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把女性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耳穴按压,对照组30例口服艾司唑仑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SQI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耳穴按压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 标签: 针刺 耳穴按压 围绝经期失眠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手术后发生医源性乳糜的可能机制和预防经验,以减少术后乳糜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5月至2012年6月4320例心脏外科手术中出现的37例乳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6个月至75岁,平均年龄22.3岁。患者在禁食基础上采用导管结扎术,胸腔闭式引流术,静脉高营养,强心、利尿,高糖溶液、滑石粉、红霉素等胸腔内注射,使胸膜固定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疗。结果住院时间10-150d,胸腔引流4-35d。全组死亡2例,其中因肺部感染再次插管,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右心功能不全合并DIC死亡1例。随访30例,随访时间1-8年,失访5例,随访期间无乳糜复发。结论行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乳糜可能与手术时损伤较小的淋巴侧支有关,采用禁食,胸腔闭式引流,导管结扎术,静脉高营养,高糖溶液、滑石粉、红霉素等胸腔内注射,胸膜固定等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心脏外科 医源性 乳糜胸
  • 简介:目的:总结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主动脉夹层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53.5±4.5)岁。经多排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侧股动脉,植入腔内血管带膜支架.封堵原发破口。植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支架植入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5例均无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月随访,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结论:腔内血管带膜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支架 主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 简介: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MIDCAB)主要是指经左小切口、右小切口或胸骨旁小切口行右乳内动脉(IMA)到右冠状动脉主干或左乳内动脉到左前降支(LAD)的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最经典的术式是从左小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然后吻合到左前降支。它是由Benetti于1995年首次成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肺癌患者开手术心律失常围手术期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46例70-85岁肺癌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心律失常始发时间出现于术后48h内占69.6%,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4例,窒上性心律失常24例,室性心律失常3例,有5例表现为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混合发作。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高龄肺癌患者心肺功能储备差,开术中、术后易出现心律失常。但术前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给予积极的处理,手术中注意保护心脏神经,消除术后缺氧和低钾血症等诱因是防止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控制心窒率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肺肿瘤 心律失常 外科手术 老年人
  • 简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是开术后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以明显减少病死率。急诊床旁心电图是术后患者最方便快捷的检查手段,认真分析心电图变化的特点对及早诊断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对本院近4年来8例开术后明确诊断为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来探讨心电图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诊断的作用。

  • 标签: 肺栓塞 心电图 开胸术
  • 简介:目的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86例.术前行经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86例VSD患者中84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7.67%,2例封堵不成功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经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伞 超声心动图 微创
  • 简介:顽固性心力衰竭(refractoryheartfailure,RHF)是指心功能Ⅲ~Ⅳ级(NYHA标准)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经适当而完善的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治疗及消除并发症和诱困后,CHF的症状和临床状态未能得到改善甚至恶化。治疗困难,病死率高。2000年6月-2003年8月我们采用上段硬膜外阻滞(TEA)治疗RHF27例,收到较好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心力衰竭 硬膜外阻滞
  • 简介:目的:研究段硬膜外阻滞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作用。方法:对91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进行上段硬膜外阻滞治疗1~2个月。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5.60%,LVEF明显增加,LVEDD较前明显缩小。结论:段硬膜外阻滞术治疗扩张心肌病效果显著。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TEB 扩张型心肌病 DCM
  • 简介:射频导管消融(RFCA)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已确立,环肺静脉电隔离是目前主流术式[1-4].该术式围术期血并发症发生率文献报道约0.2%[4,5],早期不易发现,国外文献报道有因血引起患者死亡的病例[6].本文报道l例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罕见并发症即严重血,分析其原因并引起临床警示.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血胸 罕见并发症 救治 肺静脉电隔离
  • 简介:目的对老年卵圆孔未闭(PF0)患者经超声心动图特点及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老年PFO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老年PFO患者的经超声心动图特点及心脏的变化。结果老年PFO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表现,多伴有心房颤动、左右心房及左心室的扩大及肺动脉压增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4例治疗后病情好转,PFO消失或显示不清。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显示,8例PFO患者血液分流方向均为左向右分流,3例病情最重时出现双向分流。PFO大小均在3~4mm。4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重度肺部感染死亡,4例仍健在,继续接受治疗。结论老年PFO患者有其独特的特征,多伴有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心腔扩大、肺动脉高压等,PFO血液分流方向多为左向右分流,病情严重时出现双向分流,预后较差。

  • 标签: 卵圆孔 未闭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房颤动 肥大 左心室 高血压 肺性 每搏输出量
  • 简介:摘要为保证神经外科危重病人护理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笔者就重症监护病房交叉感染的预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交叉感染即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其他患者、医护人员、空气污染或物品仪器表面带菌等,是医院感染较严重的一种。交叉感染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病人3个基本条件。顺义区医院成立重症监护病房十二年来,,从未发生严重的交叉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控制在10%以下,现就神监护室交叉感染的预防浅谈几点体会。

  • 标签: 交叉感染 护理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导联心电图变化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测量受检者血压并作心电图检查,在导联与血压之间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导联V1S、V3S、V5R与收缩期血压相关(P〈0.01),与舒张期血压不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导联V1S、V3S、V5R的变化与收缩期血压增高有关。

  • 标签: 血压 心电图 胸导联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主动脉弓CT血管造影(CTA)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了解正常主动脉弓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为腔内治疗技术及人工血管和新型支架的设计建立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符合入组标准的正常型主动脉弓CTA资料共217例,使用GE公司AW4.5工作站测量升主、弓上分支的直径及分支之间的距离,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开口上2cm处主动脉直径为(34.56±4.72)mm,分支动脉开口直径:无名动脉为(12.50±1.95)mm、左颈总动脉为(8.28±1.51)mm、左锁骨下动脉为(10.41±2.20)mm.主动脉弓横断面上无名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连线与矢状面的成角为(50.30±13.79)°.无名动脉与颈总动脉距离为(4.39±2.49)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为(6.43±3.98)mm.不同年龄组主动脉直径差异显著,61岁以上年龄组主动脉直径明显大于18~40岁和41~60岁年龄组.结论①在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选择支架应充分考虑61岁以上患者主动脉直径有明显增大趋势.②由于近端锚定区距离过小,涉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病变大部分是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扩展主动脉腔内支架来成功处理.

  • 标签: 主动脉弓 CT血管造影 解剖形态学
  • 简介:随着心血管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术中切口美观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逐渐推行微创小切口手术。现选择我院1999年2月-2003年6月4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行左腋下小切口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与1999年2月前46例左后外侧切口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微创手术 小儿 成人
  • 简介:目的探讨常规正中胸骨开直视下与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30例,分为15例开组行常规正中胸骨开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15例胸腔镜组行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记录临床疗效相关数据。结果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SICU气管插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胸腔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开组(均P〈0.05),且术后4周恢复工作者的比例与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均无残余分流等异常情况。结论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损伤较小,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完全胸腔镜手术 正中胸骨开胸术
  • 简介:目的通过经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检查,探讨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partialanomalouspulmonaryvenousconnection,PAPVC)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手术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1年7月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15—59岁,中位年龄37岁)经外科手术证实的先天性PAPV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经超声心动图检查。27例进一步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所得诊断结果与外科手术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6例PAPVC均为右肺静脉异位连接,其中两条右肺静脉21例(58.3%),单纯右上肺静脉11例(30.5%),单纯右下肺静脉4例(11.1%)。合并静脉窦型缺损33例(91.6%)。经及(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联合检查,与手术结果对比,正确诊断PAPVC31例(86.1%)。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对PAPVC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外科术前提供足够的信息,可作为PAPVC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超声心动图 解剖学 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 静脉窦型缺损