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较严重的营养缺乏症已逐渐被克服,现在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每天吃多少肉才合适?

  • 标签: 人类 食肉量 营养缺乏症 膳食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不同中医肝证患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156例高血压肝气郁结和153例高血压肝阳上亢患者进行血脂水平检测,并与139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肝阳上亢组TC、TG和LDLC均值分别为(5.62±1.24)mmol/L、(1.54±1.68)mmol/L和(3.23±1.13)mmol/L,较肝气郁结组要高(P〈0.01),也较正常对照组要高(P〈0.01);肝阳上亢组的HDLC均值为(1.37±0.48)mmol/L,较肝气郁结组低(P〈0.01),也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结论:血脂紊乱参与了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肝气郁结高血压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中医肝证高血压患者均有脂质代谢紊乱,其中肝阳上亢患者血脂水平改变较肝气郁结患者更为显著,提示不同中医肝证脂质代谢紊乱程度不同

  • 标签: 高血压 中医肝证 脂质代谢
  • 简介:对比分析不同等级中医中医药卫生服务贡献率的差异,揭示出目前江苏省对中医院投入总量不足、投入有效性低,三级中医院投入产出比小于二级中医院等问题。认为应逐年增加对中医院的投入,同时提高卫生投入的有效性;以中医药服务贡献率作为评价的依据,动态调整卫生投入的方向对于投入产出比值较高的二级中医院加大投入力度;对中医药服务提供更多的财政补助,以调动中医院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使中医院逐渐回归其功能定位。

  • 标签: 中医院 中医药卫生服务 贡献率 不同等级
  • 简介:从卫生服务需方的角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甘肃和江苏两省5430名居民使用中医药服务的主观意愿和实际利用情况进行实证调查,了解两个地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与利用情况.发现民众对中医药服务机构的选择不够理性,中医药服务利用率的提高需要各项的政策扶持.对比两个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需求与利用的差异,发现中医药服务意愿地区差异明显,但实际利用情况差异不显著;中医药服务意愿和利用的影响因素既有交叉又有区别,经常居住地、年龄、收入、性别、文化程度影响中医药服务的利用,地区、经常居住地、年龄、收入影响中医药服务意愿.

  • 标签: 中医药 卫生服务 服务需求 服务利用 不同地区
  • 简介:目的:研究福州地区不同年龄正常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方法:对1058例福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进行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调查,并用SPSS20.0软件对体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福州地区正常人群中医体质以单纯型体质为主,总体分布排前三的依次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②男女体质在阳虚质上存在差异。③健康状态下,中老年人平和质比例高于青壮年,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气虚质、血瘀质的分布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阴虚质、气郁质呈递减的趋势;18-24岁年龄段人群阴虚质、气郁质较突出;25~44岁年龄段的人群阳虚质、痰湿质较突出。结论: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有所不同,说明中医养生防病也要讲究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

  • 标签: 福州地区 中医体质 不同年龄
  • 简介: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医微创技术则是这项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狭义理解,‘微创’是用最小的解剖损伤和生理干扰换取最好的疗效;从广义理解,‘微创’是用最低的社会负担和生物负担获得最佳的健康生活。中医微创技术的螺旋式辨证发展过程告诉我们,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它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 标签: 微创技术 中医 文化遗产 社会负担 中华民族 生理干扰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透析频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中医证候变化特征。方法将82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以固有透析频率维持血液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的患者根据其透析频率分为3组。A组(2周4次透析)12例、B组(2周5次)27例和C组(2周6次透析)43例。分别于透析前和透析3个月时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诊断其中医证候,并检测比较透析3个月时3组残余尿量、溶质清除指数(Kt/V)、血肌酐、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血压等相关指标、年龄、透析龄、单次透析时间、单次透析超滤量等临床资料及2年生存率。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A组透析3个月时的残余尿量更多,年龄更大,透析龄更短,单次透析时间更长;与C组比较,B组透析3个月时的残余尿量更多,年龄更大,透析龄更短,单次透析时间更长(P〈0.05)。3组2年生存率和透析前后中医证候频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透析3个月中医证候频数从高到低均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透析3个月,3组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候频数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而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证候频数则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结论较低频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在取得较好预后情况的基础上有助于维持患者肾功能,不同透析频率对其中医证候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以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等中医证候为主,且治疗可进一步加重其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

  • 标签: 透析频率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中医证候 变化特征
  • 简介:目的对冠状动脉结扎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中医证型进行反证研究.方法采用冠脉结扎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依活血祛瘀、通阳散结、回阳益气、益气养阴不同治法选择经典复方失笑散、瓜蒌薤白白酒汤、参附汤和生脉散,对临床最常见的冠心病(胸痹)证型进行比较研究,观察各组方药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栓素(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中医治疗各组均有一定的疗效,均能提高SOD、6-keto-PGF1α的水平,降低MDA、TXB2的水平.综合各组的整体疗效,其中尤以失笑散组最为显著,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瓜蒌薤白白酒汤组次之,参附汤组和生脉散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冠脉结扎法建立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具有心血瘀阻的性质,今后的研究涉及胸痹心血瘀阻证型,似可采用冠脉结扎法造模.

  • 标签: 冠状动脉结扎 心肌缺血 动物模型 中医疗法 中医证型
  • 简介:本文清晰地界定了中医微创手术,系统地介绍了该手术的适应症状、操作方法和规范,以及注意事项。对於读者全面了解当代中医在各方面的发展有启迪作用;对一些具有适应症状的患者正确了解病症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当代中医 微创技术 微创手术 治疗方法 症状
  • 简介: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治疗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病例均采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治疗期间除部分患者心绞痛发作时临时口服硝酸甘油外,均停用其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药物。结果:红花黄色素对不同中医证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均有治疗作用,各型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各证型的疗效略有不同,对痰阻心脉型和心血瘀阻型效果最明显。结论:红花黄色素对痰阻心脉型和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最显著。

  • 标签: 红花黄色素 冠心病 心绞痛 硝酸甘油
  • 简介:目的探讨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关系。方法将155例血脂异常患者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痰浊阻遏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气滞血瘀组。另外收集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分布情况;比较各组TC,TG,HDL-C,LDL-C;比较各组GGT;分析血脂异常患者GGT与TC,TG,HDL-C,LDL-C的相关性。结果155例血脂异常患者中,痰浊阻遏证40例(25.8%),气滞血瘀证39例(25.2%),脾肾阳虚证36例(23.2%),肝肾阴虚证21例(13.5%),阴虚阳亢证19例(12.3%)。各组TC,TG,HDL-C,L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痰浊阻遏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较阴虚阳亢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遏组TG最高,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与痰浊阻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气滞血瘀组较阴虚阳亢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遏组较脾肾阳虚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GT与TG呈正相关(r=0.224,P〈0.05)。GGT与HDL-C呈负相关(r=-0.167,P〈0.05)。结论�

  • 标签: 血脂异常 Γ-谷氨酰转肽酶 中医证型
  • 简介: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有不同中医病理及证候特征。儿童多动-冲动型多表现为痰火扰心证;注意缺陷型多表现为心脾两虚证;混合型多表现为脾虚痰蒙,心肝火旺证;智力障碍者多见肾虚脑亏证。认识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病理特征,对中医药规范治疗该病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中医病理 证候 儿童
  • 简介:目的:使用证素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中医证候证素特点,为临床使用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以“7”岁为周期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进行年龄划分,评估不同年龄段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的中医证候分布。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病位证素构成比的顺位为:肝(65.263%)、肾(49.473%)、脾(13.68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病位证素的频数分布中,肝与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病性证素的分布特点中,实性证素痰与虚性证素气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实性证素气滞、痰与虚性证素血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04);实性证素气滞、血瘀、湿、痰与虚性证素阴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14,P=0.022,P=0.000);实性证素气滞、血瘀、痰与虚性证素阳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47,P=0.002)。不同年龄组病位证素、实性证素、虚性证素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973;P=0.917;P=0.983),三组居于前3位的病位证素构成比分别为:肝(22.105%)、肾(16.842%)、脾(4.211%);肝(32.632%)、肾(25.263%)、脾(6.316%);肝(10.526%)、肾(7.368%)、脾(3.158%)。三组居于前3位的实性证素构成比分别为:痰(15.789%)、气滞(14.737%)、湿(12.632%);湿(15.789%)、气滞(15.789%)、痰(14.737%);痰(5.263%)、血瘀(3.158%)、寒(3.158%)。三组居于前3位的虚性证素构成比分别为:阴虚(18.947%)、阳虚(14.737%)、气虚(12.632%);阴虚(31.579%)、血虚(23.158%)、阳虚(20.200%);阴虚(13.684%)、阳虚(8.421%)、血虚(7.368%)。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主要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肾、脾。病性证素中,痰、气滞、湿、血瘀、寒在实性证素中占主导地位,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在虚性证素中占主导地位,且虚性证素的影响大于实性证素。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证素辨证 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常规测量血压的适宜时间。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5日~11月10日在心内科住院的42岁~53岁的高血压患者20人测压80例次(实施相同的降压方案),分别在6am(病人起床活动前)、8am、2pm(病人起床活动前)、4pm选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值,将6am与8am的血压值,2pm与4pm的血压值分别作对比分析。结果6am与8am收缩压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舒张压值差异无显著性,2pm与4pm收缩压、舒张压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上午测量血压应严格选择患者起床活动前,以便准确检测降压药物的效果;下午可根据患者需要及工作特点固定一时间即可,不需要严格要求。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血压 测量时间In patient with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suitable time
  • 简介:目的:探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型特点,为其中医临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调查2013年9月-2014年10月门诊治疗的160例SLE使用激素不同阶段的患者,分析其证型及中药使用特点。结果:160例SLE患者共有36例处于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阶段(首始期),75例患者处于激素维持量期,49例患者处于激素减量期。激素使用首始期患者中医证型以热毒炽盛证、瘀毒阻滞证和阴虚内热证为主,激素减量期以阴虚内热证和瘀毒阻滞证为主,激素维持量期以肝肾亏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在激素治疗首始阶段,主以解毒清热、固护阴液之品;激素减量期,用药以活血化瘀、养阴解毒为主;激素维持量期,中药以解毒滋阴、补养肝肾为主。结论:SLE患者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应用阶段、减量期和维持量期中医证型不同,对应中药的使用特点也不同

  • 标签: 红斑狼疮 糖皮质激素不同阶段 证型调查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经复方醋酸环丙孕酮不同预治疗方案后的内分泌及随后促排卵效果。 方法:测定60例 PCOS患者的基础性激素、糖及脂代谢指标。对20例 PCOS患者给予复方醋酸环丙酮连续治疗30~42天(A组),对20例 PCOS患者给予复方醋酸环丙酮连续治疗21天/周期,连续3周期(B组),停药后复查性激素,并于停止用药月经来潮后予来曲唑(LE)或克罗米芬(CC)促排卵治疗;未予上述药物预治疗的 PCOS患者20例(C组)直接做促排卵 (对照组)。比较各组卵泡发育、排卵及妊娠情况。 结果:3组 PCOS患者睾酮(T)、基础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甘油三脂(T—Ch)、总胆固醇(TG) 、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比值(FG/FI)水平组间无差异(P>O.05);A组经治疗后T 、LH及 E2分别下降 47、68及 48.1%,B组经治疗后T 、LH及 E2分别下降 32、56及 30.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O.05)。 结论:复方醋酸环丙孕酮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PCOS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增加其对促排卵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排卵机率,从而使临床妊娠率得到提高,成为PCOS不育女性的良好预治疗方法。虽然延长连续使用复方醋酸环丙孕酮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睾酮水平,但对排卵率及临床妊娠率和常规周期治疗方案相同。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复方醋酸环丙孕酮,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