突变体 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RECEDE模式对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FTS)患者自我效能及心理韧性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接受护理的156例SFTS患者为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PRECEDE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2个月后的负面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效能[一般自其效能量表(GSES)]、心理韧性(CD-RISC量表)、生活质量[健康SF-36量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2个月后,两组患者SAS、SDS量表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显著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护理2个月后,两组患者GSES量表评分、CD-RISC量表(坚韧、乐观、自强)各指标评分与总分、生活质量各项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显著上升(均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1%(P<0.05)。结论PRECEDE模式可明显改善SFTS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心理韧性及自我效能水平,且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

  • 标签: PRECEDE模式 自我效能 心理韧性 负面情绪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招远市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FTS)流行特征和发病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策略的完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 - 2018年招远市SFTS监测资料及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对SFTS病例的一般情况与流行病学特征、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及接触史等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60例SFTS确诊病例及与确诊病例同地区、同性别、同年龄组的120例健康人群进行SFTS发病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011 - 2018年招远市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40例,病死率为18.57%(27/140);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 - 8月,占83.57%(117/140);发病年龄主要为50 ~ 80岁,占90.00%(126/140);男女性别比为1.06∶1.00(72∶6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92.14%(129/140)。在140例SFTS病例中,发病至首诊及首诊至确诊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4和6 d;病例发病至确诊前平均就诊史为2次;病例首诊医疗机构为乡镇医疗机构者占60.71%(85/140),确诊机构为市级医院者占86.43%(121/140),首发症状为发热者占92.86%(130/1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中饲养动物[比值比(OR)= 9.209,95%置信区间(CI):2.064~41.083]和被蜱虫叮咬(OR=16.818,95%CI:1.553~182.164)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招远市SFTS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 - 8月,50岁以上的农民是易感人群;家中饲养动物和被蜱虫叮咬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易感人群的SFTS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痰热清与利巴韦林在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不同用药方法对于临床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14 年 3 月 ~2016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68 例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4 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97.06% > 79.41% )相对更高,而症状消失时间 [ ( 3.19±0.59 ) d <( 5.14±0.85 ) d] 、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 [ ( 6.85±0.64 ) d <( 10.19±1.22  ) d] 以及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 [ ( 6.55±0.61 ) d <( 10.71±0.92 ) d] 相对更短,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联合应用痰热清与利巴韦林,其对于治疗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有着显著的疗效,有助于加快患者临床症状的好转,改善其预后。

  • 标签: 痰热清 利巴韦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患者早期实验室检查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42例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结局分成康复组102例和死亡组4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及入院后首次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凝血功能、细胞因子、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等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康复组与死亡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0, χ2=0.341,均P>0.05)。死亡组的病毒载量[(5.21±0.92) lg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L]高于康复组[(3.00±0.47) lg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3,P<0.01);死亡组患者的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和γ干扰素水平均高于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06、-5.458、-6.815、-7.454、-6.357、-15.123、-24.776、-22.132、-21.701、-4.106、-15.311,均P<0.01);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IL-4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32、0.134、-1.746、-1.970、-1.158、-1.488、0.984,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病毒载量是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 ratio,OR)=5.3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1~4.949,P=0.001)。结论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患者早期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高者预后不良,高病毒载量者发生死亡的风险增高。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实验室指标 康复 预后不良 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危重型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FTS)施予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展开治疗的效果。方法抽选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因患上危重型SFTS而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29例患者,将其分成对照、实验两组,对照组14例施予一般性的相关治疗,实验组15例施予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展开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15例中,总有效14例,占比93.33%;对照组14例中,总有效8例,占比57.14%。两组治疗结果比对,实验组优越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一般性治疗的效果情况而言,对危重型SFTS患者施予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展开治疗,能取得更佳疗效。

  • 标签: 危重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湿疹-血小板减少免疫缺陷综合(WAS)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7年1月至2020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65例WA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的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Welch法近似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 χ²检验、Yates校正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果165例WAS患儿均为男性,其中死亡组患儿40例,死亡年龄为19(9,28)月龄,存活组125例,末次随访年龄为60(36,86)月龄。死亡组患儿WAS评分为(4.1±0.8)分,存活组为(3.1±1.2)分。死亡组患儿反复感染和(或)重症感染、颅内出血、湿疹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存活组[95.0%(38/40)比32.0%(40/125)、25.0%(10/40)比2.4%(3/125)、90.0%(36/40)比72.0%(90/125),χ²=48.253、18.325、5.440,均P<0.05]。感染(22例,55.0%)、出血(15例,37.5%)是主要死亡原因,另外3例(7.5%)患儿因移植后发生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而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反复感染和(或)重症感染及未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支持治疗是WAS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OR =8.999、2.860,95%CI:2.041~39.667、1.375~5.950,均P<0.05)。结论反复感染和(或)重症感染是WAS患儿的主要死亡危险因素,规律IVIG治疗可提高WAS患儿生存率。

  • 标签: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烟台市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FTS)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制定有效的SFTS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中2015 - 2020年山东省烟台市各乡镇(街道)的SFTS确诊病例资料,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15 - 2020年,烟台市共报告SFTS病例839例,其中死亡病例124例,年均发病率为2.14/10万,总病死率为14.78%。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5 - 2020年烟台市SFTS病例分布呈空间正相关性,其中2015年病例分布的空间相关性最高(Moran′s I = 0.25,Z = 5.66,P < 0.001),2018年最低(Moran′s I = 0.16,Z = 3.69,P < 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显示,2015 - 2020年烟台市SFTS发病流行区主要在莱州市、蓬莱区、栖霞市、招远市、海阳市的部分山区、丘陵乡镇。结论烟台市SFTS疫情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应在高发地区强化宣传教育、监测等干预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空间分布 空间自相关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