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外泌体对诱导人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s)向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USCs和NPCs,提取NPCs外泌体,以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以GFP慢病毒转染标记USCs细胞质、DAPI染料标记USCs细胞以及PKH26染料标记NPCs外泌体;将USCs与NPCs外泌体共孵育12 h并观察摄取情况,采用NPCs外泌体和非接触共培养方法诱导USCs分化,检测各组细胞标志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结果分离的USCs具备向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高表达干细胞标志蛋白CD29(99.57%)、CD44(97.46%)、CD73(97.71%),低表达干细胞阴性蛋白CD31(0.59%)、CD45(0.19%)。分离的NPCs高表达细胞标志蛋白COL2A1、ACAN、SOX-9。提取的NPCs外泌体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CD81、Tsg101。共孵育12 h后,NPCs外泌体与USCs细胞膜融合并出现在USCs细胞质中。共培养第3、5、7天时,外泌体组USCs细胞吸光度值(0.44±0.004、0.76±0.004、0.82±0.006)高于共培养组(0.39±0.022、0.63±0.035、0.69±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7、14、21天外泌体组USCs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ACAN(1.80±0.31、3.50±0.21、5.35±0.31、7.46±0.12)、COL2A1(1.43±0.15、4.33±0.23、6.89±0.22、8.11±0.31)、SOX-9(2.21±0.13、3.13±0.11、3.96±0.14、4.52±0.26)、HIF-1α(1.45±0.16、2.14±0.21、4.31±0.41、4.01±0.2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21天外泌体组USCs标志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ACAN(5.69±0.21、6.69±0.13)、COL2A1(6.33±0.17、7.89±0.15)、SOX-9(4.19±0.29、4.38±0.12)、HIF-1α(4.49±0.32、4.96±0.26)高于非接触共培养组ACAN(3.69±0.35、5.13±0.23)、COL2A1(3.40±0.16、6.79±0.19)、SOX-9(2.26±0.32、3.69±0.26)、HIF-1α(2.39±0.11、3.9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诱导人尿源干细胞分化为样细胞,与非接触共培养相比外泌体法具有更高的诱导效率,并可更好地保持样细胞的增殖活性。

  • 标签: 髓核 外泌体 干细胞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样癌手术切除范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诊治的39例甲状腺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患者中男13例,女26例,年龄26~72岁。术前基础降钙素均升高,21.5~20 000 ng/L。肿瘤分期:Ⅰ期35.9%,Ⅱ期23.1%,Ⅲ期25.6%,Ⅳ期15.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53.8%(21/39);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比例43.6%(17/39),与术前降钙素水平是否≥200ng/L相关。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生化治愈率达66.7%,解剖治愈率33.3%;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暂时性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分别为2.6%、23%、2.6%。无术后出血、感染、乳糜漏,无死亡病例。结论甲状腺样癌建议采用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至少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如术前影像学怀疑或降钙素水平≥200 ng/L,需要进行侧颈淋巴结清扫,可达到较高的完全生化治愈率。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髓样 降钙素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重吸收是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理论依据,重吸收后患者腰背痛、下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目前自发性重吸收机制及保守治疗后重吸收机制尚未明确,本课题组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腰椎间盘突出后,自发性重吸收机制和保守治疗后重吸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髓核自发性重吸收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Necrostatin-1对压力诱导的大鼠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从3月龄大鼠腰段脊柱提取细胞,选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和Necrostatin-1组,1.0 Mpa压力条件下培养0、24、36 h。单丹黄酰尸胺(MDC)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自噬泡及细胞膜上MDC荧光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MDC阳性率。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染色流式细胞仪定量Annexin V阳性率;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观测细胞凋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B和凋亡相关基因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压力作用24、36 h,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比较,Necrostatin-1可明显下调细胞MDC及Hoechst 33258的荧光强度。流式检测显示,与对照组24、36 h的MDC阳性率(13.97±0.85、23.52±1.92)%及Annexin V阳性率(12.72±0.89、22.13±1.46)%比较,Necrostatin-1可明显下调MDC阳性率(t=5.530、4.977,P<0.05)及Annexin V阳性率(t=4.702、4.9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24、36 h的Beclin1(2.76±0.13、2.65±0.14)、LC3B(3.62±0.18、4.54±0.65)及Caspase-3(2.04±0.15、3.28±0.39)、bax(3.56±0.42、4.82±0.66)基因表达比较,Necrostatin-1可明显抑制24、36 h压力诱导Beclin1(t=8.192、2.836,P<0.05)、LC3B(t=9.013、3.072,P<0.05)及Caspase-3(t=3.048、3.277,P<0.05)、bax(t=4.241、2.850,P<0.05)的基因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ecrostatin-1可明显抑制压力诱导的细胞自噬及凋亡。

  • 标签: 压力 髓核细胞 自噬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低温消融成形术(PCNP)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3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CNP的97例单节段DLBP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为PCNP组(接受PCNP手术治疗,n=43)和对照组(保守治疗,n=54)。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手术时间、责任节段、Pfirrmann分级及手术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门诊复查随访6~36个月,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采用数字评定法(NRS)评分及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评价治疗效果。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NRS评分及RMDQ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随访时间及等级分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CNP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6.3±13.2) min(15~65 min),没有发生手术并发症。两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RMDQ评分均显著下降(F组内=26.000,P=0.001;F组内=26.000,P0.001),PCNP组NRS评分、RMDQ评分下降更明显(F组间=5.666,P=0.024;F组间=4.261,P=0.048),而且PCNP组NRS评分、RMDQ评分随着时间的下降趋势也更明显(F交互=26.000,P=0.028;F交互=26.000,P=0.010)。结论PCNP治疗DLBP在疼痛缓解和改善功能障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PCNP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维持时间长,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 标签: 椎间盘退化 外科手术,微创性 消融技术 腰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腺苷受体2a(A2aR)通过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AMP/PKA)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培养原代大鼠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细胞构建实验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刺激作为阴性对照组,IL-1β刺激后加入A2aR激动剂CGS-21680作用为干预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中A2aR、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cAMP和PK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不同浓度的CGS-21680刺激细胞24 h后,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结果表明CGS-21680浓度为10 μmol/L时,细胞增殖率上升为(123.67±7.09)%,此为最佳浓度。IL-1β刺激细胞,腺苷受体A2aR表达低于对照组(0.24±0.01比1.24±0.23,F=0.036,P<0.05),这时AC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13.21±1.01比45.68±1.55,F=0.379,P<0.05),cAMP和PKA表达低于对照组(1.28±0.44比19.3±1.75,F=0.471,P<0.05;2.23±1.28比29.26±2.71,F=0.359,P<0.05),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30.50±3.80比14.07±1.26,F=0.342,P<0.05);在IL-1β刺激同时给予腺苷受体激动剂CGS-21680干预,结果显示A2aR表达高于实验组(0.61±0.05比0.24±0.01,F=0.036,P<0.05),AC表达显著高于实验组(32.47±0.92比13.21±1.01,F=0.379,P<0.05),cAMP和PKA高于实验组(5.65±0.98比1.28±0.44,F=0.471,P<0.05;15.75±2.87比2.23±1.28,F=0.359,P<0.05),细胞凋亡发生低于实验组(20.30±5.05比30.50±3.80,F=0.342,P<0.05)。结论腺苷受体A2aR是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调控细胞凋亡发生的关键受体,可通过激活cAMP/PKA信号减轻细胞损伤。

  • 标签: 腺苷受体2a 髓核细胞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期性牵张微应变对人细胞生物学功能和退变的影响。方法收集人椎间盘组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Mechano Culture FX2加载周期性牵张微应变,应力10万μɛ,10%拉伸应变,频率0.1 Hz,8 640个循环周期。MTT法检测牵张微应变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牵张微应变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牵张微应变组和对照组表达差异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差异基因在细胞的功能。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牵张微应变对细胞表达炎症相关因子、TGF-β、基质降解酶类、ECM分子等的影响。结果牵张微应变组细胞生长状态较好。牵张微应变促进细胞增殖和周期进程,两组细胞S期(t=5.336,P< 0.05)和G2/M期(t=7.288,P< 0.01)百分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牵张微应变抑制细胞凋亡(牵张微应变组8.56%±0.48%,对照组10.63%±0.32%,t=4.474,P< 0.05)。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到866个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分析其在细胞中的作用,主要包括focal adhesion、extracellular matrix,membrane raft、condensed chromosome kinetochore、cytoskeleton等。牵张微应变影响细胞表达炎症相关因子、TGF-β基因、基质降解酶、细胞外基质分子等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牵张微应变组炎症相关因子IL15(t=5.379,P< 0.05)、IGF1(t=5.454,P< 0.05)、IGFBP7(t=13.57,P< 0.01)的表达降低;TGF-β相关基因TGFB1(t=6.931,P< 0.05)、TGFB2(t=15.56,P< 0.01)、TGFB3(t=7.744,P< 0.05)的表达增高;基质降解酶类ADAMTS3(t=5.241,P< 0.05)和MMP19(t=24.72,P< 0.01)的表达降低,TIMP3(t=8.472,P< 0.01)的表达增高;ECM分子COL2A1(t=5.871,P< 0.05)、FLRT2(t=5.216,P< 0.05)、FN1(t=4.289,P< 0.05)的表达增高。结论周期性牵张微应变促进细胞周期和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可能通过调节细胞表达炎症相关因子、TGF-β、基质降解酶类、ECM分子等改善细胞退变。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拉伸强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白细胞介素(IL)-1β诱导的椎间盘细胞增殖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通过酶序贯消化法获得大鼠椎间盘细胞,并将细胞分为正常组、IL-1β组(20 μg/L)、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IL-1β+12.5、25.0、50.0 μmol/L白藜芦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与IL-1β组比较,细胞活力(0.396±0.040、0.435±0.043、0.517±0.052比0.362±0.036,t=5.856、6.437、6.893,P均<0.05)显著提高;细胞早期[(15.23±1.53)%、(9.54±1.05)%、(3.56±0.36)%比(18.63±1.86)%,t=5.587、6.394、6.885,P均<0.05]及晚期凋亡率[(14.29±1.43)%、(8.34±0.83)%、(4.39±0.44)%比(19.56±1.96)%,t=5.136、6.483、6.679,P均<0.05],TNF-α(3.63±0.36、2.89±0.29、1.96±0.20比4.56±0.36,t=5.436、6.135、5.378,P均<0.05),IL-6(2.98±0.29、2.16±0.22、1.86±0.19比3.78±0.38,t=5.842、5.689、6.234,P均<0.05) mRNA表达量及p-NF-κB p65(0.29±0.03、0.169±0.01、0.065±0.01比0.66±0.06,t=5.632、6.137、6.841,P均<0.05)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结论白藜芦醇通过降低NF-κB活性抑制IL-1β诱导的椎间盘细胞增殖及炎性反应。

  • 标签: 白藜芦醇 白细胞介素-1β 椎间盘髓核细胞 细胞凋亡 炎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缩短禁食时间护理在经皮椎间孔镜下摘除术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8例经皮椎间孔镜下摘除术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分别实行缩短禁食时间护理和传统禁食时间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实际禁食禁饮时间、术前血糖、口渴及饥饿情况、术后胃肠功能影响指标、住院相关指标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相关指标。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前禁食时间(7.34±4.96)h,术前禁饮时间(3.43±2.51)h;对照组患者术前禁食时间(15.92±5.07)h,术前禁饮时间(3.43±2.56)h;两组患者临床实际禁食禁饮时间均明显高于理论计划时间。干预组患者术前末梢血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口渴发生率和饥饿发生率分别为28.57%、37.1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6.97%、93.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97.14%比72.7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禁食时间护理,有利于促进经皮椎间孔镜下摘除术微创技术的快速康复优势,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缩短禁食时间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颈髓内肿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判断与肿瘤实际切除程度的符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15例颈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根据DTI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Ⅰ~Ⅲ型),术中根据显微镜下所见(是否存在肿瘤-脊髓分界面)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确定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1周根据颈椎MRI检查结果确定肿瘤的切除程度。采用McCormick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术前DTI显示Ⅰ型肿瘤8例,均可以全切除;术后MRI显示均为全切除。DTI显示Ⅱ型肿瘤3例,均可全切除;术后MRI显示1例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上述11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损伤。术前DTI显示Ⅲ型肿瘤4例,均不可切除;术后MRI显示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其中2例患者发生与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15例患者术后随访(12.5±1.5)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为McCormick分级Ⅰ、Ⅱ级,5例患者为Ⅲ、Ⅳ级。结论颈髓内肿瘤患者术前DTI的评估结果与实际切除程度符合情况较好。

  • 标签: 脊髓肿瘤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颈髓内肿瘤手术切除程度的判断与肿瘤实际切除程度的符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15例颈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根据DTI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Ⅰ~Ⅲ型),术中根据显微镜下所见(是否存在肿瘤-脊髓分界面)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确定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1周根据颈椎MRI检查结果确定肿瘤的切除程度。采用McCormick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术前DTI显示Ⅰ型肿瘤8例,均可以全切除;术后MRI显示均为全切除。DTI显示Ⅱ型肿瘤3例,均可全切除;术后MRI显示1例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上述11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损伤。术前DTI显示Ⅲ型肿瘤4例,均不可切除;术后MRI显示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其中2例患者发生与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15例患者术后随访(12.5±1.5)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为McCormick分级Ⅰ、Ⅱ级,5例患者为Ⅲ、Ⅳ级。结论颈髓内肿瘤患者术前DTI的评估结果与实际切除程度符合情况较好。

  • 标签: 脊髓肿瘤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植入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前期5例手术患者自体骨髓血,应用选择性细胞留滞技术将有细胞富集于明胶海绵颗粒进行BMSCs富集试验。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9例,男61例,女48例,年龄(43.0±9.8)岁(范围24~59岁)。均采用可动式经皮内镜下行摘除术,26例单纯行摘除术(摘除组),39例摘除后缝合纤维环(缝合组);44例摘除后向椎间盘内植入富集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颗粒,缝合纤维环(干细胞+缝合组)。记录围手术期情况,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突出程度,并计算改善率和丢失率。结果BMSCs富集试验结果显示有细胞粘附倍数为6.4±0.9,目的细胞粘附倍数为4.2±0.6,体外培养后BMSCs生长良好。109例患者手术时间35~55 min,缝合组7例缝合不成功转入摘除组,干细胞+缝合组10例缝合不成功转入单纯干细胞组。切口无红肿,均一期愈合。各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术前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组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未发现椎体间融合、异位骨化和感染。18例随访0.5年,91例随访(25.0±5.6)个月(范围1~3年)。末次随访时干细胞+缝合组VAS改善率为81.7%±7.9%,大于摘除组的73.0%±8.9%、缝合组的74.0%±6.9%和干细胞组的75.3%±8.4%;干细胞+缝合组ODI改善率为91.9%±8.8%,大于摘除组的86.2%±8.1%和缝合组的86.4%±5.5%。术后1年时MRI显示椎间盘退变分级摘除组较术前平均增加0.7级,缝合组平均增加0.6级,干细胞+缝合组和单纯干细胞组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firrmann分级进展较摘除组和缝合组轻;各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降低,干细胞+缝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率为17.2%±4.3%,小于摘除组的29.3%±6.3%和缝合组的20.6%±5.7%,缝合组小于摘除组;椎间盘突出程度均较术前降低50%以上,摘除组1例显示突出,但无临床症状。结论自体BMSCs和纤维环缝合修复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缺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可能有助于减缓椎间盘退变。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骨髓 间质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摘除术(MED)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L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椎板间开窗摘除术(FD)治疗,观察组采用MED治疗,均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分别为(49.51±12.72)min、(3.47±1.18)d、(7.07±3.45)d、(2.29±0.39)cm,均短于对照组的(58.28±14.86)min、(4.87±1.23)d、(10.85±4.02)d、(5.59±0.58)cm,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52.73±10.89)ml,少于对照组的(77.72±15.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均高于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LDH患者采用MED治疗的创伤较小,可改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促进术后恢复,且有一定的安全性。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内镜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早期非计划第二次手术的发生率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了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PELD的1 627例患者,筛选并分析接受早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 627例手术中,有58例接受了早期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为3.56%。早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原因主要为术后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持续缓解不明显和术后早期复发。本研究中早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发生率随着手术年份的增加与手术例数的积累呈现下降趋势,且早期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与手术累计例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ELD术后早期非计划第二次手术发生率为3.56%。其原因与减压不充分、压迫物残留导致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持续缓解不明显相关,也与术后症状早期复发相关。术者经验是影响早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因素。

  • 标签: 脊柱内镜 腰椎间盘突出 髓核摘除术 非计划二次手术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n=39)行椎板开窗减压摘除术治疗,观察组(n=39)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摘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Oswed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87%,37/39)高于对照组(71.79%,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7,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8.35±17.64)ml]、住院时间[(5.16±0.49)d]、手术时间[(72.32±28.62)min]均低于对照组[(90.3±35.68)ml、(12.63±3.56)d、(120.13±37.41)min] ,P均<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0.99±0.11)分]、ODI评分[(4.38±0.96)分]低于对照组[(2.87±0.68)、(9.87±2.40)分],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13%(2/39),低于对照组的28.21%(1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7,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摘除术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功能障碍恢复。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价值 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原发灶手术切除范围治疗单侧散发性甲状腺样癌患者的预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126例散发性甲状腺样癌患者,按照原发灶手术切除范围不同分为甲状腺全切组(A组)和甲状腺腺叶切除组(B组)。结果A组与B组患者在术后复发率(χ2=0.394,P=0.530)、死亡率(χ2=3.175,P=0.146)、生化治愈率(χ2=0.613,P=0.434)、无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P=0.278、0.17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最大直径≥4 cm和侧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散发性甲状腺样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A组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χ2=5.068,P=0.024)和永久性低钙血症(χ2=6.590,P=0.010)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结论对于局限在一侧腺叶的散发性甲状腺样癌,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患者的预后并不差于行全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但是全甲状腺切除术后暂时性和永久性低钙血症发生率更高。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髓样 预后 低钙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流体剪切力(FSS)对调节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及(NP)细胞自噬作用和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方法使用永生化大鼠细胞系,暴露于12或24 dyne/cm2 FSS 0、1、2、3和4 h。根据不同实验需要暴露前给予10 μm 钴原卟啉(CoPP)预处理1 h或500 nm雷帕霉素预处理12 h。对实验样品进行RNA测序分析、硫酸化糖胺聚糖(sGAG)含量分析、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免疫印迹分析、免疫荧光测定、纤毛长度和患病率测量、自噬检测等。结果(1)FSS调节大鼠NP细胞的ECM蛋白表达和sGAG含量;(2)HO-1在NP细胞中被中度FSS大量上调;(3)HO-1是NP细胞的ECM中度FSS调节的关键;(4)FSS促进NP细胞自噬;(5)HO-1调节FSS诱导的NP细胞自噬;(6)雷帕霉素逆转FSS处理的NP细胞中HO-1基因敲除诱导的自噬和ECM稳态改变;(7)CoPP或雷帕霉素可大量逆转FSS处理的NP细胞中IFT88缺失诱导的自噬和ECM稳态的改变。结论中度FSS可以维持NP细胞的ECM稳态,这需要在初级纤毛存在的情况下通过HO-1介导的自噬激活。

  • 标签: 流体剪切力 髓核细胞 血红素加氧酶-1 细胞外基质 自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碎手术与超声乳化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59例(60眼)分为小切口手法碎30例(30眼)为A组,超声乳化29例(30眼)为B组。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并发症,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1 d,A组视力优于B组(P<0.05);术后1周、3个月,两组眼压、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A组出现晶状体后囊破裂者2眼。B组晶状体坠入玻璃体腔1眼,晶状体后囊破裂者3眼。术后1 d,A组、B组角膜水肿者分别为6眼及5眼,两组术后均未出现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失代偿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法碎和超声乳化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效果相似。

  • 标签: 白内障 玻璃体切除 碎核,手法 超声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