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长效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倍他洛克(metoprolol.美托洛尔)对丙泊酚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期BIS、ICP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病人100例,ASAⅠ-Ⅱ级,分为倍他洛克组(工组)对照组(Ⅱ组),每组50例。工组於麻醉诱导期静脉注射倍他洛克60μg/kg;Ⅱ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2mg/kg、芬太尼3μg/kg、罗库溴铵1mg/kg,OSS/A评分0级施行气管内插管.术中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颅内压(ICP)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结果:倍他洛克组与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后1min时BIS分别为39±1158±8,前者与插管前相比无显着性改变,而后者则较插管前有明显增高并延续至插管后5min(P〈0.05,P〈0.01),且其组间显着性差异延续至插管后15min(P〈0.01).倍他洛克组与对照组MAPHR在插管后3min5min,均较插管前明显上升,对照组HR分别为89±11bpm76±12bpm,MAP分别为122±16mmHg106±18mmhg,倍他洛克组HR分别为81±12bpm74±8bpm,MAP分别为111±18mmHg97±17mmHg。两组相比,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显着性上升(P〈0.01),且其组间显着性差异延续至插管后30min(P〈0.05,P〈0,01)。对照组ICP於插管后3min上升为14.0±2.3mmHg,舆插管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插管后5min,15min30minICP分别为14.9±.0mmHg,15.5±2.6mmHg14.4±2.7mmHg,显着性高於倍他洛克组(P〈0.05,P〈0.01).两组插管后ICP舆麻醉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升高(P〈0。01)。结论:倍他洛克能减低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波动ICP升高,并抑制DIS反跳.

  • 标签: 倍他洛克 气管内插管 血流动力学 体动反应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
  • 简介:目的:研究观察年龄对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影响。方法:选择1152例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婴儿,小儿成年人,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四组:I组为108例年龄≤1岁婴儿;Ⅱ组为240例年龄14~58岁成年人,在手术后到达麻醉恢复室即刻(0min)5、10、15、20、30、40、50、60、120180min时,记录患者呼吸空气状态下SpO2,同时用改良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从麻醉中恢复情况。结果:在麻醉恢复室,低氧血症(SpO2=86%~90%)严重低氧血症(SpO2≤85%)发生率在I组分别为30.6%16.7%,Ⅱ组分别为14.1%3.3%,Ⅲ组分别为7.8%0.6%,低氧血症最常发生在麻醉后1h内,尤其是婴儿麻醉后40min内以及年龄较大小儿成年人麻醉后15min内,用直现回归分析发现,到达麻醉恢复室初期SpO2低水平与小儿年龄具有明显相关性,但是,手术后早期SpO2水平和低氧血症发生率仅与婴儿恢复评分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在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健康患者,手术后早期也需要严密呼吸监测,尤其是婴儿。结论:在手术后早期,年龄患者具有较低SpO2水平和更高低氧血症发生率。

  • 标签: 婴儿 小儿 成年人 择期整形外科手术 早期低氧血症 影响
  • 简介:目的:比较SupremeProseal喉罩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气道管理。方法:择期全麻下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S(Supreme喉罩)组P(Proseal喉罩)组。记录喉罩置入时间.置入次数及胄管置入情况。分别记录置入喉罩后1min.5min及置入胃管5rain时SpO2.SBp.DBp.Hr.气道峰压。结果;两组各时点SpO2.SB-.DBe.Hr.PETCO2.Peak之间无统计学差异。S组置入喉罩时间短于P组喉罩置入时间.其中1次置入成功率91%.2次成功率100%。两组拔喉罩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upreme喉罩置入快速.通气效果好.拔除后不良反应少,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气道管理。

  • 标签: 喉罩 腹腔镜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巴曲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先用K-H液心脏灌注35min,全心缺血25min后,再灌注30min。再灌注期间K-H液中分别加入巴曲霉0.02Bu/ml,0.01Bu/ml0.005Bu/ml。应用Maclab生理监护系统通过Macintosh微机记录分析心脏功能参数。结果:巴曲霉0.02Bu/ml能显著降低LVEDPLVSP(P<0.01)。再灌注末心脏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虽然再灌注期间巴曲霉0.01Bu/ml0.005Bu/ml也有改善心脏功能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曲霉0.02Bu/ml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脏功能,SOD活性升高MDA生成减少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巴曲霉 心脏功能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 简介:目的:观察心脏神经节分布特征以及心脏神经节细胞,心房心室肌表达乙酰胆碱(ACh)孤啡肽(0FQ)特性及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其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结扎冠状动脉组(CAO组)。于扎闭冠脉或者冠脉下穿线30min取心脏标本。采用HE.尼氏(Nissl)染色法、免疫荧光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分析神经节分布AChOFQ变化。结果:心脏神经节多见于心房脂肪垫内,大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内、心房肌间.偶见于心室肌闻。神经节细胞呈强嗜碱性.被卫星细胞包绕,分别表达.共表达AChOFQ。CAO组AChOFQ共表达细胞数量增加13.5%.表达OFQ细胞增加4.3%.表达ACh细胞减少19.2%;神经节细胞.心房肌心室肌OFQ荧光光密度分别增加22%、59%27%(P〈0.01);ACh荧光光密度分别降低28%、44%36%(P〈0.01)。ELISA结果显示.结扎冠脉后30min,心房左心室OFQ含量增加而ACh含量降低(P〈0.05)。结论:乙酰胆碱孤啡肽表达于心脏神经节细胞心房、心室肌.可能共同参与了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病理过程。

  • 标签: 心脏神经节 乙酰胆碱 孤啡肽 共表达 急性心肌缺
  • 简介: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由外周神经或脊髓损伤、疾病所引起,并往往持续到原发损伤愈合后数月甚至数年,与组织损伤所引起伤害性疼痛炎性疼痛不同,普通镇痛药物往往效果欠佳,而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效应又与疾病病因学有关,某些药物对三叉神经后遗痛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幻肢痛却无效,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单一药物所有类型神经性疾病疾病都有效,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药物 治疗靶点 神经性疾病 脊髓损伤 神经后遗痛
  • 简介:吸入性麻醉剂预处理效应Cope等最早发现在离体兔心肌,用异氟烷处理时,其心肌保护效应持续时间超出了给药时间[Copeta1.1997]。离体心脏灌流时予2MAC氟烷、安氟醚或异氟烷5min可以减小大约75%梗死容积,即便在缺血前10min将麻醉剂清除,该保护效应依然存在。因此称其为吸入性麻醉剂介导预处理效应。

  • 标签: 离体心脏灌流 预处理效应 保护作用 吸入性麻醉剂 脊髓 保护效应
  • 简介:危重病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是当今医学最富有活力并居于医学发展前沿学科,危重病人救治水平,是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体现。作者认为要建立高水平危重病人救治体系,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水平,必须有规范化ICU。ICU规范主要包括:1、ICU组织构成;2、ICU管理模式;3、ICU病人收治转出标准;4、医疗质量管理体系;5、护理水平要求;6、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制度。

  • 标签: 规范管理 危重病 救治 危重病医学 ICU
  • 简介:目的:观察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期间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微管相关蛋白-2免疫活性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低温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方法:采用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低温组,后两组又分为再灌注6h、48h、96h三个亚组。采用本科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测定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测定MAP2免疫活性,观察再灌注48h、96h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结果:再灌注96h时,低温组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常温组(P<0.01)。常温组再灌注6h、48h96h,海马CA1区CCO活性降至假手术组61%、48%43%(P<0.01);低温组分别为假手术组81%、69%51%(P<0.05或P<0.01),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常温组再灌注6h、48h96h,海马CA1区MAP2免疫活性降至假手术组81%、69%51%(P<0.01);低温组分别为假手术组91%、86%71%,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或P<0.01)。结论:低温通过保护CCO活性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低温保护CCO活性作用与其抑制MAP2降解有关。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低温 细胞色素氧化酶 微管相关蛋白-2
  • 简介: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迅速普及,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OPCAB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对于高危.高龄、心功能受损凝血功能紊乱病人结果更佳。术中麻醉医生主要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在,心脏搬动移位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第二,在血管吻合冠状动脉血流中断时处理心肌缺血。吸入麻醉药可对抗心肌缺血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麻醉管理 生理
  • 简介:背景:Aβ肽链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有研究显示吸入麻醉药可以促进Aβ肽链寡聚反应,同样,在高浓度下,静脉麻醉药异丙酚也可以增加寡聚反应。然而,这些麻醉剂特异性结合位点及Aβ寡聚反应分子机制仍然是未知

  • 标签: 分子机制 β肽链 异丙酚 核磁共振 相互作用 硫喷妥钠
  • 简介:目的:观察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贝尔麻醉效果,探求一种最佳治疗方法。方法:124例中层得分别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block,SB),调制穴位脉冲电针刺激(acupointpulseelectro-acupuncture,APE),以上二者联合应用三种不同方法,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周期。结果:三种方法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第三种方法明显缩短治疗周期,结论:SGB调制穴位脉冲电针刺激联合应用能明显缩短治疗周期,疗效显著。

  • 标签: 双针法 星状神经节阻滞 穴位调制脉冲电针 贝尔麻痹
  • 简介:肩及上臂神经支配较广。对肩及上臂上部手术采用单纯臂丛阻滞往往出现阻滞不全现象,以往我们采用二点法阻滞(指肌间沟臂丛阻滞+C4横突水平颈深丛及浅丛阻滞),以力求保证麻醉效果。今我们改良采用了颈丛加臂丛一点法阻滞(下文简称“颈臂丛阻滞”),取得良好效果,今报告如下。

  • 标签: 肌间沟臂丛阻滞 颈丛阻滞 上臂手术 一点法 肩部 颈臂丛阻滞
  • 简介:目的:评价单纯应用压力梯度长袜(GCS)或与歇充分装置(IPC)联合应用预防大手术病人后下肢深静脉血性形成(DVT)效果安全性,并观察手术前后凝血、纤溶活性变化。方法:连续入选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恶生肿瘤根治手术患者240例,分为对照组(C)三个实验组,即单纯GCS+IPC全程组:按GCS组选好合适袜子,将合适型号压力腿套(型号与袜子一致)固定在袜子外面,连接IPC,手术切皮前即刻开始应用,持续应用至次日晨,然后每隔2h应用2h,一直应用到患者下床活动:GCS+IPC术后组:手术结束回病房或ICU即刻开始应用IPC,持续至次日晨,然后每隔2h应用2h,一直应用到患者下床活动。所有患者术后3-8天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均记录双下肢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栓发生部分。15例GCS+IPC全程组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分别手术前、切皮2h及24h外周采集静脉血测定D-二聚体(D-Dimer、D-D)、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PA-Ag)、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前评价血栓栓塞发生风险。结果:240例入选患者中,于术后3-8天超声检查DVT发生率在GCS+IPC全程组,GCS+IPC术后组单纯GCS组分别为15%(P〈0.05),23.3%(P〈0.05)30%(P〉0.05),而对照组为48.3%,1例GCS患者近端DVT,其余均为远端DVT。血凝指标:实验组D-D在切皮2h没有明显变化,24小时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切皮2h明显高于术前。切皮2小时实验组tPA-Ag明显低于对照组,而vWF明显高于对照组。PAI在手术后两组无明显变化。随着年龄、体重增大和危险因素个数增加,DVT发生率增加。结论:GCS+IPC全程组及GCS+IPC术后组能有效降低大手术后DVT,预防效果以GCS+IPC全程组最。单纯应

  • 标签: DVT 大手术 恶性肿瘤 危险因素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
  • 简介:目的:探索可早期预测脓毒症预后临床指标。方法:前瞻性观察脓毒症病人期28天,分析与预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共观察42例,其中19例(45%)死亡,一些临床指标水平在死亡者与生存者间差别较大,其中包括血总胆红素、PH值、红细胞压积、氧合指数、动静脉血氧差(AVDO2)、四项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SIRS)指标积分一些血流动力学指标等。结论:脓毒症时感染所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紊乱、酸中毒缺氧状态影响病人生存,脓毒症发生初期一些临床指标水平有助于早期进行预后评估。

  • 标签: 脓毒症 临床指标水平 预后 红细胞 氧合指数
  • 简介:自从2003年全国范围爆发SARS后,危重病医学逐渐被人所认识,而作为危重病医学临床基地——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电日益被行政主管部门所重视认可。为了促进危重病医学事业发展,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于2006年制定了《中国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可以预期,该指南以及相关规范制定推广能使我国危重病事业走上一个正规、稳步快速发展期。现就ICU建设管理现状以及值得改进之处略加阐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 标签: ICU建设 管理指南 危重病医学 行政主管部门 医学事业 中华医学会
  • 简介:近年来,实验研究发现新生儿受到伤害性刺激,可以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痛感受能力。总结近年来临床基础实验研究结果.对新生儿及动物生后接受强烈持续伤害性刺激可以导致痛感觉相关生理功能异常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进一步探索人类疼痛发育学提供了系统研究资料。

  • 标签: 疼痛刺激 经历 躯体感觉 发育 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