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整合素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人膀胱移行细胞癌表达,探讨整合素β1与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生成及浸润转移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整合素β1、VEGF、MMP-9表达。结果5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整合素β1、VEGF、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76%、64.41%和55.93%,1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三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3%、6.67%和6.67%,膀胱移行细胞癌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间3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整合素β1、VEGF、MMP-9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期、分级相关;整合素β1、VEGF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癌灶直径、单发/多发相关;整合素β1与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年龄相关;整合素β1与VEGF及MMP-9之间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整合素β1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升高,并与分级、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相关,表明其具有促进膀胱移行细胞癌生长作用。整合素β1可能通过协同VEGF及MMP-9作用促进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

  • 标签: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整合素Β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评价MRI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zation,FISH)和FISH、膀胱镜检查在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中应用,为完善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60例临床诊断高危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第3、6、9、12和18个月随访均行FISH、FISH联合MRI检查及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结果60例入围患者监测,单纯采用FISH检查,阳性33例,疑似肿瘤复发占55.0%;MRI加FISH检查,阳性累计36例,疑似肿瘤复发占60.0%。所有疑似病例均采用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最终确认肿瘤复发患者35例,占全部患者58.3%,其中单纯采用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27例,占肿瘤复发患者77.1%;而采用MRI联合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累计达32例,占肿瘤复发患者91.4%。结论MRI联合FISH对膀胱肿瘤检测阳性率高于单用FISH检测,MRI联合FISH可能成为一种新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癌术后复发有效方法。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复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恶性肿瘤。根据肿瘤对膀胱壁浸润深度,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近70%患者为非肌层浸润性肿瘤,膀胱癌整体5年生存率可达77%,仅5.5%患者出现远处转移。但由于膀胱癌具有较高复发率,肿瘤恶性程度可伴随复发、逐渐进展等特点,使膀胱癌远期预后不佳。低、中风险膀胱癌患者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1年分别有20%、40%复发率,高风险患者复发率可达90%。

  • 标签: 膀胱癌细胞 复发率 浸润性肿瘤 膀胱组织 浸润深度 浸润性膀胱癌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肾小球系膜区炎症、增殖过程中作用及己酮可可碱保护效应.方法:采用体外肾小球系膜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同培养方法,观察抗ICAM-1MAb对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增殖影响及己酮可可碱保护效应.结果:抗ICAM-1MAb对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刘量依赖性;己酮可可碱可抑制TNF-α诱导系膜细胞与巨噬细胞粘附.结论:ICAM-1参与、影响肾小球系膜区炎症、增殖过程,己酮可可碱肾脏疾病防治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 标签: 粘附分子 肾小球系膜细胞 巨噬细胞 己酮可可碱 肾小球系膜区炎症 细胞增殖
  • 简介:通过检测尿液样本中某些指标诊断膀胱肿瘤是目前研究一个热点,作者采用相关技术验证了一系列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膀胱肿瘤标志物。本文中介绍4种潜在无创诊断膀胱肿瘤标志物。作者总共检测124例患者尿液样本,其中63例确诊为膀胱肿瘤,61例为正常对照。

  • 标签: Α1-抗胰蛋白酶 无创诊断 膀胱癌 载脂蛋白E 肿瘤标志物 膀胱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应用前景。方法: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采用高温高压+XXIV型蛋白酶消化抗原修复法,行一抗和二抗两步孵育法,其中二抗与酶标多聚体相连。病人肾组织标本同时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作对照。结果:(1)40例血清学HBsAg阳性患者肾穿组织标本中,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HBsAg阳性27例,阳性率为67.5%;HBcAg阳性7例(其中HbsAg同时阳性6例,HbsAg阴性1例),阳性率为17.5%;HbsAg、HBcAg同时阴性12例。免疫荧光染色法HBsAg阳性29例(72.5%);HBcAg阳性10例(25.0%,均同时呈HbsAg阳性);HbsAg、HBcAg同时阴性11例。(2)两种染色比较,HbsAg阳性率相近(改良组化67.5%VS荧光72.5%),其中同时阳性有22例,同时阴性5例,总一致率为67.5%(27/40),阳性一致率改良免疫组化染色中为81.5%(22/27),免疫荧光染色中为75.9%(22/29)。(3)10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患者中,改良免疫组化HbsAg染色阳性9例,免疫荧光染色阳性7例;血白蛋白〈30g/L而尿Pro定量未达到〉3.5g/24h患者7例;6例病理呈膜性或/和膜增殖性肾炎(其中改良组化染色阳性5例,荧光染色阳性3例)。有2例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显示肝脏病变。结论:改良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HBV-GN乙肝抗原检测率,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改良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荧光染色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10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而行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合并MayoⅡ级者5例,Ⅲ级者4例,Ⅳ级者1例。男9例,女1例。年龄31~73岁,平均(53.9±10.9)岁。肿瘤位于右侧者6例,左侧者4例。结果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7例患者行开放途径下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手术;1例患者先采用经后腹腔途径联合经腹腔途径下手术,术中探查肾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遂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288~556min,平均(399.2±91.5)min。术中出血量300~4000mL,平均(1450.0±1136.5)mL。术后住院时间8~39d,平均(16.7±9.6)d。本组10例患者中,6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ClavienⅡ级并发症4例。ClavienⅣa级并发症2例。10例患者随访时间2~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0例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1例,为骨转移合并肺转移。1例(10%)出现肿瘤特异性死亡。结论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使肿瘤切除更彻底,但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能。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治疗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中较为安全有效。

  • 标签: 肾癌 癌栓 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低温原位肾灌注法复杂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中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9月至2014年6月,我院采用低温原位肾灌注、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复杂肾肿瘤21例。其中中央型肾癌12例(含孤立肾1例,对侧肾萎缩2例,肾多发肿瘤1例);外周型肾癌2例;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例;中央型肾嗜酸细胞瘤1例。术前介入下患侧肾动脉内留置球囊导管,术中阻断肾动脉,4℃灌注液原位肾灌注,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结果2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16∽34min,平均21min。出血量50∽350ml,平均113ml。术中无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静脉肾盂造影,患肾均显影良好。结论低温原位肾灌注法复杂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安全、有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低温 肾动脉 保留肾单位手术
  • 简介: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价肾功能重要指标,有多种测定方法。菊粉清除率及放射性核素血浆法是测定GFR金标准。肾动态显像法测定GFR与菊粉清除率、放射性核素血浆标本法测定GFR等具有良好相关性,被作为临床上测定GFR金标准。99mTc-DTPA放射性核素显像法可以测量分肾GFR,具有简便、无创及准确等优点,移植肾活体供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肾小球滤过率 放射性核素显像法 肾移植 活体供体 肾功
  • 简介: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NR_024158肾肿瘤中表达及其调控机制,并探讨其对肾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影响。方法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NR_024158肾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NR_024158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非特异性去甲基化药物(5Aza.dc)处理后肾肿瘤细胞系中NR_024158表达变化;MTS技术检测过表达NR_024158后细胞生长情况;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过表达NR_024158后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结果肾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NR_024158表达较相对参照系(HK-2)降低;NR_024158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5Aza.dc处理后,肾肿瘤细胞系NR_024158表达明显增加;过表达NR_024158后肾肿瘤细胞系增殖和迁移、侵袭明显受到抑制。结论NR_024158肾肿瘤中发挥抑癌基因样作用,其表达受甲基化调控。

  • 标签: 肾肿瘤 长链非编码RNA 表达调控
  • 简介:目的本研究探讨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内膜厚度(IT)、中膜厚度(MT)以及中膜内膜厚度比值(MITR)与慢性肾脏病5期(CKD5期)患者桡动脉钙化关系。方法40例CKD5期患者为试验组,于行首次动静脉内瘘术时取桡动脉修剪为试验组标本;38例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对照组,取其脾小梁动脉为对照组标本。用钙盐特异性染色法(vonKossa法)对动脉进行钙化染色;应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IPP6.0)对组织切片进行半定量化图像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试验组40例患者有12例(30%)有明显钙盐染色阳性,位于中膜平滑肌细胞层,而对照组无明显钙盐染色。试验组MITR与钙盐染色程度呈正相关,试验组IT与钙盐染色程度呈负相关。试验组MT、IMT与钙盐染色程度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MITR可以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型动脉钙化早期标志,而IMT不能准确反应动脉钙化程度。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血管钙化 中膜 内膜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E-cadherin、Bcl-2早期肾癌及癌旁不同距离组织中表达水平,为早期肾细胞癌行保留肾单位手术中安全边距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标本45例,病理诊断均为肾透明细胞癌,分别取癌组织(a),癌旁0.5cm(b)、1.0cm(c)、2.0cm(d)处正常组织,应用即用型非生物素免疫组化Elivision法研究E-cadherin、Bcl-2各组组织中表达和组织间表达差异。结果E-cadherin肾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1.1%,Bcl-2肾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0.0%,a组E-cadherin、Bcl-2阳性表达率与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b、c、d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癌旁0.5cm处可认为早期肾癌行保留肾单位手术安全边距。

  • 标签: E-CADHERIN BCL-2 肾肿瘤 癌旁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5/6肾切除大鼠肾脏中表达变化及其与肾脏微血管病变关系。方法:复制5/6肾切除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和5/6肾切除模型组,1、2、4、8和12周,采用免疫组化观察肾脏Ang-1和CD31表达变化以及RT-PCR观察肾脏Ang-1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2、4和8周时肾脏Ang-1mRNA表达显著上调,12周时低于假手术组;模型组2周~8周免疫组化显示肾小球Ang-1阳性着染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峰值4周~8周,12周后逐渐下调;模型组2周~12周肾小球CD31表达逐渐减少。结论:5/6肾切除大鼠肾脏存在Ang-1和CD31表达改变,此改变参与了残肾微血管结构变化。

  • 标签: 5/6肾切除 促血管生成素-1 CD31 微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探究HPV感染与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HUCC)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0例BUCC患者及60例对照组患者膀胱组织标本,采用PCR结合凝胶电泳方法检测标本中HPV16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膀胱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相关性。结果HPV病毒HUCC中表达(15.7%)及对照组患者中表达(13.3%)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结论目前小型研究不支持HPV16感染参与免疫功能正常个体HUCC发生。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
  • 简介:侵袭性伪足指的是恶性肿瘤细胞膜形成一种向外凸起、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能力细胞细胞外基质接触性结构。侵袭性伪足癌细胞侵袭正常组织、造成局部或远隔转移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侵袭性伪足各个关键成分逐渐被发现,如何调控这些关键成分从而抑制恶性肿瘤侵袭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侵袭性伪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泌尿系统肿瘤 肿瘤侵袭 侵袭性伪足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对预防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血栓形成及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endothelialcell,VEC)功能影响.方法8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拟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前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治疗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予以前列地尔注射液20μg,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血浆内皮素(plasmaendothelin,ET)及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水平.术后观察内瘘杂音和震颤及有无出血征象,术后4周用多普勒超声测定内瘘头静脉内径、壁厚、每分钟血流量、内瘘成熟后血管进行初次透析使用时间及透析时血流量.结果前列地尔治疗后内瘘成熟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72%),全血黏度[(4.92±0.42)mPa,s比(5.04±0.58)mPa,s、血浆黏度[(1.82±0.12)mPa,s比(2.12±0.14)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2.74±0.57)比(2.92±0.46)、Fib[(3.14±0.14)g/L比(3.28±0.16)g/L]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前列地尔组ET[(48.15±16.19)ng/L比(52.34±17.35)ng/L]、NO[(37.31±3.10)μmol/L比(34.26±2.18)μmol/L]水平改善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术后4周,治疗组内瘘成熟率高于对照组(90%o比72%)、头静脉内径[�

  • 标签: 前列注射液 动静脉内 尿毒症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膀胱癌诊断中价值。方法收集38例膀胱癌和28例非膀胱癌患者新鲜尿液,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尿NMP22水平,TRAP—PCR-ELISA法检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尿液中NMP22对膀胱癌诊断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64%;端粒酶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71%;细胞学检查敏感性为32%,特异性为97%。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两者均为阳性时诊断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则联合检测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89%。结论联合检测可使维持较高敏感性前提下,大大提高诊断特异性,其特异性与细胞学检测相差较小,而敏感性却远高于细胞学检测,因而联合检测较单一指标的检测对膀胱癌具有更高诊断价值。

  • 标签: 核基质相关蛋白质类 膀胱肿瘤 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GRIM-19人膀胱尿路上皮癌(BTCC)组织中表达和临床意义,以及与p63、STAT3表达相关性,探讨GRIM-19对p63、STAT3影响及其BTCC中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76例BTCC组织、45例相应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膀胱组织GRIM-19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p63、STAT3蛋白表达。结果GRIM-19mRNA76例BT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0.79%,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分别为66.67%和96.67%)(P均〈0.05);p63、STAT3蛋白BTCC组织中表达(分别为82.89%、72.3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P均〈0.01)。BTCC组织中GRIM-19mRNA低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淋巴转移密切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和肿瘤发生情况等无相关性。相关性检验表明GRIM-19mRNA与p63、STAT3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GRIM-19mRNABTCC组织中表达下调,提示GRIM-19作为重要抑癌基因,可能与凋亡相关基因p63、STAT3BTCC发展中起拮抗作用,参与BTCC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可能是BTCC转移潜在标志。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GRIM-19 P63 STAT3
  • 简介:目的探讨MIR(微小RNA)-92a、MIR-100及MIR-143表达水平对膀胱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50例临床及病理诊断为膀胱癌患者血清及50例健康受试者血清,通过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血清中MIR-92a、MIR-100及MIR-143表达水平,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MIR-92a、MIR-100及MIR-143临界值,同时利用所得到临界值单独或联合检测血清样本中MIR-92a、MIR-100及MIR-143相对表达水平,计算其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膀胱癌患者血清样本中MIR-92a、MIR-100及MIR-143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单独检测分析发现MIR-92a灵敏度为96.0%,特异度为74.0%;MIR-100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65.0%;MIR-143灵敏度为74.0%,特异度为90.0%;MIR-100和MIR-92a组合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82.0%;MIR-92a和MIR-143组合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92.0%;MIR-143和MIR-100组合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82.0%。结论膀胱癌患者血清中对MIR-92a和MIR-143组合联合检测有助于对诊断膀胱癌诊断。

  • 标签: 膀胱癌 MIRNA 诊断 RT-Q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