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魏晋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偏激、落后,以蔑视少数民族、鼓吹"戎晋不杂"论的江统的《徙戎论》为代表;而南北朝时期则是南北方政权都以正统自居,斥对方为僭伪;而在这种相互争正统的政治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民族关系 夷夏之辨 《徙戎论》 历史文化认同
  • 简介:魏晋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在长达三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军事、政治动乱频起,不仅使政权更迭,国家衰颓,社会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破坏,酿成了社会秩序的解体,而且在思想领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逃避现世的苦难,人们纷纷在思想精神上寻求自由解放、汉朝『独尊儒术』的局面被打破,原本占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彻底崩溃,各种新起的学术思想极为活跃。

  • 标签: 文化背景 书法美学 中国古代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 思想大解放 两汉经学
  • 简介:魏晋北朝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为立国之本,农民由此成为封建社会的主体。然而,人们往往强调男子勤于稼穑,却忽视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其实,妇女在农业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亦不容忽略。三国时期,屯田制规模空前,许多劳动妇女参与生产,成为劳动的生力军之一;西晋推行占田课田制,广大妇女的劳动成果也成为政府田租户调的重要来源之一;北朝时期,在均田制度之下,妇女辛苦劳作,同男子一起推动了北魏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繁荣。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妇女 农业劳动 地位 作用 自然经济
  • 简介:自司马迁、班固之后,史学体裁已较完备;至魏晋北朝,史书和方志更是大量编纂而成,体现了强烈而鲜明的方法意识。《三国志》体例创新、裴松之首创以史证史的史学方法,开辟史书注释之路;范晔《后汉书》博采众书,裁成典籍;僧祐《出三藏记集》建立起佛经目录学基础体系;刘义庆《世说新语》借语录体展示了魏晋名士风度和玄学思潮发展情况;《华阳国志》以编年史和人物传相结合,开创方志史效法正史的写法,且在结构上采用佛教典籍“合本子注”体式;郦道元《水经注》通过“迳见”方式订正和取舍材料,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一时期史志创作因而盛况空前。

  • 标签: 史志编纂 方法意识
  • 简介:魏晋北朝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以佛教雕塑为主。这一时期,佛教雕塑由外来印度样式逐步演变成本民族样式。雕塑线条受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影响,线条主要以直线造型为主,由秦汉雕塑的拙朴渐渐走向精致,线条形态十分丰富,装饰性很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佛像 雕塑 线条 装饰
  • 简介:<正>魏晋北朝(公元220-581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充满重大变化的时期。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激烈动荡之中。长期的混战,加之饥荒、天灾和疫病,迫使广大的北方人民离乡背井,向南方迁移。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迁徙,社会生活的动荡变化是魏晋北朝时期社会形势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变化对人们服装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南北各民族间的服装观念影响了汉民族的服装文化,为隋唐服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魏晋北朝服装表现出多民族性的特征北魏为鲜卑拓跋政权。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公元

  • 标签: 魏晋南北朝社会 汉民族 服装文化
  • 简介:摘要婚姻,在现代是一个人追求幸福的殿堂,而在中国历史上,曾几何时婚姻却作为一种政治手腕,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婚姻。中国的政治婚姻历史由来悠久,在魏晋北朝时期群雄割据、士族门阀鼎盛的时代里,政治联姻恰恰是作为士族门阀之间巩固门第与政治地位的一种重要手腕。本文从魏晋北朝时期婚姻择偶制度下严格的士庶之别、以及各士族门阀之间的政治联姻等一系列现象,来说明这一时期士族门阀的统治。总体来看,对魏晋北朝期间士族门阀联姻的研究,有助于揭露魏晋北朝期间士族门阀政治。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士族门阀 庶族 政治 联姻
  • 简介:与先秦两汉相比,魏晋北朝墓志支配式复音词表现出数量增多、涉及事物范围扩大、词性分布更趋复杂、用法愈加自由以及多头词语来源等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魏晋北朝墓志支配式复音词绝大多数被承继下来,少部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墓志 支配式复音词 构词法
  • 简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书法家的空间分布体现着书法家与经济、历史及地理环境之间的某种关联。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选取了魏晋北朝时期491位书法家,详细分析了他们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差异。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对书法发达区域的划分。

  • 标签: 历史文化地理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书法家 地理环境 文化现象 书法文化
  • 简介: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与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具有密切关联,从密不可分的同源状态,到理性地调整自身以促使社会呈现和谐表象而进入"乐本位"状态,乐由于代表着古代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其位置远居于诗文之上、甚至在礼之上。魏晋北朝时期,人们以音乐论文学、探讨二者的内在的联系,出现了大量专论,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礼乐流失,另一方面在于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内转。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音乐 文学 变迁
  • 简介:隋唐时期的伦理思想,受着经济政治状况的制约,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而变化。它以批判名教开始,中经玄学、佛学的伦理学说,最后复归到儒家伦理纲常而宣告结束。主要阐述了佛学、玄学三个方面对比:关于人生理想问题;关于人性和情欲的关系问题;关于“道德”和“仁义”的关系问题,试图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 标签: 魏晋南北朝隋唐 佛学 玄学 伦理思想
  • 简介:魏晋北朝时期的思想呈现为两大格局:一个以三国两晋南为区域特征,以汉族思想为主体,同时伴随着本土道教和外来佛教的冲击,发生了所谓的“三教”之争;另一个以十六国北朝为区域特征,以北方少数民族思想为主体,同时伴随着汉族文化和外来佛教的冲击,发生了两次所谓的“灭佛”事件。在这两个不同的区域,思想发展的态势迥异。前者是儒家思想不断衰落,道教尤其是佛教思想影响日盛,并导致了政治动荡和国家积贫积弱;后者是少数民族思想不断衰落,儒家思想日益走强,国家逐渐强大并最终统一中国。

  • 标签: 玄学 道教 佛教 汉化思潮 思想史
  • 简介:本文以《水经注》记载的淮河干支水系径流区域为依据,论述了魏晋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纺织业、冶金业、制盐业、酿酒业、瓷器业、造船业曲折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地分析了各个阶段的兴衰特点。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淮河流域 手工业
  • 简介:商人是中土最早接触到佛教的人群;也是外来传法僧人首选的传教对象;汉译佛经中亦有大量与商人有关的内容,对商人有一定的吸引力;且中土佛教寺院经济最先发展的部分即是商业。因而魏晋北朝时期不少中土商人接受并信仰了佛教。当时一些中土商人直接参与了弘传佛法的活动;并向寺院与僧伽布施,资助佛事活动;还协助僧侣前往各地传法;并帮助僧侣传递佛经。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中土 商人 佛教
  • 简介:摘要:魏晋北朝志怪小说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显著特点,其生长于当时社会的土壤之中,又多取材于现实,具有极为浓厚的时代特征及现实感。《隋志》杂传类著录各种杂传其为六朝人作者一百四五十种。《太平御览》引书纲目所列此别传一项达九百余种之多。志怪书历来被视为一种杂传,广泛地反映着社会状况和社会风气。基于此,以下对试论魏晋北朝志怪小说的文人化书写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 文人化书写
  • 简介:魏晋北朝士族豪门对表演艺术的欣赏,主要不是仰给予社会,而是依靠自身雄厚的财力,组建家庭表演艺术团体。这种团体成员众多,以女性为主,表演器乐、歌、舞以至杂技、魔术等,专为主人服务。艺人地位卑微,对主人存在严重的人身依附,甚至完全被主人占有。主人不仅可以任意践踏他们的人身,而且可以将他们当作物品随意赠送,甚至任意杀害而不受法律的惩罚。基于这种家庭表演艺术团体的存在,魏晋北朝的士家豪族成了中国历史上糟蹋女性的一个典型阶层;这种组织的存在,促进了反映士族豪门生活的音乐走向堕落

  • 标签: 表演艺术消费 士族豪门 家庭表演艺术团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汉字字体的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演变规律,也有书写要求外在的推动因素。汉字字体是在内外动力的联合作用下不断演变的。魏晋北朝文字字体的演变与汉字的书写方式和书写材料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风尚、传统文化思想有关。

  • 标签: 字体 书写方式 书写材料 风尚 文化
  • 简介:文章以翔实的史料对魏晋北朝时期中国西域地区的喀什、焉耆、高昌、楼兰诸古代国家或地区的佛教传播及衰亡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和研究.认为这个时期,中国西域地区除佛教外,其他流行的宗教虽势力较弱,但对佛教的发展仍注入了新的血液,丰富了其内涵.

  • 标签: 疏勒 焉耆 高昌 楼兰 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简介:摘要魏晋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造成大量北方人民南移,其中不少进入十堰山区。北方移民的迁入,有力地促进了十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十堰 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