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将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应用于新生高胆红素性脑病蓝光照射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中出生的足月儿68名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照研究,记名为对照组(n=34)与实验组(n=34),所有新生均患有病理性黄疸并采用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新生选择常规护理,实验组新生则选择健康教育护理,对所有新生进行护理,以后评估新生的康复状况,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新生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但对两组新生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后,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对新生病理性黄疸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时,将健康教育护理应用于其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高胆红素性脑病 护理方式 健康教育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生护理的开展,能够为新生的健康成长发育提供支持,需要在新生并发症防治、新生喂养等方面展开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警惕不安全因素,并做好相关的防护对策。结合新生的生理特点,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将个性化融入到优质的护理服务中,减少或避免不安全因素对于新生健康的损害,让患婴家属对于护理工作感到放心和满意。本研究通过对150例患婴临床护理情况的观察,分析不安全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控措施,报道如下。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不安全因素 个性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护理预警机制对新生黄疸症状改善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黄疸新生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护理预警机制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黄疸症状改善情况和家长满意度。结果给予新生护理预警机制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治疗效果、医疗环境及护士态度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黄疸患儿给予预警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的黄疸症状,并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护理预警机制 新生儿黄疸 家长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茵栀黄联合微生态生物制剂治疗新生黄疸对新生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新生黄疸患儿100例,纳入时间均为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将其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为对照组提供茵栀黄口服治疗,为观察组提供茵栀黄联合微生态生物制剂治疗,针对两组患儿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临床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T3、T4、TS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茵栀黄 微生态生物制剂 新生儿 黄疸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结合新生抚触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6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抽签法将其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集束化护理联合新生抚触,并对不同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两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黄疸指数,护理前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对比差异明显,实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黄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新生儿抚触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预警机制用于新生黄疸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1年8月本科接诊黄疸新生80名,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护理预警机制,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黄疸消退时间等指标。结果:针对黄疸消退时间、胎便转黄时间与胎便初排时间,研究组分别是(4.53±1.02)d、(31.79±1.14)h、(2.09±0.25 )h,比对照组(7.82±1.95)d、(57.53±2.36)h、(5.31±0.57)h短,P<0.05。针对家长满意度,研究组97.5%,比对照组82.5%高,P<0.05。结论:于新生黄疸中用护理预警机制,利于症状的改善,及家长满意度的提升。

  • 标签: 护理预警机制 满意度 新生儿黄疸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发病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选择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新生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基因检测结果及随访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例患儿,临床均有反应差、吃奶差、嗜睡、吸吮力减弱、肌张力减低、原始反射减弱等表现;尿甲基丙二酸、甲基枸橼酸水平均升高;代谢性酸中毒6例;血氨升高8例;血液系统异常6例;丙酰肉碱、丙酰肉碱/乙酰肉碱均升高9例;5例进行了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均升高;4例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均异常。10例患儿MMUT基因变异4例,MMACHC基因变异6例。MMUT基因共检测出5个变异,其中c.1808G>A为未报道的新变异;MMACHC基因共检出11个变异,其中c.609G>A最多,c.626_627delTG为未报道的新变异。10例患儿中早期死亡2例,放弃治疗后死亡2例,存活患儿后期智力运动发育落后3例。结论新生发病的甲基丙二酸血症临床表现重、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临床应加强新生筛查,进行血液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尿有机酸谱和基因分析,早期治疗,以减轻后遗症。

  • 标签: 有机酸血症 甲基丙二酸血症 血液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 尿有机酸谱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科与非新生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情况。方法:对患者血液进行血培养,分析新生科与非新生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本次实验数据来源于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进行检测的8000份,其中共检测出860株血液感染的病原菌。非新生病房中感染菌588例,占据68.37%,新生中感染菌272例,占据31.6%,非新生病房中大肠埃希菌236例(40.14%)。结论:针对病原菌高度集中感染趋势,医院应做好防控有效易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医院感染流行爆发。

  • 标签: 新生儿科 非新生儿病房 血流感染 病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院1 h内乳酸浓度联合液体复苏后6 h乳酸清除(LC)对新生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新生脓毒性休克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以入院60 d内病死为终点事件,根据预后将入组患儿分成死亡组及存活组,统计两组人口学基线资料及血常规、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清肌酐、入院1 h内乳酸浓度(Lac1)及液体复苏后6 h乳酸浓度(Lac2)等临床检验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危险因素的预测性进行检验。各危险因素根据截断值进行分层,通过Kaplan-Meier曲线比较各组预后差异。结果58例患儿中存活组24例、死亡组34例。围生期分析显示,死亡组患儿胎膜早破比率高于存活组[41%(14/34)比13%(3/24),P=0.021];两组患儿在感染部位、病原学特征、液体复苏总量、血管活性药物指数、机械通气、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儿Lac1、Lac2、前降钙素原、D二聚体、血清肌酐高于存活组[(12±6)比(7±4)mmol/L,(14±6)比(4±2)mmol/L,(59±23)比(24±14)ng/L, (24±11)比(11±6)mg/L,(167±31)比(92±23)μmol/L,t=3.549、3.112、3.859、4.499、3.288;均P<0.05],死亡组血压、液体复苏后6 h LC低于存活组[(41±12)比(52±5) mmHg(1 mmHg=0.133 kPa),t=4.230;-16(-40, 20) %比 40(18, 70)%, Z=3.558; 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与新生脓毒性休克死亡风险呈负相关(OR=0.679,95%CI 0.662~0.999,P<0.05);Lac1与新生脓毒性休克死亡风险呈正相关(OR=1.203,95%CI 0.965~1.500,P<0.05)。ROC曲线分析LC、Lac1及两者联合均对患儿预后具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875、0.965,灵敏度分别为83.32%、89.65%、94.31%;特异度分别为72.52%、77.18%、88.76%。危险因素根据截断值分层,Kaplan-Meier分析显示Lac1>4 mmol/L组累积生存低于Lac1≤4 mmol/L[21%(8/38)比80%(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4.520,P<0.05); LC≤10%组累积生存低于LC>10%组[19%(6/32)比69%(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140,P<0.05)。结论乳酸浓度联合LC对新生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婴儿,新生 休克,脓毒性 乳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黄疸患者应用预警式护理对胆红素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2019-11到2021-4期间从我院选取新生黄疸患者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警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胆红素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胆红素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预警式护理 新生儿黄疸 胆红素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可恶化院内心跳骤停(in-ho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成人患者的预后,但儿童PH相关IHCA研究尚未深入。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IHCA患儿PH的发病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设计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场所一家四级医疗学院型儿童医院的PICU。对象因IHCA行心肺复苏≥1 min且在IHCA前48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18岁以下儿童,除外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者。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284例IHCA患儿中,57例(20%)有可评估的超声心动图,并由未知患儿特点的心脏病医生进行盲法分析。35%(20/57)的患儿患有PH,45%(9/20)之前无PH病史。PH患儿右室收缩功能较差,通过面积变化分数(P=0.005)和右室整体纵向应变(P=0.046)来衡量;右室扩张程度更大(P=0.010);左室收缩功能较好(P=0.001)。PH患儿更有可能存在基线功能状态异常,合并慢性肺疾病或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但较少可能合并脓毒症或急性肾损伤。PH患儿更有可能出现无脉电活动或心脏停搏之类的初始节律,且在心肺复苏时更常用吸入一氧化氮治疗(80%比3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H与事件存活[70%(14/20)比65%(24/37);校正后OR=1.30,95%CI 0.25~6.69,P=0.77]或出院存活无关[40%(8/20)比27%(10/37);校正后OR=1.17,95%CI 0.22~6.44,P=0.85]。结论儿童IHCA前的PH可能比之前报告的更常见。本队列患儿心肺复苏期间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应用率高,PH与生存预后无关。

  • 标签: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儿科 肺动脉高压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并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9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青岛医院行结肠癌切除术的363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9例,女174例,年龄45~75岁,平均(62.36±10.69)岁,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记录结肠癌切除术后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并根据是否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及病理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肠癌切除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结果截止末次随访时间2020年3月23日,共13例因不同原因失访,共计350例患者完成随访,最终纳入350例患者,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病为22.29%(78/350),将此78例患者定义为发生组,另272例未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作为未发生组,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年龄、合并症糖尿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397,P<0.001;χ2=52.574,P<0.001;χ2=137.931,P<0.001;χ2=48.419,P<0.001;χ2=2.099,P=0.036;χ2=36.07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41.113)、合并糖尿病(OR=0.055)、开腹手术(OR=21.913)、长手术时间(OR=25.069)、高肿瘤分化程度(OR=0.109)、淋巴转移(OR=0.068)是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癌切除术后排便功能的发病为22.29%,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是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影响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预防结肠癌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 标签: 结肠肿瘤 肠梗阻 危险因素 结肠癌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可恶化院内心跳骤停(in-ho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成人患者的预后,但儿童PH相关IHCA研究尚未深入。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IHCA患儿PH的发病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设计回顾性单中心队列研究。场所一家四级医疗学院型儿童医院的PICU。对象因IHCA行心肺复苏≥1 min且在IHCA前48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18岁以下儿童,除外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者。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284例IHCA患儿中,57例(20%)有可评估的超声心动图,并由未知患儿特点的心脏病医生进行盲法分析。35%(20/57)的患儿患有PH,45%(9/20)之前无PH病史。PH患儿右室收缩功能较差,通过面积变化分数(P=0.005)和右室整体纵向应变(P=0.046)来衡量;右室扩张程度更大(P=0.010);左室收缩功能较好(P=0.001)。PH患儿更有可能存在基线功能状态异常,合并慢性肺疾病或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但较少可能合并脓毒症或急性肾损伤。PH患儿更有可能出现无脉电活动或心脏停搏之类的初始节律,且在心肺复苏时更常用吸入一氧化氮治疗(80%比3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H与事件存活[70%(14/20)比65%(24/37);校正后OR=1.30,95%CI 0.25~6.69,P=0.77]或出院存活无关[40%(8/20)比27%(10/37);校正后OR=1.17,95%CI 0.22~6.44,P=0.85]。结论儿童IHCA前的PH可能比之前报告的更常见。本队列患儿心肺复苏期间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应用率高,PH与生存预后无关。

  • 标签: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儿科 肺动脉高压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序列模型在上海市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发病预测中的应用,为医院感染的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3年至2018年上海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构建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通过比较两种模型的拟合精度,确定最优拟合模型。以2019年1月至6月的医院感染发病数据作为验证数据集,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2013年至2018年共监测379 477例住院患者,其中3 170例发生医院感染,总感染为0.84%。霍尔特-温特相加法模型为拟合最优模型(R2=0.82)。应用霍尔特-温特相加法模型预测2019年1月至6月的医院感染发病,预测值和实际值动态趋势较一致,平均相对误差为15.22%。结论霍尔特-温特相加法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和预测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趋势,可为肿瘤专科医院感染的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 标签: 交叉感染 预测 肿瘤专科医院 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模型 指数平滑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施行ICU体位护理对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的效果。方法: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搜集87名,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期间,随机分组,针对所行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的41例常规组病例样本与所行方案为体位护理的46例体外组病例样本,通过病原菌、X线片、临床症状观察确定VAP发生,行以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护理满意度调查评估的比较。结果:两组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后,体位组VAP发生、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与护理满意度评估结果,同比于常规组,呈现出更优趋势(P<0.05)。结论:在ICU对机械通气患者施行ICU体位护理可减少VAP的发生,同时可提高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ICU体位护理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 发病率
  • 简介:摘要解脲脲原体(UU)属于机会致病微生物,广泛定植于育龄期女性生殖道,可通过垂直传播造成胎儿感染。新生UU感染后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如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出血、脑膜炎及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因此,了解UU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点及与UU感染相关的新生疾病,重视UU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对避免新生期UU感染的严重后果和改善远期不良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解脲脲原体 新生儿疾病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