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cTnI)诊断胸部闭合合并心肌钝性的价值.方法对行肌钙蛋白Ⅰ检测并有心电图记录的78例胸部闭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60岁年龄组与<59岁组cTnI变化的差异.结果78例患者中,cTnI升高24例,阳性率为29%.36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cTnI升高16例,阳性率为44%;42例心电图正常的患者中,cTnI升高8例,阳性率为1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年龄组cTnI升高平均值高于<59岁年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可有效诊断胸部闭合伴心肌钝性损伤.根据心电图变化检测肌钙蛋白Ⅰ既可提高阳性诊断率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 标签: 胸部闭合伤 心肌钝性伤 肌钙蛋白Ⅰ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管家庭护理失败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所在医院科室实施PICC管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由有资历护士给予PICC系统维护流程指导及宣教;对照组在出院前未给予PICC系统维护流程指导和宣教,出院后由患者家属自行维护。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结果对照组患者PICC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观察组明显增加,对照组患者PICC管时间较观察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及其家属PICC管术后的全面、正确护理流程指导和宣教,患者出院后正确的家庭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显著降低了医疗费用。

  • 标签: PICC 置管术 并发症 原因 护理
  • 简介:本文报道小儿伤寒并心肌炎9例,全部心电图(EGG)显示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较罕见,文章讨论了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案。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与其心肌损害程度有关。

  • 标签: 小儿伤寒 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临床上眩晕病人并不少见,除有明确病因者外,在临床医师的惯用思维中,会给这些眩晕患者常规作颈椎X线片和TCD检查。只要照片中有“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变”或TCD报告“血流增快”“血流减慢”,往往不作综合的具体判断,旋即作出“堡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并把颈椎病作为病因。事实上,“基动脉供血不足”这一概念已被泛化和滥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诊断更新认识。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后循环缺血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骨质增生 临床医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PICC管前谈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12年10月-2014年12月276例静脉化疗需进行PICC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PICC管前谈话,观察组将护理程序应用于PICC管前谈话中。比较两组PICC患者对PICC管的基础知识、优点和缺点、管过程、日常维护方法等指标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PICC基础知识、优点和缺点、管过程、日常维护等指标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PICC管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化疗患者运用护理程序进行PICC管前谈话,能全面评估化疗患者的状态,针对不同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有效提高患者PICC管依从性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PICC 护理程序 健康教育
  • 简介: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病死率高.我们采取了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双侧侧脑室穿刺-尿激酶(UK)溶解引流术加腰穿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继发重型脑室出血,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重型脑室出血 脑室引流 腰穿置管引流 治疗 疗效
  • 简介:据美国“健康日”网最新报道,3月号《美国牙科协会志》刊登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一项新研究发现。泛酸(胃食管返流病)不仅伤害食管,而且会严重损伤牙齿。

  • 标签: 胃食管返流病 嚼口香糖 牙齿 泛酸 苏打水 严重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A组,34例)和载瘤动脉闭塞组(B组,6例),并根据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A组患者改善29例(85.3%),稳定1例(2.9%),进展4例(11.8%),4例进展患者死于脑梗死并发症(术后1周至半年);B组6例患者均较术前改善,未发生颅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治疗-基底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 简介: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后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眩晕 椎-基底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新进路-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颈内静脉穿刺管在婴儿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技术特点。方法:随机选择拟行心脏外科手术1个月~1岁婴儿100例,选择右侧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行颈内静脉穿刺管,采用Seldinger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总穿刺成功率97.00%,一次试穿成功率86.00%,进针深度为(O.98±0.30)cm,中心静脉管成功率100%。颈胸部X线片示:导管尖端位于右房V162例,位于上腔静脉下段38例。无气胸、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颈内静脉穿刺管应用于婴儿心脏外利于术.具有标志清楚、定位明确、穿刺管成功率和一次试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

  • 标签: 静脉 穿刺术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超声引导胆囊穿刺管引流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的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胆囊造瘘术,研究组患者首先超声引导胆囊穿刺管引流,择期再行胆囊切除术。结果经过治疗,结果证明研究组患者在术后腹痛缓解时间、术后恢复并发症上效果皆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胆囊穿刺管引流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能够快速有效缓解症状,有效控制感染,胆囊穿刺管引流术比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较快,并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超声引导胆囊穿刺管引流治疗,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推广前景,特别适用于胆囊切除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开腹术 胆囊穿刺置管引流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两种中心静脉管泵控大剂量甲氨蝶呤24h持续化疗管理的资料,比较两种方式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累计438例次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PICC接化疗泵管、B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管接化疗泵,大剂量甲氨蝶呤24h持续化疗。比较可操作,穿刺次数,留置管持续使用时间,准时率等情况。结果A组比B组可操作,穿刺次数,留置管持续使用时间,准时率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管可操作、留置管持续使用时间延长,减少穿刺过程的风险优于锁骨下静脉管。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化疗泵 持续化疗 管理
  • 简介:埃及开罗大学的El-Ghandour报道了-基底动脉扩张(VBE)致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术中情况,评价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TN的疗效。他们共分析10例由VBE导致的TN患者,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54岁,症状平均持续时间4.5年,6例患者TN为唯一症状,4例合并有面肌痉挛,6例合并有高血压。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动脉扩张 椎-基底 治疗 唯一症状
  • 简介:在用普通立体定向仪进行微创脑出血手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确定入颅点和引流管前端侧孔长度,一直是个难点.我院自1998年11月至2004年4月实施立体定向血肿腔管抽吸引流术,成功治疗脑出血137例.通过这些手术,总结出确定颅外空间点、靶点的双点管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治疗 脑出血 置管 血肿腔 内引流 微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管引流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从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并行经皮穿刺引流术的患者共4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CT或者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管引流术,术后将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体的性状。结果引流期间发现12次引流管堵塞,10次引流管打折、扭曲,5次引流管移位,均因详细的护理观察而发现及时,经处理后得到改善,没有发生引流管脱落的现象。40例患者中38例患者经过管引流后引流量逐渐减少,最终拔除引流管后治愈,2例患者的引流液中细菌培养出多重耐药菌,经临床积极对症抗感染治疗后逐渐拔除引流管痊愈,无患者死亡。结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行经皮穿刺管引流的患者,密切的观察,细心的护理是保证引流通畅,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关键点所在。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假性囊肿 经皮穿刺引流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的发生情况。方法在54例症状性的颈动脉(25例)、椎动脉(19例)、颈动脉合并椎动脉(8例)以及基底动脉(2例)狭窄的患者中,有39例行择期支架置入术。采用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和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分别测定已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0d,以及随后加服氯吡格雷(75mg/d)≥5d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标准为单用阿司匹林时,以500μ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和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氯吡格雷抵抗标准为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前、后,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值≤10%。结果54例患者中,有9例(16.7%)存在阿司匹林抵抗,12例(22.2%)存在氯吡格雷抵抗,1例(1.8%)存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抵抗。9例阿司匹林抵抗者加用氯吡格雷后有5例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聚集率降至〈20%,有8例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聚集率降至〈70%。1例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为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结论症状性颈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克服了部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支架置入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增加有关。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抗药性
  • 简介:患者男,58岁,因"反复头晕10余天,MR血管成像(MRA)显示基底动脉大型动脉瘤"于2015年8月18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MRT2加权成像显示脑干前方动脉瘤内流空信号(图1);MRA显示基底动脉下1/3段大型囊状动脉瘤,累及双侧椎动脉,瘤颈长为18mm,瘤体最大径为20mm(图2);双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支架成形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所致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神经外科(2例)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1例)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VBD致三叉神经痛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7~72岁,平均(59±10)岁;病程4~240个月,病程中位数36.0(9.5,54.0)个月;术前合并脑梗死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合并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10例术前均使用卡马西平治疗,2例术前行射频治疗;疼痛分布以三叉神经第2、3支分布区为主。术前及术后采用巴罗神经研究所(BNI)疼痛分级进行评分;术前行头部MRI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序列)明确诊断。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13例患者术前BNI疼痛分级:Ⅳ级4例,V级9例;经MRI及术中所见均符合VBD特征,三叉神经受压移位明显;责任血管分布为基底动脉6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3例,椎动脉4例;12例单纯行显微血管减压术,1例患者在显微血管减压术基础上行选择性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SPPR)。(2)13例患者均完成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4~64个月,平均(48±13)个月。13例患者术后即刻均有效(BNI分级I级),其中1例术后出现同侧听力下降;1例术后1年复发(BNI分级Ⅲ级),1例术后3年复发(BNI分级Ⅲ级),11例患者均为随访有效(BNI分级I级)。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对VBD所致的三叉神经痛短期疗效较确切,安全性较好,但因样本量少,且VBD属慢性进展性疾病,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颅神经 显微血管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