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两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毒蘑菇中毒处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事件病例资料、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收集剩余可疑毒蘑菇样品并到患者采集蘑菇地点的同一枯死树干和倒伏腐木上采集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事件进行分析处置。结果2018年11月24日和26日,南平市建阳区两自然村的外来务工人员8人和2人分别采食野生蘑菇,于餐后10~90 min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送医就诊,诊断为毒蘑菇中毒,以胃肠炎为主要中毒表现。进一步分析发现毒蘑菇食用量越大,潜伏期越短,恶心、呕吐持续时间越长。入院后及时给予洗胃、导泻、抑酸护胃、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1~3 d出院。毒蘑菇样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日本类脐菇(Omphalotus guepiniformis)。结论两起事件均为误采误食日本类脐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引起胃肠炎型症状,未造成其他脏器损伤,预后好。应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毒蘑菇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预防中毒事件发生。

  • 标签: 日本类脐菇 毒蘑菇 中毒 流行病学调查 物种鉴定
  • 简介:摘要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地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出现了防护物资不足情况,而疫情高发区尤为明显。海外捐赠是缓解防护物资紧张的有效途径之一。作者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工作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公立医院接受海外捐赠管理的难点与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供其他公立医院及相关部门借鉴参考。

  • 标签: 医院,公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防护物资 海外捐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戈非尼相关肝胆系统损伤的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2年第4季度至2018年第3季度收到的瑞戈非尼相关肝胆系统不良事件报告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与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对有关瑞戈非尼的肝胆系统不良事件信号进行筛选和统计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检索到瑞戈非尼相关不良事件报告26 013份,筛选出28个首选术语为可疑肝胆系统相关的不良事件信号。采用ROR和PRR及其95%置信区间(CI)下限对不良事件信号强度进行分类排序的结果显示,黄疸及胆红素升高信号最强(ROR=8.56,95%CI下限:7.66;PRR=8.46,95%CI下限:7.58);其次为其他实验室检查异常(ROR=6.05,95%CI下限:4.95;PRR=6.03,95%CI下限:4.94)和肝脏相关疾病(ROR=5.46,95%CI下限:4.71;PRR=5.43,95%CI下限:4.6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瑞戈非尼剂量≤80 mg/d,剂量为>80~<160 mg/d时,肝胆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更高(OR=1.702,95%CI:1.230~2.356,P=0.001);相对其他肿瘤,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发生肝胆系统不良事件的风险更低(OR=0.436,95%CI:0.240~0.792,P=0.006)。结论瑞戈非尼有导致肝胆系统损伤的风险,较高的药物剂量可能与肝胆系统损伤风险增加有关。

  • 标签: 血管生成抑制剂 抗肿瘤药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系统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瑞戈非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用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价值。方法将入选的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64例卒中后抑郁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另选取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对照组给予文拉法辛(Venlafaxine)药物治疗,150 mg/d缓释顿服,治疗6周;观察组在给予文拉法辛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高频rTMS治疗,共治疗6周30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第17版(HAMD-17)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并采用视觉P300检测方法评定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失配性负波(MMN)、视觉P300指标的变化及其与健康组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D-17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7.5%)明显优于对照组(6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MMN中的中央点(Cz)和头皮额点(Fz)的潜伏期均明显延迟,波幅明显低于健康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z脑区波幅升高潜伏期前移,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MM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枕区(Oz)视觉P300的P2、P3潜伏期均明显长于健康组,波幅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靶潜伏期P2、靶潜伏期P3、靶波幅P3分别为(180.2±22.2)ms、(329.3±39.1)ms、(6.1±2.2)μV,分别与组内治疗前[(190.1±25.2)ms、(355.1±44.2)ms、(2.9±1.5)μ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视觉P30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rTMS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有一定疗效,MMN和视觉P300可用于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评价。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后抑郁 视觉P3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CI术后患者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在知觉压力与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间的潜在中介作用,并明确其相关作用路径。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8年7—9月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首次行PCI的38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知觉压力量表(CPSS)、健康认知评价量表(CAHS)及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其进行调查,术后1年随访其MACE发生情况。采用Mplus 7.0进行路径分析并检验认知评价及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结果共364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及术后1年电话随访。364例PCI术后患者CPSS得分为(29.09±11.07)分,PCI术后1年MACE发生率为13.7%。知觉压力与MACE间共存在4条显著路径,分别为知觉压力→MACE[OR=1.023,95%置信区间为(1.010~1.347),P=0.031],路径效应占总效应29.6%;知觉压力→威胁评价→MACE[OR=1.039,95%置信区间为(1.026~1.379),P=0.010],路径效应占总效应48.9%;知觉压力→威胁评价→屈服应对→MACE[OR=1.010,95%置信区间为(1.004~1.096),P=0.019],路径效应占总效应12.1%;知觉压力→挑战评价→屈服应对→MACE[OR=1.026,95%置信区间为(1.003~1.042),P<0.050],路径效应占总效应4%。结论知觉压力可直接或通过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MACE,挑战评价、威胁评价及屈服应对为PCI患者知觉压力与MACE的中介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知觉压力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路径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延长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浙江省新华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26例,患者入院后即刻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QRS波时限进行分组,分为QRS波时限≤120 ms组157例、QRS波时限>120 ms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出院6个月MACE发生率;比较MACE发生患者与未发生MACE患者入院QRS波时限,并采用ROC曲线分析QRS波时限对患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QRS波时限>120 ms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37.49±4.03)%,明显低于QRS波时限≤120 ms组的(44.37±4.92)%(t=10.205,P<0.05);QRS波时限>120 ms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9.03±3.15)m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47.38±16.28)g/m2、血清NT-proBNP(1 097.59±216.49)ng/L,均显著高于QRS波时限≤120 ms组的(56.39±3.97)mm、(138.96±15.36)g/m2及(825.36±185.36)ng/L(t=4.887、3.726、9.649,均P<0.05)。QRS波时限>120 ms组MACE发生率为53.62%(37/69),明显高于QRS波时限≤120 ms组的20.38%(32/157)(χ2=24.973,P<0.05)。QRS波时限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16,P<0.05),与LVEDD、LVMI及血清NT-proBNP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62、0.405、0.378,均P<0.05)。发生MACE患者入院QRS波时限为(137.64±21.05)ms,明显长于无MACE患者的(112.65±19.85)ms(t=8.556,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QRS波时限对MACE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52。结论QRS波时限与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NT-proBNP水平密切相关,QRS波时限延长对患者MACE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监测指标。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QRS波时限延长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心脏不良事件 每搏输出量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左心室质量指数 N末端脑钠肽前体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该研究的病例来自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市31家医院前瞻性纳入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5 512例。排除瓣膜性房颤、肥厚型心肌病、基线接受抗凝或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后,最终该研究纳入患者7 757例。随访终点为血栓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病史、血压水平是否为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随访(35±25)个月,随访结束时455例(5.9%)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有高血压病史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病史的NVAF患者(2.38/100人年比1.35/100人年,χ²=16.8,Log-rank P<0.001)。基线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n=1 619)、120~129 mmHg(n=2 023)、130~139 mmHg(n=1 728)和≥140 mmHg(n=2 172)的NVAF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依次升高,分别为1.44/100人年、1.79/100人年、2.16/100人年和2.52/100人年(χ²=17.9,Log-rank P<0.001)。基线舒张压<70 mmHg(n=1 128)、70~79 mmHg(n=2 277)、80~89 mmHg(n=2 804)和≥90 mmHg(n=1 328)的NVAF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6,Log-rank P=0.9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中除高血压以外的因素后,高血压病史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8,95%CI 1.01~1.62,P=0.040);进一步校正了房颤类型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后,高血压病史仍然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7,95%CI 1.01~1.61,P=0.045)。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中除高血压以外的因素后,收缩压≥140 mmHg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7,95%CI 1.02~1.82,P=0.035);进一步校正了房颤类型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后,收缩压≥140 mmHg仍然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6,95%CI 1.02~1.82,P=0.036);而收缩压120~129 mmHg和130~139 mmHg不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分别为,HR=1.23,95%CI 0.90~1.67,P=0.193;HR=1.30,95%CI 0.95~1.77,P=0.098)。舒张压不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史及收缩压≥140 mmHg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地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下或可降低此类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 标签: 心房颤动 高血压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90岁及以上住院心房颤动(AF)患者住院期间抗凝现状及分析院内缺血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住院的90岁及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抗栓治疗策略及院内缺血性脑卒中及院内主要出血情况,根据房颤血栓危险度(CHA2DS2-VASc)评分分为2,3,≥4分3组,评估3组中不同抗栓治疗策略及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情况,同时根据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分为出血高危组(≥3分)及非出血高危组(≤2分),评估两组中不同抗栓治疗策略及院内主要出血情况。结果在223例90岁及以上NVAF患者中,住院期间给予抗凝治疗比例42.6%,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比例25.6%,未给予任何抗栓治疗比例31.8%;随着CHA2DS2-VASc评分增加,住院期间未给予任何抗栓治疗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47.4%和42.9%和26.4%),但3组间不同抗栓治疗策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院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0.5%和12.2%和15.5%,P=0.75);与非出血高危组相比,出血高危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抗凝治疗比例稍高(47.2%和38.3%),未给予任何抗栓治疗的患者稍低(28.7%和34.7%),两组间不同抗栓治疗策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院内主要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和10.2%,P=0.51),合并感染、呼吸衰竭患者,院内主要出血发生率升高(16.8%和6.4%,P=0.02;21.3%和8.0%,P=0.01)。结论90岁及以上NVAF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比率偏低,应规范化抗凝治疗;同时,在评估其出血风险时,除HAS-BLED评分外,应考虑是否合并感染、呼吸衰竭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疾病。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药 卒中 出血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CC)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研究依据及临床应用结果。鉴于其临床应用结果具有安全性、有效性,故提出应进一步科学推广其应用。同时,针对目前已获知的研究信息中尚有若干未知,也提出了后续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以中、夜班为主的预见性防范护理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的116例心内科住院患者,按照抽签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实施以中、夜班为主的预见性防范护理方式,干预时间均为住院期间。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对其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跌倒、坠床、输液回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中、夜班为主的预见性防范护理模式降低了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满意度 预见性防范
  • 作者: 蒙龙 邱峰 贾运涛 孙树森 黄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 400016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药学部,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400016 ,美国西新英格兰大学药学院,美国斯普林菲尔德 MA 01119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400016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的不良事件(AE)进行数据挖掘,为鉴别应用这两种药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过程中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是药物引起还是疾病本身所致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文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提到的新冠肺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选出本研究关注的AE。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相关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设定时段内FAERS数据库共收到7 582 463份药物相关的有效AE报告,其中利巴韦林31 775份,干扰素α 2 345份。分析结果显示,在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中可能与利巴韦林具有相关性的AE有鼻充血、咳嗽、喉疼痛、咽部水肿、咳痰和呼吸困难,可能与干扰素α具有相关性的AE有喉疼痛和咯血;在其他系统器官分类中可能与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均具有相关性的AE包括发热、寒冷感、疲乏、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关节痛、肌痛和皮疹。在实验室检查异常AE中,与利巴韦林相关的有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与干扰素α相关的有白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结论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相关AE中一部分与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相似,临床实践中应当注意鉴别。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利巴韦林 干扰素α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数据挖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药物浓度与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是回顾性研究,根据入排标准纳入北京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共369例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记录患者性别、身高、体重、肝肾功能、药物谷及峰浓度,服用药物用量,CHADS2评分等临床资料,记录用药6个月后的出血事件。结果受试患者平均药物谷浓度(44.92±38.39)mg/L,平均药物峰浓度(226.96±139.34)mg/L,CHADS2评分(2.8±1.2)分,发生出血22例,未发生出血事件347例;无论是药物峰浓度和谷浓度,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4和0.960);随着年龄的增长,药物峰和谷浓度逐渐递增(均P<0.001);出血事件组的药物平均谷浓度比未发生出血事件组高(P=0.009),药物平均峰浓度比未发生出血事件组略高,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出血事件组的谷值/峰值的剂量比均较未发生出血事件组高(P=0.001,P=0.028)。结论年龄影响药物峰、谷浓度,尤其高龄老年人应考虑适当减量服用,监测药物峰、谷浓度对高危出血患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药浓度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病毒治疗推荐药物氯喹引起致死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世界卫生组织个案病例安全报告全球数据库(VigiBase)氯喹引起的致死性心脏不良事件,对报告信息充分(VigiGrade完整评分≥ 0.80或附有详细的原始报告)案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不良事件分类编码采用国际药品注册协调会议(ICH)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22.1版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结果截至2020年2月23日,VigiBase中共有45份氯喹相关致死性心脏损害报告,来自16个国家,30份报告信息充分。30份报告中20例为氯喹单次大剂量用药出现的致死性心脏不良事件,17例为过量用药(15例自杀或怀疑自杀,2例幼儿误服)导致,3例为临床治疗用药;18例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6例心电图显示QRS波延长或QT间期延长;6例合并低钾血症,其中4例为严重低血钾。30份报告中10例为氯喹多次用药引起的致死性心脏不良事件,4例使用氯喹时间为23 d~2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心搏骤停或心肌梗死;6例使用氯喹时间为20个月~29年,均为心肌病,3例心内膜心肌活检证实为氯喹所致。结论心脏毒性是氯喹引起致死性不良事件的首要原因,单次大剂量氯喹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长期用药主要表现为心肌病。

  • 标签: 氯喹 长QT综合征 心律失常,心性 心肌病 药物毒性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外周血凝血因子XIII(FXIII)浓度与出血事件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55例PLT<50×109/L的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以35例非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FXIII浓度,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外周血FXIII水平与出血事件的关系。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FXII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FXIII水平与出血评分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61)。当FXIII浓度的临界值为103.9 μg/L时,诊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的敏感性为0.939,特异性为0.909。结论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FXIII水平减低,且与出血事件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是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骨髓抑制 凝血因子XIII 出血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中年人群高血压、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及其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调查随访研究,研究对象来自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心血管疾病监测、预防预警和诊治技术应用研究"。2009至2010年在12个研究地区各抽取约1 000人(35~64岁),调查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016至2017年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并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最终8 835人纳入该研究。比较入选人群基线和随访时的血压和体重指数(BMI),计算高血压、超重和肥胖的6年累积发病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超重、肥胖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随访结果显示,研究人群BMI、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较基线有所增长(P均<0.001)。高血压、超重和肥胖6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9.3%(1 146/2 918)、11.5%(406/3 544)和4.3%(302/7 025)。调整混杂因素后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BMI和血压均正常的中年人群比较,超重、肥胖、高血压、超重伴高血压、肥胖伴高血压的中年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均增加[HR分别为2.394(95%CI 1.130~5.073)、3.341(95%CI 1.454~7.674)、6.047(95%CI 2.978~12.279)、5.808(95%CI 2.924~11.539)和8.716(95%CI 4.391~17.302),P均<0.05]。结论我国中年人群超重、肥胖和高血压发病率较高,超重、肥胖、高血压或超重/肥胖伴高血压均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超重 肥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压晨峰值变化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血压检测仪记录24 h血压,将血压晨峰值≥35 mmHg(1 mmHg=0.133 kPa)的40例患者设定为晨峰组,将血压晨峰值<35 mmHg的50例患者设定为非晨峰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血压参数、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并进行1年随访,分析血压晨峰值变化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晨峰组血压晨峰值、清晨平均动脉压(MAP)、24 h收缩压均高于非晨峰组(P均<0.05),两组清晨脉压差(PP)、24 h PP、24 h MAP、24 h舒张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晨峰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5.00%(10/40)]、心律失常[22.50%(9/40)]、缺血性脑血管病[20.00%(8/40)]及出血性脑血管病[20.00%(8/40)]发生率均高于非晨峰组[8.00%(4/50)、6.00%(3/50)、4.00%(2/50)、4.00%(2/50)],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晨峰值组血压晨峰值与心脑血管事件呈正相关(P<0.05),非晨峰值组血压晨峰值与心脑血管事件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晨峰值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应对其进行监测,控制血压晨峰值。

  • 标签: 高血压 冠心病 血压晨峰值 心脑血管事件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HEART、TIMI及GRACE评分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发病后7 d、28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胸痛患者中的心源性胸痛患者566例,排除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105例及失访患者15例,最终纳入109例NSTEMI患者及337例非心梗心源性胸痛患者,将NSTEMI患者按照是否发生MACEs分亚组,采用LSD-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分析比较就诊时的基线资料,临床数据,HEART、TIMI及GRACE评分在两亚组之间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后7 d、28 d发生MACEs的独立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比较不同评分对NSTEMI患者7 d MACEs和28 d MACEs的预测价值。结果NSTEMI组和非心梗心源性胸痛患者组相比,性别、冠心病既往史、罹患3个及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心电图、高敏肌钙蛋白T值(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T,hs-cTnT)、肌酐值、心梗既往史、HEART评分、TIMI评分和GRAC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将NSTEMI患者按照是否发生MACEs进行亚组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卒中既往史、hs-cTnT升高是NSTEMI患者发病后7 d发生MACEs的独立因素。而卒中既往史、TIMI评分是NSTEMI患者发病后28 d发生MACEs的独立因素。ROC曲线比较不同评分对NSTEMI患者发生MACEs预测价值显示,TIMI评分的预测价值(AUC=0.715,95%CI:0.482~0.948)优于HEART评分(AUC=0.659,95%CI:0.414~0.904)及GRACE评分(AUC=0.587,95%CI:0.341~0.833)。结论HEART评分、TIMI评分和GRACE评分可用于NSTEMI患者的评估。TIMI评分对NSTEMI患者发生MACEs预测价值优于HEART及GRACE评分,并且对28 d MACEs的发生有独立预测价值。

  • 标签: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HEART评分 GRACE评分 TIMI评分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挖掘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不良事件(AE)的风险信号,探讨LPV/r的临床安全性,为该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中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0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3季度AE报告数据中LPV/r相关的风险信号进行挖掘,检测阈值为报告数大于3且ROR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大于1的AE,并对AE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进行统计和分类,选取AE报告数和信号强度排名前50位的PT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3季度FAERS数据库共收到LPV/r为首要可疑药物的AE报告13 335例,检测出报告数>3且ROR的95%CI下限>1的AE风险信号455个,涉及AE报告7 718例。涉及AE报告数占比居前2位的系统器官依次为"各类损伤、中毒及手术并发症"[13.6%(1 051/7 718)]和"妊娠期、产褥期及围产期状况"[11.7%(899/7 718)],但在"各类损伤、中毒及手术并发症"所涉及的1 051例AE报告中与妊娠期药物暴露有关者为998例,占95.0%;信号数占比居首位的系统器官为"各种先天性家族遗传性疾病"[16.3%(74/455)]。另外,药物相互作用所致AE共144例,在AE报告数中排第7位。结论检测出LPV/r妊娠期用药相关胎儿、新生儿和婴儿异常等风险信号,提示应关注孕妇和婴幼儿使用LPV/r的风险。LPV/r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的相互作用也值得关注。

  • 标签: 洛匹那韦 利托那韦 冠状病毒属 冠状病毒感染 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40~49岁未行术前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开胸心脏手术患者远期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09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因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及其他非冠心病行开胸心脏手术、年龄介于40~49岁的患者。据临床症状怀疑为冠心病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提示冠状动脉钙化者,术前予以CAG检查,其余患者术前均未接受CAG检查。术后对未接受CAG检查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冠状动脉相关性死亡及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次要终点事件包括新发心绞痛、临床诊断冠心病;其他终点事件有心原性死亡及全因死亡。冠状动脉事件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根据术后随访是否出现冠状动脉事件将未接受CAG检查的患者分为冠状动脉事件阳性组和冠状动脉事件阴性组。记录未接受CAG检查患者的远期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对比冠状动脉事件阳性组和冠状动脉事件阴性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共入选952例患者,年龄(45.2±2.7)岁,男性406例(42.65%)。73例患者术前行CAG检查,其中9例(12.32%)为CAG阳性,这部分患者同期行CABG。879例术前未行CAG的患者中,围手术期(住院期间及出院30 d内)死亡18例(2.05%),随访(61.6±25.8)个月,失访28例(3.25%)。术后远期随访中,均未出现冠状动脉相关性死亡及接受PCI或CABG治疗等主要终点事件;4.41%(38/861)的患者发生次要终点事件,均表现为术后偶发的非典型心绞痛。远期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及心原性死亡率分别为4.41%(38/861)、1.16%(10/861)、0.46%(4/861)。冠状动脉事件阳性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于冠状动脉事件阴性组[34.21%(13/38)比20.89%(164/785),P=0.045]。结论在我国40~49岁行开胸手术的非冠心病患者术前不常规行CAG检查是可行的,但需谨慎对待合并高血压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

  • 标签: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脏手术 年龄 冠状动脉事件 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