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脂肪肝患者血脂、丙基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把脂肪肝患者作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脂蛋白胆固醇(HDL-C)、ALT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TC、TO[(4.94±0.94)mmol/L、(2.23±1.55)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4.69±0.85)mmol/L、(1.46±0.73)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验组的HDL-C[(1.24±0.22)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46±0.36)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ALT的异常检出率(12.3%)明显高于对照组(1.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肪肝患者既存在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也存在着肝细胞病理损伤。检测TC、TG、HDL-C、ALT对脂肪肝患者监测病情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脂肪肝/诊断 脂类/血液 丙氨酸转氨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关系,强调ALT检测在献血员筛查中的重要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月期间采血车初筛合格(HBsAgALTTP)的自愿无偿献血者标本36758份,应用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型病毒性肝炎(抗-HCV)。结果36758份无偿自愿献血者经采血车初筛检测合格的标本,再次进行实验室复检,检出ALT阳性标本174份,阳性率0.47%(174/36758);检测抗-HCV阳性标本106份,阳性率0.29%(106/36758);174份ALT阳性标本检出抗-HCV阳性21份,阳性率12.07%(21/174);106份抗-HCV阳性标本中检出ALT阳性(>50U)98份,阳性率92.45%(98/106)。结论对献血者进行实验室ALT检测是非常必要的,是减少HCV窗口期感染的辅助手段。

  • 标签: ALT阳性 抗-HCV阳性 相关性
  • 简介:包括靶向性治疗在内的新疗法已使癌症患者的整体生存期有所延长,但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而言,治愈率并无改善。缺乏检出早期癌症的能力是其根本原因。此外,目前应用的肿瘤临床分期和分型方法不能满足临床肿瘤治疗有效性评估的需求。因此,建立、整合包括肿瘤行为在内的表观遗传学病理机制新理念,并提出肿瘤分期和分型系统新标准实属当务之急。

  • 标签: DNA甲基化 生物标志物 癌症 诊断 表观遗传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聚合链对肝硬化患者腹水细菌DNA的检测效果。方法选择细菌通用引物,引入到16SrRNA基因保守区,本次研究中,选择48例腹水样本,对样本行PCR扩增处理和阳性阴性对照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在分析48例标本时,在15例标本中获得了370bpDNA片段,进过检测,阳性率为31.25%。而阴性和空白对照标本则并未体现出特异性。在PCR扩增后,可以检测出10pgDNA。结论在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检测中,采用聚合链技术,可以达到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需求,便于检测患者的细菌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细菌易位 聚合酶链技术 16S 核糖体RNA基因
  • 简介:摘要评估longinterspersednuclearelementtype1(LINE-1)去甲基化水平作为肝癌风险检测指标的有效性。通过检索文献数据库,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和亚组分析对LINE-1甲基化水平进行评估。纳入的7项研究2135例样本中,肝癌的LINE-1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织和血液样本分析显示LINE-1的去甲基化水平存在差异,其中,血液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检测法研究显示LINE-1的去甲基化水平存在差异。研究仅对样本来源和检测方法与肝癌LINE-1甲基化进行分析,为不同样本来源和检测方法分析LINE-1甲基化提供了新证据。

  • 标签: 肝癌,长散布核元件,甲基化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肺炎衣原体(TWAR)与心脏病的相关性,多方面探讨冠心病的发病因素。方法采用聚合链反应(PCR)法,对冠心病100例,高血压病40例,心肌疾病40例,心律失常40例,正常对照60例,血清TWARDNA进行检测。结果不同组别间TWAR阳性率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χ2=30.52,P<0.05),其中冠心病占31.0%,心肌疾病占32.5%,高血压7.5%,心律失常12.5%,正常对照1.67%,提示冠心病和心肌疾病TWAR阳性率较高。结论冠心病、心肌疾病TWAR阳性检出率比高血压,无临床心脏病证据的心律失常和正常对照组高,提示TWAR是引起冠心病和心肌疾病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诊断 肺炎衣原体 PCR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XRCC1Arg399Gln和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搜集有关XRCC1Arg399Gln和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风险相关性的文章,由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纳入排除、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选择比值比(oddsratio,OR)作为预后效应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病例人群2716例,对照人群27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XRCC1Arg399Gln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风险无关联,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存在显著相关(等位基因遗传模型OR=1.40,95%CI1.09-1.79,P=0.008;显性遗传模型OR=1.58,95%CI1.07-2.35,P=0.02;隐性遗传模型OR=1.50,95%CI1.17-1.91,P=0.001;加行遗传模型OR=1.92,95%CI1.18-3.14,P=0.009);同时,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在中国人群中也存在显著关联(等位基因遗传模型OR=1.35,95%CI1.03-1.76,P=0.03;显性遗传模型OR=1.49,95%CI1.00-2.21,P=0.05;隐性遗传模型OR=1.47,95%CI1.12-1.95,P=0.006;加行遗传模型OR=1.79,95%CI1.08-2.97,P=0.02)。结论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

  • 标签: 白内障 单核苷酸 多态性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检验中的前S_1抗原和HBV-DNA检测价值对比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我院检验科的400例乙肝病毒检验标本进行检验,依照血清学检验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前S_1抗原检验,观察组给予HBV-DNA检验,观察每组对在乙肝病毒检验血清标志物HBeAg的诊断疗效。结果观察组HBeAg阳性和HBeAg抗阳性的检验正确率为95(190/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检验正确70%(140/2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_1抗原在乙肝病毒检验中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检验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正确率,且HBV-DNA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强特点,前S_1抗原的假阴性并不意味着HBV-DNA检测价值的缺失,而是在期间承担着更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征,值得临床连用实施。

  • 标签: 乙肝病毒 检验 前S_1抗原 HBV-DNA
  • 简介:目的:用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FQ-PCR)法准确地定是检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数量和免疫指标,以指导临床。方法:采用HBV-DVAFQ-PCR诊断试剂盒,以一种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杂交技术组合所产生的实时检验定量PCR方法,检测了58例临床血清标本。结果:经FQ-PCR检测,9例HBV的HBsAg、HBeAg、HBcAg、HBcAb都阳性标本,其HBV-DNA的阳性率为100%,平均HBV-DNA拷贝数为2.0×10^8/ml;16例HBsAg、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阳性率为62.5%(10例),平均拷贝数为5.2×10^5/ml,而常规PCR只有33%的阳性率;7例HBsAb、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阳性率为14.3%(1例),平均拷贝数为4.7×10^3ml。结论:HBV-DNA的FQ-PCR检测较常规PCR更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定量准确,结果可靠,能够避免PCR后处理导致物假阳性污染,可以真实反映HBV的感染和低复制状态,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病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反应 DNA HBV 假阳性污染
  • 简介:目的:评估上海地区汉族脑梗死患者对氧磷1(PON1)对应基因的-162A/G多态性与脑梗死(CI)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26例CI患者(CI组)及131名同期体检者(对照组)的PON1基因-162A/G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PON1基因-162A/G多态性AA型、AG型及GG型基因型在对照组和CI组中分别占22.14%、19.08%、58.78%和23.81%、37.30%、38.89%。A、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对照组和CI组中分别为31.68%、68.32%和42.46%、57.54%。经检验,PON1基因-162A/G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I组的等位基因A与对照组比较,其比数比为1.5914,95%可信区间为1.1095~2.2828。结论:PON1基因-162A/G多态性可能与CI发病有关。

  • 标签: 脑梗死 对氧磷酶1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评估脑梗死患者对氧磷1(paraoxonase1,PON1)的基因192G/A多态性与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29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17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PON1基因192G/A多态性。结果:PON1基因192G/A多态性在对照组和脑梗死组中的GG型、GA型和AA型基因型分布分别为36.75%、50.43%、12.82%和28.14%、50.85%、21.02%。G、A等位基因分布在对照组和脑梗死组中分别为61.97%、38.03%和53.56%、46.44%。经检验,PON1基因192G/A位点基因型频率在2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的等位基因A与对照组比较,其比数比为1.2210,95%可信区间(95%CI)为1.0147~1.4793。结论:PON1基因192G/A多态性可能与脑梗死有关。

  • 标签: 对氧磷酶1 脑梗死 多态性
  • 简介:目的鉴定血清乳酸脱氢(LDH;EC1.1.1.27)同工检测中出现的第6条带“LDH6”蛋白性质,探讨其活性升高时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正常人肝组织匀浆,肝癌组织匀浆与血清作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提纯“LDH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其相对分子质量。再经免疫印迹验证其抗原性。并检测37例患者中LDH6活性占LDH总活性有百分比。结果肝级织匀浆,肝癌组织匀浆的“LDH6”与血清“LDH6”为同一物质,为醇脱氢同工Ⅱ(alcoholedhydro-genase,LDH:EC1.1.1.1),相对分子质量为80kD,34例ADH活性≥LDH总活性7.9%的病人一周内即死亡,死亡率达91.9%(34/37)。结论LDH6即为ADH,ADH活性在血清中上升可能是一种新的“濒亡标志物”。

  • 标签: ADH酶活性 死亡 血液 “濒亡标志物” 醇脱氢酶同工酶 鉴定
  • 简介:目的:进一步了解乙肝产妇的母乳中HBVDNA含量及其传染性,更好地指导母乳喂养。方法:利用荧光定时定量PCR检测技术,对45例乙肝血清学阳性的产妇进行血浆及乳汁中HBVDNA的定量检测。结果:45例产妇血浆和乳汁中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73%(33、45)和67%(30、45),其HBVDNA含量的对数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7,n=45,P<0.01),HBeAg(+)与HBeAb(+)两组间比较血浆及乳汁HBVDNA的含量,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HBeAg(+)组含量高于HBeAb(+)组。结论:乳汁和血浆中HBVDNA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血浆中HBVDNA高拷贝的产妇最好不要进行母乳喂养。产妇血浆中HBeAg与乳汁及血浆中HBVDNA含量都具有明显关系,它的存在提示血浆及乳汁中的HBVDNA含量较高。

  • 标签: 产妇 血浆 乳汁 HBVDNA 定量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目的:研究蛋白活化受体1(PAR1)在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评估凝血系统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首先通过逆转录聚合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了siRNA对B16F10黑色素瘤细胞中PAR1的内源表达的影响,然后在PAR1受siRNA干扰的情况下检测B16F10细胞在体内外迁移能力,其结果与未受siRNA干扰的试验结果相对照,来确定PAR1在B16F10瘤细胞体内外迁移中的作用.结果:75nmol/L的siRNA干扰48h后可明显抑制B16F10中PAR1的表达,其转录水平抑制率是60%,蛋白水平的抑制率为85%;体外迁移实验表明,PAR1表达量减少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迁移能力减弱(P<0.01);动物实验表明,干扰B16F10细胞中的PAR1后,肿瘤细胞经血管迁移能力减弱,在肺部形成的转移瘤数目减少(P<0.01).结论:PAR1具有促进肿瘤细胞迁移作用.开发PAR1封闭剂有望抑制肿瘤转移,可作为研制抗肿瘤转移药物的新靶点.

  • 标签: 蛋白酶活化受体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 RNA干扰 实验性肺转移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胆汁中淀粉和淀粉活性在胆道疾患中改变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CX7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胆管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囊肿,胆管癌患者血淀粉,同工和部分患者胆汁中淀粉活性。结果各组病例的血清,胆汁淀粉及同工活性水平以x±s计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意义(P<0.01)。48%胆道疾病患者在症状发作期血清淀粉及工活性增高,胆汁淀粉活性增高明显,尤其是胆管囊肿,急性胰腺炎组P-AMY/T-AMY比值明显高于胆道疾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AMY/T-AMY比值是诊断急笥胰腺炎的较好指标。

  • 标签: 胆管疾病 患者 淀粉酶 胰腺疾病 同工酶 活性改变
  • 简介:目的:对骨髓转移癌进行误诊原因分析,以防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顺60例骨髓转移癌的住院患者,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0例骨髓转移癌患者首次就诊误诊23例,误诊率为39.3%。结论:骨髓转移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无特异性,初诊常易洪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髓肿瘤/继发性 骨髓肿瘤/诊断 人类
  • 简介:目的:建立灵敏、准确、特异、试剂稳定的碳酸酐自动生化分析法测定发锌。方法:头发灰化后溶于0.1mol/LHCl,测定前先用0.01mol/LNaOH稀释并中和酸,测定时待分析液中锌离子复活脱辅基的碳酸酐,以醋酸对硝基酚作为促反应底物进行测定。结果:线性范围达61.2μmol/L,回收率95.2%~104.9%,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小于2.1与2.8%,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Y)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Y=0.971X+0.095,r=0.994。发样中Cu2^+、Fe2^+、Mn2^+各25μmol/g、Co2^+1.25μmol/g对本法测定锌均无影响。用本法测定56例健康成人,其发锌参考范围(X±2s):1.16~3.04μmol/。结论:该法具有特异、准确、灵敏、试剂稳定等优点,适合于生化分析仪检测发锌。

  • 标签: 碳酸酐酶法 发锌 醋酸对硝基酚 两点速率法
  • 简介:DNA常受到内源性细胞代谢产物、外源性化学物质和辐射等损伤。不同修复途径可修复各种损伤的DNA,从而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预防基因突变。近年发现,MUS81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与生物的DNA修复息息相关,在DNA重组修复中起极重要的作用。由于MUS81被发现较晚,目前人们对其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 标签: MUS81 核酸内切酶 DNA重组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治方向。方法本研究筛选30例非结核分枝杆菌种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收治时间,均行传统罗氏结核培养法、DNA扩增基因鉴定组,并对比差异检测方案间的检测速率、准确度情况。结果本文研究数据显示,通过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测定,其DNA扩增基因鉴定技术检测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特异度为100%,且确诊时间为(21.25±3.79)h,但传统罗氏结核培养法检测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度为,确诊时间为(5.51±2.19)周,2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DNA扩增基因鉴定更具优势性。结论DNA基因鉴定较传统罗氏培养菌型鉴定具有特异、快速等优势,基因检测可明确非结核分枝杆菌亚菌种,传统罗氏方法仅可区分非结核杆菌、结核杆菌菌属,其DNA基因鉴定更具高效,且可行性高,该技术可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提高其诊治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能力。

  • 标签: 非结核分枝杆菌 DNA扩增基因检测 罗氏培养菌 特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