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类"Lenke 5型"腰椎先天脊柱凸的矫形机制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19年9月行PCO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腰椎先天脊柱凸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23.9±11.7)岁(范围14~48岁);分节不良8例,形成障碍5例,混合型3例;平均行PCO手术节段5.3个。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后行PCO手术,去除棘突、韧带及上、下关节突,置入矫形棒矫正畸形。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弯Cobb角、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畸形角(deformity angle,DA)、固定节段椎间隙矫正角(disc correction angle,DCA)、上端固定椎上方椎间盘角(disc angle above 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DAAU)、下端固定椎间盘成角(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disc angle,LDA),上端固定椎倾斜角(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US)、下端固定椎倾斜角(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LS)、下端固定椎偏移(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offset,LO),以及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腰段交界性后凸角(thoracic junctional kyphosis,TJK)等矢状面参数。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结果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6.69±7.65)个月(范围12~36个月)。冠状面DA为26.74°±10.59°,矢状面DA为14.70°±11.63°。术前腰椎凸Cobb角为51.19°±12.91°,术后为23.25°±12.85°,末次随访为24.26°±13.19°,术后凸矫正率为57.17%±16.31%。DAAU、LDA、US、LS及LO手术后均获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矢状面参数中LL术前为33.69°±14.01°,术后增加至44.28°±10.07°,末次随访为41.97°±6.69°;TJK术前为29.02°±20.74°,术后改善至16.20°±12.62°,末次随访为16.07°±13.33°;TK术前为13.41°±12.37°,术后改善至23.52°±8.10°,末次随访为24.21°±7.39°;其余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患者SRS-22自我形象和心理状况维度评分较术前有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457,P<0.001;t=14.726,P<0.001),余各维度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脊柱后柱截骨术治疗类"Lenke5型"腰椎先天脊柱凸可获得满意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矫正,随访期间无明显丢失,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腰椎 截骨术
  • 简介:目的:为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先天脊柱畸形诊断价值。方法:52例先天脊柱畸形病例进行x线平片拍摄、CT扫描、MRI等检查。结果:X线平片、CT检出的52例中:①椎体异常、包括多节颈椎体融合7例;半椎体25例;蝴蝶椎14例;椎体序列旋转畸形14例;②椎体附件椎弓、棘突缺如2例;③椎管内异常、脊髓纵裂畸形21例;④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MPR及椎畸形处,脊髓受压、变细、成角;⑤MRI检出脊髓纵裂畸形7例、脊髓栓系6例、脊髓空洞症3例、脊髓脊膜膨出症2例、伴脂肪瘤6例。11例进行了手术矫治。结论:影像学检查在先天脊柱畸形的诊断中很有价值,X线平片作为初查;CT作为椎体、椎管内畸形检出首选;MRI检出脊髓原发性、继发性各种合并症必不可少。

  • 标签: 先天性 脊柱畸形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 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小儿先天膈疝在护理干预帮助下的效果。选取常规组和实验组对比实验,实验表明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的控制患者手术期的性能指标,确保手术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产生率,值得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使用。

  • 标签: 小儿先天性膈疝 综合护理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alter髂骨截骨联合股骨转子下截骨治疗小儿先天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Salter髂骨截骨联合股骨转子下截骨术,治疗38例42髋年龄在2~6周岁的先天髋关节脱位患儿。结果所有患儿均取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优良率达88%。结论Salter髂骨截骨联合股骨转子下截骨术治疗学龄前儿童先天髋关节脱位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小儿先天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通过手术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手术后对循环系统检测,呼吸道管理,胸腔引流管的管理,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患者580例,10例死亡,死亡率为1.72%,有效地降低了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降低先天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正>90%以上属多发性原因先天心脏病的病因大致分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即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畸变;外因中较重要的因素为病毒感染如风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怀孕最初的3个月是胎儿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胎儿容易罹患先天心脏病的危险时期。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胎儿心脏 染色体异常 病毒感染 先天缺陷 心脏负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先天心脏病患儿临床综合性优质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院就诊治疗的小儿先天心脏病患儿,共计82例。根据患儿症状分为两个护理组别,分别为常规组:41例,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优护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护理、预防护理、并发症护理等措施。结果:优护组:41例,痊愈出院41例,并发症3例,护理满意度100%。常规组:41例,痊愈出院38例,死亡3例,并发症10例,护理满意度78.05%。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性(P

  • 标签: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优质护理 死亡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节障碍型先天脊柱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的美学指标与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以及美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分节障碍型C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摄正、位全脊柱X线片,以及自然站立位背部及前屈位的大体照片。大体照片测量以下7个美学指标:肩部面积指数1(shoulder area index 1,SAI1)、肩部面积指数2(shoulder area index 2,SAI2)、腰部面积指数(lumbar area index,LAI)、肩角(shoulder angle,α1)、腋窝角(axilla angle,α2)、左右腰角差(right and left waist angle difference,RLWAD)和剃刀背指数(hump index);同时在患者术前X线片上测量7个影像学指标:影像肩高差(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 difference,RSHD)、T1倾斜(T1 tilt)、第一肋角(first rib angle,FRA)、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锁骨肋骨交点高度差(clavicle-rib cage intersection,CRCI)、锁骨胸腔角度差(clavicle chest cage angle difference,CCAD)和Cobb角(Cobb angle)。对美学指标与影像学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LAI与CCAD有明显相关性(P=0.020),但其相关系数仅为-0.44。SAI1与各影像学指标之间相关系数范围为-0.17~0.53,其中与RSHD、T1倾斜、FRA、CA、CRCI呈明显相关。SAI2与各影像学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16~0.53,其中与RSHD、CA、CRCI呈明显相关,但所有相关系数均低于0.6。其余美学指标与影像学指标的相关系数也均低于0.6。结论影像学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分节障碍型CS患者的美学外观,在评估患者整体外观时应将美学指标作为重要的评价组成部分。

  • 标签: 胸椎 先天畸形 脊柱侧凸 人体测量术 美学
  • 简介:背景:在先天脊柱凸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发生率较高,但既往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对此类患儿行半椎体切除联合短节段融合后,维持冠状面平衡对脊柱外科医师来说仍是一个巨大挑战。目的:探讨早发性先天脊柱凸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定义、病因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早发性先天脊柱凸患儿的病例和影像学资料,测量其冠状及矢状面参数、骶骨倾斜角及近端融合椎-骨盆角。骶骨倾斜的定义为骶骨倾斜角〉5°,严重骶骨倾斜的定义为〉1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2个病例。平均年龄为(4.0±2.0)岁,平均随访(51.7±30.7)个月。节段凸Cobb角术前平均(34.9°±9.6°),术后(4.7°±6.0°),最终随访时(8.7°±8.5°)。术前躯干偏移(15.4±13.9)mm,术后(16.9±12.6)mm,末次随访时(12.1±10.3)mm。骶骨倾斜角度术前(7.2°±5.7°)。26例患儿伴有明显骶骨倾斜,骶骨倾斜发生率为61.9%。半椎体位于L3及以下的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半椎体位于L3以上的患儿。11例患儿伴有严重骶骨倾斜,发生率为26.2%。术后即刻骶骨倾斜角度为(5.1°±4.1°),末次随访时(4.5°±4.7°)。术后近端融合椎-骨盆角(3.9°±3.5°)。术后近端融合椎偏距与术后躯干偏移呈正相关。结论:骶骨倾斜的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脊柱外科医师的注意,其病因可能是先天畸形。治疗严重骶骨倾斜的有效策略是使近端融合椎尽可能位于水平中立位。

  • 标签: 先天性脊柱侧凸 腰段半椎体 骶骨倾斜 定义 病因 手术策略
  • 简介:先天脊柱凸为胚胎期中轴骨发育异常所致的常见脊柱畸形,妊娠期维生素A摄入缺乏或过量均可影响胚胎体节形成,进而导致椎体发育异常。维甲酸作为维生素A的体内活性代谢产物,主要通过核受体及其转录因子发挥相应生物学功能。维甲酸信号通路与Wnt、Notch、Fgf、MAPK、BMP等多个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调控体节发育。本文就维甲酸信号通路在先天脊柱凸体节发育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 标签: 维甲酸 先天性脊柱侧凸 致病机制 体节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颈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颈椎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3 7例、C4 3例、C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Cobb角、代偿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0,P=0.107)。代偿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1,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3,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2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颈椎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 标签: 颈椎 脊柱侧凸 先天畸形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治疗策略。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02年1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治疗的10例先天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不同患者不同矫形术式的选择。结果:10例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15.2(1~40)岁,平均后凸角度69°(35°~98°),2例行单纯前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例行单纯半椎体切除术,1例后路原位融合内固定术,6例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畸形矫正率为32.2%。结论:不同年龄、不同分型以及不同的畸形程度,应选择相应的矫形术式。

  • 标签: 先天性脊柱畸形 外科治疗 植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