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减轻病人在灌肠过程中的痛苦,提高灌肠效果。方法对病人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方法改良—深度灌肠法,插入深度为20—25cm,作用于乙状结肠,提高灌肠效果。结果深度灌肠解决了病人灌肠不彻底,减少清洁灌肠的次数,提高了肠道的清洁度,提高灌肠效果。结论提高病人对灌肠耐受性,提高灌肠效果,减轻病人在灌肠过程中的痛苦。

  • 标签: 深度灌肠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人工吸痰时的有效深度。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肺病须行机械通气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2cm)观察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2cm),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生命体征、痰鸣音改善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生命体征如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潮气量增加值、气道峰压下降值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吸痰效果如吸痰间隔时间、日吸痰次数、痰鸣音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肺部感染、气道损伤、痰痂堵塞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机械通气患者人工吸痰时在吸痰管深入气道遇阻力后回提2cm的情况下,可明显改善吸痰效果,改善部分生命体征,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机械通气 吸痰 深度
  • 简介:摘要在儿童重症救治中,气道管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气管插管可以挽救生命。儿童气道变异较大,氧储备较低,合适的导管深度尤为关键。导管放置过浅会导致声带损伤、意外拔管、低氧血症甚至死亡,放置过深(即支气管内)可能导致肺不张或创伤性肺损伤。文章阐述了儿童气道的特点及导管深度的定义,基于国内外儿童气管插管深度的研究现状,归纳不同导管深度定位法的特点,总结当前确定导管深度的新方法,分析新方法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缺点,并对超声定位导管深度的方法进行展望。

  • 标签: 儿童 气管插管 插管深度 超声
  • 作者: 马加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卫生事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16-07-17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第7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讨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的美容修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深度烧伤患者36例,根据烧伤创面的部位、大小对其进行临床美容修复治疗。治疗后2~6个月进行随访调查。结果36例深度烧伤患者经临床治疗康复训练后有效率为96.29%,2~6个月随访时患者烧伤部位皮肤恢复良好。结论对深度烧伤造成的创面及时进行美容修复治疗,创面部位不仅功能较好的恢复,还不失美观,符合美容修复的条件。
  • 简介:摘要现在计算机的发展越来越快,现在计算机在视觉领域的主流算法就变成了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算法,虽然场景文字检测任务有时候会受到目标检测图像的影响,在现在这几年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 标签: 深度学习 场景 文字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手部深度烧伤整形修复效果进行研究,以期为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采取随机选择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60例手部深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后按照他们接受整形修复时间差异而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前者采取采取延期修复,后者则给予提前修复,之后通过手部外观比较、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总有效率这三项指标判断两组患者手部深度烧伤整形修复效果。结果①两组患者手部外观比较上,实验组效果更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上,实验组例数要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上,实验组以93.33%(28/30)总有效率明显高于76.67%(23/30),且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手部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治疗来说,相比于延期修复,提前修复不但能够获取更好的修复效果及治疗总有效率,同时患者并发症情况也有了较为明显地减少,因而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手部 深度烧伤 整形修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深度烧伤患者进行创面美容修复的具体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深度烧伤患者患者进行观察,对所有患者进行早期创面美容修复,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恢复情况良好,植皮成功率高达95.00%,总有效率为96.67%。随访半年,烧伤面积由(48.6±8.5)%TBSA下降到(14.5±6.1)%TBSA。结论深度烧伤患者要尽早进行创面处理,植皮后做好包扎工作,定时更换敷料,并加强术后指导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植皮成功率,优化手术效果。

  • 标签: 深度烧伤 创面美容修复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烧伤的治疗修复方法。方法通过对我科5年来收治的35例深度烧伤患者采用皮瓣肌皮瓣修复进行总结,介绍皮瓣肌皮瓣修复修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35例中,5例皮瓣部分坏死,30例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修复封闭,功能恢复较理想,外形满意。结论皮瓣肌皮瓣具有血运丰富、好成活、不用吻合血管、抗感染力强等优点,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深度烧伤 皮瓣肌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脑电指数用于全麻恢复期麻醉深度监测的比较。方法采取随机的原则对来我院行择期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2016年3月—2017年4月),均采取异丙酚-七氟醚复合麻醉,观察在全麻的恢复期的各个时间点患者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谱指数、95%边缘频率以及血液动力学参数等情况。结果患者在对呼名有反应的前后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谱指数以及95%边缘频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患者对呼名有反应的数据差异较双频谱指数以及95%边缘频率更加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谱指数以及95%边缘频率等指标均可以用于全麻恢复期麻醉深度监测,但是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对于患者的深度监测更加敏感,且该指标可以区分有意识以及无意识,可以作为预测意识恢复的最好的指标。

  • 标签: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脑电指数 全麻恢复期麻醉深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放大蓝激光成像(ME-BLI)放大窄带成像(ME-NBI)模式下早期胃癌识别系统,比较2种模式下模型的性能差异,并探讨模型训练方式对准确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ME-BLIME-NBI下的胃良性病灶早期胃癌的内镜图像,共收集5个数据集3个测试集:数据集1包括2 024张非癌452张早期胃癌ME-BLI图片,数据集2包括2 024张非癌452张早期胃癌ME-NBI图片,数据集3是数据集12的合集(共4 048张非癌、904张早期胃癌ME-BLIME-NBI图片),数据集4在数据集2的基础上增加62张非癌2 305张早期胃癌ME-NBI图片(共2 086张非癌2 757张早期胃癌ME-NBI图片),数据集5在数据集3的基础上增加62张非癌2 305张早期胃癌ME-NBI图片(共4 110张非癌、3 209张早期胃癌ME-BLIME-NBI图片);测试集A包括422张非癌197张早期胃癌ME-BLI图片,测试集B包括422张非癌197张早期胃癌ME-NBI图片,测试集C是测试集A测试集B的合集(共844张非癌、394张早期胃癌ME-BLIME-NBI图片)。根据5个数据集分别构建5个模型,分别评估其在3个测试集中的表现。通过以病灶为单位的视频测试,比较ME-NBIME-BLI模式下早期胃癌识别模型在临床环境下的性能差异,并与4名资深内镜医师进行比较。主要终点指标为早期胃癌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模型1在测试集A的表现最佳,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90%(476/619)、63.96%(126/197)、82.94%(350/422);模型2在测试集B的表现最佳,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75%(537/619)、92.89%(183/197)、83.89%(354/422);模型3在测试集B中的表现最佳,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91%(538/619)、84.26%(166/197)、88.15%(372/422);模型4在测试集B的表现最佳,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46%(529/619)、95.43%(188/197)、80.81%(341/422);模型5在测试集B的表现最佳,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52%(517/619)、96.95%(191/197)、77.25%(326/422)。根据图片识别早期胃癌,模型2~5的准确度均高于模型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7.90、149.67、134.20、115.30,P均<0.01);模型23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模型1,模型2的特异度低于模型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1.65、64.15、207.60、262.03、96.73,P均<0.01);模型45的灵敏度均高于模型1~3,模型45的特异度均低于模型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1.16、165.49、71.35、112.47、132.62、153.14,176.93、74.62、14.09、15.47、6.02、5.80,P均<0.05)。以病灶为单位的视频测试结果显示,医师1~4的平均准确度为68.16%;模型1~5的准确度分别为69.47%(66/95)、69.47%(66/95)、70.53%(67/95)、76.84%(73/95)80.00%(76/95)。模型1~5之间、模型1~5与医师1~4之间的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ME-BLI早期胃癌识别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但诊断效果略差于ME-NBI模型;ME-NBI联合ME-BLI早期胃癌识别模型的诊断效果优于单独模式下的模型;增加ME-NBI图片数量,尤其是早期胃癌图片,可以提高ME-NBI模型的灵敏度,但特异度有所下降。

  • 标签: 深度学习 放大窄带成像技术 放大蓝激光成像技术 早期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使用级联模型在CT平扫图像中自动检出肾结石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18年1月至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泌尿系CT平扫并诊断为肾结石的59例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根据患者CT检查时间将患者图像分为两组:肾脏分割模型训练集(30例)肾结石检出模型测试集(29例)。建模包括:(1)训练肾脏分割的深度学习模型,采用U-Net神经网络,以dice系数评估肾脏分割算法的性能;(2)在肾脏分割的基础上,用阈值算法区域生长算法检出所得肾脏区域里的结石;(3)测量肾结石各向径线值(长径、中径短径)CT值,并将结果返回到结构化报告。由1名医师记录肾结石位置并手动测量肾结石各向径线值(长径、中径短径)CT值作为金标准,计算模型自动检出结石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并使用Bland-Altman法分析模型自动测量医师手工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测试集29例患者,共11 358层CT图像,58个肾脏纳入研究,其中38个肾脏有结石,共有56个结石,20个肾脏无结石。使用U-Net模型对测试集11 358层CT图像进行分割,平均dice系数为0.96;其中10 945(96.36%)层图像分割效果很好,dice系数≥0.90。以肾脏为单位,模型在测试集中检出结石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分别为100%(38/38)、100%(38/38)、100%(20/20);以结石为单位,模型检出结石的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100%(56/56)、96.6%(56/58)。结论肾结石检出级联算法可以在CT平扫图像中自动检出肾结石,并自动返回到结构化报告中,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 标签: 肾结石 自动化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深度对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COPD患者置管效果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经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COPD患者76例作为本次探讨对象。根据拍片确定结果将76例探讨对象均为分成观察组(右心房上2cm)对照组(大于右心房上2cm),比较两组不同导管末端位置的置管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通过对两组统计数据分析,观察组采用中心置管位置的非计划拔管率与采取非中心置管位置的对照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数据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导管末端位置置管效果无显著影响,静脉外渗并发症在观察组更少发生。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与脑电双频谱指数在全身麻醉手术镇静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40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患者入室后同时进行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记录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StateIndex,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监测,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3min(t1)、切皮即刻(t2)、切皮后30min(t3)、术毕(t4)、拔管时(t5)及出手术室时(t6)的CSIBIS值(每个时点记录3组数据),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监测部位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各时点CSIBIS变化一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与BIS具有良好相关性,能较好反映围术期麻醉深度变化,使用安全可行。

  • 标签: 麻醉深度指数 脑电双频谱指数 镇静深度
  • 作者: 辛天艺 焦剑 周彦恒 施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牙周系统治疗,并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错畸形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25~38岁),共减数17颗牙(8颗切牙9颗前磨牙),通过牙周检查记录表根尖片评价减数矫治前后34颗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与34颗对照牙(同一患者口内以TAES的同对侧同名牙、对颌同侧同名牙或牙根形态相似以及牙周状况相似的邻牙的优先顺序选取)的牙周探诊深度相对骨高度(relative bone height,RBH)。结果矫治前后TAES与对照牙的探诊深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RBH显著增加8.19%(-3.36%,14.01%)(P<0.05);对照牙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ES近减数侧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远减数侧RBH显著增加7.73%(-1.52%,21.55%)(P<0.05)。TAES与对照牙的矫治后牙根吸收百分比分别为13.1%(1.3%,23.9%)4.3%(-8.9%,1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良好正确施力的前提下,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支持组织未造成进一步破坏。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牙槽骨水平有一定上升。

  • 标签: 牙周炎 正畸缺隙闭合 正畸学,矫正 牙槽骨质丢失 牙周指数 减数正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管胃早期癌内镜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0例食管胃早期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记录食管胃早期癌患者内镜下的临床特点,分析临床病理特征,记录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浸润深度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长径及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分型组织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相关性。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年龄、性别、内镜分型与肿瘤长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无相关性;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患者内镜下分型主要为Ⅱb型,占36.00%(36/100)。低分化患者40例,中分化患者34例,高分化患者26例。肿瘤长径≤1 cm者34例(34.00%,34/100),2~3 cm者51例(51.00%,51/100),≥4 cm者15例(15.00%,15/100)。结论行内镜检查为诊断及发现食管胃早期癌的一种有效临床方法,分析内镜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浸润深度进行提示,对判断淋巴结转移具有参考作用。

  • 标签: 食管胃早期癌 内镜特点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白光内镜、超声内镜、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E-NBI)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探讨术前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的135例患者的内镜检查图像,将黏膜内癌黏膜下浅层(SM1)浸润癌归为黏膜内-SM1癌,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与黏膜下深层浸润癌进行比较,评估白光内镜、超声内镜、ME-NBI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2为一致性差,0.2~0.4为一致性一般,>0.4~0.6为一致性中等,>0.6~0.8为一致性较高,>0.8~1.0为接近一致。结果73例早期贲门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47例为黏膜内-SM1癌,26例为黏膜下深层浸润癌。术前白光内镜、超声内镜、ME-NBI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分别为79.5%(58/73)、72.6%(53/73)、65.7%(48/73)87.7%(64/73)。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白光内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40,P<0.01),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值=0.346,P=0.002),ME-NBI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差(Kappa值=0.175,P=0.108),而三者联合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24,P<0.01)。结论与单一检查方法相比,白光内镜、超声内镜ME-NBI三者联合评估早期贲门癌的浸润深度更准确。

  • 标签: 早期贲门癌 浸润深度 白光内镜 超声内镜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纤支镜检查深度镇静中应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对麻醉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试验者是2021.01至2023.01在医院接受纤支镜检查的患者100例,以入院时间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在深度镇静中分别应用的麻醉药物为丙泊酚+舒芬太尼与瑞马唑仑+舒芬太尼,比对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及离室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作为麻醉药物,可得到理想镇静效果,同时还能起到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作用,借鉴价值较高。

  • 标签: 纤支镜检查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深度镇静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镇痛是麻醉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合理的镇痛有赖于对疼痛准确的评估,目前最准确的衡量疼痛程度的方式仍是依据患者主诉评分进行判断。全身麻醉术中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依赖于伤害性刺激监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监测及脑电监测。其中,监测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指标主要包括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皮肤导电性、外科容积指数、瞳孔直径。通过监测分析痛反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镇痛深度进行客观评估,由此衍生出多种监测指标。

  • 标签: 临床麻醉 监测 方法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