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小儿静疗质控对留置留置时间及非计划拔率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采用留置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于2022年5月-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8例)和对照组(n=48例)。对两组静脉留置使用率、家属护理满意度、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率进行观察和对比。

  • 标签: 小儿静疗质控 留置针 留置时间 非计划拔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研究在PICC维护贴的固定当中使用等号式固定法的效果以及具体的应用情况。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2019年1月到9月在我院肿瘤住院部PICC进行导管维护的患者一共选择了3065名,根据患者使用的固定方法进行分组处理,其中使用传统方法需要固定PICC患者一共613名,将其作为对照组,使用创新固定的方法一共2452名,作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出现皮肤损伤,松脱等情况以及舒适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医用黏胶出现皮肤损伤,贴膜松脱以及感觉舒适的情况都是明显超过对照组的,差异明显,P

  • 标签: 等号式固定法 PICC维护 贴膜固定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辅助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07月-2021年08月本院收治的9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46),对照组予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外固定支架辅助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愈合优良率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愈合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辅助牵引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效果理想,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值得推广。

  • 标签: 外固定支架 牵引复位内固定 股骨远端骨折 优良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外固定与内固定的具体效果。方法:在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间本院接收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择取46例,遵照双色球法分为A组与B组各计23例并分别为其开展闭合复位外固定固定治疗以及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围绕其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A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手术用时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数据皆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两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等数据皆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内固定治疗或是运用外固定支架皆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而相比之下外固定治疗方式其术中出血量会较少、且治疗用时也较短,具有一定优势,推荐参考。

  • 标签: 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外固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12名多导睡眠图(PSG)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儿童与36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儿童的下颌皮质宽度(MCW)进行了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结果:PSG诊断为OSA儿童与健康儿童(3.2±0.5mm;P=0.003)相比MCW较薄(2.7±0.4mm),MCW与OSA儿童的年龄呈正相关(β=0.74,P<0.01),MCW与OSA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诊断为OSA的儿童下颌皮质宽度减小,这可能反映了SDB与稳态的改变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膝关节性关节炎使用个性化截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治疗的效果。方法: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确定本院接收的膝关节性关节炎患者80例,抽签平分2组,对照组(n=40):胫骨高位截,观察组(n=40):个性化截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膝关节恢复质量、术后应激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膝关节功能各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以及K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术后应激反应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S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膝关节性关节炎接受胫骨高位截治疗的患者,加入个性化截导板辅助技术可提升手术质量,改善膝关节功能,控制术后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个性化截骨导板 胫骨高位截骨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的使用效果和儿童输液治疗的相应护理措施。选择2023年1-6月在我院儿科病房接受输液治疗的88名儿童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头皮治疗,研究组儿童接受静脉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治疗方法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儿童家属满意度。结果显示,治疗组儿童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儿科 应用
  • 简介:摘要:在实际生产冻干粉针剂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其本身是非最终灭菌无菌针剂,因此对于生产针剂的车间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最新实施GMP的影响下,冻干粉针剂生产车间的布局、设计等也需要结合行业发展具体需求,做出及时有效地更新。而在开展冻干粉车间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除了对于GMP中相关要求的遵守之外,还需要重点考量工程造价成本问题、技术工艺问题等。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冻干粉车间工艺设计,做出详细阐释与探讨。

  • 标签: 冻干粉针 车间工艺 设计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静脉留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的医疗设备,它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途径,用于儿童患者的输液治疗和血液采集。本综述旨在探讨静脉留置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现状,包括其优势、不足以及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儿科 临床应用 输液治疗 血液采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进行应用,探究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6法、10法和12法对于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及就诊时间在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共计患者278例。根据应用穿刺活检针法不同进行分组,其中6法126例患者,10法穿刺活检102例,50例接受12法穿刺。结果:通过对比不同穿刺方法在不同PSA区间的阳性率可知,10与12穿刺活检法阳性率高于6,P

  • 标签: 超声引导 穿刺活检 前列腺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强化螺钉水泥髓内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Evans Ⅱ型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2020年10月5日收治的1例重度骨质疏松性Evans Ⅱ型左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CT资料。患者女,73岁,身高160 cm,体质量56 kg。将患者髋部及股骨的CT数据在Mimics 20软件和 Geomagic Wrap 2017软件中进行提取、优化,得到右侧股骨三维模型;运用Solidworks 2017软件画出内固定模型并参考标准的手术技术进行股骨模型装配。将装配好的模型在3-Matic软件中进行截得到Evans 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截取螺钉近端周围的部分松质设置为水泥部件,分别构建A模型[普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模型]、B模型(钉道强化PFNA内固定模型)及C模型(强化螺钉内固定模型)。按照患者CT数据及内固定的材质标准赋予相应的参数、条件,以及人体力学在股骨的受力及患者的体质量赋予载荷值分别储存,并利用ansys 2019软件中的Explicit Dynamics模块进行分析。观察指标:对比3种模型螺钉在股骨近端的切割程度、股骨颈向内翻角度、股骨颈内旋角度、应力在股骨的分布情况,以及股骨头近端移位情况。结果3种模型螺钉在股骨近端水泥表面均由螺旋刀片四周向远端发生切割、形变、沉陷,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C、B、A模型。股骨颈块内翻角度和股骨颈旋转角度,A、B模型均分别为0.37°和0.16°,C模型稍占优势分别为0.32°和0.15°。A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旋刀片和主钉交接处,B、C模型相较于A模型发生了应力转移,分散向水泥部位;C模型股骨骨折部分发生最大移位的距离为5.8 mm,相较于A、B模型(均为6.7 mm)减小。结论强化螺钉内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Evans Ⅱ型骨折较普通股骨PFNA及钉道强化PFNA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 标签: 股骨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强化螺钉 有限元分析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钉道强化 骨水泥 重度骨质疏松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在四肢创伤骨折后不连患者中的治疗疗效和安全性,并与钢板固定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1年期间收治的2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包括10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显示出更快的骨折愈合速度。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未观察到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而对照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表现较差(P

  • 标签: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四肢创伤骨折 骨不连 临床疗效 安全性研究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专科与手术室协同护理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融合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干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05月-2023年05月到本院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100例,运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作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护理的不同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护理并发症出现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专科与手术室协同护理方式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融合内固定术患者进行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效果。

  • 标签: 专科 手术室 协同护理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 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