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抬高上肢配合握力球训练消除尺桡骨中下段骨折肢体肿胀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2例尺桡骨中下段不稳定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抬高方法,观察组患者抬高上肢配合握力球训练来消除尺桡骨中下段骨折肢体肿胀。结果观察组患者采取了抬高上肢配合握力球训练消除尺桡骨中下段骨折肢体肿胀的措施,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尺桡骨中下段骨折术后病人肢体肿胀应用靴形吊带悬吊抬高配合握力球训练消肿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该方法经济简便、安全舒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尺桡骨中下段骨折 抬高方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穴位贴敷联合握力锻炼对尺桡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肿胀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创伤急救中心(北院)收治的76例尺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穴位贴敷联合握力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及肿胀程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肿胀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两组的VAS评分及肿胀程度均明显变小,且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

  • 标签: 尺桡骨骨折 穴位贴敷 握力锻炼 疼痛 肿胀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0岁人群握力水平对认知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WHO“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AGE)上海现场基线及两次随访调查,对其中参加全部3轮调查、排除自报脑卒中或抑郁症患者后共计3 600人进行分析,评估基线时不同水平的握力状况对认知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响。认知功能通过评估词语回忆、语言流畅度及数字跨度测试结果,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得到认知功能总分。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基线握力水平对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研究对象中男性1 668人(46.3%),女性1 932人(53.7%),基线年龄为(61.2±8.1)岁、握力为(28.19±12.18)kg、认知功能得分为58.93±14.56。研究对象认知功能得分在随访中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水平者,其认知功能得分随时间下降幅度不同。在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水平、慢性病共患情况、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蔬菜水果摄入和BMI等后,未发现基线握力水平与基线及第一次随访认知功能相关,但与基线握力较低者相比,握力水平较高的调查对象,其第二次随访认知功能较好,且其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较慢(男性:β=1.938,95%CI:0.644~3.231,P=0.003;女性:β=2.192,95%CI:0.975~3.409,P<0.001;50~64岁:β=1.652,95%CI:0.646~2.659,P=0.001)。结论较高的握力水平,能减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可作为中老年人认知状况的预测因素。

  • 标签: 握力 认知 中老年人 前瞻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塑胶握力球预防肿瘤患者PICC致血栓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肿瘤科及普外科行PICC化疗或治疗的肿瘤患者5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250)和对照组(n=250)两组,对照组进行徒手握拳锻炼,观察组使用塑胶握力球锻炼,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有14例出现了血栓性静脉炎,占5.93%。观察组有3例出现血栓性静脉炎,占1.21%。结论使用塑胶握力球可预防肿瘤患者PICC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 标签: 塑胶握力球 PICC 血栓性静脉炎 肿瘤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 智能握力球应用在中等长度置管患者静脉置管期间的功能锻炼中,所产生的的干预效果。 方法 以便利抽样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片区于2021年1月~2021年3月之间收治的106例符合纳排标准的中长导管留置患者,以感染一区的52患者为对照组,在锻炼时使用传统握力球,感染二区的54患者为观察组,在锻炼时使用智能握力球,锻炼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锻炼依从性、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锻炼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智能握力球 中等长度导管 功能锻炼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原地区健康成人6分钟步行测试(6MWT)距离水平以及与握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在海拔2700m高原地区居住和生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成人55例,其中男39例,女16例。调查其一般资料,对所有受试者进行6MWT距离和握力测试,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握力与年龄以及6MWT与握力的相关关系。结果按性别进行分类后,男性6MWT距离为(569.0± 41.8)m,显著大于女性的(500.7±42.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1)。受试者平均握力水平为(355.4±74.6)N,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握力与年龄呈负相关(r=0.439,P<0.01),6MWT距离与握力呈显著正相关(r=0.538,P<0.01)。结论高原地区成人6MWT为(549.2±52.2)m,而握力可以作为预测6MWT距离的有效指标。

  • 标签: 步行距离 健康成人 高原 握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握力球在乳腺癌病人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及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乳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握力球训练。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康复训练效果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评估握力球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使用握力球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在康复训练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上也优于对照组。结论:握力球在乳腺癌病人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及康复训练中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康复训练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握力球 乳腺癌 术后预防 静脉血栓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使用喜疗妥软膏及握力器锻炼预防静脉炎发生的作用。方法将60例PICC置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PICC置管后于输液过程中使用湿润烧伤膏(喜疗妥)及握力器锻炼的40例患者为实验组;PICC置管后使用硫酸镁温湿敷,仅进行常规观察的2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后使用湿润烧伤膏(喜疗妥)涂抹及握力器锻炼可有效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喜疗妥 握力器 机械性静脉炎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163-0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肌肉质量和握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入住宣武医院内分泌科年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20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25(OH)D<20 μg/L]140例和非缺乏组[20 μg/L≤25)(OH)D<70 μg/L] 61例,测定患者握力、步速及上下肢肌肉质量。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实验室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维生素D非缺乏组患者的握力、上肢及下肢肌肉含量显著高于缺乏组[(33.49±9.43)kg与(29.59±10.30)kg、(4.99±1.09)kg与(4.57±1.11)kg、(15.69±3.10)kg与(14.54±3.03)kg,P值分别为0.010、0.015、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握力减低及下肢肌肉质量下降独立相关(OR=1.286,95%CI:1.197~1.346,P<0.01;OR=1.231,95%CI:1.102~1.283,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握力减低及下肢肌肉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维生素D 握力 肌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内热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疼痛、握力、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肱骨外上髁炎患者84例,均为2021年11月-2023年11月在我院诊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治疗措施为电热针,观察组治疗措施为内热针。对比2组疼痛、握力、肘关节功能及总体疗效。结果:对比治疗后3项指标,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握力指数与Mayo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内热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对疼痛具有显著缓解作用,对患者握力及肘关节功能具有显著改善效果。

  • 标签: []内热针 肱骨外上髁炎 疼痛 握力 肘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握力球联合强化专科护理在上肢骨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经过筛查、挑选后的210例患者作为对象,按照给予干预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握球训练,观察组在原干预方案的情况下,联合应用强化专科护理干预,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效果,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及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及疼痛、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屈曲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伸展活动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及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握力球联合强化专科护理在上肢骨折患者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握力球 强化专科护理 上肢骨折患者 关节活动度 肘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肢垫配合握力球训练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术侧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同仁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TRI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上肢垫配合握力球训练措施。观察术侧肢体肿胀程度、肿胀消除速率、疼痛评分、术后当晚睡眠质量、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术侧肢体肿胀消退值、疼痛评分、指端SaO2,患者睡眠质量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TRI患者术后肢体采用上肢垫配合握力球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术侧肢体情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健康。

  • 标签: 握力球训练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肢体肿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式分指握力球在预防颅脑损伤躁患动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应用研究。方法:选2022年1月~2022年12月60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改良式分指握力球)与对照组(30例,常规约束)。分析患者非计划拔管率、皮肤损伤情况、RASS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皮肤损伤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RA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分指握力球在预防颅脑损伤躁患动者非计划性拔管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改良式分指握力球 非计划性拔管 非计划性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应用握力器进行术侧手部锻炼以减轻肿胀程度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5年1-6月收住的140例冠心病拟行TRI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TRI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利用握力器进行手部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徒手握拳的方式进行手部功能锻炼。结果实验组患者TRI术后(拔鞘管后)6h术侧上肢腕掌部疼痛评分、术侧示指根部指围的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侧示指指端末梢动脉血氧饱和度(Sa02)的波动值及出血情况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应用握力器对TRI术后患者进行锻炼,能减轻患者TRI术后术侧肢体腕掌部的疼痛感和肿胀度,又不增加出血的机率。对保证冠心病患者TRI术后护理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桡动脉 握力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线粒体氧化呼吸能力与年龄相关的肌力、肌肉量下降的相关性,探讨老年人肌少症诊断的可能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内分泌科的住院患者65例,提取受试者PBMCs,借助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检测仪(Seahorse XF24,美国)进行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检测。使用手持式握力测力计测定握力,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定四肢骨骼肌量(ASM),使用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评估年龄相关的外周血PBMCs的线粒体功能与握力及ASM的相关性。结果在校正性别及体质指数(BMI)后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握力和ASM与年龄呈负相关(r=-0.537、-0.390,均P<0.001),PBMCs的线粒体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的生成及呼吸储备与年龄也呈负相关(r=-0.558、-0.614、-0.526、-0.582,均P<0.001),握力和ASM均与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包括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呼吸储备及质子漏呈明显正相关(握力:r=0.414、0.451、0.362、0.420、0.425,P=0.002、0.001、0.008、0.002、0.002;ASM:r=0.319、0.368、0.299、0.352、0.279,P=0.019、0.006、0.028、0.009、0.041)。进一步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握力和ASM均与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包括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呼吸储备及质子漏,呈正相关(握力:β=0.503、0.548、0.452、0.519、0.532,t=3.248、3.604、2.774、3.301、3.350,P=0.002、0.001、0.008、0.002、0.002;ASM:β=0.302、0.355、0.289、0.346、0.271,t=2.427、2.856、2.263、2.716、2.091,P=0.019、0.006、0.028、0.009、0.041)。年龄与PBMCs中线粒体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及呼吸储备均呈负相关(β=-0.581、-0.654、-0.558、-0.640,t=-4.285、-5.157、-3.938、-4.863,均P<0.001),握力与ASM在回归分析中与PBMCs中线粒体基础呼吸、最大耗氧量、ATP生成及呼吸储备、质子漏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年龄相关PBMCs的线粒体氧化呼吸功能可反映肌力和肌肉量的变化,其与握力、ASM结合可作为评估老年人肌少症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肌少症 肌力 线粒体 能量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海市50岁及以上人群握力、快速步行速度和认知功能的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AGE)”上海现场第一轮调查,于2009—2010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8 643名5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用因子分析法计算认知功能总分。采用两水平线性模型分析握力、快速步行速度和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8 175名研究对象年龄为(62.9±9.7)岁,其中男性3 782名(46.3%)。握力、快速步行速度平均值分别为(27.46±12.01)kg和(1.44±0.43)m/s,其词语回忆、语言流畅度、顺序数字跨度、倒序数字跨度得分及认知总分分别为(5.72±0.09)、(12.67±0.35)、(6.84±0.10)、(4.32±0.14)和(60.50±0.95)分。在调整年龄、性别、地区、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水平、慢性病共患情况、BMI、饮酒、吸烟、水果蔬菜摄入和体力活动情况等因素后,握力与词语回忆、语言流畅度、顺序数字跨度、倒序数字跨度和认知总分呈正相关(标化β值分别为0.036、0.079、0.042、0.046和0.043,P<0.05);快速步行速度与词语回忆、语言流畅度和认知总分呈正相关(标化β值分别为0.040,0.031,0.039,P<0.05)。结论握力、快速步行速度与50岁及以上人群认知功能呈正相关,可成为识别老年人认知功能状况的指标。

  • 标签: 握力 认知 老年人 横断面研究 步行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握力、功能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吸量(FEV1)、呼气峰流速(PEF)、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5例,年龄(70.4±10.6)岁,根据年龄分为非老年组(<65岁)8例,老年组(≥65岁)27例。入院后完成双手握力、6MWT和超声心动及简易肺功能FVC、FEV1和PEF检测。出院3个月后门诊复查上述指标,对两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FVC、FEV1、PEF、6MWD、握力、LVEF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患者入院和出院后3个月FVC、FEV1、PEF、6MWD、左手握力、右手握力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VC、FEV1、PEF、左手握力和右手握力间两两相关(均P<0.01)。6MWD与LVEF无相关性(P>0.05)。LVEF与FVC和FEV1相关(均P<0.01),与PEF、6MWD、握力无相关性(P>0.05)。老年组较非老年组患者FVC[(2.11±0.66)L比(2.88±0.55)L]、FEV1[(1.74±0.46)L比(2.62±0.49)L]、PEF[(5.50±1.79)m/s比(8.22±1.59)m/s]、6MWD[(332.07±115.58)m比(446.14±99.81)m]、左手握力[(25.14±7.87)比(35.15±8.30)]和右手握力[(27.37±8.39)kg比(38.37±10.20)kg]低(均P<0.01);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握力、简易肺功能和6MWT进行综合测试,有助于评估患者整体机能。老年冠心病患者FVC、FEV1、PEF、6MWD和握力更低。

  • 标签: 握力 呼吸功能试验 步行 冠状动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