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诊抢救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多巴胺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短期预后。方法收集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纠正心衰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多巴胺和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其中多巴胺剂量按照0.5-2ug/kg泵入,rhBNP以1.5ug/kg负荷泵入3-5min,继以0.015ug/kg/min维持泵入),观察两组患者心力衰竭改善评价指标(总有效率、显效率;72hLVEF;72hNT-proBNP)及短期预后评价指标(3个月内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5.70%,显效率64.28%,试验组总有效率51.92%,显效率32.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72hLVEF差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72hNT-proBNP差值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3个月内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全因死亡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多巴胺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好且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组人脑利钠肽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程序化护理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绞痛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内科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程序化护理模式,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比较两组的心绞痛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SAS以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AS以及SD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心绞痛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程序化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负性情绪 心绞痛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行尼可地尔治疗,其术后血流灌注和预后效果。方法在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中选取54例,根据奇偶分组表法分组,各27例。对参照组行硝酸甘油注射治疗,对实验组行尼可地尔注射治疗。分析54例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率、CK-MB峰值、CK-MB达峰时间、LVEF、LVEDD。结果与实验组相比,参照组心肌血流灌注水平较高、CK-MB达峰时间、LVEF、LVEDD较高,CK-MB峰值较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行尼可地尔治疗,患者的血流灌注水平明显改善,利于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 心肌梗死 尼可地尔 血流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CAD)心律失常的疗效和用药的安全。方法将8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41例仪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的疗效并分析2组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各指标的差异,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室性早搏数、房性早搏数、交界早搏数均少于对照组;2组心率变异各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的SDNN值高于对照组。结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痛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琥珀酸美托洛 尔缓释 心颗粒 心律 失常 心率 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8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的患者使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胺碘酮治疗,并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中38例有效,2例无效,有效率为95.0%,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中30有效,10例无效,有效率为75.0%,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与胺碘酮的联合在治疗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过程中,与单纯使用胺碘酮治疗相比不仅能够起到与其相当的疗效,同时,还可以减少胺碘酮的使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率,为此,松养心胶囊与胺碘酮的联合在治疗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更有效、更安全。

  • 标签: 快速型心律失常 参松养心胶囊 胺碘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2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随机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61例,收治时间在2017年月-2018年3月期间。进行常规治疗的为参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的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室功能指标以及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室功能指标以及血浆NT-proBNP水平,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心肌梗死 无症状心衰
  • 简介:摘要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120急救中心-CUU联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溶栓治疗的急救模式。收集多年采集了2004年2月-2015年10月由我院急救中心进行的院前溶栓治疗,对于送入本院CCU监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运用我院心内科设计的120-CCU模式,由急救医生在现场根据患者实施的现场急救,进行统计这些病例的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发病时到溶栓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死亡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发病到溶栓时间、并发症发病率、死亡率均与何时使用溶栓剂紧密相关,当心肌梗的发生症状后,在4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最佳。得出的结论就是120急救中心-CCU联合开展心肌梗死(AMI)能够使冠状动脉的在通率提高,并且能够降低死亡率,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AMI) 院前溶栓 120-CCU模式
  • 简介:摘要缺血性心脏病引发的心肌梗死和继而发生发展的心力衰竭,是疾病致死的重要病因。干细胞疗法、免疫调节疗法作为心肌梗死防治的新策略展现了应用前景。抗体、干细胞等可作为免疫调节剂调节心梗后的炎症反应,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细胞疗法虽然可以调节心梗后免疫反应,但会激发宿主获得免疫反应,所以细胞疗法的展开一般也需要配合免疫抑制剂使用。本文介绍了免疫调节疗法与细胞疗法的研究进展,针对梗死心肌的修复提出免疫调节与干细胞治疗结合的共同疗法,探讨缺血性心脏病防治的新思路。

  • 标签: 心肌梗死 免疫调节疗法 细胞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HTSS〗评价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商品名瑞通立)与国产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比较二者的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护理干预措施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均于2018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随机分组,比较对照组(CCU常规护理干预,n=40)与观察组(CCU综合护理干预,n=40)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撤机成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呼吸机辅助治疗中,实施CCU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干预效果及预后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呼吸机 CCU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98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死亡率、护理满意率的差异。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可提高救治效果,减少死亡率,并能增进护患关系。

  • 标签: 循证护理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导线起搏器(L-PM)与传统起搏器(C-PM)植入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质量(QoL)改善情况。方法回顾纳入2020年1月至 2021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首次植入起搏器的112例患者,其中植入L-PM者50例,植入C-PM者62例,手术成功率100%。收集临床基线资料,记录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及入院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并于术后1、3、12个月进行随访,填写SF-36问卷和附加问卷,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QoL从基线开始到术后1、3、12个月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112例患者的年龄为(70.3±10.5)岁,其中男69例(61.6%)。L-PM组和C-PM组患者年龄分别为(75.8±8.5)和(67.5±10.4)岁(P=0.004)。L-PM组50例患者均完成了术后1、3、12个月随访,C-PM组62例患者完成术后1、3个月随访,60例完成12个月随访。附加问卷中C-PM组患者手术区域感到不适,因手术区域不适而影响日常活动、对自己心脏或整体状况感到担忧的发生率均较L-PM组患者高(均P<0.05)。调整年龄和基线SF-36分数后,随访12个月时,与L-PM组相比,C-PM组生活质量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评分数值较低,β值(95%CI)分别为-24.500(-30.010~-18.981)、-27.118(-32.997~-21.239)、-8.085(-12.536~-3.633)、-4.839(-9.437~-0.241)、-12.430(-18.558~-6.301);均P<0.05。结论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植入L-PM后能更好地提高QoL,接受L-PM的患者因手术不适造成的活动受限和不良情绪较少。

  • 标签: 生活质量 无导线起搏器 传统起搏器 心律失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