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MYD3在乳腺癌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SMYD3在乳腺癌细胞系的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MYD3在67例乳腺癌组织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最后对sMYD3表达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指标行Mann—WhitneyU或Kruskal—WallisH检验分析。结果SMYD3在MCF-7、MDA—MB_231、SKBR3和MDA—MB-435s等乳腺癌细胞株中均呈阳性表达,而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均无阳性表达。正常组织与癌性组织之间SMYD3阳性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0.00,P=0.001)。在乳腺癌组织中,SMYD3的总体阳性率为61.19%。SMYD3阳性表达在年龄,组织病理级别,病理类型,ER、PR、BCL=2、P53表达等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0),而在淋巴结转移、HER2表达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SMYD3阳性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潜在标记物,并有望成为乳腺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乳腺肿瘤 SMYD3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癌谷胱甘肽-s-转移-π(GST-π)、P-糖蛋白(P—gP)和拓扑异构-Ⅱ(TOPO-Ⅱ)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84例原发性乳腺癌中56例术前未经任何抗肿瘤治疗组和28例术前辅助化疗组的肿瘤组织中GST-π、P—gP和TOPO—Ⅱ的表达情况。同时比较了28例术前辅助化疗组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三者的表达阳性率。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乳腺癌组织中GST-π、P-gP和TOPO—Ⅱ表达与各病理因素无关(P〉0.050);28例术前化疗组化疗前组织中的GST-π、P-gP和TOPO-Ⅱ的阳性表达率与56例未化疗组标本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和P值分别为0.45,0.504;0.41,0.532;1.20,0.273),但与化疗后组织中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X^2值和P值分别为4.57,0.033;3.90,0.048;4.98,0.026),GST-π和P-gP的表达较化疗前明显增多,但TOPO-Ⅱ的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化疗影响了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GST-π、P—gP、TOPO-Ⅱ的蛋白表达。监测其表达对乳腺癌化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GST-Π P-GP TOPO-Ⅱ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 简介:<正>本文于年发表在2011的《NatureMedicine》杂志上。使用甲基DNA免疫沉淀(MeDiP)与realtime定量PCR相结合可以得到胎儿染色体剂量的评价,这可以通过对胎儿特异的特异性甲基化区域(DMR)的分析无创地进行。通过测定存在于母体外周血的对胎儿特异的DMR样本甲基化比例完成了21-三体无创的产前诊断。这种对胎儿特异的甲基化比例的应用对14个21-三体与26个正常案例给出了正确的诊断。

  • 标签: 甲基化 产前诊断 胎儿 无创 三体 相结合
  • 简介:目的探讨DNA甲基化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在内异症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大鼠自体移植方法构建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4周后2次开腹判断造模是否成功,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异位灶体积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PBS组(12只)和对照组(11只)。同时选取未造模的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10只)。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5-氮-2’-脱氧胞苷(2.5mg/kg/d),PBS组注射等量PBS溶液,对照组未用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异位灶内DNA甲基转移酶1的表达情况。收集腹腔冲洗液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含量。结果50只大鼠根据大鼠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方法成功35只,造模成功率为70%(35/50)。实验组大鼠经药物处理后异位灶体积明显缩小(P〈0.05),PBS组及对照组异位灶体积无明显改变(P〉0.05)。实验组用药后异位内膜组织上皮细胞体积缩小,腺体萎缩,囊液分泌减少;异位灶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1的表达低于PBS组及对照组(P〈0.05),PBS组及对照组间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大鼠腹腔冲洗液中TNF-α含量较PBS组及对照组降低,造模组(实验组、PBS组、对照组)较空白组均升高(P〈0.05)。结论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能明显缩小异位灶体积,促进异位灶萎缩。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能抑制异位灶中DNA甲基转移酶表达,这可能是其抑制病灶生长的途径之一。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能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腹腔环境中TNF-α的含量。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DNA甲基化 大鼠模型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胎盘及脐血中基质金属蛋白-1(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1)及其抑制因子-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s-1,TIMP-1)表达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disordercomplicatingpregnancy,HDCP)发生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产科收治的86例HDCP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组36例、轻度子痫前期组18例和重度子痫前期组32例,选取同期正常妊娠晚期孕妇6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胎盘中MMP-1、TIMP-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脐血血清中MMP-1、TIMP-1的表达。结果胎盘中MMP-1在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7%、77.8%、66.7%、23.1%;4组脐血血清中MMP-1的表达分别为(294.33±11.53)pg/mL、(247.78±20.32)pg/mL、(177.67±12.63)pg/mL、(124.68±15.41)pg/mL,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胎盘和脐血血清中TIMP-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1与HDCP的发生和疾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胎盘 脐血血清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
  • 简介:目的检测配对盒家族基因1(PAX1)在不同宫颈病变宫颈脱落细胞中的甲基化水平,评估其作为宫颈上皮细胞癌变分子标志物的价值。方法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PAX1基因的甲基化情况。比较正常组织与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宫颈癌组织(各组20例)甲基化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确定癌变组与非癌变组之间的判别临界值。结果①正常宫颈组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为(4.57±2.43)%,LSIL组为(3.383±2.364)%,HSIL组为(13.64±13.35)%,宫颈癌组为(26.39±18.53)%,其中正常宫颈组与LSIL组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3,提示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取PAX1甲基化水平27%作为临界值,检测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85.2%。结论焦磷酸测序法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定量检测对于宫颈癌早期临床诊断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 标签: 配对盒家族基因1 DNA甲基化 宫颈癌 焦磷酸测序法
  • 简介:糜蛋白临床用途广泛,给药途径有肌肉注射(肌注)、雾化吸入、输卵管通液、腹腔灌洗、湿敷、静脉滴入等,但引起过敏性休克并不多见,尤其用于输卵管通液致过敏性休克报道甚少。现将我站予糜蛋白行输卵管通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道如下。

  • 标签: 糜蛋白酶 输卵管通液 过敏性休克
  • 简介:蛋白磷酸化信号通过影响蛋白的构象变化而调控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分化等许多细胞内过程。脯氨酰顺反异构Pin1(proteininteractionwithNIMA1)特异性识别并催化蛋白分子中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脯氨酸(pSer/Thr-Pro)的构象变化,进而控制蛋白分子与底物的作用、蛋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影响底物稳定性等。作为蛋白分子的“时间控制器”,Pin1参与多个肿瘤发生通路。在细胞表型方面,Pin1高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引起治疗药物耐受,以及促进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在分子机制方面,Pin1可促进癌基因转录,提高其蛋白活性,抑制其降解,还可降低抑癌基因的表达或活性。此外,Pin1基因敲除小鼠的正常乳腺干细胞以及孕期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都受到抑制。在临床研究中,Pin1的表达水平也与乳腺癌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Pin1作为治疗乳腺癌的新靶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脯氨酸 磷酸化 肽基脯氨酰异构酶 他莫昔芬 乳腺肿瘤 肿瘤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膜型基质金属蛋白-1(MT1-MMP)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6例乳腺癌患者手术标本中MT1-MMP蛋白的表达;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作为统计分析的工具,MT1-MMP表达与临床病理因子的关系用卡方检验和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检验CoxRegression。结果乳腺癌组织中MT1-MMP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2.3%,表达强度在不同分期和不同淋巴结转移数目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正相关(P〈0.050),在不同大小肿瘤间及在ER、PR和HER-2不同表达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1-MMP阴性患者与弱至中度阳性或强阳性患者间的无病生存期比较,MT1-MMP(-)为65.0%,MT1-MMP(+-++)为27.1%,MT1-MMP(+++)为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不同MT1-M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患者的7年生存率也明显不同,MT1-MMP(-)为77.5%,MT1-MMP(+-++)为60.4%,MT1-MMP(+++)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根据不同分期和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分层分析发现,MT1-MMP蛋白不同表达强度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根据不同肿瘤大小的分层分析发现,不同MT1-MMP表达强度的T2期和T4期患者预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0),但T1和T3期患者预后没有差别。多因素分析显示MT1-MMP是有意义的预后因子,MT1-MMP强阳性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倍,弱到中度阳性患者死亡风险增加1.3倍。结论MT1-MMP的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有关,MT1-MMP是乳腺癌的预后因子。

  • 标签: 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 乳腺肿瘤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无创DNA产前检测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西京医院妇产科做羊水穿刺的病人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现因无创阳性做羊水穿刺的孕妇84例,用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和FISH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并对两者不一致的结果进行电话随访。结果无创DNA84例阳性结果中21-三体48例,经羊水穿刺后确认为假阳性的有2例;18-三体11例,经羊水穿刺后确认为假阳性3例;13-三体4例,经羊水穿刺验证2例为假阳性;性染色体异常21例,经验证6例假阳性。结论孕妇外周血中游离胎儿DNA检测对21-三体检测准确率达95.8%,18-三体准确率73%,性染色体检出准确率71%,13-三体准确率50%。无创DNA是产前筛查21-三体的有效方法,对其他染色体异常的检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现有检测技术。

  • 标签: 无创DNA产前检测 异常结果 核型分析 FISH
  • 简介:近年来,随着自我保健意识以及临床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早期乳腺癌确诊病例明显增多,尤其是T1期乳腺癌。T1期乳腺癌的规范化保留乳房手术,逐渐成为广大医患所关注的热点。笔者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分层切口与腺体瓣转移技术为T1期乳腺癌患者实施的保留乳房手术,获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入组60例患者。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外科 整形
  • 简介:目的:探讨过表达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感染乳腺癌MDA-MB-231细胞,获得稳定过表达KAI1的细胞系(过表达KAI1组),并设置空白慢病毒感染的阴性对照细胞系(阴性对照组)及未处理的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为空白对照组。用Westernblot法检测KAI1蛋白过表达的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过表达KAI1对MDA-MB-231细胞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和纤粘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并用Westernblot检测过表达KAI1对MDA-MB-231细胞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明胶谱检测过表达KAI1对MDA-MB-231细胞基质金属蛋白2(MMP2)和MMP9活性的影响。多样本均数若满足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进行,若不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Dunnett’sT3。结果慢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后,各组间AKI1蛋白表达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10,P=0.001),并且与阴性对照组(0.575±0.065)和空白对照组(0.458±0.0500)相比,过表达KAI1组(0.953±0.034)的KAI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均〈0.050)。RT-PCR检测表明,细胞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F=10.268,P=0.012)、N-钙黏蛋白(F=32.159,P=0.001)和纤粘蛋白的mRNA(F=38.364,P=0.000)在各组间表达有差异。与阴性对照组(0.937±0.102,0.998±0.064,1.093±0.083)和空白对照组(1.000±0.000,1.000±0.000,1.000±0.000)相比,过表达KAI1组(0.636±0.027,0.576±0.038,0.435±0.051)的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和纤粘蛋白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0),且Westernblot检测表明,各组间N-钙黏蛋白(F=9.172,P=0.015)和波形蛋白(F=14.441,P=0.005)表达有差异,与阴性对照组(1.068±0.032)和空白对照组(0.957±0.103)相比,过表达KAI1组(0.597±0.032)的波形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0);与阴性对

  • 标签: 乳腺肿瘤 癌基因 基因 肿瘤抑制 细胞系 转化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NA碎片与精液各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精子DNA完整性在评估男性生育力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就诊于邢台不孕不育专科医院生殖中心男科的不育患者265例,采集精液标本,通过计算机辅助行常规精液分析,采用瑞-吉染色镜检观察精子形态及通过精子染色体扩散试验(SCD法)行精子DNA碎片率检测,对精子DNA碎片率与年龄、精液各参数(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正常精子形态)进行分组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段精子DNA碎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精子DNA碎片化指数(DNAfragmentationindex,DFI)、精子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向活动精子、正常形态精子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精子DNA碎片存在正相关关系,前向运动精子率、正常形态精子率均与精子DNA碎片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年龄是影响精子DNA损伤的因素,精子DNA损伤可能是导致精子活力和正常形态精子的影响因素。

  • 标签: 男性不育 年龄 精液参数 精子DFI 精子DNA损伤
  • 简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出现转移后预后较差,脑转移较多见,而脑转移直接导致的死亡却不常见。多年来,临床医师一致认为乳腺癌患者病史及治疗反应都存在个体差异性。现在乳腺癌根据基因表达特征分为4个亚型:luminalA、luminalB、HER-2过表达、basal—like型。

  • 标签: 乳腺癌患者 脑转移 转移率 临床结果 复发转移 阴性
  • 简介:乳腺癌起始行局部治疗时,没有明显的转移,但随着病程进展最终死于远处转移或复发。骨是乳腺癌最常见转移部位,骨痛和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危害,由于乳腺癌骨转移后还可有较长的生存期,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分析了我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于1992—2004年问收治的104例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乳腺癌骨转移 综合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院 长生存期 局部治疗 远处转移
  • 简介:转移瘤是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进入颅内形成的转移灶,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1]。临床症状明显的乳腺癌脑转移的概率为10%~15%,居于脑转移瘤的第2位,但加上无临床症状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真正的发病率可高达30%[2]。尤其随着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明显延长和化疗药物对身体其他部位肿瘤复发的有效控制,乳腺癌脑转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3].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分子分型 血脑屏障
  • 简介:癌细胞的远处转移是肿瘤发展的最终形式,也是癌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尽管早期乳腺癌患者通过规范化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了目前的98%;但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40年前相比,只是从20%提高到目前的26%,

  • 标签: 上皮-间叶转化 乳腺肿瘤 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天冬氨酰-β-羟化(AAH)、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早孕及稽留流产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正常早期妊娠孕妇80例(对照组)、稽留流产孕妇120例(研究组),并按照胚胎在宫内停育时间将120例稽留流产组分为〈2周组和≥2周组。分别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绒毛组织中AAH、HIF-1a、VEGF的表达。结果研究组AAH、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87.5%和72.5%,对照组均阳性表达(P〈0.05)。在〈2周组AAH、HIF-1α和VEGF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6%、85.4%和72.9%,≥2周组分别为91.7%、97.2%和7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H、HIF-1a、VEGF在稽留流产患者绒毛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绒毛中的表达,其低表达可能是导致稽留流产的发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稽留流产 绒毛 天冬氨酰B-羟化酶 缺氧诱导因子-1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乳腺癌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我们虽然对乳腺癌的转移机制有所了解,但仍有众多问题尚未解决。研究乳腺癌转移机制这一医学难题,有助于掌握肿瘤演进过程,防治乳腺癌转移转移相关基因和蛋白是转移发生的内在分子基础,所谓转移相关基因是一族功能上能够促进或阻断肿瘤转移潜能而不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基因。乳腺癌转移过程不仅伴随着增殖相关分子和转移相关分子之间的程序性互动,而且也受到细胞微环境、宿主因素、免疫调控等多元影响。近年来,通过应用消减杂交、

  • 标签: 乳腺肿瘤 转移机制
  • 简介:胃癌乳腺转移非常罕见,到目前,全球报道不足500例。临床上很容易误诊、误治。本文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及与胃癌、乳腺癌双原发癌的鉴别诊断。

  • 标签: 乳腺肿瘤 胃肿瘤 肿瘤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