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探索经颅多普勒超声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在脑血管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接诊的患脑血管狭窄的7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患者的病情,将其中单血管狭窄的30例患者分为A组,多血管狭窄的40例患者分为B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联合检查对3组对象的脑血管储备功能进行评估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患者患侧、B组患者轻侧及重侧的血管扩张储备均明显较低,其中又以B组患者重侧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与B组患者重侧相比,对照组、A组患侧及健侧、B组轻侧的血管整体储备均明显较高(P<0.05)。3组对象在平静呼吸、低碳酸血症、高碳酸血症时的二氧化碳分压比较(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能够有效评估脑血管狭窄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脑血管狭窄 脑血管储备功能 多普勒超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颈部血管超声、TCD微栓子监测(MES)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我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73例患者给予颈部血管超声和TCD微栓子监测。结果患者存在颈部斑块、不稳定性斑块以及内膜增厚时的MES阳性率显著高于无以上症状的患者MES阳性率,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颈部血管超声以及TCD微栓子监测的诊断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具有重大的价值。

  • 标签: 颈部血管超声 TCD微栓子监测(MES)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天麻泽泻汤治疗脑血管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脑血管供血不足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给予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天麻泽泻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79.0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头晕、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出现3例,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天麻泽泻汤可以有效治疗脑血管供血不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天麻泽泻汤 脑血管供血不足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患有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神经介入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一年间收治的10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作开颅组与介入组,开颅组对象接受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而介入组患者则接受神经介入疗法治疗,对两组对象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介入组对象的临床治疗效果远好于开颅组,双方数据比对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具体治疗中,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开颅 神经介入疗法 治疗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针灸及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疗效进行临床的结果观察,对出现的症状以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度在我院治疗的12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一组的患者人数为60例。一组为实验组,在采用康复疗法的基础上联合针灸进行治疗。一组为观察组,仅仅采用传统的康复疗法。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BI(Barthel指数)和C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表)以及患者的生活行动能力评分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根据观察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HAMD、BI、CSS等各项指标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及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疗效可以在康复的基础上对患者的病情疗效优化,可以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针灸 康复治疗 脑血管 意外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应用尼莫地平与未应用尼莫地平术后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2月—2017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16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77例患者术前常规使用静脉微泵注射尼莫地平,对照组85例患者术前未使用静脉微泵注射尼莫地平,对比术后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来观察全脑血管造影是否需要使用静脉微泵注射尼莫地平来控制血压。结果术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试验组的平均收缩压为(123.5±24.8)mmHg,对照组为(141.3±23.9)mmHg;手术后试验组的平均舒张压为(73.5±12.2)mmHg,对照组为(89.8±16.2)mmHg。试验组的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脑血管造影使用静脉微泵注射尼莫地平可以控制血压,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尼莫地平 全脑血管造影 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护理经验总结,促进护理操作技术流程的规范性,使肢体废用综合征的发生率降低。方法通过对19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运动障碍康复护理进行回顾、调查后,再对这些康复护理案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0例脑血管疾病病人的关节畸形、肌肉萎缩、肢体废用综合征等情况发生的几率有所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好转。结论在早期对脑血管疾病病人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心理和肢体上的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或者减轻患者的肢体运动障碍,对患者来说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运动功能障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测定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相关情况。方法对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及20例正常体检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急性脑血管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比正常对比组高出一些,P值小于0.001,而脑梗死和脑出血组别之间却不存在显著统计学性质的差异,P值大于0.05。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同病变部位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却没有差异。结论在脑梗死和脑出血组别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存在正相关联系,也就是说患者脑血管疾病的情况越危急,那么存在其体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也就越高,临床的预后性越差。

  • 标签: 急性脑血管 患者 C-反应蛋白测定 临床体会 探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CT、MRI进行检查的方法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从2015年至现在收治的经临床或者是病理诊断的脑血管畸形患者共计20例作为研究资料,对患者的CT与MRI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比较CT与常规MRI序列(T1WI、T2WI、FLAIR)、MRA和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表现、检出率,对其诊断准确性进行统计。结果在全部的患者中,有10例患者为动静脉畸形、有6例患者为海绵状血管瘤,有4例患者为静脉畸形。在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应用CT进行平扫没有异常的患者为3例,应用CT进行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混杂密度影与迂曲扩张的血管影的患者有7例。而应用常规MRI与MRA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患者都有扩张迂曲的异常血管团影存在。应用SWI进行检测,结果为患者都能看见斑点状、迂曲的条状低信号影存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应用CT进行平扫的检出结果为6例患者有18个病灶。应用常规的MRI进行检测,检出26个病灶,“桑椹”状高低混杂信号与“铁环征”较有显著的特征。应用SWI进行检测,检出病灶有40个,其中38个为低信号,2个为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静脉畸形患者均为单发,应用CT进行平扫、应用常规MRI进行检查均没有特异性的表现,应用SWI进行检查的表现为放射状异常信号影聚集,呈“水母头”征。结论应用MRI常规序列结合SWI序列进行扫描能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诊断信息,是临床上诊断脑血管畸形的较好的方法。

  • 标签: 脑血管畸形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文关怀护理用于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115例参与研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05±2.51)分,对照组护理后为(20.18±3.64)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结论人文关怀护理用于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脑血管病 人文关怀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术前焦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治疗的68例脑血管介入患者为研究对象,任选其中34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余34例为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焦虑缓解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两组在这两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脑血管介入患者术前的焦虑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积极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死 脑拴塞 脑出血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的常见疾病进行分析,并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对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主要对患者的治疗方法、病症类型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诊断,患有心血管病症的患者为168例,占比56%;患有脑血管病症的患者为132例,占比44%。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后,显效234例,占比78%;有效48例,占比16%;无效死亡患者共计18例,死亡率为6%。结论针对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应该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对患者给予治疗。

  • 标签: 老年急诊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血管病后的治疗与康复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70例)和研究组(7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化基本动作练习,并比较不同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MA和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基本动作练习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脑血管病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肢体运动功能,其值得推广借鉴。

  • 标签: 脑血管病后 老年 治疗 康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CT检查与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的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造成脑组织水肿和坏死,CT上呈低密度影。病初6h内,CT扫描通常无异常发现。24h内低密度影的检出率可达50%,第2天可达90%~95%。病后2~3周CT图像上病灶可呈现等密度影,是由于水肿的消退及吞噬细胞的浸润所致。结论CT扫描是常规、最重要的诊断性检查手段。为避免造影剂与血液混淆,行CT时不施行增强扫描。CT可立即发现脑出血或出血性梗死,鉴别脑出血及脑梗死。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 CT检查 诊断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各6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两组并发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例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6.7%,明显超过对照组的31.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可能性较高,医生在临床诊断中可借助彩超进行预测,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后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一年在我院接受二尖瓣成形后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贫血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方式进行掌握。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2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实践证明,出现机械性溶血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人工瓣环周围漏的患者5例,人工材料粗糙,覆盖不到位的4例,材料应用不合理的3例,红细胞破损受损8例。结论对二尖瓣成形后机械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要做好病情分析工作,人工瓣环置入是否存在残余现象是关键,针对其特殊性,要结合治疗手段要求实施,保证后续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二尖瓣成形术 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再次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OsteoporpicVertebralCompressiveFracture)的MRI特点,对临床诊断的价值,同时总结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后凸成型(PKP,PereutaneousKyphoplasty)后骨折愈合过程中MRI信号变化的规律及所提示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为OVCF的病例25份,其中16例行PKP治疗,总结MRI特点并分析其对临床的价值。结果急性OVCF的MRI表现有特征性,T1W1为低信号,T2W1为高信号,IRFSE(T2脂肪抑制)为高信号,PKP术后椎体信号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结论MRI不仅可以鉴别OVCF的急慢性,还可以反映PKP后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凸成形术 MRI
  • 简介:摘要目的带膜血管支架置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2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45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对其患者全部实施CT增强扫描诊断和检查,所有患者全部采用带膜血管支架置入手术开展治疗过程,对其治疗效果加以综合评价和分析探讨。结果45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采用带膜血管支架置入手术开展治疗过程,所有患者支架功置入,其中2例患者的右边肾部分出现了严重梗死情况,手术结束后早期出现少尿情况,同时患者的BNP指标明显升高,及时对患者开展利尿治疗过程,患者的肾脏功能、尿液量基本恢复正常,所以患者都没有出现支架位移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症状,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在术后随访调查两年内,患者全部存活,生活质量也不断得到提升和改善。结论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带膜血管支架置入治疗方式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 胸主动脉夹层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86例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6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作为此次重点研究对象,结合康复治疗划分为参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及观察组(中医治疗),且每组各分成43例,对所有患者经不同方式理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对与评价,并予以总结。结果观察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经理疗后的临床有效率为41(95.35)%,与参照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的30(69.77)%进行比较,更为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58,P<0.05)。结论采用中医治疗方式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康复治疗办法。

  • 标签: 中医治疗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效果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施针对性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来研究脑血管意外患者发生误吸后的临床救治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临床确诊为因脑血管意外而误吸的患者,将这64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护理模式,实验组则采用机械通气配合临床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经临床紧急救治后的生存率。结果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0.6%,对照组的存活率则为78.1%,实验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机械通气法配合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误吸患者的救治存活率,可以积极促进他们的术后恢复,在临床治疗及护理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误吸 脑血管意外 护理方式 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