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忏悔思想为中心,考察了龙树菩萨、寂天菩萨、宗喀巴大师、能海上师的忏悔思想,阐述藏传佛教忏悔思想的源流及其发展。从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的“四悔”,发展到寂天菩萨的“七支供养”;同时,寂天菩萨提出“四力”忏悔,和“信解空性”的“理忏”。宗喀巴大师全面继承了寂天菩萨的忏悔思想,在“对治现行力”中概括了寂天菩萨《大乘集菩萨学论》的“对治行”的六个方面,使其忏悔思想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并且将忏悔纳入菩提道的次第。能海上师在阐述宗喀巴大师的忏悔思想时,受到汉地佛教的影响,如将“灭现行罪力”归结为“作法忏”,而将“灭过现罪力”归结为“事忏”和“理忏”,这也是密教在汉地传播过程中所必须和必然的现象。

  • 标签: 藏传佛教 忏悔 龙树 寂天 宗咯巴 能海
  • 简介:蒙古族传统家具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灿烂的组成部分。为迁徙方便,蒙古族家具主要采用便于拆卸的榫卯连接,除了榫卯连接这一特点外,受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汉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具图案也值得人们深究。而在受宗教文化影响深厚的蒙古族文化中的藏传佛教文化对蒙古族家具装饰图案的影响最为深远。

  • 标签: 藏传佛教装饰图案 蒙古族 家具图案设计
  • 简介: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并称为佛教的三大体系,其中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佛教中重要的两大派系,但是由于时间、地点以及传入方式的不同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教义上讲,汉传佛教为大乘显教,而藏传佛教为显教和密教合而为一的教派.明代瞿昙寺壁画将藏传佛教绘画与汉传佛教绘画艺术巧妙融合,是汉藏文化交流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十分有利于我们对于同时间、同地域的汉、藏两种佛教寺院壁画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 标签: 瞿昙寺 壁画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壁画艺术特色
  • 简介:一.松赞干布赞普的功业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唐朝建立起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与此同时,在雪域高原,一代英主松赞干布兼并了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藏族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始于松赞干布时代,其本人也是最强大的雅砻王之一。在他领导下,王朝的势力得到加强,并确定了“吐蕃”这个名称作为民族的统一称呼。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后,团结各部族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吐蕃成为中亚地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 标签: 松赞干布 藏传佛教 本地化 观世音 信仰 吐蕃王朝
  • 简介:在河湟宗教文化的多样形态中,宗教信仰成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征,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给地方民族文化造成强有力的冲击,使得文化发生了变迁,本文以贵德县藏传佛教寺院尕旦寺为例,考察它的历史与现状。

  • 标签: 藏传佛教 尕旦寺 历史 现状
  • 简介: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复兴,实现了藏传佛教对诸如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等世居民族的宗教文化整合,加强了民族关系,构筑了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局面。藏传佛教文化在信众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深入渗透,造就了以信仰为主题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模式,并最终形成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的在同一信仰下的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历史形成和现实存在,成为模塑和刻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 标签: 青海藏传佛教 民俗文化圈 特征
  • 简介:长号是藏传佛教寺院使用的主要法器和乐器之一,通常在盛大的宗教仪式或庆典上使用。其起源尚不清楚,据古典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在吐蕃时期就已出现,用于诸侯之间的盟誓等仪式中。特点是只有三个基本音阶,每一个音阶之间大致都同样具有纯四度的音程关系。外形造型巨大,为国内外铜管乐器中形制和音量最大的乐器。各个寺院在大小尺寸和音高上都有差异,但形制特点完全相同。此外,在乐谱符号上也有差异,但唱名都一致。

  • 标签: 藏传佛教寺院 铜管乐器 宗教仪式 古典文学作品 吐蕃时期
  • 简介:摘要通过对阿坝县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条件、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相关研究、阿坝县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等课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和总结,挖掘出阿坝县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最大价值。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最终设计出有利于藏区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旅游体验方案。

  • 标签: 阿坝县 藏传佛教 文化旅游 发展对策
  • 简介:班禅活佛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之一。班禅系统之所以能够成为继达赖活佛系统之后格鲁派又一享有崇高声望宗教领袖,与早期几位班禅活佛对格鲁派发展所做的贡献及清政府治藏政策的调整有关。

  • 标签: 班禅系统 格鲁派 宗教领袖
  • 简介:第一佛土是“色究竟净土”,藏文名称意思是,不在任何之下,亦即无上超越,美得难以想像、难以言说;此一卓越境界名为法界。法界不是具体的境界或单独的处所,法界是因见色蕴本性而获得的证悟。当你得见色蕴本性时,即证得与其相应的佛土法界。你可以用完美之身显现此一证悟,而大日如来本尊便是这种显现的代表。在此过程当中,无明烦恼转成法界体性智,无明的本性。如是,五蕴及五烦恼都变为清净或回归本性了。

  • 标签: 藏传佛教 智慧 造像 心性 本性 烦恼
  • 简介:ThehistoricalperiodofthefeudalseparatistregimesofTibetreferstotheperiodofmorethan400yearsfromthecollapseoftheTuboDynastyto

  • 标签: 分裂割据 割据时代 影响英文
  • 简介:宗教弱化现象试探─—肃南裕固族藏传佛教的调查研究阎天灵我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曾一度形成了全民信教的局面,举族信奉某一种精致化了的人为宗教,宗教信仰和活动实质上已同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民族特征之一。当代以来,随着整个社会变迁...

  • 标签: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弱化现象 佛教 信教群众 全民信教
  • 简介:依据藏传佛教对生命存在的全域认知,结合现代旅游学的价值理论来看,旅游主体之价值需求可概分三层,即“对主体我的确证—寻求对主体的解构—圆满心的因缘显化”.该结构模式中,又有“三类八种”之价值细分,而判分之依据,则是“主体”与“本心”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主体观念”是障碍圆满本心显现的核心要素,若不解构主体而提升生命境界,旅游者将受限于自我,不可能获得最高层次的旅游品质.

  • 标签: 旅游主体 价值需求 藏传佛教文化 圆满心
  • 简介:摘要通过对藏传佛教吉祥八宝纹样的释义和表现形式的解析,探究吉祥八宝中蕴含的祥瑞观念和宗教文化。通过现代设计的思维方法对吉祥八宝在设计作品中的应用进行思考、分析与解读,使其能更好的指导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标签: 藏传佛教,吉祥八宝,现代设计
  • 简介:康区拥有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不过,康区藏传佛教旅游翻译文本反映一些问题,尤其英语翻译空白、景点名称英语翻译欠规范、英语翻译造成的文化意象缺省、英语翻译所折射的政治意识薄弱四个问题较为突出。本文主要针对康区藏传佛教旅游翻译文本反映的四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以期康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英语翻译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康巴藏区 藏传佛教 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意象 政治意识
  • 简介:清代藏传佛教骨雕服饰的造型和工艺上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所刻划的物形文字粗犷、浑厚,其内容以与藏传佛教和苯教有关的图形、文字为主,还有一些吸收了民间习俗的几何图案与纹饰的精华。本文对青海省博物馆所藏清代骨雕服饰的历史形成、外形特点及其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讨,阐释了藏传佛教骨雕法衣服饰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 标签: 青海 清代 骨雕服饰 藏传佛教 宗教文化
  • 简介:摘要藏式佛寺,作为藏式佛教文化的代表和重要承载体,北京地区的藏式佛寺从数量和规模上可作为北京地区文化独特性所承载的重要部分。作为展现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北京地区对藏式佛寺的保护与修复成为必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具体落实体现,对北京地区藏式佛寺的保护与修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符合北京当代的城市规划战略的同时,打造北京独特的城市名片。

  • 标签: 藏式佛寺 北京 环境美学 德寿寺景观
  • 简介:本文阐述了藏传佛教慈善现的基本内涵,及其慈善思想的逻辑推理.认为这种慈善现是促进天、地、人协调发展的途径,并论述了将其思想付诸实际的重要意义等.

  • 标签: 藏传佛教 因缘 慈善
  • 简介:11月日,第七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活动内容之一的辨经考试在北京黄寺正式举行。本届高级学衔班共有12名学员,分别来自西藏、青海、四川、

  • 标签: 藏传佛教 考试 活动内容
  • 简介:明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治理和明朝几代皇帝对藏传佛教的崇信,有力地促进了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但由于正史缺载,使得史料中关于藏传佛教在内地民间传播的记载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韩湘子故事中,藏传佛教元素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的分析,试图阐明明代小说作品出现藏传佛教的根本原因是藏传佛教在明代内地民间的广泛传播。

  • 标签: 藏传佛教 民间传播 明代 演变 故事 西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